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视文艺学

中国电视文艺学

1星价 ¥17.2 (4.9折)
2星价¥17.2 定价¥3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1004805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637
  • 出版时间:1999-10-01
  • 条形码:9787810048057 ; 978-7-81004-805-7

内容简介


该书是由张凤铸先生领衔的一项“九五”国家级科研课题,
是由一批教授、副教授、专家、电视艺术家、博士、硕士生和第
一线的电视编导集体编写的“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首部《中国电视文艺学》的问世,具有开拓性的理论价值和
学术价值。全书除绪论(代序)外,尚有14章和后记,全面、
系统地叙述和论证了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历程、审美特性、中国
电视剧、电视艺术片、电视文学、电视音乐、音乐电视、电视戏
曲、电视舞蹈、电视评书、综艺节目、节目主持人、台港澳电视
文艺等,资料翔实,论述到位,特色鲜明,虚实结合,史论、例
证、节目兼备,是大专院校文科学生、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和
广播电视文艺工作者的必读教材或参考书。
片断:

**节我国电视文艺的初创期
(1958-—1965)
电视文艺是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传播手
段,以电视独特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方式,运用
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加工、
综合、创造,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
以情感人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形态。它具有
视听艺术的综合性和广泛的群众性。除广大观
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之外,还有根据传统文学
形式加工制作的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报
告文学、电视诗歌等。常见的则是专题文艺节
目、专题文艺晚会、综合文艺晚会、各种文艺
竞赛性节目,各具特色的电视文艺专栏节目和
根据实况演出加工而成的各类文艺节目。一次
文艺节目的播出可以拥有数亿的观众,电视文
艺可以把小小的电视屏幕变成世界上*大的舞
台。电视文艺是随着电视媒体的出现而出现
的,**次同人类见面的电视台:1930年的
英国广播公司,它是以文艺节目的转播而开始
自己的运作的。综观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媒体,一般都以新闻、
文艺两种节目形态起手,然后才逐渐繁衍出多种电视节目。这一
点在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的电视事业起始于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之前身,因当时接收范围仅限于北京市区几十平方公里,故只能
以北京电视台命名。)于创建之初,便有文艺组的建制。1958年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当晚的19时整,首都上空出现了中国
电视信号。北京仅有的50台电视接收机的荧屏上,出现了一幅
以广播大厦模型作为背景的图案,醒目的“北京电视台”台标和
开始曲交相呼应。时政新闻播出后,便是电视文艺节目。试播第
一天的文艺节目,是在一间约60平方米的由会计室改建的小演
播室内直播的。其节目有中央广播实验剧团表演的诗朗诵《工厂
里来的三个姑娘》,北京舞蹈学校演出的舞蹈《四小天鹅舞》、
《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节目虽称不上丰富多彩,但毕竟
是**次成功的尝试。试播结束之后,新华社为此发了一条电
讯,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的**座电视台已于5月1日诞生。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我国**部电视剧
《一口菜饼子》。该剧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曾在广播电台播
出,在舞台上演出过,这次却是以直播电视剧的形式搬上荧屏。
全剧以一块枣丝糕和一口菜饼子为贯穿线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
虽然演播室里的布景很简陋,只搭了一座破窝棚和少许道具,但
整个程序却是按一种电视化的手法进行操作的。信号发出,演员
在表演区表演,两部摄像机拖着长而粗的电缆开始拍摄,其他工
作人员屏声敛气、各司其职。随着图像信号和伴音信号不断传送
到控制室,导演在控制台上,眼睛盯着几台监视器的图像,耳朵
注意听着话筒传来的伴音信号,按照事先设计和排练过的镜头
本,指挥图像的组接,声画同步、一气呵成。
后记:

经过花开花落的三个春秋、上千个的日日夜夜的集体的辛苦
笔耕,这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电视文艺学》终于面
世了,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有如释重负之感,总算松了一
口气。如果说,它是首部新学科开拓性的学术成果,那么,这是
集体努力的结果,是领导、专家、学者、教授、副教授、讲师、
研究生们心血的结晶,真是来之不易啊!成书之艰辛,特别是科
研经费的匮乏和催稿统稿之苦,算是体会到了。
中国电视事业经过了41年的坎坷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
大、从低级到高级、从屈居报纸、广播之后的“小三”地位跃居
大众传播媒介的首位,其发展之快、信息量之大、普及之广、影
响力之强、受众之多都是举世罕见的,为全世界人类所瞩目。
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兴旺发达,子系统的电视文
艺事业也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电视文艺理论的建设和中国电视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被提到日程上来。1998年底,“广播电视艺术
