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阅读
读者评分
4.5分

书·阅读

本书探讨了阅读的艺术性,将作者看作艺术家来解读整个图书阅读过程。它不仅展示了书籍阅读的方法层面,而且还以相当多的篇幅来探讨与写作情形相类似的阅读体验。

1星价 ¥21.8 (7.5折)
2星价¥21.8 定价¥29.0
商品评论(2条)
fly***(三星用户)

读书的力量是如何

2023-06-22 23:50:04
0 0
三千卷***(三星用户)

读书与阅读

2022-09-24 14:43:40
0 0
图文详情
  • ISBN:730706615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08-10-01
  • 条形码:9787307066151 ; 978-7-307-06615-1

本书特色

《书·阅读》英文字数二十余万,风格与体例,迹近《藏书癖之剖析》,章下细分数节不等,既有语录体的明达说理,更多的还是书话格的典故燕谈,夹叙夹议,别异于国内出版的一般阅读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阅读的艺术性,将作者看作艺术家来解读整个图书阅读过程。它不仅展示了书籍阅读的方法层面,而且还以相当多的篇幅来探讨与写作情形相类似的阅读体验。全书共有九章,分别是读者是艺术家,如何阅读等。

目录

前言
**章 读者是艺术家
第二章 如何阅读
第三章 读者和评论家
第四章 作者与读者的互动
第五章 观察与阅读
第六章 聆听文学
第七章 领会言外之意
第八章 自我以及关于自我的书籍
第九章 对含混的崇拜
第十章 掩饰的写作
第十一章 在小说中发现自我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读者是艺术家

