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意

如意

1星价 ¥14.6 (4.9折)
2星价¥14.6 定价¥2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50065567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0
  • 出版时间:2008-08-01
  • 条形码:9787500655671 ; 978-7-5006-5567-1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刘心武中短篇小说共4篇,分别是《如意》、《蓝夜叉》、《小墩子》、《泼妇鸡丁》。

节选

如意
编辑部的工间操时间照例无人做操。有人高声讲着一件什么趣闻,爆发出一阵快活的大笑。偏这时候我接到一个电话,在喧嚣中怎么也听不清话筒里的声音。
我朝大伙连嚷带摆手,他们总算减小了笑谈的音量。我才听出来,给我打电话的是老曹——我原来工作过的中学的党支部书记。自打三年前我调来出版社,我们很少联系,主要是因为双方都忙,其实我在学校工作时,和他称得上是难得的相知。
  “老曹,什么事啊?”我贴近话筒,大声地问。
 他性格不改,无论遇上什么大悲大喜的事,总能不动声色。我听见他慢悠悠却是单刀直入地说:“学校里的石义海大爷死了。要开追悼会。想来想去,悼词还得请你写。”
我周围的聒噪声仿佛陡然飘向了远处,只觉得自己的心犹如铅砣般往下一坠,我紧紧地捏住话筒,喉咙那儿突突地跳,不由得变了嗓音地问:“哪天死的?”
老曹简捷地报道说:“前天。往医院送的半道上就咽气了,是心肌梗塞。收拾他的遗物,你知道他俭朴了一辈子,哪有什么像样的东西。可是从他那口惟一的木箱里,发现了一个严严实实的包裹,包了好几层……”
我迫不及待地问:“里头是什么东西?”
老曹告诉了我。我倒吸了一口气,心里就像有千百个琵琶在“大弦嘈嘈如急雨”,不禁喃喃自语:“原来是这个!原来……”
我的心强烈地抖动着。石大爷的追悼会定于第二天下午开,我答应当晚便写好悼词,第二天请假送到学校去,并出席追悼会。
当晚,我坐在书桌前,忘记了别的一切,只想着石大爷。
秋夜是这般的静谧,静得仿佛能听出远处树叶飘落的声音。我提起笔来,满腔的哀思仿佛都汇涌到了笔尖,却又一时不知从何写起。
石大爷,您如果有灵,您应当驾着清风,趁着静夜,悄悄地来到我的身边,让我们像往昔一般促膝而坐,相见以诚……
石大爷,我想您,您大概也还在惦念着我吧?石大爷啊……
  一
我是一九六一年到学校工作的。那时候我们不少青年教师住校,每天清晨,当我们洗漱既毕,或到操场跑圈,或到树下诵读,或赴办公室备课,总会从薄雾或霞光中,看见一位五十多岁的工友,在用大竹扫帚清扫校园。他个子不高,很宽的肩膀,很厚的身板,但却长着一双很明显的罗圈腿;他总是默默无言地低头徐行,一下一下很匀实地扫着。每当看见他,我脑海中就飘过一个淡淡的念头:“啊,石大爷又扫上了……”这念头犹如一根柔弱的游丝,他的身影一从我视网膜中消失,这游丝便也消融在空气之中了。别的住校教师,对他大体上也是这么个态度。
应当为我自己和同伴们剖白的是,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起工友。管传达室的葛大爷比石大爷还老几岁,是个高瘦、嘬腮的老头,据说解放前当过道士,我们就常同他打趣。他知书识字,分发报纸信件汇款单认真负责,还很爱主动同我们谈论时事。石大爷大字不识一个,无法在传达室工作,似乎同我们缺乏一种自然的联系纽带,而他这人又极为沉默寡言,脸上的表情很呆板,难怪引不起我们的注意。
直到六二年过“五一”节的时候,我同石大爷才有了一次颇不寻常的个别接触。那天我没去参加晚上的联欢活动,留在学校值班,任务是每一小时沿操场的大墙巡逻一回。石大爷的宿舍是位于操场一角的小平房,因此,不转悠时我就呆在他的屋中。
开头,我只是坐在椅子上,管自看自己带去的小说,全然不注意坐在床上捻叶子烟的石大爷是何神态。但是,每当我坐下来看小说,石大爷就默默地往我面前的茶碗里倒茶水,这时,我就多少有点不好意思了。于是,当我第三次巡逻回来,便把小说搁到一边,搜索枯肠地同他闲聊起来。
我想到听校长说过,我们这所校址,几十年前是个贝勒府,当年的贝勒府总不会有这么个操场吧,于是便漫不经心地问:“石大爷,当年这操场是贝勒府的什么地方,您知道吗?”
