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1121035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164
  • 出版时间:2008-03-01
  • 条形码:9787811210354 ; 978-7-81121-035-4

内容简介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更是其灵魂和核心,至今仍在中医临证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影响远播世界各地。辨证论治的“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采集患者有关病证的信息,依据中医理论,辨别其证候;“论治”是确立理、法、方、药和针灸、推拿、手术等疗法,实施治疗。
辨证论治集中代表了中医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千百年来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记载;在我国医疗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的今天,病证结合成为临床的主要模式,广大中医师主动适应这样的变化,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书写了新的篇章;在辨证论治机制探索、发展和提高方面,实验研究被主动引入,并构成了近50年来国家和地方对中医基础研究的主要投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经验,同时也获得了不少教训。及时对其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总结,将有助于辨证论治的继承、发展与提高;而中医师、中药师、中医药教学和研发人员、中医学生对辨证论治的了解,准确掌握其丰富的学术内涵,对于拓展思路、提高辨证论治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我们在全面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本书,分“辨证论治学术源流与精粹”、“辨证论治实验研究与发展”,以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三篇,对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刻画,集理论性、实用性于一体,使本书成为一本有关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提高的专著。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初步掌握了中医理论基础知识的学生、教师、医生、药师和研发人员。

目录

上篇 辨证论治学术源流与精粹
 总论 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源流
   第1节 概论
   第2节 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与发展
   第3节 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4节 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第5节 诊法
   第6节 辨证的基本方法流程与标准
   第7节 常用辨证论治方法
   第8节 论治
   第9节 疾病预防
 各论
  **章 秦汉魏晋隋唐时期
   第1节 五十二病方
   第2节 黄帝内经素问
   第3节 黄帝内经灵枢
   第4节 神农本草经
   第5节 黄帝八十一难经
   第6节 伤寒论
   第7节 金匮要略
   第8节 中藏经
   第9节 脉经
   第10节 针灸甲乙经
   第11节 肘后备急方
   第12节 集验方
   第13节 诸病源候论
   第14节 备急千金要方
   第15节 新修本草
   第16节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第17节 经效产宝
   第18节 颅囟经
  第二章 宋金元时期
   第19节 太平圣惠方
   第20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21节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第22节 小儿药证直诀
   第23节 圣济总录
   第24节 普济本事方
   第25节 伤寒明理论
   第26节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第27节 杨氏家藏方
   第28节 素问玄机原病式
   第29节 针灸资生经
   第30节 儒门事亲
……
  第三章 明时期
  第四章 清时期
中篇 辩证论治实验研究与发展
 总论 辩证论治实验研究进展
 各论
  **章 常见证候辩证论治基础研究
  第二章 常见疾病辩证论治基础研究
下篇 常见病症的辩证论治
 总论 中医临床常见病辩证论治的现状和发展
 各论
  **章 心血管理病症
  第二章 胃肠病症
  第三章 肝胆胰病症
  第四章 肺部病症
  第五章 能与泌尿系统病症
  第六章 造血系统病症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病症
  第八章 神经精神系统病症
  第九章 感染性疾病
  第十章 代谢性病症
  第十一章 外科皮肤科疾病
  第十二章 骨科疾病
  第十三章 妇科疾病
  第十四章 儿科疾病
  第十五章 五官科疾病
展开全部

节选

bsp;前言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更是其灵魂和核心,至今仍在中医临证实践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且影响远播世界各地。辨证论治的“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采集患者有关病
证的信息,依据中医理论.辨别其证候;“论治”是确立理、法、方、药和针灸、推拿、手术等疗法,实
施治疗。
    辨证论治集中代表了中医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千百年来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记载;在我国医
疗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的今天,病证结合成为临床的主要模式,广大中医师主动适应这样的变
化,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书写了新的篇章;在辨证论治机制探索、发展和
提高方面,实验研究被主动引入,并构成了近50年来国家和地方对中医基础研究的主要投入,取
得厂丰硕的研究成果、经验,同时也获得了不少教训。及时对其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总
结,将有助于辨证论治的继承、发展与提高;而中医师、中药师、中医药教学和研发人员、中医学生
对辨证论治的了解,准确掌握其丰富的学术内涵,对于拓展思路、提高辨证论治的理论水平与实
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我们在全面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本书,分“辨证论治学术源流与精粹”、“辨证
论治实验研究与发展”,以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三篇,对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的
总结与刻画,集理论性、实用性于一体,使本书成为一本有关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提高的
专著。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初步掌握了中医理论基础知识的学生、教师、医生、药师和研发人员。
    本书自2002年6月启动,文稿集中撰写于2003~2004年,2005年起开始进入审稿和部分章
节的调整和补充撰写阶段,于2006年年中定稿,2006年8月正式完成。
    本书的编撰得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针推学院、中药学院,附属曙光医院、龙华医
院、岳阳医院,兄弟院校如第二军医大学及附属长征医院,长春、天津、河南、福建、云南、贵阳等中
医院校,承德医学院等专家教授学者的支持;得到了[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
理论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资助;得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与鼓励,在此表示
深深的谢意!
