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二卷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二卷

1星价 ¥35.8 (5.5折)
2星价¥35.8 定价¥6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42298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20
  • 出版时间:2009-08-01
  • 条形码:9787544422987 ; 978-7-5444-2298-7

本书特色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2卷)》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揭示中外哲学心理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以及它们的重要贡献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了解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贡献及其对中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影响,把握中国学者在引进和传播西方科学心理学方面的主要成就;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主要心理学学派思潮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及其重要影响,掌握中国学者在中外心理学方面的主要科研成果;总结中国本土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洞悉中国本土心理学与世界全球化心理学发展的辩证统一的规律。

目录

前言
**编 科学心理学的创立
 **章 科学心理学的哲学前提与科学准备
 **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哲学前提与科学准备
 第三节 苏俄科学心理学的哲学前提与科学准备
 第四节 中国科学心理学的思想前提与科学准备
 第五节 中外科学心理学创立前提的比较评析
 第二章 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与传播
 **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与传播
 第三节 苏俄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与传播
 第四节 中国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与传播
 第五节 中外科学心理学创立与传播的比较评析
第二编 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章 构造主义及其发展
 **节 概述
 第二节 构造主义体系
 第三节 西方对构造主义的研究
 第四节 中国对构造主义的研究
 第五节 中外对构造主义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四章 机能主义及其发展
 **节 概述
 第二节 机能主义
 第三节 苏俄和中国对机能主义的研究
 第四节 中外对机能主义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五章 行为主义及其发展
 **节 概述
 第二节 行为主义
 第三节 苏俄对行为主义的研究
 第四节 法国对行为主义的研究
 第五节 日本对行为主义的研究
 第六节 中国对行为主义的研究
 第七节 中外对行为主义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六章 中国现代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节 概述
 第二节 心理学基本理论观
 第三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观
 第四节 应用心理观
  第五节 中外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三编 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第七章 意动心理学及其发展
 **节 概述
 第二节 意动心理学体系
 第三节 欧洲各国对意动心理学的研究
 第四节 中国对意动心理学的研究
 第五节 中外对意动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八章 精神分析及其发展
 **节 概述
 第二节 精神分析
 第三节 欧美对精神分析的研究
 第四节 苏俄对精神分析的研究
 第五节 日本对精神分析的研究
 第六节 中国对精神分析的研究
 第七节 中外对精神分析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九章 格式塔心理学及其发展
 **节 概述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
 第三节 欧美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第四节 苏俄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第五节 日本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第六节 中国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第七节 中外对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十章 文化历史学派及其发展
 **节 概述
 第二节 文化历史学派的发展
 第三节 欧美对文化历史学派的研究
 第四节 日本对文化历史学派的研究
 第五节 中国对文化历史学派的研究
 第六节 中外对文化历史学派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十一章 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节 概述
 第二节 心理学基本理论观
 第三节 人生心理论
 第四节 中外对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
参考文献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汉英术语对照表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2卷)》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是从“思想史”的视角和高度进行的关于中外心理学发展的比较研究。通过中外心理学发展的思想史跨文化比较,可以看到中外哲学心理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了解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贡献及其对中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影响,进而把握中外心理学未来融合发展的走向;在全球化和本土化复杂互动的条件下,懂得如何吸取中外文化的精华,促进人的精神健康发展。中外心理学思想发展的比较研究,无疑是开拓了又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不仅为心理学史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窗口,有利于在鸟瞰世界范围的广阔视野中领略新的感受,而且有利于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使人类的思想发展研究有了更为宽广的社会背景;同时也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心理学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关资料

插图:1.贝尔-马戎第定律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是两类不同的神经。这个重大的生理学发现是英国生理学家贝尔和法国生理学家马戎第分别在1807年和1819年各自独立发现的。他们根据尸体解剖和动物实验证明,脊神经有两种不同的神经束,位于脊髓背部的后根只传导感觉刺激,因而称为感觉神经纤维,位于脊髓腹部的前根只传导运动神经冲动,因而称为运动神经纤维。虽然这个发现是两人分别独立发现的,但由于结论相同而合称为“贝尔一马戎第定律”。这个研究发现不仅消除了人们对神经传导性质的错误认识,而且为很多心理现象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学依据。 2.神经特殊能学说 虽然贝尔也认识到,感觉神经纤维可以因为传导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托马斯?扬也曾预见到存在着不同的感觉神经纤维。但是,真正把神经纤维作更细致区分的则是约翰内斯?彼得?缪勒。1826年,缪勒通过研究证明,存在着五种不同的感觉神经,每一种神经都有一种特殊的神经能。当这种神经能受到外部刺激时,就会产生该神经纤维所特有的感觉。例如,无论是用电流、光波还是用压力或击打来刺激眼睛,都会使人产生视觉。1838年,缪勒正式公布了这个学说。后来,赫尔姆霍茨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个学说,认为在每一种感官内有不同数量和性质的神经特殊能。这个研究发现为感觉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生理学支撑。3.感觉研究的重大发展19世纪对感觉的研究有很多重大发现。由于天文学、望远镜技术和光学研究的进步,导致视觉研究*先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视觉领域,著名诗人歌德(J.W.V.Goethe,1749—1832)首先开创了颜色研究的先河。1810年他出版了两卷本的著作,一本是关于颜色的观察报告,另一本是关于颜色的理论学说。这项研究激励捷克生理学家普金耶(J.E.Purkinje,1781—1869)运用现象学的方法阐述了他的视觉现象学观点。他发现了夜间视觉的颜色会发生相对的光度变化。这个发现直到70年后才被生理解剖的研究所证实,在视网膜中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前者在明亮的白天发挥作用,后者在黑暗的夜晚发挥作用。缪勒在《视觉的比较生理学》(1826)和《想象的视觉表现》这两部著作中阐述了他的视觉心理学思想,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听觉领域,1843年欧姆(G.S.Ohm,1787-1854)发表了他对听觉法则的研究成果,认为耳朵可以把复杂的声波分析成为协调的成分,这个观点成为赫尔姆霍茨听觉共鸣说的理论基础。缪勒通过自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