学”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首次在北京广播学院设立,具有学
科建设的里程碑意义。目前北京广播学院是惟一招收“广播电视
艺术学”博士点的单位,1999年已经招收了该学科的博士生和
硕士生,这对我们的“中国电视文艺学”的建设无疑起着极大的
鼓舞作用和研究基地作用。
“中国电视文艺学”研究的是中国电视文艺的传播活动及其
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研究电视文艺现象、节目形态、策划、创
作、制作、传播、接受过程及其艺术规律的科学,是文理渗透,
科学技术和电视文艺节目的结晶与升华。它由电视艺术理论、电
视文艺发展简史、电视文艺节目研究三大部分组成。从中总结出
规律性的学问,用以指导21世纪我国电视文艺工作实践,并且
供当代大学生、研究生、电视从业人员研究我国电视文艺的教材
和参考书之用。
本书各章的撰稿者名字开列如下:
绪论(代序)张凤铸王宝民
**章电视文艺的发展历程张凤铸刘海
第二章电视文艺的审美特性张凤铸
第三章中国电视剧周涌
第四章电视艺术片胡智锋
第五章电视文学节目王雪梅
第六章电视音乐节目曾田力
第七章音乐电视(MTV)节目杨晓鲁
第八章电视戏曲节目杨燕
第九章电视舞蹈节目张小敏
第十章电视评书节目史艳芳
第十一章电视综合文艺节目(上)朱宝贺李献文
第十二章电视综合文艺节目(下)朱宝贺
第十三章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游洁
第十四章台港澳电视文艺李献文
成书过程中,曾得到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高福安教授和教务
处副处长、研究员王铎老师的支持,还得到我国中央电视台及
省、市地方电视台**线工作的同志们的协助,在此,向他们深
致谢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社长王克瑞、副总编辑闵惠泉、责
任编辑陈友军同志等为本书的出版诸多支持,尽心尽力,对此,
深表谢意。
陈元猛等同志在酷暑中为本书认真校正,特此鸣谢!
由于书稿出自多人之手,阅历、学识、爱好、文风均有所不
同,虽经主编统稿,仍不免有所差异,或许还有不当之处,请指
正和鉴谅!
张凤铸
1999年6月16日
于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研究所

前言

绪论(代序)
**节电视文艺学的建立
是历史的必然
20世纪即将离去,21世纪的曙光已照临
人类的窗口。
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人才辈出,
群星灿烂,成果辉煌。电视就是20世纪的伟
大发明之一。电视的生成、发展、繁荣对人类
社会的生活、习惯、思维、情趣、审美等都曾
发生重大的影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正负面效
应。
20世纪是一个现代学术启蒙和发展时期,
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豪杰英雄既继承、变革
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学术文化,又吸收、融合
西方的现代科技文化和人文思想。并一直探求
振兴中华之路,富国强民之路。
世纪之交,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
流。
世纪之交,经济、文化建设成为我国国计
民生的基调。
我国有着40多年的电视事业建设的历史,
有着浩如烟海的电视文艺节目(作品)积累,也有一系列探讨电
视文艺理论的论著的底子。因此,值此世纪之交,条件成熟了,
中国电视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时候了!现在是*好的时机和机
遇。本书应时而出,应运而生,水到渠成,是电视事业发展的必
然产物,也是现实的优越条件和撰稿者主观努力结合的成果。尽
管它显得不够完善,不尽人意,但毕竟在新的学科建设上迈出了
一大步。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
维,就得有理论建树和实践的总结、升华。理论来自实践,又指
导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认识、总结中国
电视文艺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具有无可争辩
的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更贴近当前的电视实际,对中国电视文艺学的
著述,具有更为实际的指导意义。众所周知,20多年的我国电
视发展速度和艺术质量的提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今电视的传播
之广、观众之多、容量之大、信息之新、影响之深,是举世罕见
的。
电视是先进的、新兴的、*富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现
代人观察和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和窗口,电视把亿万个家庭的起
居室和客厅变成了“家庭影剧院”、“百花园”、“体育场”、“电视
大学”、“音乐厅”。电视是“智慧的魔盒”,电波万里,转瞬即
至,声画纷呈,视听兼备,有声有色的诸种信息不绝如缕、长流
不息。小小屏幕,承载古今中外,容纳宏观微观,荟萃文体百
艺,和生活同步,与世界一体,化天涯为咫尺。
魔盒还在变,变得功能更多样、视听更清晰、观赏更方便
。电视正在与微电子、多媒体、数字化结缘,和信息高速公
路联网,一场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和智能革命正如火
如荼地展开,21世纪的电视插上高科技和人文思想的双翅,将
纵横驰骋,扶摇直上九万里。总之,电视的未来发展前景是无限
光明的。
国运昌,电视兴。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电视带来了生机,
带来了活力,带来了高速发展,为举世瞩目和震惊。中国电视已
成为在众多媒介中*具影响力和领先地位,*为普及和现代化
的、生气勃勃的传播手段。
1978年,我国只有35家电视台,电视观众总共才有8000
万人,每千人中只有3台电视机。1996年,我国电视台多达
3125家,形成无线电视、有线电视、教育电视台、经济电视台
“四足鼎立”的局面。电视观众高达9亿多人。到1998年,我国
已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视大国,全国有3.17亿台电视机,