    由于我们学术水平有限,本书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遗漏,尚祈读者指正,以便再版时
修订。
    《(中医辨证论治学)》编撰委员会
    2007年8月15日

 参考文献
1.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本,1965
2.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范永升.素问玄机原病式新解.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4
    第29节 针炙资生经
  一、简介
  上执中(生卒年无考),字叔权,东嘉(今浙
江省瑞安县)人,南宋乾道己丑(1169)进士,官
从政郎、澧州教授、将作监丞(宫中官名。“将
作监”为皇宫中诸监之一,“丞”为监中辅佐官,
从七品)。
    《针灸资生经》刊行于1220年,全书共七
卷,**卷载述全身腧穴,其体例与《甲乙经》
基本相同,即躯干(头面、肩背、颈项、胸腹)分
部,四肢分经(手足阴阳表里)。并根据《明堂
经》、《素问》等典籍,进行考证,增补一些临床
验证的有效穴位,附图46幅;第二卷阐述针灸
方法、骨度定穴,其中尤以灸法为多;第3~7
卷分论各科病症的取穴施治,共罗列内、外、
妇、儿、五官等科病症193种,并有附属病症百
余种。其中卷三主要记载虚劳病、消化系统疾
病、小便病等;卷四记载心病、癫狂、风病、肺病
等;卷五记载形体诸病;卷六记载耳、目、口、齿
及咽喉等五官七窍病症;卷七记载伤寒、历节
风及外科、妇科病。
    《针灸资生经》全书辑录了许多前人的经
验和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有针灸医案50余
例,兼及民间流传的简易有效疗法,颇为学者
所重。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
灸大成》及清代廖润鸿的《针灸集成》等深受后
世推崇的针灸著作中有关灸法的治疗都取材
于本书,可见王执中对我国针灸学作出的贡献
是不可磨灭的。现存元广勤书堂刻本。
    辨证论治方渣、椅点及贡献
    王执中学宗《内》、《难》,精研针道,师古而
不泥古,临床主张针、灸、药并重,但在针灸学
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
    (一)考订腧穴
    《针灸资生经》载穴名364个,别穴(民间
广泛使用,但官修书籍中无记载的穴位)21
个,附图46幅。王执中师古而不泥占,对记载
的穴位进行了详细的考订,凡穴位的异同部
位、取法、针刺深度、刺灸禁忌等都根据《内
经》、《甲乙经》、《千金》、《外台》、《明堂上下
经》、《铜人》等古籍互参校订,并提出自己的观
点。如于“石门”穴下日:“脐下二寸名石门,
《明堂》载《甲乙经》云:一名丹田。《千金》、
《素问注》亦谓:丹田在脐下二寸,世医因是遂
以石门为丹田,误矣。丹田乃在脐下三寸,《难
经疏》论之详而有据,当以《难经疏》为正。”这
种审慎的治学态度不但为后学提供了翔实的
文献资料,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二)提出“中指同身寸”法
    王执中认为:“岐伯以八分为一寸,缘人有
长短肥瘦不同,取穴不准;扁鹊以手中指**
节为一寸,缘人有身长手短、身短手长,取穴亦
不准;孙真人取大拇指节横纹为一寸,亦有差
互;今取男左女右中指第二节内庭两横纹相去
为一寸,若屈指,即旁取指,则中节上下两纹角
陷相去远近为一寸,谓同身寸。自依此寸法,
与人着灸疗病多愈。”他参考前贤之说,并根据
实际情况,提出了“中指同身寸”法,并在临床
实践之中验证了此说的正确性。
    (三)治重灸法及火针
    1.灸法
    (1)治证广泛:王氏搜集了宋以前散在于
各书的多种灸疗法,在卷一、卷二中记述了每
个穴位的灸疗壮数和灸法的一般技术。卷三
至卷七记叙了大量的灸法资料,包括灸十二种
骨蒸法、四花穴灸法、灸痨法、灸痔法、黄帝灸
神邪鬼魅法、秦承祖灸狐魅神邪法、灸小肠气
 法、灸咳逆法、灸牙疼法、灸阴毒伤寒法、灸发
背法、灸肠风法、灸风热赤疹痒搔之逐手作疮
法、灸膏肓俞法、灸瘰疬法、灸结胸伤寒法、脚
