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四书学研究
读者评分
4.5分

元代四书学研究

1星价 ¥27.9 (7.0折)
2星价¥27.9 定价¥39.8
商品评论(2条)
hcy***(三星用户)

专业买书副业阅读

其实不错,扎实,但略不精彩,当然这种研究方法本来就不是要出彩的。

2015-09-25 21:43:03
1 0
wux***(三星用户)

这一套每一本都挺好,不过涨价了,贵了

这一套每一本都挺好,不过涨价了,贵了

2011-10-18 13:02:52
1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7637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486
  • 出版时间:2008-10-01
  • 条形码:9787561763728 ; 978-7-5617-6372-8

内容简介

在中国四书学史上,元代百年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历史时期。本书主要从元代四书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元代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及其影响、元代四书学的地域分布与学术师承、元代四书学的学派谱系及其特征等方面,对元代四书学进行考察,并对其在学术史上的实际地位作出评价。本书认为,元代四书学的总体成就并不算高,却在学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其一,四书学在元代首次实现了官学地位的制度化,学术与权力实现了有效链接,四书学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普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其二,元代四书学“和会朱陆”,搭建了从宋代理学通往明代心学的桥梁,发挥了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作用。

目录


导言
一、《四书》与“四书学”
二、研究缘起及文献综述
三、写作构想与研究方法
**章 元代四书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
**节 赵复与四书学北传
一、赵复北上传学始末考略
二、四书学北传与北方学风
三、杨惟中、姚枢与四书学传播
第二节 元初“以儒治国”的文化政策
一、元世祖前蒙古可汗与儒士儒学
二、忽必烈“儒治观”的形成及其反复
第二章 元代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
**节 南宋至元四书学的历史命运
一、“伪学”之厄:四书学与“庆元党禁”
二、从民间到官方:四书学与“端平更化”
三、传统的隔阂与弥缝:元仁宗前的四书学
第二节 “延祐科举”与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
一、从“戊戌选试”到“延祐科举”
二、“延祐科举”与四书学官学地位制度化
第三节 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四书学的嬗变
一、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学术风气的四书学转向
二、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四书学在元代教育领域的传播
三、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四书学的科举化特征
第三章 元代四书学的地域分布与学术师承
**节 元代四书学的地域分布及其特点
第二节 元代四书学者学术师承考略
第三节 元代四书学分布格局再探析
一、元代四书学江浙、江西行省的点状分布
二、元代四书学区域流向之大势
三、元代四书学分布格局探因
第四章 元代四书学北方诸学派
**节 元代北方四书学的传承谱系
第二节 许衡与鲁斋学派的四书学
一、“《小学》、《四书》,吾敬信如神明”
二、“一以朱子之言为师”
三、“其言切近精实,人所易晓”
第三节 刘因与静修学派的四书学
一、“取文公书,会粹而甄别之”
二、“简严粹精,实于《集注》有所发焉”
三、“《语》、《孟》,圣贤之成终者”
第四节 陈天祥与《四书辨疑》
一、《四书辨疑》对《四书集注》的批评
二、《四书辨疑》对《四书集注》“或日”等处的辨析
三、《四书辨疑》对《四书集注》的补阙
四、《四书辨疑》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取向
第五章 元代四书学南方诸学派
** 节元代南方四书学的传承谱系
一、元代四书学宗朱学派的分脉
二、元代四书学南方其他学派
第二节 金履祥、许谦与北山学派的四书学
一、金履祥与《论孟集注考证》
二、许谦与《读四书丛说》
三、元代北山学派四书学的学术特征
第三节 吴澄与草庐学派的四书学
一、“朱子训释《四书》,微辞密意,日星炳如”
二、“中古之统”、“近古之统”
三、“于朱陆二氏之学互有发明”
附录:袁明善《四书日录》佚文辑录
第四节 陈栎、胡炳文、倪士毅与新安学派的四书学
一、“(取)戾于朱夫子者删而去之”
二、“惧诸家之说,乱朱子本真”
三、“其(《四书大全》)详其简或多不如倪氏”
结语
一、元代四书学的学理价值及学术史地位
二、元代汉儒的“夷夏观”与元代四书学
附录 元代四书类著述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元代四书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
**节 赵复与四书学北传
一、赵复北上传学始末考略
赵复,字仁甫,湖广德安(今湖北安陆)人,约生于南宋嘉定八年(1215),卒于元大德十年(1306),学者称“江汉先生”。关于赵复的学术渊源,学界有不同的说法。元人郝经谓其:“及朱子之门而得其传,裒然传道于北方之人,则亦韩子、周子之徒。”①《宋元学案·伊川学案下》将其列为“伊川续传”,《晦翁学案下》列之为“朱学续传”,《鲁斋学案》列之为“程朱续传”,但均未明确指明师承关系,大概属于私淑之类,故《宋明理学史》谓:“看来,赵复很可能是自学自得,而后人因其学旨,遂列于朱门系统。”②《宋元学案·武夷学案》又列之为“茅堂续传”,理由是茅堂先生胡宁曾著《春秋通旨》,而“是书在元初赵仁甫*传之”。③此外,台湾学者罗光在其《中国哲学思想史》中认为赵复是真德秀门生,魏崇武先生则著文辨之,以为无据。④然而赵氏系程朱一派理学人物当属无疑,在北上讲学过程中,他也竭力将包括四书学在内的程朱之学传衍到北方地区。⑤
赵复北上传学并不是一个自觉而顺利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激烈思想斗争。关于德安之战及赵复被俘的情形,《元史·赵复传》有一段形象的描述:
太宗乙末岁,命太子阔出帅师伐宋,德安以尝逆战,其民数十万,皆俘戮无遗。时杨惟中行中书省军前,姚枢奉诏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士,凡儒生挂俘籍者,辄脱之以归,复在
其中。枢与之言,信奇士,以九族俱残,不欲北,因与枢诀。枢恐其自裁,留帐中共宿。既觉,月色皓然,惟寝衣在,遽驰马周号积尸间,无有也,行及水际,则见复已被发徒跣,仰天而号,
欲投水而未入。枢晓以徒死无益:“汝存,则子孙或可以传绪百世;随吾而北,必可无他。”复强从之。
这里有三处地方值得注意:一是赵复初不欲北上的原因是“九族俱残”,二是后又应允的缘由是听从了姚枢的劝说,三是应允的态度是“强从之”。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历史上对于姚枢的劝辞及赵复受劝后的表现又有着不同的版本,而这又关系到对赵复北上动机的理解。关于姚枢的劝辞,大概有三种说法,**种是姚枢从子姚燧在《序江汉先生死生》一文中所载:
公日:“果天不君与?众已同祸,爰其全之,则上承千百年之统,而下垂千百世之洪绪者,将不在是身耶?徒死无义,可除君而北,无他也。”①
……

作者简介

周春健,男,1973年生,山东阳信人。史学博士。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讲师、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员。在《光明日报》、《中国哲学史》、《孔孟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学术著作二部。主要研究方向:四书学、中国经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