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居民每家电视机的数量已超过1台以
上,全国电视观众达到近10亿人。电视机年生产能力达到4000
万台。各个省级电视台基本上已有了卫星频道。而中央电视台国
际频道通过卫星已把信号传到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目前已
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看这套节目,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
线电视台转播中国的电视节目。
20年间,中国电视剧从年产数十部(集),迅速发展至上万
部(集),“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音乐电视大
赛”、“青年歌手大奖赛”等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大批国产电
视剧和电视文艺节目走出国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成为外国朋友了解、认识中国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
中央电视台电影、体育、戏曲、音乐频道的开通,对丰富荧屏节
目,加强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的交流,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发
挥了重要作用。从1983年开始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
全世界观众*多的一台节目,成了中国人除夕之夜的“仪式性”、
“民俗性”的不可或缺的节目,蜚声中外,影响深远。
电视文艺是电视的派生物,电视文艺的历史可以说是和电视
的历史一样的长短,历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人们:电视问世
之日,正是电视文艺诞生之时。
1936年11月2日,英国在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开办了
世界上**座正正规规的电视台,揭开了世界电视史的序幕。该
台开播之际,便是电视文艺出台之时,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演出
在BBC首次直播。这场歌舞本身也许并无特别新奇之处,*令
人惊奇之处在于:它是人类发展吏上**次突破剧院的围墙,被
远距离的场外观众同步看到、听到的电视文艺演出。这是彪炳史
册的日子:1936年11月2日是世界电视诞生日,也是电视文艺
开始日。
中国的电视史也与此相似,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
身)于1958年5月1日试播之日,也是电视文艺首次推出之时,
当时播出的文艺节目有诗朗诵《工厂里来的三个姑娘》、《大跃进
的号角》和舞蹈《四小天鹅舞》、《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
等,可见电视文艺是和电视母体与生俱来的。
电视的诞生和崛起,在人类传播史上和文化、艺术史上都是
一次革命。人类的传播史大体是沿着口语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
传播三大阶段演进的。一部人类文明和传播史都是不断突破时间
和空间限制的历史。从结绳、堆石记事到呼叫、手势、烽烟、号
角、鼓声报信,从语言、文字交流到电话、电报、广播、电影、
电视、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一次次被突破、
被拓展、被无限制地延伸。电视这一新兴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人
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大大地扩大了人类的视野。电视使自
身所传播的信息和艺术为越来越多的人同步收看或欣赏。电视的
出现、兴起和高速度、高质量地发展,改变和将继续改变我们对
于“艺术”的传统看法。电视艺术是平民化的艺术,是大众化的
艺术,不是贵族少数人的专利,不是“通灵者”的独享也不是
“精英”们的“雅具”它是
,是属于人民大众的,属于广大电视观众
的,是以俗为主,雅俗共享的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文艺的特征之一,就是“距离感的消失”(杰姆逊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时空隧
道”“思接千
载,视通万里”,囊括古今中外,宏观微观表现自
如。电视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全球交流和共享,提供了空前未有的
便利条件。
电视文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黑白到彩色,从低级到
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调到丰富,从微波传送到微波、电缆
和卫星传送并
举,从区域到全球,逐渐成为*具活力、潜力和表
现力、影响力、吸引力的现代性艺术。如果说人类曾经走过了壁
画、神话、诗歌舞合一、雕塑、文学、戏剧、建筑、音乐等各领
风骚几百年、几十年的时代,如今电视文艺由于品种繁多、形式
层出不穷,演员、新秀竞相出台,观众艺术欣赏求新追奇,因
此,一个品种,一个栏目,一个演员往往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
有的甚至各领
风骚数十天,便偃旗息鼓了。可见,当代的电视艺
术已从区域文化转向全球文化;从书斋文化转向市场文化;从稳
态形式转向动态形式;从远距离过去时时空转向同步性的现在
时、进行时时空;从界限分明的单一性艺术形态转向信息量丰富
的综合性艺术形态;由垄断性的贵族文化艺术转向平等性的大众
文化艺术。
电视被誉称为20世纪下凡的“电子缪斯”(电子女神),她
的下凡和普及,她的发展和繁荣,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生了不可
估量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如果说电视的发明和发展使地球成了一
个小小的电子村落,那么,电视文艺则成了全体村民永恒的节日
——在这个长流不息的节日里,人们载歌载舞,陶醉在对真、
善、美的无限体验和憧憬之中。世界变小了,人类的视野却变宽
了。人们宛如电子村的热情观众,贪婪地观赏着荧光屏上纷至沓
