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历史走向未来
读者评分
5分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历史走向未来

1星价 ¥61.6 (7.0折)
2星价¥61.6 定价¥88.0
商品评论(2条)
769***(三星用户)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重点图书

着重讲经济体制改革,留存资料备查

2018-12-17 16:35:19
2 0
yin***(三星用户)

折扣很低,但是很好的书!

了解改革开放、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等很好的书!

2011-06-28 14:52:23
0 2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07512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88
  • 出版时间:2008-11-02
  • 条形码:9787010075129 ; 978-7-01-007512-9

内容简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内在统一,实现了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
改革开放事业远非一帆风顺,前行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伴随着思想的撞击与升华,带着制度新生的阵痛、曲折与辉煌。改革开放之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尽管前行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但党和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不会动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满怀信心,不断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目录

导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历史走向未来
**章 通向改革开放之路
一、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一)三年恢复时期经济建设成就
(二)**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四)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曲折道路和建设成就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艰难前行的经济建设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模式的基本问题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结构失衡
(二)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中国特点
(三)“一大二公”的农村集体经济和城乡分割体制
(四)1978年前的经济形势及困境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国内政治背景及国际形势
(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二)世界新技术革命加大了我国追赶先进的压力
(三)拨乱反正*初两年的政治环境
(四)“文化大革命”后的社会思潮
(五)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伟大历史功绩
第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的主要历程
一、改革的启动和局部试验(1978—1984)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突破
(二)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探索
(三)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
(四)对外开放格局初定
(五)非国有经济的恢复及发展
二、改革目标的不懈探索(1984—1992)
(一)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二)价格“双轨制”——价格闯关
(三)计划、物资、投资及金融体制改革协同推进
(四)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破题
(五)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扩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1992—2002)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三)非公有经济加快发展
(四)宏观管理体制框架初步建立
(五)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六)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七)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至今)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三)进一步健全要素市场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
(二)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三)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建立
(四)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五)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确立
(六)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七)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初步确立
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一)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释放
(二)市场经济主体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四、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第四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
一、经验之基: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与动力
(一)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源泉
(二)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创新主体和根本动力
(三)只有坚持实践**才能推动改革不断前行
(四)理论创新是推进改革的思想基础
(五)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保障
二、经验之本:经济体制改革的本体经验
(一)市场取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渐进改革是符合国情和规律的基本方式
(三)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是改革向前推进的重要途径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
(五)兼顾效率与公平是改革前行的内在机制
(六)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调控是改革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经验之母:在曲折与探索中积累经验
(一)在探索与曲折中提高是改革前行的必然途径
(二)权衡利弊、控制风险才能将改革推向前进
(三)只有把握改革开放的阶段性才能与时俱进
(四)正确认识分歧争论才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五)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是推进改革开放的体制保障
(六)改革开放是任务极其艰巨的长期历史过程
第五章 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探索
二、历史阶段:从脱离国情的赶超目标到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目标探索: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基本经济制度: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
五、发展模式: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科学发展之路
六、社会目标:从平均主义到追求公平正义
七、对外开放: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开放型经济体系
八、指导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六章 在三十年改革开放基础上继往开来
一、历史新起点、发展新形势、改革新要求
(一)经济体制改革由转轨阶段向“全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转变
(二)经济体制改革从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转变为统筹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与进步
(三)经济体制改革从满足生存型发展需求到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发展
(四)从经济体制自身改革为主转变为更加注重经济体制改革与“四位一体”改革的协调配套
二、新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体现时代特征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改革开放连续性的有机统一
(二)在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着力于统筹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
(四)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三、新时期全局性、战略性的改革任务
(一)深化市场微观主体改革,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二)以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放到重要战略位置
(四)健全民生优先的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五)形成以自治自律为基础的社会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
(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民主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年图片选
改革开放三十年若干重要领域研究探索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评述
我国国有资产运营改革与重组
我国垄断行业改革评述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我国对外开放评述
市场体系建设回顾与展望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评述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回顾与分析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评述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评述
我国税收体制改革回顾与评述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我国社会保障政策评述
我国城乡统筹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区域发展统筹机制的探索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评述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评述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评述
展开全部

节选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内在统一,实现了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
改革开放事业远非一帆风顺,前行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伴随着思想的撞击与升华,带着制度新生的阵痛、曲折与辉煌。改革开放之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尽管前行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但党和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不会动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满怀信心,不断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关资料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历史走向未来
**章 通向改革开放之路
一、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前29年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就成了无源之水,不可能在此后短短的30年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经过了改革开放前29年的探索,经历了其中的成功与失误,才孕育了后来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前的29年,同样是伟大的29年。所以,我们有必要全面把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起点。
(一)三年恢复时期经济建设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筹划了新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策:“人民共和国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经济的领导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加上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可能是相当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的,旧中国内忧外患、历经战乱、经济极其落后,人民生活十分困苦。1949年钢产量仅15.8万吨,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相当于亚洲平均水平的60%和印度的一半。
解放初,我国实行了土地改革,使三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无偿得约七亿亩耕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当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职工总数比1949年增加一倍,平均工资提高了70%;农民收入比1949年增长30%以上。新中国的诞生和三年恢复时期的成就为即将开始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3年开始的国家经济建设**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超额完成。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一五”时期开展了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为我国基础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一大批基础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钢铁基地初具规模,**座汽车制造厂(长春)、**座机床制造厂(沈阳)、**座电子管厂(北京)相继建成投产,**架喷气式飞机上天,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