×
订正金匮要略演义
读者评分
4.4分

订正金匮要略演义

1星价 ¥10.5 (7.0折)
2星价¥10.5 定价¥15.0
商品评论(7条)
bea***(三星用户)

也是一个研究法

题目有点抢眼球,或许是当年书贾所为。演义法也算一个研究方法吧。

2020-06-07 18:36:59
0 0
***(三星用户)

内容很不错。书本品相佳。

2018-12-06 00:15:42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772970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37 页
  • 出版时间:2007-10-01
  • 条形码:9787507729702 ; 978-7-5077-2970-2

节选


    《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的经典古典医籍之一,
是论述治疗杂病较早的专著。同时,也有助于对《伤寒论》
的学习和理解。例如: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的具体分
析,以及《伤寒论》只论伤寒、不述杂病的事实考究等,都
可以在《金匮要略》中找到相应的原始根据。故历代中医学
家师法仲景,大多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相为参照,认
为“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
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欲入仲景之室,究《伤寒论》
之旨者,舍《金匮要略》无由从”。
    千百年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几经周折,经过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整理,集为二书,其后仍然屡屡被
合编、传抄、传阅、或刻版。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伤寒
论》、《金匮要略》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并且具有巨大
的医学价值。
    《金匮要略》一书中,大约有五分之二的内容可以归属
于《伤寒论》范畴,甚至有个别条文就是《伤寒论》“六经
学说”思想体系的补充和说明,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故现对
《金匮要略》这部经典著作进行一次细致入微的学术探讨,
把书中所蕴涵的精要内容,以及对精要内容的理解介绍给大
家,以共同学习和研究。
     《订正金匮要略演义》一书以《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
书·订正金匮要略注》的条文排列为基础,以经典著作《素
问》、《灵枢》的‘‘藏象学说”为理论核心,参照《订正伤寒
论演义》一书的写作方法,汲取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医学家对
《金匮要略》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并密切结合临床实践,
探索理论本源,融古训与新知于一炉,在每条原文下深入浅
出地对中医杂病“辨证施治”的诊疗特色和规律进行“演
义”,使之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从而使本书在医学研究
和临床实践的应用更为广泛。
    所谓“演义”,即是对各条原文进行阐释,并在对条文
内容进行清楚解释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拓展。本书与一般
的对《金匮要略》进行注释的书籍不同,并不是简单的从医
学的角度对条文进行字句方面的注解,而是处处紧扣《金匮
要略》的辨证论治观点,详细阐释条文所述的生理病理状
况,以及发生机理,这样不仅让解释更加合理科学,同时也
有助于加强对《金匮要略》全书的理解。另外,不时引用一
些对《金匮要略》进行论述的经典书籍中的句子或是段落,
以及一些伤寒大家的言论,一方面以经解经,使解释更加全
面和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有助对此条文所蕴涵的医理等
有较深的领悟。同时,还会将条文中所出现的症状与现代医
学所论疾病相参照,或是结合条文讲述临床医师治病时的辨
证论治思路以及治疗原则等,使本书更具有实用性。
    《金匮要略》所谓“杂病”,在仲圣看来,即是指“五
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俗称“小邪”,与伤寒所
致能引起二百三十四病的“大邪”有别。仲景云:“大邪中
 表,小邪中里”,这个“里”字,非特指《伤寒论》“六经辨
证”中的“阳明”,还应包括“杂病”所相关的五脏之里、
骨髓之里、经络之里,以及妇人经、带、胎、产的胞宫之
里。其病变性质以“虚损”或“因虚致实”居多。故杂病的
辨证方针,首先应注重的是“本虚”,在注重“本虚”的基
础上,结合《内经》、《难经》所述的脏腑经络传变规律,采
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施治措施。
    这即是《金匮要略》一书以整体观认识生命,以及指导
临床实践的精华所在,也是本书期望讲清楚的重中之重。愿
本书的编写确实能够有益于读者,有益于社会。
    丁亥五月·德州李长青书于村居之伤寒书屋
 脏象典论
    伤寒与杂病的诊断治疗,皆根始于《内经》“脏象学说”的
理论基础并有所发展。尤其杂病,其辨证施治更是自始至终基于
“脏象学说”,而证验于脏腑组织和形体本身的临床表现。
    治杂病不可不熟悉“脏象”,犹如治伤寒不可不通晓“六
经”。“六经学说”创自仲景,实用于伤寒;“脏象学说”源于
《内经》,实用于杂病。在临床实践中,若以治杂病法治疗伤寒,
则失之主观片面,难免牵强附会;以治伤寒法治疗杂病,则又容
易不着边际。南宋·严用和《济生方》指出:“按三阴三阳之法
传变,无出仲景之书。盖治伤寒有法,治杂病有方,杂病之方可
以异其传,调理伤寒当按定法也。”
    由此而言,“定法”出自临床实践意义上的特殊限定,而
“定法”的特殊限定所产生的治疗方剂则关系整体生命的存亡;
整体生命的生死存亡,又取决于生理状况的变动;生理状况的变
动,又毫不掩饰的征验于个人“脏象”。