来、千姿百态的电视文艺。“电视,不仅仅是让大家方便地看到
了新闻,享受了艺术,而且整体地改变了亿万人民的文明结构和
生态方式,改变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空间和生存空间,历史上有哪
一次文化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的变革,有这一次巨大?”①
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一场“电视是不是艺术?电视文艺有
没有独立品格——自己的美学”的争论。当时有些电影界人士持
否定态度,认为“就电视的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把它作为一种新
艺术的诞生来礼赞,似乎还嫌为时过早,“电视不是艺术’,电
视无美学意义可言’”……这不禁使人联想到20世纪初期,人们
对电影也有过是不是艺术的那场争论。但随着格里菲斯的《一个
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等里程碑式的经典影片的诞生,电影
终于走进了艺术圣殿,坐上了第七艺术的金交椅。如今,电视艺
术的独立的品格已被中外学者和广大观众确认。电视经典作品层
出不穷,电视艺术论著不断涌现,电视系列丛书前后四五套陆续
问世,电视艺术专业已在不少高等院校开办。经过多级专家论证
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中国教育部于1998年公布了新设
“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等的新决定。1998年,国务
院又批准了北京广播学院建立“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的申
请,这是我国首次建立的惟一的“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北
京广播学院已于1999年上半年正式招收了“广播电视艺术学”
博士研究生,这是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好
事。它一扫“电视无学”等无稽之谈。长期的电视艺术实践告诉
我们:电视有学,电视文艺有学,不仅有“学”,而且学问博大
精深,大有可为。电视文艺领域是堪以造就一批博士、专家、学
者、电视艺术家的广阔天地。
百年更迭,千年交替,新的世纪在呼唤我们:
理论滞后,实践急需,新的时代在催促我们。
加强电视理论建设,是百年大计,是基础工程、系统工程,
急不可待,需抓紧规划和落实。让我们实施精品战略,推出精品
力作,写出有分量的电视艺术理论著作,把一个繁荣兴旺的中国
电视带入21世纪。
第二节中国电视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和构想
中国电视文艺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毛泽东同志在《矛
盾论》中说:“对于现象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
成某一门科学的性质。”中国电视文艺学是一门新兴的社会学科,
是一门研究中国一切电视文艺现象、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电视“文艺现象”复杂纷纭,主要指电视文艺节目现象;
电视“传播活动”环节较多,主要指从传播——收看——反
馈的传播过程。
在现象中揭示出本质,在传播过程中总结出规律,并构建中
国电视文艺学的理论体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电
视理论大厦献上一石一木。我们的基本思路是:
一、“中国电视文艺学”以节目研究为重点,既有基础理论
研究,又有应用理论研究,还有个案的节目微观分析,以及宏观
的整体把握和历史描述,力求做到导向正确,突出重点,观点新
颖,资料翔实,有虚有实,理论概括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二、“中国电视文艺学”是全新的学科领域,但有着数以千
万计的节目积累为后盾。本书着眼于学科体系的建立。因为学科
体系的建立,是一门学科成熟的表现,致力于新的学科体系的整
体把握和理论建树,是一部专著或教材的价值所在。我们试图对
大量的中国电视文艺现象、传播活动以及复杂、令人困惑的问
题,总结出带规律性的理论;对已经确认的别人总结出的规律性
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对深藏在频道、栏目、节目中的一些
艺术规律尽量予以发掘、总结、提炼、升华,力求达到“学”的
学术品格。
电视对艺术的介入,或者艺术对电视的介入,不仅改变了人
们的艺术观念,而且催生出了一种极富时代性的集高科技、电
视、艺术为一体的新艺术——电视文艺。
关于电视文艺,有人曾在美学上否认它的存在,这是不足为
奇的。电影不也经历过一个艰难的合法化过程吗?况且当我们判
断电视文艺的合法性时,我们所用的传统美学标准总是未免显得
削足适履,尤其是对于这种目前发展得并不充分、并未完全发挥
这一媒介巨大可能性的“成长期艺术”更不合适。考察一下“电
视文艺”的概念使用情况,从而暂时确立一种约定俗成、各方认
可的范畴,以便接下去探讨更为紧迫和重大而有价值的问题,也
许是更为合适的态度。
1、“电视文艺,是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一切文艺节目的总
称”——这几乎是一个统计学的用法,甚至是一个很霸道也很幼
稚的用法。它之所以广泛流行,仅仅图个叫着方便,并无太多深
意可供探讨。但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这一用法有其合理的发生
学依据,因为很显然,我们开始所列举的亚历山大宫那场演出并
非一般的文艺节目,而是经过了电视摄像镜头的切割、选择,*
后变成了“电视文艺”,正如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终是一
部电影而非仅仅是火车进站一样。任何一种独立的文艺形式,只
要经过电视的制作和播出,就不再等同于作为素材的原始演出
(尽管只是*低限度的加工)。
2、“电视文艺,是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除电视剧外一切文艺
节目的总称,包括文艺晚会、专题文艺、音乐节目、文学节目、
舞蹈节目、戏曲、曲艺、杂技、竞技节目等等。”——这是一种
电视形态学的用法,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成为电视台的文艺部门
与电视剧部门的分工依据。它也有它的发生学依据。一是因为电
视剧比其他电视文艺节目更早地获得了独立,所以将电视剧单提