“咋不知道?是花园。”
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红楼梦》中的某些景致,不知为什么我想到了后四十回中的“大观园月夜警幽魂”。于是如同大多数青年人一样,在夜晚,面对着老人,忍不住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花园里闹鬼吗?”
“咋不闹鬼?我就见过。”
石大爷说时,面部表情仍旧十分平板,叭哒叭哒不紧不慢地吸着他那半尺长的烟袋锅。
“我不信。世界上哪有鬼呢?”
“咋不信?我亲眼见呢。”
“那一定是您看花眼了。鬼是没有的。”
“咋没有呢?我见着了嘛。”
于是像大多数青年人一样,遇到这种口吻,我便又想听又不想听地说:“真的吗?您见着的鬼什么样呢?”
石大爷微微抬起脸,正对着我,他那略呈横圆形的脸上,依然看不出什么特别的表情,语气平淡地说:“那时候,我才你这么个岁数吧。这贝勒府的一多半,已经归了教会的学校。那时候操场没这么大,东半截是一排排的学生宿舍。学生晚上撒尿撒在木桶里头,木桶就搁在排房的尽头。我是管给学生倒尿桶的,有时候起五更就得倒。有一天,兴许也是今儿这么个气候吧,我起得早点,往排房那儿走。刚走拢,冷不丁见个白影儿一闪。我挺奇怪。那影儿像是个女的,穿着月白衫子,套着黑裙子。你知道咱们学校打那会儿到如今都是男校,只收男生不收女生,深更半夜的,咋会跑出来一个女的呢?”
我为表示不信,又为了壮胆,就胡乱解释说:“个别胆大的女生也是有的,她准是翻墙进来的。”
石大爷的语调依旧平缓迟慢:“不是。我走过去招呼:‘甭藏,你出来吧!’她就从墙角出来了。乌黑的头发,雪白的脸,眼角耷拉着,嘴皮子红得像流着血……”
我插嘴说:“这哪是鬼呀,这活生生是个人嘛。”
石大爷仿佛没听见我的话,愣愣地继续他的讲述:“我跟她脸对脸地站着。我就问她:‘你是人是鬼呀?说!’她给我鞠了一个躬,哭着说:‘大哥,我是人,我不是鬼呀……’”石大爷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我的心仿佛在收缩着,目不转睛地望着他。他吸了口烟,接下去说:“……我正疑惑呢,只听她又添上一句:‘我的命好苦哇!’说完就转身走了。我看见她光着脚,两脚好像离地一寸多,忽悠忽悠地,拐过屋角就没影儿了……”
我的头发根根都直竖起来,耳里响着自己放大了的心音,背部忽然有一种空虚和不安全的感觉。想到下一次的出屋巡逻,我忽然胆怯了……
费了好几分钟,我才镇定下来,我想自己是青年团员,应当相信唯物主义,不能中迷信思想的毒素,便正色对石大爷说:“您当时肯定是产生了幻觉。鬼是没有的,没有。”
但是石大爷非常顽固,他表情依旧毫无改变,继续叭哒叭哒地吸着烟,好几分钟以后才分辩说:“我咋会看错呢?后来我想着她可怜,估摸着她准有冤情,就偷偷买了一双袜子,半夜里搁在那天遇上她的地方了。天亮时候我去看,袜子没了。那时辰学生们都没起床哩,不是她收走是谁收走了?打那以后她再没现过形,兴许是报了冤仇了吧。”
这回我连背上的汗毛也竖起来了,一时间说不出辩驳的话来。
 “你歇歇吧。我替你转悠去。”石大爷站起来,拿起桌上的长筒手电,慢悠悠地走了出去。我把脊背抵住墙壁,努力克制着心中喷涌的恐怖。我又气恼石大爷的迷信和固执,又感谢他对我的体贴与照顾。
但是这一夜过去以后,当天光大亮时,我对他就只剩下了落后而顽固的坏印象。从此以后,我尽量少同石大爷接触。
  二
我同石大爷再次建立关系,是一九六四年的秋天。那时候学校里已经时兴安排听忆苦报告、吃忆苦饭、访贫问苦一类的活动。
有天我找老曹去了。那时候他刚调到学校当党支部副书记不久,已经是现在这副又黑又瘦又老的模样,其实他当时不过刚满三十八岁。
我见了老曹就诉苦说:“还给学生们安排什么活动呀?忆苦饭都吃过两回了!……”
老曹沉吟地说:“再安排一次访问活动吧……”
我提高嗓门说:“近处的几个典型都访问过了,往远处跑,停课更得多,还让不让学生学文化呀?”
