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读者评分
3分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星价 ¥24.5 (7.0折)
2星价¥24.5 定价¥35.0
商品评论(1条)
zha***(一星用户)

要是能配货快点就好了

要是能配货快点就好了 其他的我都满意

2011-10-18 18:20:30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10533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9
  • 出版时间:2009-04-01
  • 条形码:9787300105338 ; 978-7-300-10533-8

内容简介

本教材的特点在于:
(1)它以中国政府治理转型作为背景,以公共管理和公共经济理论为基础,致力于完善市政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当前,中国城市管理正处于从单中心管理走向多中心治理的深刻变革之中。本教材将市政管理定位为有限政府、城市法治、公私合作和多中心治理。它侧重于研究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元化机制,以及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和职能定位。
(2)它注重对国外城市管理实践进行比较研究。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城市管理者已经成为公共管理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本教材关注发达国家的城市管理实践,力求展现国外城市管理模式的多样性,总结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大都市区治理、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供给、公共住房制度、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制度安排和治理工具,提供了多元化的观察和分析视角。
(3)它注重总结城市管理研究的*新理论成果,以使理论建构适应于市政管理改革和治理创新的实际需要。一方面,本教材系统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如民营化与公私合作、多中心治理、掌舵型政府、市民参与、结果为本、绩效政府、透明行政等。另一方面,本教材也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城市管理的主要议题和研究成果,如“市管县”体制改革、城市规划改革、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底线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城市经营与治理创新等。
(4)它在每章的正文之外穿插有阅读材料或案例分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重点问题的把握能力。本教材精选了一些阅读材料和案例,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编辑处理,形成了浓缩化的、精悍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与重点问题具有链接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2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3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2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2 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2.3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2.4 中国的城市化政策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3章 城市管理理论
3.1 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
3.2 市场失灵与公共管理
3.3 城市管理的理论发展
3.4 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4章 国外市政体制
4.1 国外市政体制概览
4.2 国外市政体制举要
4.3 国外市政体制比较
4.4 大都市区市政体制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5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5.1 中国市政体制的沿革
5.2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5.3 市政纵向组织结构
5.4 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6章 城市规划管理
6.1 城市规划的含义与作用
6.2 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
6.3 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6.4 城市规划的挑战与变革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7章 城市公共经济管理
7.1 城市公共财政管理
7.2 城市政府规制管理
7.3 城市自然垄断管理
7.4 城市产品质量管理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8章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8.1 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8.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8.3 基础设施运营体制
8.4 城市交通运输管理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9章 城市房地产管理
9.1 城市土地权利制度
9.2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9.3 城市房产市场管理
9.4 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10章 城市人口与社会管理
10.1 城市人口与治安管理
10.2 城市户籍制度改革
10.3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
10.4 城市基层社区管理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11章 城市公共服务管理
11.1 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
11.2 社会公正与底线责任
11.3 城市公共事业改革
11.4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12章 城市经营与治理创新
12.1 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践
12.2 城市经营的问题和对策
12.3 城市经营与政府职能转变
12.4 变革时代的城市治理创新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材料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第3章 城市管理理论
  3.1 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
  3.1.1 私人部门的含义
 1. 私人部门的概念
  简单地讲,城市管理可分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个场域。私人领域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公共领域以公共选择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相应地,各种组织也可被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两类。这种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二元分立的分析框架,为现代城市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维度。
所谓私人部门,即私人领域的行动主体,是指参加市场交换活动的各种组织和个人。具体地讲,私人部门包括各类企业组织以及家庭和个人。对于私人领域的事务,私人部门拥有自主决策权,基于自愿达成交易行为。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接受政府干预或行政指导,而在于以何种机制作为*基础性的组织方式。私人部门以市场的自愿交易和自发秩序为核心机制来组织社会行动,而公共部门基于公共选择行为,依托公共权力,通过自上而下的指挥命令来组织社会行动。私人部门并不排斥政府干预,但政府干预只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而存在。
2. 私人部门的特征
私人部门主要基于市场机制进行活动。作为一种自主自愿的社会行动主体,私人部门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1)行动主体的自主性。私人部门中的各种行动主体,包括法人与自然人,也包括商品生产者、消费者和中间人,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意志,它们以自身利益*大化为行动目标。以企业为例,它们在市场交易拥有自主经营权,对自身财产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