    治疗伤寒的定法即“六经学说”,异于治疗杂病的“脏象学
说”,即定法与“脏象”异,而方剂与“脏象”合,这已经被古
今医家所公认,并常常用伤寒方治疗杂病而获效,又无疑是“杂
病之方可以异其传”的事实证明。由此可见,虽然“定法”从属
“伤寒”,而伤寒方剂所产生的疗效,*终还是要落实到“脏象”
上。只有熟悉了《内经》“脏象学说”,才有助于杂病的治疗,以
及对《伤寒杂病论》的深入研究,为从事临床医学实践,打下牢
 固基础。
    附:脏象经文摘要释义
    《内经》有关“脏象学说”的论述,尚且包括“真气”、“宗
气”、“营卫之气”等。限于篇幅,此处未能一一列举,只对有关
脏腑诸经文,摘要注释,标明本义,作为我们学习中医,走近经
典,解读《金匮要略》一书的开门玉钥。
    《素问·六节脏象论》“帝日:脏象何如?岐伯日:心
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
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
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
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
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
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
脏,取决于胆也o”o
    [释义]此条经文提示:脏象是体内脏器,结合形体组织、
四时阴阳,表露于体外的生理现象。这种生理现象是五脏六腑与
形体组织,同外部环境因素协调统一的产物。要时时存有整体意
识,不可强行分割。心为生命的本始,神气变化的处所(附注:
《灵枢.本神》云:心藏脉,脉舍神);其光华在于面部,其充盈在于血
脉,为阳中之太阳(附注:《素问.刺禁论》云:心部于表),通于夏气。
 肺为神气的本始,魄力发生的处所(附注:《灵枢·本神》云:肺藏气,
气舍魄);其光华在于毫毛,其充盈在于皮肤,为阳中之太阴,通
于秋气。肾主蛰,为封藏精髓的本始,精气生成的处所(附注:
《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其光华在于毛发,其充盈在于骨骼,
为阴中之少阴(附注:《素问.刺禁论》云:肾治于里),通于冬气。肝为
罢极(出潜离隐)的本始,灵魂出没的居所(附注:《灵枢·本神》
云:肝藏血,血舍魂);其光华在于爪甲,其充盈在于筋脉,其味酸、
其色苍,以生血气,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附注;《素问·四气调
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月卑胃大肠小肠三焦
膀胱为水谷仓廪的本始,经营食欲的居所(附注:《灵枢·本神》云:
脾藏营,营舍意),名日化物之器,能化糟粕转味而人出者也;其光
华在于唇四白,其充盈在于肌肉,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
类,通于土气(附注:《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
时长四脏。则“通于土气”者,即水谷通于脾土,精微(之气)归于至阴之谓。从
另一方面讲:土主四季。“通于土气”者,也可认为是指“此至阴之类,通于四季”。
以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作用类同,故综合述之)。又注日:通过上述
“脏象学说”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心“为阳中之太阳”,肺
“为阳中之太阴”,肾“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阳中之少阳”。就
四脏而言:已基本上打破了《内经》“经络学说”的命名格局,
反而更接近于仲景《伤寒论》“六经学说”的时代背景(根据本条
经文所言:心“为阳中之太阳”,《素问·刺禁论》亦云“心部于表”;“表”的范畴,
可以联系“太阳在外”的整个人体表面来分析)。从此可以反映出:《内经》
“脏象学说”的部分医学内容,是仲景《伤寒论》“六经学说”的
萌芽阶段。“六经学说”作为治疗“伤寒”的“定法”,其学术思
想想,起源于“脏象”;其证治所在,自然而然的又归根于“脏
象象”,而《内经》一书里“脏象学说”与“经络学说”的关系,
 完全是两个不同视角,不同概念的理论体系。如此看来,古代医
家要求理论统一,或为了符合当代的医学认识,擅自更改经文的
做法,对已经趋向“系统化”的中医学术来说,实在是不可取。
综上所述,《内经》一书里的“脏象学说”:是指脏器组织与形体
组织的各种精神活动、体态特征(由里到外)结合环境因素,通
于四时阴阳,所体现的人身整体观生理现象协调统一的学说。天
人一体,人与自然共生存,掌握自然现象的客观运动规律,是了
解脏器组织与形体组织,功能活动正常与否的组成部分;同时也
是中医学认识人身本体,指导临床实践*原始、*纯正的理论
基础。
    《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问日:愿闻十二脏之相使,
贵贱何如?岐伯对日: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
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
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
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
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
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
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
宗大危,戒之戒之o”
    [释义]此条经文提示:十二脏器分工合作,相互连属,不
得有失;失则“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心为君主之官,
 在集体则主持公道,驾驭和平,维护一统;在身体则主导血脉冲
和,脏腑承顺,各尽其职,水火相须而治,谓之“神明出焉”。
主有神明,则下属十二官泰然安定,殁世不殆;主无神明,下属
十二官危殆,“使(水)道闭塞而不通”,则三焦水满为患,形乃