老曹把头一偏说:“其实咱们学校就有可以访问的对象……”
我急不可耐地问:“谁呀?”当我听到“石大爷”三个字的回答时,简直惊住了:“他?”
老曹点点头说:“我看过他的材料,也到他宿舍跟他谈过。他大约是辛亥革命前后出生的,是个育婴堂里的弃婴,父母想必是当年的城市贫民,养活不起,就把他扔了……他在育婴堂里能活下来,除了罗圈腿,没落下别的残疾,可真是不易呀。他长到十来岁,就被教会学校的神甫要去当了仆人,打小伺候洋鬼子,挨打受骂,干*粗*脏的活……就这么着一直熬到解放。直到五二年这学校被政府接管,外国神甫卷起铺盖滚了蛋,他才算过上了不受剥削、压迫的生活。我看你可以请他给同学们忆忆苦嘛。这样近在眼前的老校工现身说法,也许比外请的人忆苦,对孩子们触动更大。”
我倒不知道石大爷原来有这么典型的血泪史。听了老曹的建议,便去石大爷宿舍找他。进屋时,他正准备下面片儿,要煮片儿汤吃哩。我把来意说了,担心他会拒绝,*后特别强调:“是支部让我来请您的。”
石大爷手里正捏着湿面团,听我说话时忘记了扯面片,任锅里的水沸腾着,脸上却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表情。出乎我的意料,他挺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行呀,我就讲讲吧。”
他到班里来讲了。一开头,他讲得挺符合要求,虽说表情比较呆滞,语调里的感情还是很诚挚的:“你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哪知道当年那洋人欺压咱的苦处……”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望着他,倾听着,我十分满意。
但是,讲了十来分钟以后,就听得出来,石大爷对当年教会学校里的两个外国神甫,在评价和感情上都很不一致:“……如今初三(二)班那教室里,地面不是还有块木头板,上着个锁吗?那木头板底下是个台阶,通到地窨子里头去。那时候洋人可享福了,打那欧罗巴国(他就是这么个说法)运来成箱的啤酒,就趸在那里头。他们想喝酒了,就使唤我下去拿。越是大暑天越想灌啤酒不是?我一天不得下去十来趟才怪呢。那德老爷(他指的是‘德太白’神甫,‘德太白’是这位外国神甫给自己取的汉名),我们下人背地里给他取的外号叫‘面包’,他白得像剥了皮的山药,胖得像个冬瓜。要说懒、剥削人,德老爷跟别的洋人一个德性。可他讲点儿仁义,使唤我们的时候,说话透着客气:‘义海呀,劳驾你再给我取瓶啤酒吧。’我给取来送上去了,他还冲我点个头:‘谢谢啦!’遇上他顺心的时候,兴许还剩下小半瓶子啤酒,赏给我喝。那狗娘养的赫老爷(他指的是‘赫爱尔’神甫,‘赫爱尔’也是汉名),可就不是个玩艺儿了,我们下人背地里叫他‘胡萝卜’,他那酒糟鼻子真比胡萝卜还红!‘胡萝卜’使唤人谱儿可大了。一声吆喝:‘给我拿酒去!’咱就得颠颠地赶紧下地窨子。稍微慢点他就兴许扬手打人。有回我从地窨子上来,攥着酒瓶的手直打哆嗦,‘胡萝卜’就跟我吹胡子瞪眼:‘你他妈的怎么回事?抽的哪门子筋?’这小子北京话练得挺油,可不好对付了。我就说:‘大暑天一身的汗,猛不丁往地窨子里一钻,冷气激得受不住,咋不哆嗦呢。’他嫌我顶撞了他,非罚我到地窨子里蹲一个钟头不成,咋求情也没用,他连推带搡,愣把我推了进去,‘咔哒’锁上了木板门。我就穿着个单褂儿,在地窨子里冻得上牙直跟下牙掐架……多亏了人家‘面包’仗义,不满一个钟头,就把我放出来了。我听见他一个劲地埋怨‘胡萝卜’,说‘胡萝卜’心太狠,不合上帝的旨意;‘胡萝卜’跟他吵,他还是护着我……”
想想看,当我听见石大爷说出这么一连串大有问题的话语时,心里该多着急。同学们却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交头接耳。我实在耐不住了,便趁上去给他斟水的机会,似乎是很自然地插进去说:“两个神甫本质一样,。‘面包’比‘胡萝卜’更阴险,因为他具有欺骗性……天下乌鸦一般黑嘛!”
唉,糊涂的石大爷啊,他竟偏过头,望着我说:“乌鸦也不尽是黑的,我就在这府后头的花园里,见着过灰脖白肚的山老鸹。”