(2)行动主体的平等性。私人部门中的各种行动主体,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彼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市场交易奉行等价和自愿交换的原则,任何人都不能通过非交易的方式和手段,占有其他经济主体的合法财产。市场主体的平等性还体现在交易过程的平等性,大家都拥有相同的权利。行动主体在身份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讨价还价、相互协商、相互协调,进而达成交易、契约和合同。
(3)私人行为的互惠性。私人部门主要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交易双方都以追求实际利益为基本目的,大家都要权衡各自的利益得失。在付出一定代价的条件下,交易双方都要求得到自身希望得到的、只有对方才能提供的东西,如果说通过暴力获得财富的掠夺性行为是零和博弈的话,那么通过市场交易获得财富的交易行为则是正和博弈。
(4)市场交易的竞争性。私人领域的各种行动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获取有利的生产和交换条件,不断地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等方面展开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得到检验和确认。竞争压力迫使经营者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方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私人行为的契约性。所谓契约,就是交易双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同遵守的规则。为了保证市场交易的顺利实施,有关各方都要信守承诺,遵守经过讨价还价和相互协商所达成的契约。私人领域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契约和诚信。契约执行和争端裁决还需要有独立于市场之外的力量。因此,私人部门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公共部门的保障作用。
 3.1.2 私人部门的优势
  从行动过程来看,私人部门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商品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为买卖提供服务的中介人。他们各自实行分散决策,自主提供或消费私人产品和服务。与公共部门相比,私人部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首先,私人部门的分散决策能够较快地实现供需平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微观经济主体,他们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分散性地进行经济决策,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知识和情报信息,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作出及时、灵活和有效的反应。这种微观主体的快速行动,通过自下而上的连锁反应,无须自上而下的指导,就可以较快地实现供求平衡,从而减少资源浪费。
  其次,市场价格的信息传导机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市场经济通过价格传递情报,而且只传递给需要知道并使用这种情报的人。在市场经济下,价格变化能够有效传递情报。传递情报的人受到一种刺激,去寻找能够使用这种情报的人;使用情报的人也受到一种刺激去搜寻情报。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在搜寻和获取准确的信息,并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以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后,市场主体的利益驱动有利于激励创新。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效应,对于每个经营者来讲,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命运,经营者必须全力以赴。市场主体受到利益的驱动,能够*大限度地激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技术进步、产业组织革新、产品结构升级。
  3.1.3 公共部门的含义
 1. 公共部门的概念
  公共部门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其行动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的社会组织体系。公共部门一般是指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它们主要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部门负责管理公共事务,谋求公共利益,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传统意义上,城市政府是城市公共部门的唯一主体,政府垄断了公共事务的管理权,是公共产品的唯一供给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机构也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唯一主体的地位和合法性受到挑战。但政府仍是公共部门中*重要的行为主体。
政府在矫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1)政府具有征税权、禁止权和处罚权。它可以凭借公权力,强行获得政府收入,禁止某些社会活动,对违法者实施处罚。(2)政府可以通过产权等强制性制度安排,对经济主体的活动提供激励约束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进行管制。(3)政府可以采取措施为消费者提供信息以及其他必要的支持。
2. 公共部门的特征
(1)公有产权。私人部门的产权基础是私有产权,公共部门的产权基础是公有产权。私有产权边界清晰且可以细分,而公有产权的边界模糊。界定产权需要一定的成本,只有当界定产权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产权界定才有经济意义。那些产权界定的成本大于收益的产权项目,自然就成为公有产权。
(2)公共利益。私人部门的行为动机是私人利益*大化,而公共部门的行为目的是公共利益*大化,其约束机制是公共预算,公共预算又受制于社会资源总量。
(3)集体行动。私人部门建立在私有产权的基础之上,其决策权由众多的行为主体分散地、自主地行使;而公共部门建立在公有产权的基础之上,其决策权只能通过一定的公共选择过程来集中行使。私人部门决策遵从自愿交换原则;而公共部门决策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公共决策机制下,个人有可能要接受自己不喜欢的公共产品,支付不情愿支付的税收和费用。
(4)非市场化。私人部门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进行经济活动,产权通过有偿方式在私人部门之间进行让渡,这种让渡受到市场主体的理性行为的约束和支配,从而使资源配置具有效率;而公共部门通过非市场的政治过程进行社会活动,产权让渡是无偿进行的。
 3.1.4 城市公共部门
  当前,中国城市公共部门主要包括:(1)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共市委在城市管理主体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它统一领导城市各项公共事务,制定城市治理的基本政策。市工会、市妇联、团市委等人民团体,以及各民主党派,均接受中共市委的直接领导。(2)政府。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指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政机关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3)事业单位。它们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延伸,主要提供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公共服务。(4)国有企业。即政府投资的企业,分为央属企业和地方企业,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实行分级管理。(5)其他公共部门。主要包括各种行业协会、社区组织等。
  从国外城市的管理实践看,政党、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一般不属于公共部门。但中国城市的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各种社会团体都属于公共部门,其财政支出全部或部分列入政府预算。近年来,随着市民社会和社团组织的发展,一些非营利、非政府性质的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如基金会、慈善组织、研究学会、中介组织等,它们介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也称为“第三部门”。这些组织的资金并不依靠公共财政,其收入一般不纳税,它们接受公权力监管,但其运行管理具有自主性。这类组织不应当属于公共部门。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