气八穴灸法、小儿雀目灸法、小儿胎疝灸法等。
还有灸中脘治脾肾病、灸中极治失精绝子,灸
水分治阴肿,灸百会、耳前、发际、肩井、风市、
三里、绝骨、曲池治中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
灸气海、天枢治瘕聚,灸大敦治卒疝,灸问使治
附骨疽。灸归来治妇人阴冷肿痛、灸四满治月
水不利、灸鱼际治乳痈。灸中庭治小儿吐奶、
灸天突治小儿急喉痹、灸合谷治小儿疳眼。灸
当阳治眼急痛不可远视,灸囟会、前项治多鼻
涕,灸大指节横纹治目卒生翳等内、外、妇、儿、
五官等各科百余种病症。
    (2)方法多样:在施灸方法上,除直接灸
外,还有多种隔物灸法,如隔盐灸治疗“霍乱已
死有嗳气者”及“气淋”等;隔蒜灸治疗“发背”、
“瘰疬”、“蛇咬伤”;隔巴豆灸治疗“腹中有积,
大便秘”;隔泥钱灸治疗发背初起;隔附子灸治
疗“脑瘘、诸节痈肿牢坚”;隔巴豆、黄连灸治疗
“结胸伤寒”;隔葶苈子、豉饼灸痔等。此外,还
记载了治疗中风口喁的苇筒灸法和一些非艾
灸法,如首次记载旱莲草“天灸”治疗疟疾,竹
茹灸治疗疔肿,鼠粪灸强身等。
    (3)下火循序:王氏讲求施灸次第,一般
来说,以《千金方》之“先上后下,先阳后阴”为
原则。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治疗中风失语,强
调先灸天窗,再灸百会,再灸天窗,他说:“若先
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喜闭伏,仍
失音也”。再如治疗小儿龟胸,“灸两乳前各寸
半卜两行三骨罅问,六处各三壮,春夏从下灸
上,秋冬从上灸下,不依此法,十不愈一二”。
说明下火先后亦应考虑季节变换对人体的
影响。
    (4)适应证广:虽然在《针灸资生经》收录
的诸家经验中,既有实热症用灸的记载,也有
虚热症用灸的记载。如灸治“五脏热及身体
热”、“热阳风”、“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痛”和热
毒疮疡等实热症;《集效方》的“灸劳法”、崔知
悌的“四花穴”灸十二种骨蒸法等虚热症。但
王氏对热症用灸仍持谨慎态度,他认为用灸主
要应针对虚寒及气滞者,在外感病的治疗中,
尤其提到“凡治伤寒,唯阴症可灸,余皆当针”。
    2.火针。火针或温针在王氏医案中是仅
次于用灸的一种治疗手段。他认为火针疗法
可以温通经络,祛除病邪,泄热祛湿,平喘。因
此,除对痹证、瘰疬、囗瘕用火针治疗外,对于
疼痛性疾病,肿胀类疾病,哮喘,黄疸病等也提
倡用火针治疗。在操作上,多用轻微点刺法,
对患者来说痛苦少,易于接受。并首次提出火
针之后应让针孔微出血,有利于泄热消肿的
观点。
    (四)取穴特点
    《针灸资生经》卷二日:“《千金》云人有老
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商量,准而
折之。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
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
能得之耳。”“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即令捏其
卜,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
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日阿是穴。”王氏以此
作为临床取穴的根据,在针灸治疗之前,往往
要寻求患者身上的某些有反应的腧穴,按之酸
痛然后施术,这是他的一个突出的学术特点。
这种选取阿是穴治疗疾病的观点,发扬了《内
经》“以痛为腧”及《千金》阿是穴的理论。
    三、原文选录
    1.予尝于膏肓之侧,去脊骨四寸半,隐隐
微痛,按之则痛甚。漫以小艾灸三壮,即不痛。
它日复连肩上痛,却灸肩痛处,愈。方知《千金
方》之阿是穴犹信云。(卷五·背痛)
    [按语]王执中临床重视选取阿是穴治
疗疾病,他认为“按其穴疫疼,即是受病处”,故
“须按其穴囗疼处灸之,方效”。
    2.有一男子咳嗽,忽气出不绝声,病数日