大伤。故(肺)相傅之官,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生理作
用,可以辅佐心君治理、调节水患,谓之“治节出焉”。(肝)将
军之官,笃志藏血,谋虑长远供需之计,非刚直不能称职,谓之
“谋虑出焉”(附注:《灵枢·本神第八》云: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谋)
慕谓之虑)。(胆)中正之官,附于肝下,与肝相为表里,代肝输出
精汁,探询十一脏生理供需状况,以决断内务收支计划,平息供
需矛盾,故《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凡十一脏(血气盛衰,
皆)取决于胆也”。(膻中)臣使之官,为心之包络,由于近在宫
室的缘故,比较了解十二脏器血气盛衰,经常代心传达补给指
令,故日:“喜乐出焉”。(脾胃)仓廪之官,为广纳水谷,补充
给养之来源地;接受指令,择食化物,以供补给之需,故日:
“五味出焉”。(大肠)传道之官,变水谷化为精微而排出糟粕,
故日:“变化出焉”。(小肠)受盛之官,受盛化物,并给予泌别
清浊,谓之“化物出焉”。至此,从化物归精到吸收利用等胃肠
道生理职能,已基本趋于完成,并顺利进入精微补给阶段(附注:
胃肠道如此尽职尽责,是心主神明,十二脏器协调统一的结果)。(肾)作强之
官,封藏精微,化作生机,神采外现,谓之“伎巧出焉”。(三
焦)决渎之官,主管十二脏器水液代谢与补偿,疏通上下水液安
全通道,谓之“水道出焉”。(膀胱)州都之官,贮藏津液,通过
心肾火气化水的生理作用,保障十二脏器津液的代谢与补偿平
衡,谓之“气化则能出矣”。如上所述:即“心主神明,血脉冲
和,脏腑承顺,各尽其职,水火相须而治”,维护十二脏器整体
 生理功能,协调统一的全过程,亦即中医诊疗杂病,赖以辨证施
治的思想根源。同时,也是中医其它各科辨证体系的证治所在。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
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
神去则死矣o”
    [释义]此条经文提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同时又为五
脏六腑生理功能的精神寄托。心安则精神在,心伤则精神去;精
神去,则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随之消灭。
  《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o”
  [释义]此条经文提示:心肺同居上焦,心为脏腑之主,肺
为脏腑之长;长辅主,则主安神在,身心一统。身为心之盖,而
肺当其冲,名日华盖。
  《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释义]此条经文提示:肾属水脏,主持津液(精微)的封
藏和再生利用。如果封藏失司,津液(精微)泛滥成灾或亏空,
皆可出现欲卧,或走路上喘的病证。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
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
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
得主时也。”
    [释义]此条经文提示:脾脏属土,治所在中央,“孤脏以灌
  四傍”,常以四时掌养四脏,不得独主于一时一脏。注日:脾胃
为后天生身之本,化物归精不著时节,故此条经文中称:“脾脏
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
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
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
肺:谷味咸,先走肾o”
    [释义]此条经文提示: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五脏六腑皆
禀气血津液于胃,是化生气血津液的海洋。气血津液各走其所
喜,分别生成酸苦甘辛咸,入主肝心脾肺肾。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o”
    [释义]此条经文提示:水谷精微消化、吸收、利用的部分
生理过程;强调上述脏器生理现象,完全合于四时、五脏的阴阳
变化规律,习以为常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
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o”
    [释义]此条经文提示:肝主藏血。肝血内充,血脉冲和,
脏腑供需矛盾解除,则目能视、足能步,指、掌能握能摄;反
之,则目盲足痿,指、掌活动失灵。
     《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
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日奇恒之
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
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日传化之腑,此
不能久留输写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释义]此条经文提示: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两组生理群
体的临床功能表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为地气(精血)
之所成,皆藏于阴而象于地的包容万物,相互受用,不分彼此
(附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积阴为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
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为天气(水谷)之所生,其气
象于天的生杀万物,相互作用,面面俱到,故泻而不藏;于此,
它的这种功能表现,亦受理五脏浊气而外泻(附注:《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云:浊阴走五脏、浊阴归六腑),名日传化之腑。此(传化之腑)