出来作为一种大的节目形态,与电影、话剧、广播剧对称。二是
它们的制作方式有很大不同。电视剧倾向于单机拍摄、后期剪辑
的电影体制;电视文艺则倾向于现场切换的直播体制,更接近普
通的文艺演出。但事实的发展证明,电视剧也可以多机切换、现
场制作,文艺节目也可以单机拍摄、后期加工。两个方向上均出
现了更具电视媒介特性的崭新艺术形式——室内剧和Music
Video,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原始用法。
3、“电视文艺,是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具有电视特性的电
视文艺节目。”——这是美学意义上的用法,它赋予这一用法下
的电视文艺以一种独立的美学规范,以区别于现存的传统艺术
(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电影……)。这是一片需要美
学提炼的丰富矿源,这种“电视文艺”并不以目前实际运行在屏
幕上的文艺节目为当然必选,即它不仅仅靠电视媒介的工具性,
而靠其恰当而富于潜力的运用来判断一个节目是“电视文艺”,
还是其他。严格说来,这种美学意义上的“电视文艺”还包括那
些尚未见于屏幕的“可能作品”。正如电影曾经呼吁过“纯电影”
一样,电视界也在呼吁着纯“电视文艺”,赋予它独立的艺术语
言、审美规则、创作机制、接受机制等,以支撑这座巨大而有些
空洞的传媒大厦,树立“地位”意识。这种探讨和呼吁正在得到
电视从业人员的回应,一度出现了“MTV、LTV、DTV、
PTV”等等以TV作主词的有趣称谓,这和以往将TV作定语,
将“音乐、文学、戏剧、诗歌”作主词形成了富有象征意味的对
比。这种“TV”的主词地位的获得表明一种对电视独立艺术的
“大跃进”式的号召,当然并不代表对媒介特性的事实和广泛的
掌握(有些××TV作品其实还是以前TV××的变种,并未实
现真正的换位)。这种美学的用法正被越来越多人广泛接受,但
它也有自己的缺陷。它否定了电视目前正处于成长期的未定型的
客观现实,也否定了电视*大的品格就在于,它没有“纯粹”,
只有无限“综合”和“吞并”的能力;它是在凸现别人时凸现了
自己,而不是相反。这是符合历史和今天的发展事实的。
在**种用法中,*大的优点在于约定俗成,一叫便知;在
第二种用法中,仅仅用外来规范约束电视文艺显然是不够科学和
不堪深究的;在第三种用法中,*大的优点在于,它立足于由视
文艺的合法、独立地位(美学和分类学),从约定俗成上升到本
体论层面,注意到了目前电视文艺创作中不尽人意的现实,提供
了美学的宏观坐标和发展的极大可能性。
这种发展的极大可能性是有其高科技的支持的。今天,我们
说电视已成为**媒介,不仅仅意味着它的影响力和意识形态等
方面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成了高科技的试验场、艺术潮
流的引导者、创作手段的全能家。今天,电影甚至不惜“屈尊降
贵”到电视这里来寻求支持——不仅仅是经济方面,也有艺术能
力方面(而过去,电视是被视为“一堆管子”和“一只盒子”
的)。今天,电视文艺已成为*少媒介限制的一种艺术品类,任
何对它的界定都不能无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以免捉襟见肘。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历时性阐述和共
时性分析相补充的原则出发,综合**、三种用法,扬长避短,
提出了自己的“电视文艺”观,这种观点既尊重了电视文艺的发
展历史,又从实际出发,限定了电视文艺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实
用性和前瞻性,以期在《中国电视文艺学》的开篇便建立一套让
大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电视文艺范畴体系,目的并
非盖棺论定,而是为了进一步探讨更加重要的其他美学问题。
所谓“电视文艺”,主要指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
现主客观世界,通过电视声画语言,发挥电视本体特性,塑造鲜
明的屏幕艺术形象,给电视观众以认知、娱乐、教育、审美四位
一体的综合艺术享受的电视节目类型。它涵盖了电视屏幕上播出
的一切电视文学艺术样式,包括电视剧、电视艺术片、电视文学
节目、电视音乐舞蹈节目、电视戏曲节目、电视曲艺节目、电视
文艺专题节目、电视综合文艺节目、电视动画片、译制片与电视
电影等。
电视文艺与电视一起诞生,半个多世纪来,它逐渐成为*具
活力、潜力和表现力、影响力的当代性的艺术。电视文艺方兴未
艾!它还在发展,还在探索,还在创造,它的领域无限宽广,它
的前途无限光明。
三、“中国电视文艺学”,顾名思义,兼有“电视”、“文艺”、
“学”三方面的特征和“中国”特色。力争做到既有学术价值,
又有实用价值;既有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理论性,又有稳
定性和前瞻性。
四、本书既是学术专著,又力求达到具有规范性的教材特
色,侧重于探讨电视文艺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既有“学”,
又有“术”,以“学”为主,以“术”为辅,融电视艺术理论、
电视文艺史、电视文艺节目批评为一体。
电视文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创造性要求极高,与受众关
系极为密切的艺术,又是多种高新技术和艺术相交融的综合艺
术,同时也是需要多名创作人员、技术人员、制片人员通力合作
的集体项目。因此,对它的研究,有别于对传统艺术的研究,需
要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保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
学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众多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些都值得电视理
论研究学习和借鉴,同时电视文艺理论研究面对自己独特的对
象,也需要形成适合于电视自己的特殊研究方法。中国电视文艺
理论研究经过多年探索、广泛地采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值得注
意的是把握、协调一些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研究方法之间的
关系。
1、逻辑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所谓逻辑研究方法,指的
是以理论假定、逻辑演绎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所谓实证研究方