矣。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微以冷针频频刺之
而愈。(卷四·咳嗽)
    [按语]微以冷针指不加艾火的毫针浅
 刺法。咳嗽而气出不绝声,乃肺气上逆之甚所
致。膻中为“上气海”,能反映及治疗一切气分
之病,故按之而应,刺之而效。
    3.予中年每遇寒月,肩上多冷。常以手
掌心抚摩之,夜卧则多以被拥之,仅能不冷,后
灸肩囗,方免此患。盖肩祸系两手之安否,环
跳系两足之安否,不可不灸也。(卷五·肩
臂痛)
    [按语]寒痹肩痛,用灸法散寒通络而
愈。风寒湿邪常乘关节之隙而入,肩囗、环跳
为手足关节之枢纽,故日“不可不灸也”。
    4.有老妇人患反胃,饮食至晚即吐出,见
其气绕脐而转。予为点水分、气海并夹脐两
穴,既归。只灸水分、气海即愈,神效!(卷
三·反胃)
    [按语]因灸法操作简便易行,王氏临证
有时为病家点定穴位后,令其回家自行灸治。
    5.舍弟登山,为雨所搏,一夕,气闷几不
救,见昆季必泣,有欲别之意。予疑其心悲,为
刺百会不效。按其肺俞,云其痛如锥刺,以火
针微刺之,即愈。因此与人治哮喘,只缪肺俞,
不缪他穴。惟按肺俞不酸疼者,然后点其他穴
云。(卷四·喘)
    [按语]本案患者感受寒湿之邪而发哮
喘。病位在肺,病机为寒饮伏肺。故取肺俞,
行火针缪刺,以宣肺散寒平喘。
    6.执中母氏常久病,夏中脚忽肿,旧传夏
不理足,不敢着艾,漫以针置火中令热,于三里
穴刺之,微见血,凡数次,其肿如失去。执中素
患脚肿,见此奇效,亦以火针刺之,翌日肿亦
消。(卷五·脚肿)
    7.凡灸脚气,三里、绝骨为要穴,而以爱
护为**义。予旧有此疾,不履湿则数岁不
作,若履湿则频作。自后常忌履湿,凡有水湿,
不敢著鞋践之。或立润地,亦不敢久,须频移
足而后无患,此亦爱护之第二义也。(卷五·
脚气)
    [按语]王氏十分强调防护调养,重视预
防疾病。本段提出脚气病的调养方法,一是灸
三里、绝骨;二是忌履湿地。
    8.心劳生百病,人皆知之,肾虚亦生百
病,人未之知也。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肾
水不上升,则心火不下降。兹病所由生也,人
不可不养心,不爱护肾乎。(卷三·肾虚)
    [按语]指出百病生于心肾不调,认为养
心在于和神气,护肾在于忌房劳,保丹田。
    9.旧传有人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
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卷三·虚损)
    [按语]王氏认为灸神阙可祛老延年。
据方书记载鼠粪味甘,性微寒,具有活血、解
毒、行气、健脾、升提固脱之效,仲景及古代方
多用之。
    (徐  平  纪  军)
    参考文献
  (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59
    第30节儒门事亲
    一、简介
    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睢
州考城(今河南民权西南)人,居于宛丘,后世
称为宛丘老人,金代著名医学家。家世业医,
精于《内经》、《难经》、《伤寒论》,学术受刘河间
影响较大。张子和十分注重临床实践,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
的观点,善用汗、吐、下三法,在中医祛邪理论
上富有创见,而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儒门事
亲》为其代表作。
    《儒门事亲》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张氏的学
术思想和独特的治疗经验,在中医学中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但本书并非出自张氏一人手
笔,其中前三卷(除第三卷后两篇)和第十卷的
“金匮十全五泄法后论”为张氏亲笔,其余主要
由其学生麻九畴、常德等人将其平日临证见
闻、经验整理而成,成书于公元1228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