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同时,魄门亦为五脏的役使,汇集水谷精微
所代谢的糟粕,不得久藏于体内。注日: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相
比较,传化之腑为腑,奇恒之腑为脏;而奇恒之腑与五脏相比
较,由于其形体组织为五脏精微物质的分野,因而亦不得不称之
腑也,故述之。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
虚。故日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o”
    [释义]此条经文提示:五脏六腑表里关系间的表里习性,
以及胃肠亦虚亦实的物理现象,对于认识胃肠疾病,指导临床实
 践的重要意义。注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肠虚则水谷
宜下,下则补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胃虚则饮食水谷以实
胃。就胃肠而言,亦虚亦实之为常,亦实亦虚之为变,知其常、
守其变,乃医之根本;昧其常、攻其变,为医之大咎,以之治杂
病,不幸中或有万幸;以之治伤寒,万幸中藏有不幸。故仲景
《伤寒论》于“阳明病篇”胃家实者,极力倡导知常守变,“通津
液后自愈”甚或“但以法救之”“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谆谆
教诲,如拨云天,习此条经文,可知其根蒂所在,识者明鉴。
  《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释义]此条经文提示:五脏与六腑两个脏器组织,在维持
整体生理功能协调统一方面,各自起到的生理作用。注日:五脏
藏血气魂魄,协调精神活动与脏腑、形体组织的和谐统一;六腑
化水谷精微,行津液以生血气魂魄,充实精神及思维能力,二者
相辅相成,身心一统。
    《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
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
主外。”
    [释义]此条经文提示:五脏在维持整体生理功能协调统一
方面,各自分担的生理职能;强调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神志,耳
为之听声音,目为之候视觉;肺为之相(辅助)天然之气;肝为
之将(资助)地产精血;脾为之运化卫生之水谷,肾为之主身外
之事。注日:别出己身,孕育胎儿,再造一个自我,谓之“身外
之事”,犹言生育子女,繁衍后代。以“脏象学说”的精神实质
 来谈论,五脏六腑只要具备了如上所述:一有神志、二有听力、
三有视觉,四能呼吸天然之气,五能补给地产精血,六能运化水
谷精微,七能神采外现、生儿育女等七大项生理职能,即可以称
得上是一个得天独厚,接近完美的生命主体。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脉证并治第十二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惊则气乱,气乱则脉动;
弱则为悸,悸则血虚,血虚则脉弱。所以然者,气乱血
虚,则为惊为悸。
    此条提示:惊悸为病之脉候与脉义。
    惊因于气乱,内动乎心;悸因于血虚,外静乎形。内动
则外静,外静则内动;惊发则内动,悸作则外静;非有“内
动”无“外静”而为惊,亦非有“外静”无“内动”而为悸。
    悸则思静,血贵静,静则养血。外静可以医内动,故
心内动者,则形外欲静,以养心血。动与静相应,惊与悸
不分。
    师日: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
了,知衄今止。
    师日:夫脉浮病衄,目睛晕黄者,为风热上干清窍,
衄未欲止;若晕黄去,目睛慧了,为风热内解;脉和者,知
衄今止。
     此条提示:风热致衄之脉证病候与预后转归。
    风热郁于血分,上出清窍,熏染于目睛,发泄于口
鼻,故诊目睛之清浊,可知口鼻之吐衄如何。
又日: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师日:从春至夏发衄者,发于太阳,发于太阳者,因
于风热,风热上走清窍,故血出于口鼻,而熏染于目睛;
从秋至冬发衄者,发于阳明,发于阳明者,因于伏气,伏
气化热,上出阳络而为衄,下走阴络而为便血。
    此条提示:衄之病因与病理病机。衄有春夏、秋冬,
太阳、阳明之不同,医者临证务须辨之。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囗,
不得眠。
  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衄家不可发汗。
误发汗出,其人必额上陷脉紧急,甚则目直视,不能囗,
不得眠也。
    此条提示:衄家误汗之逆变证候与预后转归。
    夺血更夺汗,有两夺而死,无两夺而生。故衄家发
汗,*是大忌。医者不可不知。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脉浮弱,手
  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病人面无血色,身无寒热,动则汗出,脉沉弦者,此
以误汗亡阳,必时而目瞑兼衄;衄家误汗,其脉浮弱,按
之绝,。下利者,必便血;烦咳者,必吐血。    ·
    此承上条,提示:衄家误囗之脉候与病候,以及预后
转归。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陷脉紧急”
即本条“脉沉弦”之别称,故演而述之。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夫吐血,其脉数而有热,咳逆上气不得卧者,为风热
内干,有阳无阴,厥阳独行,阴复血止则生,不止则死。
    此条提示:厥阳独行,外而发热,内而咳逆吐血之逆
变证候与预后转归。
    脉数身热,咳逆吐血不得卧,为阳热至极,阳极则阴
反,故血上奔而精下泄,厥阳独其行。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夫酒客病咳者,必致肺络伤而吐血,所以然者,此因
极饮过度,酒气熏蒸肺胃、灼伤血络所致也。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