阅读的艺术不是一种美德,也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不达满意誓不罢休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优长在于,它是一种为数不多的超功利的占有。当我们独自阅读的时候,仅仅只是为了快乐,换句话说,是为了表达我们自己。我们没有劫掠、伤害或者激怒任何人,也无心和谁一试高低,只是不求回报地体验着那份阅读的快乐。有时候,我们也许渴望与人分享一些体验,但总的说来,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为了自己而阅读,读给自己听。在这个组织性逐渐增强的世界里,这种能力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因为,也许它会成为个人表达的后一种凭借手段了。
我偏爱那样一种阅读境界,它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不在意一时间的争论,不对那些教育性或指导性的书籍产生偏见。其实,即便是技术类的书籍,也能产生深远的阅读效果,而不仅仅只有那立竿见影的现实用途。不管有没有无形力量的驱使,阅读都会在由作者和读者共同构筑的简单氛围中,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没有必要总是言听心随,一时间的和谐,可能会麻痹而不是唤醒思想,而兴趣的不同、意见的分歧,甚至无法理解,都有可能唤醒沉睡的意识,使之变得活跃。
我意想中的书,蕴含着托马斯·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所说的“文学的力量”,与它的对立面“文学的知识”一明显不同的是,这些书表达多于告知:读者也许没有从书中学到东西,但却能通过它们而成为某种人。这些书的内容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游记、传记、自传、历史以及哲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科学;并逐渐游移进入(也许德·昆西并不同意)阐释神学、政治和法律的领域。但是,并不要求过分扩大这个概念而将我所说的能实现这种目的的所有种类的书都包括进来,比方说,多恩(Donne)或者泰勒(Jeremy Taylor)的一段布道,德莫斯特尼斯(Demosthenes)或者丘吉尔(Churchill)的一场演说,布莱克斯通(Blackstone)或者梅因(Maine)的一番学术演讲,因为这类著作太过个人化,主观性太强,就如吉本(Gibbon)和麦考莱(Macaulay)的历史著作一样。
因此,在我使用“文学”这个词的时候,是指所有包含客观的表达、解释和描述的作品,而不是那些主要是关于事实和信息的文字。然而,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固定的界限,因为,要让作者停止客观写作是不可能的,同时,逼迫文学达到某种目的但同时又要避免其落人“为了艺术而艺术”的陷阱并非易事。即使是读好的书,阅读的终目的还是为了生活,而不是为阅读而阅读。
对“书籍是文化的工具”这一说法,我这里无意于赞成并作出解释。书籍的这种作用,已经被很好地证实了。我更愿举例说明,书籍尚不被普遍认同的用途,即,书籍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要做到这个,有必要区分“知道”和“体会”的差别,就好比区别学习和生活的不同一样;同时要记住,阅读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消遣,或是优美文笔的沉醉欣赏,也不仅仅只是信息获取的方式。书籍和人生一样,既变幻无穷又宽广无垠;阅读和生活一样,都由大量重复的过程组成,但这些重复,很少会处于相同的境地或面临同样的情形,有时候会因为一些特殊的、值得纪念的事件或经历,而绽放光彩。
阅读一如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对机会的失去而耿耿于怀,即便那些获来的机会,事后结果可能令人失望或导致不幸。然而于读者而言,他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好运,因为书籍无所不在、没有穷尽,并且种类繁多。一开始,面对如此巨大的唾手可得的财富,他可能会感到不安,然而,即使他身处大不列颠博物馆的阅览室里,在等待被阅读的400万卷书册的包围圈中,他也没有必要灰心丧气;因为无论读者多么博学,至今为止仍没有一个人曾阅读了所有书籍。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会有。没有一个读者能将所有可阅读的、需要他阅读的,或者那些睿智的、好的,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绝佳的读物读完过。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好的读者会被他们阅读生涯中的一些缺憾持续困扰,终他们会意识到,越是好的读者,这种缺憾就越明显。好的阅读拥有的是深度胜于广度,并且饱学之士的典范之处在于选择。所谓作者,是指在人生和文字的世界中畅游,从中挑选出对他来说特别的和他需要的东西表达出来;所谓读者,是指利用文学从事相同工作的人。如果通过阅读,能够深化和升华我们的感受力,给我们带来快感,从而扩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那么,如同生活一样,阅读也应该是定性的而非定量的。
我们没有必要对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所有的书,甚至是所有的好书而表示遗憾,就好比我们不必遗憾于一个人不能游遍世界上所有想去的地方,或者不能经历每一种细腻的情感一样。阅读,就像绘画或者雕塑,它的艺术性在每一个阶段都会展现出来。阅读一旦开始了就不会有终结,只有暂停或继续,并且每一次暂停都带来满足。所有的星星和天堂都在一页中,或者在一句话中。阅读包括三个部分:对所阅读东西的满足、向往和思考。我们都经历过暴食暴饮的阶段,在食物不够多的时候,往往会咬下超出咀嚼能力之外的部分。但是对阅读而言,要咀嚼的书才是好的。许多书籍并不重要,不值得反复咀嚼。一本真正的好书,是你无论读过多少遍,当你再次打开它的时候,仍能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尼采(Nietzsche)希望的是像奶牛一样的读者,不断地咀嚼反刍的食物。尼采这样说并不是没有私心,但他说的是对的。好的读者是懂得反复品味的。囫囵吞枣般地读一本书就好比大口吞咽食物:你错过了食物的味道,并且有患消化不良的危险。然而,缓慢阅读是有程度差别的,你必须先品尝,后消化吸收。品尝是感知,消化吸收是理解。
除了作为承载知识和文化的工具作用外,书籍还有着不那么明确的、更为宽泛的、为普通休息、逃避和娱乐需求服务的功能。由于这种功能的复合性,从而不能将读者的目标进行明确的分类,因为目标是有重叠的,读者往往发现自己在同一时刻享受着书籍带来的诸多好处。休息、逃避和娱乐是大部分读者阅读体验的概括。阅读帮助他们体验各种生活,却避免了不良的后果。

为了休息而阅读,或者称消极阅读,是不需要解释的。它是一种大家熟悉的、有一定范围的、无害的阅读习惯。消极阅读无需思考,没有感觉,思想也成了多余。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虚无主义,一种近乎麻木的状态。此时此刻,任何精神努力都没有做出,脑海中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或者大脑和想象力被陈腐老套的观念和概念禁锢住了,因而没有起到任何效果。直接记忆在这类阅读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刚刚阅读过的书也许马上就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只是在重拾书本的时候才有记忆浮现。然而,漫无目标的阅读,其中的一些会形成较深的印象,隐藏在记忆中,并随着将来的某些经历,逐渐被唤醒。因而即使看来是悠闲的阅读,结果也并非总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生活和文字所带来的不经意的印象,总是藏得很深,使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它们的穿透力,并且,即使我们认为可能一时遗忘了,但不久之后它们又会重现,并长久地占据在我们的意识里。

