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的反思
读者评分
5分

文学的反思

1星价 ¥16.8 (4.3折)
2星价¥16.4 定价¥3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1条)
ztw***(三星用户)

推荐一本好书

很满意的一次购书,值得珍藏!

2022-01-07 21:05:23
0 0
ztw***(三星用户)

现代文学大家

2021-04-25 10:18:4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345247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70 页
  • 出版时间:2010-01-01
  • 条形码:9787533452476 ; 978-7-5334-5247-6

本书特色

《文学的反思》:文艺学领域的经典,曾激发无数人的思辨,“刘氏三论”中*有力之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主体论文艺学*重要之本。

内容简介

  “刘氏三论”*有力之代表作,文艺学领域*经典之文本20世纪80年代刘再复先生的“三论”,曾激发了无数人的思辩,那就是被夏中义教授称之为“刘氏三论”的“性格组合论”、“文学主体论”、“国魂论”。《文学的反思》即是此三论*有力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刘再复先生的重要学术论著,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主体论文艺学的*重要的文本。书中,作者对主体论文艺学的提倡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趋于僵化的文艺学体系的批判是合二为一的,他认为1961-1976年间中国文艺学的*大悲剧便是主体性的失落,表现为:崇尚物本主义和神本主义,信奉机械决定论,把人看作“被社会结构支配的没有力量的消极被动的附属物”。全书聚焦于学术探讨,论述精辟,见解独到,于今日读来仍获益良多。

目录

再版序言:主体不再焦灼原版前言:文学的反思和自我的超越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近年来我国文学研究的若干发展动态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论文学的主体性用系统方法分析文学形象的尝试——读林兴宅《论阿Q性格系统》古老题材的新发现——读吕俊华《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学内涵和心理内涵》杂谈精神界的生态平衡思维方式与开放性眼光文艺批评的危机与生机培育建设性的文化性格研究个性的追求和思维成果的吸收中国文学的宏观描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的《中国文学》条目初稿关于新诗艺术形式问题的质疑关于“文学任务”的思考悲剧的艺术和艺术的悲剧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与明确性个性之谜与性格的双向逆反运动两级心理对位效应和文学的人性深度鲁迅成功的时代原因与个人原因论鲁迅杂感文学中的“社会相”类型形象鲁迅悲剧观探索鲁迅论人的价值依据鲁迅的人格力量与艺术气魄鲁迅研究的本质和精华解剖法的生机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文学的反思》主要内容简介:“刘氏三论”*有力之代表作,文艺学领域*经典之文本20世纪80年代刘再复先生的“三论”,曾激发了无数人的思辩,那就是被夏中义教授称之为“刘氏三论”的“性格组合论”、“文学主体论”、“国魂论”。《文学的反思》即是此三论*有力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刘再复先生的重要学术论著,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主体论文艺学的*重要的文本。书中,作者对主体论文艺学的提倡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趋于僵化的文艺学体系的批判是合二为一的,他认为1961-1976年间中国文艺学的*大悲剧便是主体性的失落,表现为:崇尚物本主义和神本主义,信奉机械决定论,把人看作“被社会结构支配的没有力量的消极被动的附属物”。全书聚焦于学术探讨,论述精辟,见解独到,于今日读来仍获益良多。

相关资料

杰·弗赖伊提出“表现的形式基础”学说,认为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主要着眼于形式。他宣告,审美的情感乃是一种关于形式的情感。前人所遗留下来的艺术珍品,全是以形式结构为主的作品。克莱尔·贝尔的观点与弗赖伊大同小异。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即以线条和色彩组合成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引起我们的美感。贝尔说;除此以外,其他要素,如写实和叙事要素,均与绘画无关。贝尔这种观念引起人们对艺术形式美独立价值的重视,但也往往导致形式主义。因此,如何看待“有意味的形式”,就成为美学上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如何正确对待现代派的抽象艺术,就不能不涉及形式美的观念。一些现代派艺术,如毕加索的画,看起来抽象,但它所包含的意义却比一些写实的具体形象更广阔、更有力,它把具象再现变成抽象表现,表达的内容并不是弱化和简单化,反而是强化和复杂化,这种现象怎样解释呢?关于这个问题,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和其他一一些美学论文中,用他创造的“历史积淀”说作了解释。他认为,艺术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因此,那些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的。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溶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但是,随着时代的迁移,历史条件的变化,这种原来的“有意味的形式”就会因其重复和大量仿制而日益成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日益成为规范化了的一般形式美,原来颇有深刻含义的“有意味的形式”日益变成装饰品,人们已经不管它有什么含义,什么“本质”内容,好像就是为了好看,为了装饰。人们对它的感受已变成一般的形式感了。但是,当艺术变成一种纯审美或纯粹的形式美的时候,艺术本身就会走向衰亡。这时艺术就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要求注入新的、具体的、明确的内容,又走向再现或表现。因此,整个艺术史就形成这样一种“二律背反”运动,一方面艺术引向纯粹形式美、纯粹审美,艺术日益等同于审美,而审美又日益变成装饰。另一方面,艺术又突破纯粹形式,否定纯粹审美,反对装饰,要求具有非审美的、社会的(宗教、伦理、政治等等)具体内容,这种矛盾运动有着各种复杂的呈现形态,从而出现形形色色的文艺

作者简介

刘再复,一九四一年生于福建南安,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后旅居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任教,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荣誉教授。著作有《性格组合论*、《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鲁迅传》、《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传统与中国人》《罪与文学》。
作品有:
·读沧海
·阅读美国
·鲁迅传
·共鉴“五四”
·共悟人间
·文学的反思
·思想者十八题
·文学十八题
·人论二十五种
·传统与中国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