法,指的是以实证调查、量化归纳来进行研究的方法。对于电视
文艺这一研究对象而言,既需要对其艺术创作规律、传播规律进
行大胆的理论假定和抽象,也需要对其艺术经验、传播效果进行
实证归纳。如果重逻辑而轻实证,未免陷入空泛,缺乏针对性;
如果重实证而轻逻辑,则可能就事论事,难有理论升华。要将二
者结合起来,才能出成果。
2、宏观整体与微观个案的关系。宏观整体的研究方法着眼
于“面”,微观个案的研究方法着眼于“点”。*好的研究方法应
是体现二者的结合,即“点”和“面”的结合。
3、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关系。历史研究的方法,是在
“纵”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界定研究对象的位置、价值;比较研
究的方法,则是在“横”的同类研究对象比较中,界定对象的位
置、价值。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使人们的理论研究摆脱某些偏
见的束缚,既不盲目迎合某种“经典”理论原则,又不盲目陶醉
于“本位”主义的偏狭之见。
4、虚与实、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国电视文艺学是一门实
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包括历史、理论和艺术实践(节目)三
部分内容。电视文艺历史不长,半个多世纪的世界电视文艺史是
既成事实的艺术实践,它开启后来理论,它印证当下艺术实践,
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站得高、望得远、看得准,总结
得透彻。一切创造都是历史的延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
态,有“史态”、“现态”和“趋态”三种。本书力求虚实结合,
“虚”,指的是观点、理论、见识和导向;“实”,指的是现象、实
践、节目和材料。我们要以“实”为基础,以“虚”为旨归,做
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理论和节目的统一,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史态”、“现态”和“趋态”的统一。
第三节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情。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今后事情成
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
要着眼于中国电视事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人才是电视文艺事
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面对知识经济、知识创新和信息时代
的大趋势,我们必须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素质高的队伍与之相适应。提高电视文艺的宣传、技术、艺术等
各方面的工作质量,根本的措施是提高人的质量,提高电视文艺
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制约电视文艺质量上不去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是队伍赶不
上,人的素质跟不上。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电视艺术人才
的培养和提高,是关系到能否出精品,以及亟待解决的平庸之作
泛滥现状的严峻问题。现在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都注意人
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力求实现“人才兴台”、“高智能出精品”的
战略,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现象,是决策者有远见卓识的表现。
针对我国电视文艺队伍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一个高素质
的电视文艺工作者至少应具备下面的一些素养:
**,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
1、电视台是党的喉舌、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舌、群众的
喉舌。目前,各台都在考虑和提出治台兴台的种种战略决策,如
实施以导向为根本的宣传战略和以品牌、精品为核心的经营战
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确保“帮忙
而不添乱”,进一步强化喉舌意识和服务职能,进一步落实江泽
民主席提出的四句话:“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
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我们要以邓小平的理论为指导,加强电视从业人员的政
治思想修养。
3、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第二年,在全国第
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同志在祝词中明确指出:“同心同德地实
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
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人民需要艺术,艺术
更需要人民”,“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
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
映”。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总结了艺术创作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对文艺与四化的关系、艺术主体与艺术客体的关系、政治与艺术
的关系以及党的领导与艺术家的责任的关系等,作了全面的阐
述。这篇祝词,突出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贯穿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新时期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创作思想体系的开篇和序言,为中国的文艺创作,尤其是对电视
