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能超越中国吗

印度能超越中国吗

1星价 ¥16.5 (5.5折)
2星价¥16.5 定价¥3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50951168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9
  • 出版时间:2009-01-01
  • 条形码:9787509511688 ; 978-7-5095-1168-8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中印两国文化比较的视角,深度阐释了中印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给读者开启了一扇正视印度并反思中国发展的窗口。全书共分两部分十四章,内容包括:**部分历史上的中国和印度;第二部分当代的中国和印度。

目录

**部分 历史上的中国和印度
**章 “形”似而“神”离的中国和印度
“形”似的两个大国
“神”离的25亿人口
中国的“物质**”和印度的“精神**”
第二章 种姓制度:秉承神意的劳动分工
热闹的“高种姓”宗教仪式
中国的“礼义分工”和印度的“神灵分工”
中印古代社会分工的维护方式和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种姓制度:神和世俗社会的梯子
种姓制度和经济基础
第三章 巨人间的交流与碰撞
班超的一千人如何战胜六万人?
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与唐太宗的“借兵罚罪”
汉武帝的犀牛来自哪里?
汉末以来的中印水路贸易
阿育王柱和中国石狮
感受中国文物:明代郑和与狮子国的一场战争
感受华裔印度人
感受中印饮食文化交流
第四章 李约瑟之谜
美中印三国不同的度量衡工具
中国和印度何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排名**和第二?
西方人眼中的中印衰落
英国人为什么没有帮助印度强盛?
中国对农业文明的“路径依赖”
第五章 “非暴力”独立方式和独立后经济
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文化解读
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甘地给蒋介石“抗日”支的什么招?
英国人留下的烂摊子和狱中的“国大党共识”
道义上的“不结盟”和经济上的“实用主义”
第六章 领先一步的中国,落后十年的印度
站错了队的印度
中国的“出口导向”与印度的“进口替代”
中国“大制造”VS印度“小制造”
印度的黑色经济
第七章 夺目的**和*好的第二
20世纪90年代中、印经济结构的突变
制度变迁:领跑的中国制造
龙象共舞
第二部分 当代的中国和印度
第八章 依照“神时”的经济运转
印度没有历史?
“理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详“知”而缓“行”的印度企业
没有时间压力的印度企业
第九章 “流浪文化”和“苦行主义者”的经济效率
“流浪”与“苦行”文化
“内省”思维与印度人的空间感
“苦行式”的生产方式
第十章 神的“卫生”、“两性”和“教育”观——印度的社会人文发展
圣洁与卫生
没有厕所的乡村
城市里的贫民
印度的“半边天”
第十一章 印度联邦:神的政治经济学
世俗社会的兴起
沙雕巨人
语言邦:甜言蜜语“泰卢固”
印度式民主和“个人主义”
世俗社会的衰落与主流文化的复兴
联邦革命与印度经济
第十二章 从“话语巨人”到“实力巨人”
舌头是*厉害的武器
理想与现实
道理与实力
印度如何看待被西方人称道的民主?
美国推手
印度目标
美国会成为印度的一个种姓吗?
月船一号
第十三章 谁铲平了世界:印度服务
巨象和孔雀
龙象之争
美国和印度的“新经济”
中印主流文化与产业选择
第十四章 多样性PK统一性
印度的“1+1=2”和中国的“1+1>2”
大一统和小而全
看得见的手
品牌化之路
互相拆台与搭台
可怕的未来:中美印经济在一个平台上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部分 历史上的中国和印度
第二章 种姓制度:秉承神意的劳动分工
中印古代社会分工的维护方式和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社会要进行分工,而且要根据智力和体力等能力上的差别分工。分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促进社会生产效率,正如齐相管仲所言;另一个是促进社会稳定,所以制订了“礼义”制度。
荀子认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者,养也。”“礼者,以财物为用。”(《荀子·礼论》)这里的“财物”当指具有经济意义的物质财富。从根本上说,礼的产生是为了正确处理人们的物质生活,即‘养也’的问题。荀况把“礼义”的起源归结于社会财富的有限性与人的物质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将其归因于社会经济条件。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度,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必须有一定制度以调节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对荀子来说,义本质上代表了一种更为根本、更为恒久的利,以义制利意味着通过义的调节,以实现根本、持久之利。这样,自然就要。以礼义制利”,使人人向善的方向发展。以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使整个社会和每个个人都得到真正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君子》)
“礼义”制度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它的实施主体是国家,即“先王”。“王也者,尽制也。”
中国人是为了维护世俗社会分工的稳定和合理分配财产的目的才进行了“礼义”制度的构建。中国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一系列的封建社会制度。由于社会等级制度对每一个人、每一个职业都作了严格划分,各不同等级之间在早期不得相互逾越,因此,等级制要求:“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国语·齐语》)
荀子所设计的“礼制”还具有转化人的社会地位调节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人们后天自身努力修习礼义而实现的。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荀子。儒效》)这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继承,亦可视为后来科举制的理论依据的一部分。
……

作者简介

杨浩勇,河南禹州人,经济学博士。1999—2002年作为许昌丰泰发制品贸易部经理常驻印度。2002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商务问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