为了逃避而阅读是书籍作为“逃避的洞穴”的一种作用,逃避生活、世界、环境,无论你如何定义它,归根结底都是逃避你自己。
为了逃避而阅读的真正目的,并非是逃避生活,而是由一种生活或者一种意识代替另外一种,这种替代不见得能很明确地说出所以然,但希望它能够帮助减轻厌倦、忧虑、悲痛,或其他任何乏味、痛苦和无法忍受的生活状态。
书籍一直被用来减轻暂时的烦恼,减少(有时候是增加)忧虑或者无聊,然而它常常引起争论:像这样使用书籍就好比借由毒品和酒精来获得放松,需要行动来加以制止。但是无论你是“向清晨的玫瑰花倾吐悲伤”,还是:
……挥动大锄和铁铲
挖呀挖,直到汗水洒下
  治疗必须由效果来判断。书籍的治疗效果是尽人皆知的,往往不是好的书,都能达到治疗效果:“黄色传记和当代人回忆录的编辑者,乃至商业小说和小戏剧的写作者,都有存在的理由,因为他们共同满足着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他们提供少量的食粮给那些大脑疲劳而无法思考、被机器束缚而丧失感受能力的人。”
然而,想要逃避的愿望并不总是病态的,或一定会招致不幸。大多数人都感受到过书籍的这种便利——能解除铁路旅行或海洋航行的烦闷。麦考莱(Macaulay),这个常常执迷不悟的人,却几乎永远保持着健康的心智。他既不是隐士,也不厌恶与人往来,却十分愿意利用书籍来解除旅途的烦闷和人事的压力,避开他周围的人。在印度暂住时,他认识到“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在伦敦亦是如此,好的习惯是从别人的思
中独立出来”。于是他在1834年前往东方的长途旅行中,就是采用了阅读的方法,将自己的思想从繁琐的人际关系中摆脱了出来。他“不知满足”地阅读着,以至于他自得于自己在各方面广泛的收获。他在航行中的阅读书目如下: 《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维吉尔(Virgil)的书,贺拉斯(Horace)的书,恺撒(Caesar)的《高卢战记》(Commentaries),培根(Bacon)的书,《知识的成长》(De Augrnentis),但丁(Dante)的书,彼特拉克(Petrarch)的书,阿里奥斯托(Ariosto)的书,塔索(Tasso)的书,《堂吉诃德》(Don Quixote),吉本(Gibbon)的《罗马》(Rome),穆勒(Mill)的《印度》(India),伏尔泰(Voltaire)的七十卷本,吉斯蒙德(Gismondi)的《法国》(France),还有七厚本的《大英百科全书》(Biographia Britannica)。麦考莱不仅在旅途中阅读(虽然这足够使一个有修养的读者受益终身了),他还记诵、比较、评论、作笔记,并且给朋友们写信,告诉他们自己正在读什么,这表明他能够任意地从人类的世界中逃出来,进入一个完全由他自己精心设计的世界里。
现今对所谓“逃避现实主义文学”的拒绝,与现实存在自相矛盾。提出异议的,多数是革命者,他们试图主动打破这个世界,依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或者那些的思想家的观点,塑造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可能的推断,那就是,逃避现实主义文学之所以一直存在着,它必定满足了某些需求,更进一步说,既然目前对这类文学的供应相当可观,就说明这种需求更加有市场。
所有文学都是被逃避的愿望或者自我实现的愿望所推动:逃避自我或者实现自我。个性化的回避或接受以及与之相伴相生的情绪,事实上同样都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而且,这两种愿望之间关系十分紧密,不管你决定的是哪一个,也不管你的这种决定是考虑再三,还是一时愤怒的结果,它都体现了一种改变现状的冲动。想要逃避的愿望,并不一定就意味着退却,更非一种失败的标志。或许,称之为一种寻求解放的意愿,可能更妥当些。比如说,《效法基督》(Imitation of Christ)和《我的奋斗》(Mein Kampf)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实现了一种从物质世界逃避的方式,而后者实现了一种从政治环境逃避的方式。《大卫圣歌》(Psalms of David)、《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乌有乡消息》(News from Nowhere)、《鲁拜集》(Rubaiyat of Omar Khayyam)、《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和《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博学的吉普赛人》(Scholar Gipsy)、《圣洁的少女》(Blessed Damozel),都是逃避现实主义的作品。想要逃避的愿望亦并非为人类所特有,它在所有生命体中都普遍存在着。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或逃避,或防御,而防御是为了不逃避。逃避烦恼,逃避文明危险的愿望,是一种自我本能,这种本能的愿望对人类是有益的。正如以下格言所说: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