文艺创作提供了指路的明灯。
4、历经20多年栉风沐雨的改革开放,祖国面貌日新月异,
建设成就惊天动地。举国上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世界地位明显提高,以无可比拟的磅礴气势
屹立在东方,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和严峻考验,满怀信心
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电视文艺工作者要有很强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要有较高
的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努力创作优秀节目,报效时代,报效人
民。
第二,要精通业务。
精通业务,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保证和基本条件。
从世界形势来看,以信息科学为前导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
突飞猛进,全球化市场经济格局正在形成,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电波战和电视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它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也推动了电视文艺事业不断地前进。
“往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文艺的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
“从而开拓了文艺的新形式”①,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电视艺术形
式不断涌现,常办常新是电视艺术的规律之一。许多熟悉的东西
变得陈旧了,要被淘汰了;许多陌生的、崭新的东西等待我们去
开拓和熟悉。因此,加强业务学习,努力钻研电视专业业务,掌
握电视文艺的创作规律,提高电视艺术表现技巧,增强可观赏性
和艺术感染力是当务之急,决不可懈怠。电视是科学技术和诸种
艺术的结晶。综合性和多功能是电视的本体特征。电视是先进的
传播技术手段和新闻、艺术、专题、百科知识、经济信息、文教
体育、服务项目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它是时间和空间、画面
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综合的极大延伸,开拓了人类审美的视野
和境界;它是构成因素的综合,即集形、光、声、色、字、景、
物、人等多种造型元素于一身,“它本身综合了电影、戏剧、小
型杂志种类的特点,还同文学和音乐有密切的联系。”②它是多
种行当的综合,打破了文艺品种和行当分工的界限,集编、导、
演、摄、录、化、道、服、美工、特技、制片等于一体,熔娱乐
性、欣赏性、知识性、新闻性、广告性、服务性、信息性于一
炉;它是“一门艺术兼大规模交流思想的工具”,既具有新闻属
性,又具有艺术属性,为亿万观众打开一扇扇观察“世界各地”、
“环球天地”、“动物世界”、“神州风采”、“东西南北中”、“百花
园”的窗口,坐收教化、益智、增知、娱乐、审美、服务之利。
精通业务,要做到“三过硬”,即笔头、口头、镜头过硬。文字、
语言能表达流畅,能写好文章;能流利地运用普通话进行人际交
流;能运用摄像机精巧构图;要掌握“六语”,即较熟练地掌握
母语——汉语;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蒙太奇语言;熟练
掌握音乐语言;熟练掌握电脑语言;熟练掌握形体语言。
第三,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电视文艺工作不像一般人想像
的是一个风光的职业,它更多的是艰辛、是奉献,因此一定要有
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四,要有团队精神。电影电视不是光靠哪一个人的能力就
能单独完成的,它需要有一群人通力合作,共同完成,这就要求
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具有团队精神,要善于同他人相处协作。
第五,要有创新精神。电影电视的发展日新月异,受众的水
平不断提高,这都要求影视工作者有敢为人先的精神,作为目前
影响力*大的电视媒介来说,它应该具有一种开放意识,改革精
神,开拓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的电视工作者一定要有
创新精神。
世纪之交,整个世界都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电视文艺事
业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
电视将面临的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电视将在21
世纪的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影响。让电视文艺之花
在新世纪中开得更加灿烂夺目。让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
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团结奋斗,兢兢业业,共同完成历史与
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

目录

绪论(代序)
**节电视文艺学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节中国电视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和构想
第三节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章电视文艺的发展历程
**节我国电视文艺的初创期(1958—1965)
第二节我国电视文艺的停滞期(1966—1976)
第三节我国电视文艺的复苏期(1977—1978)
第四节我国电视文艺的发展、兴旺期(1979—)
第二章电视文艺的审美特性
**节电视的涵义和本体特征
一、电视的涵义
二、电视的本体特征
第二节从比较中显示电视文艺的特征
一、电视文艺的特征首先来自母体
