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与宽容

文化与宽容

1星价 ¥16.8 (4.3折)
2星价¥16.4 定价¥3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70960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0
  • 页数:295 页
  • 出版时间:2009-09-01
  • 条形码:9787509709603 ; 978-7-5097-0960-3

本书特色

《文化与宽容》是《宽容研究丛书》之一的《文化与宽容》,书中具体包括了: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历史、在文化问题的探讨中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的作用、伴随着新中国崛起的社会主义文化探索等内容。 《文化与宽容》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章 文化的本质和源流一 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历史二 文化的宽容是其不可移易的本性三 文化的跃迁来自于文化的宽容四 文化视角与文化观的特点和优势五 文化的永恒价值是文化的宽容之源六 在文化问题的探讨中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文化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启示一 近代中国文化面临的巨大冲击二 近代中国的出路与文化走向的探索三 社会主义作为文化的传播与中国的早期反应四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意识与活动五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第三章 无产阶级文化是不是宽容的文化——对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文化思想的解读一 列宁对于无产阶级文化的理解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精华三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的作用第四章 文化的宽容在文化建设中呼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一 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起伏二 苏联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说明了什么三 伴随着新中国崛起的社会主义文化探索四 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建设上的主要经验第五章 寻找宽容文化。寻找复兴之路——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一 从传统文化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二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的文化建设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集中体现四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克服传统文化的障碍五 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进步: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七 中华文化的宽容精神在现代文明中的实践第六章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宽容文化一 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作用被提到新的高度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时代中的回应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的转变四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五 走向现代化的文化创新扩展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视野六 和谐文化下中华文化的人文魅力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支撑第七章 当代中国文化的宽容与多彩一 历史与文化走进现代校园二 民族文化在世界潮流中再创造三 化腐朽为神奇的商业营销策略四 文化是沟通时空的桥梁和纽带五 在历史与文化中寻找城市的真谛六 和谐中华下的地域文化腾飞七 荆楚文化的与时俱进与文化振兴战略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件大事九 古都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十 小结第八章 文化的宽容与文化的未来一 经济全球化不改变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二 在时代浪潮中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三 面对不同文化冲突的理解和态度四 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文化的宽容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世界视角六 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意蕴结语 当代文化的价值与文化的追求一 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与光明前景二 文化是财富的象征——未来文化新观念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文化与宽容》内容简介:文化的本质和源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文化的宽容是文化跃迁的缘由,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和文化内在的演变逻辑。在民族历史上具有宽容品格的中华文化,获得了辉煌发展。当马克思主义传到东方,并且植根于中国这块特殊的文化土壤时,中国的命运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向复兴和发展的伟大实践。通观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认识文化的宽容与跃迁的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时代方向,对于当今中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的构建,对于认识文化的永恒价值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认识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关资料

**章 文化的本质和源流文化的本质和源流,在于它在生长和发育中不断交流、吸纳、碰撞、融合。这正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的表现。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交流、会聚都孕育着文化的跃迁;宽容性使文化得到质的飞跃。宽容,是文化的特点和本质,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认识和说明文化的这一本质特征,是本书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恢复和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解释的一项重要理论工作。一 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历史现代文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既往的文明积累与现实的重新创造相融合的结果。传统文化秉承地理与历史的客观环境,汲收长时间的人文熏陶,连接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活动中的创造而来,又在客观规律和主观作用下向着现代化潮流而去。这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着极其深厚的内涵,流转、延伸着的自然与社会过程。揭示这一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哲学作为人类认识工具的任务,更是不同文明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共同课题。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不是生活在一个大变动时代的人们,是体会不到的;而当代世界与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又把我们对于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关于文化的本质以及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复兴事业所提供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阔的。文化是在相当长时间里留存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经过积淀而相对固化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由于“文化”一词的多重含义,我们可以从窄到广在宽泛的领域里来理解它的深厚内容。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从一般意义上分析问题时,可以把它看做与文明相等同的口径和概念;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在日常生活的直接层面上把它看成是精神现象和知识水平的指称。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是由历史沿袭下来的思想、道德、艺术、风俗、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有机复合体”。它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明,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原始人曾用一串贝壳挂在脖子上装扮自己,这就是一种文化意识。当然,在蒙昧时代,人们只能首先解决吃和穿的问题,到了生产有了结余,才能产生脱离体力劳动的文化人,出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所以,文化既是人类在生长中的一种本能,又是社会财富有了增加时的产物,社会能养活多余的人,于是文

作者简介

俞思念,1948年1月生,湖北汉阳县人。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届研究生,1985年博士研究生。1995-1996年赴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