同学们“轰”地全笑了,我气得脸都白了,往他茶杯里倒的开水溢了一桌。我心里暗暗埋怨老曹,千不该万不该出这样的馊主意,看他给荐了个什么样的报告人,竟然对“天下乌鸦一般黑”这样天经地义的话也提出异议,事后我的“消毒”工作多难做……
我怕他再往下说更“出轨”,便引导地说:“您除了忆自己的苦,也可以把咱们学校原先是贝勒府时候的事儿说说,让我们知道知道府里奴仆受压迫的惨况……”
他嗽嗽嗓子,想了想便说:“贝勒府里缺大德的事多的是!别的甭说,光是到花园子里填井的丫头,我就听说过一巴掌的数儿。活得好好的干嘛往井里跳哇?还不是让贝勒给糟践了。后来花园子拆了,井也填了,可那冤魂儿还不散,我就见着过……”
我一听不妙,真怕他当着这么多个“祖国的花朵”,讲类似给我讲过的那种鬼故事,便立即打岔说:“石大爷知道的事可真多。其实您不必限于讲贝勒府的事,也可以把咱们这个地区穷人在旧社会的苦诉……”
他一口喝下了半杯茶,接过我的话茬说:“人一穷可不就得受欺。咱们这个地方过去受欺侮遭磨难的人可多啦……就好比咱们学校南边,竹叶胡同十四号里的金家姐妹儿们,受的苦大呀。要不是她们姐俩互相照应得好,又赶上这新社会,早不知道撂在哪个旮旯里成了鬼啦……”
又是“鬼”!我看再不截住他,是非出辙不可了,便趁他停顿的当口宣布说:“石大爷年岁大了,*近身体也不大好,今天就暂时讲到这儿吧。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石大爷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于是,一阵噼噼啪啪的掌声,便把他欢送走了。
我说“生动的一课”,不过是例行的客套话,可是对于学生们来说,这仿佛的确是生动的一课;一连好多天里,同学们都议论着“面包”和“胡萝卜”,“金家姐妹儿们”也引起了浓厚的兴趣。一周以后,班委会的小干部们来找我汇报说:“同学们纷纷提出建议,希望把竹叶胡同苦大仇深的金家姐儿俩请来忆苦。”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58年发表**篇文章。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发轫之作,引起轰动。后来发表的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年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后来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汇辑为《红楼三钗之谜》。同年出版《刘心武文集》八卷。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
短篇小说作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还一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代表作有《我是你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善的教育》等。作品多次获奖,如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名;此外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长篇小说《四牌楼》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第二名。至2003年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共计115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英、日、法、德、俄、意、韩、瑞典、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