二、电视文艺与电影同中有异
第三节认识特性,提高节目的文化品位
一、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进行导向
二、从提高节目的文化品位进行导向
第三章中国电视剧
**节电视剧:历史与观念
一、“戏剧观”
二、“小电影”
三、走向“本体观”
第二节电视剧的审美特征
一、纪实性
二、大众性
三、通俗性
四、兼容性
第三节中国电视剧创作流变
一、创作概况
二、中国电视剧创作流变
第四节不同体裁电视剧的创作特征
一、电视剧的分类
二、电视小品、短剧的创作特征
三、电视单本剧的创作特征
四、电视连续剧的创作特征
五、电视系列剧的创作特征
第四章电视艺术片
**节电视艺术片的界定
一、电视艺术片的内涵与外延
二、电视艺术片与电视纪录片
三、电视艺术片与电视专题片
四、电视艺术片与其他各类电视文艺节目
第二节电视艺术片的类型
一、电视风光风情艺术片
二、电视音乐歌舞艺术片
三、电视文献专题艺术片
第三节电视艺术片的创作
一、选题——精
二、立意——新
三、语言———美
四、结构——奇
五、节奏———变
第四节电视艺术片的价值
一、审美价值
二、文献价值
三、文化价值
四、认识价值
五、教育价值
六、娱乐价值
第五节电视艺术片编导的素质与修养
一、基本功
二、综合文化艺术修养
三、人格修养
四、社会生活修养
五、创造性思维
第五章电视文学节目
**节电视文学概说
一、电视文学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
二、电视文学的概念
第二节电视文学的社会价值
一、普及文学作品
二、提高民族素质
第三节电视文学艺术特性
一、电视文学的社会性
二、电视与文学
三、电视文学的双重艺术特性
第四节电视文学的样式
一、电视小说
二、电视散文
三、电视诗
四、电视报告文学
五、电视文学片
第六章电视音乐节目
**节电视音乐的特质与类型
第二节电视音乐节目的直播与录播
第三节电视音乐片
一、一般性电视音乐节目
二、电视音乐专题片
三、电视音乐艺术片
第四节电视剧音乐
一、主题歌与插曲
二、情节音乐的贯穿发展
三、音乐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四、烘托环境与气氛
五、具有交响性音乐思维的整体结构方式
第七章音乐电视(MTV)节目
**节音乐电视(MTV)的滥觞与现代文化背景
一、20世纪青年文化的代名词
二、世界范围的音乐电视(MTV)网络的建立
三、音乐电视(MTV)作为一种新艺术的含义
四、音乐电视(MTV)与声画发展的历史联系
第二节音乐电视(MTV)创意的模式及规律
一、音乐电视(MTV)创意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
二、音乐电视(MTV)创意的审美因素
第八章电视戏曲节目
**节电视戏曲概述
一、电视戏曲概念的界定
二、电视与戏曲联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三、电视戏曲的历程
四、电视戏曲的现状
第二节电视戏曲的类型与特征
一、关于分类的思考
二、电视戏曲的分类及其特征
第九章电视舞蹈节目
**节舞蹈的类别
一、古典舞蹈
二、现代舞蹈
三、民间舞蹈
四、芭蕾舞
第二节电视与舞蹈
一、电视对舞蹈的贡献
二、电视舞蹈节目的类型
三、舞蹈节目的电视化
第十章电视评书节目
**节评书渊源
第二节评书的走向与发展
第三节电视评书的特点
第四节电视评书的审美感受
第五节电视评书的作用和贡献
第十一章电视综合文艺节目(上)
**节电视综艺节目类型
一、节庆纪念综艺晚会
二、行业专题综艺晚会
第二节春节联欢晚会
一、主题明确格调高雅
二、异彩纷呈雅俗共赏
三、气势恢弘张弛有致
四、锐意创新奋力前行
第十二章电视综合文艺节目(下)
**节综艺节目主题及构思
一、确定晚会主题
二、综艺晚会构思
三、晚会构思起点
四、构思基本环节
五、优秀作品分析
第二节确定基调和设计节目
一、文艺类节目
二、混合节目
三、非文艺节目
第三节综艺节目的结构类型
一、珍珠项链结构
二、段落组合结构
三、篇章组合结构
四、编年史诗结构
五、组合回旋结构
六、多元综合结构
七、散点形式结构
八、平行并进结构
九、篇章板块结构
第四节综艺文学台本的语言
一、说明性的语言
二、屏幕文字语言
三、主持人的语言
第十三章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
**节界定与概说
一、主持人概说
二、主持人与播音员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四、主持人的分类
第二节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的特性
一、艺术家的气质
二、镜头前适度表演的基本心理状态
第三节文艺节目主持人的外形修饰特性
一、面部化妆
二、发型与服饰
三、修饰要符合电视特性
第四节文艺节目主持人与合作者
一、主持人与编导
二、主持人与摄像
三、主持人与录音师
四、主持人与灯光师
五、主持人与演员
六、主持人与观众
第十四章台港澳电视文艺
**节台湾电视剧的得失成败
一、联播时期
二、都市情结
三、温馨乡土
四、新编史剧
五、言情武侠
六、缺点弊端
第二节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正负效应
一、艰难起步与自成特色
二、蓬勃发展与繁荣多元
三、多姿多彩与流弊重重
第三节港澳电视文艺的文化特色
一、香港电视文艺的发展历程
二、香港电视文艺的文化特色
三、澳门电视文艺概况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长期
在电台、电视台、大学工作。现任
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教授、博士
生导师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兼
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高
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会长中国
加拿大信息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和北京广播学院学术委员。
主要成果:撰有专著《影视
基础理论和技巧》、《音响美学》
《电影电视艺术导论》、《电视声画
艺术》、《影视剧论》等。主编过《广
播电视文艺论集》、《中国广播文
艺学》、《影视艺术前沿影视
本体及走向论》等:担任过《电视
艺术辞典》、《中外影视名作大辞
典》等编委并担任过《中国电影
名片鉴赏辞典》副主编。发表过
100多篇论文。《影视基础理论和
技巧》、《中国广播文艺学》、《电视
声画艺术》获得部级奖和“学会
奖“。担任过国家级、部级评委,享
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