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历史时间中清的形成-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下卷
读者评分
4分

世界历史时间中清的形成-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下卷

1星价 ¥31.2 (6.5折)
2星价¥31.2 定价¥48.0
商品评论(1条)
201***(三星用户)

好书值得入手

可惜没有上册

2017-04-28 15:18:5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3028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40
  • 出版时间:2009-12-01
  • 条形码:9787108030283 ; 978-7-108-03028-3

本书特色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下卷):世界历史时间中清的形成》:清史编译丛刊

内容简介

简介   本书是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清史编译丛书”中的一种,分为上、下两卷。这部两卷的论文集,是众多学者在21世纪运用新的历史观念进行研究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明清之际的时间观念的复杂性。本书编者强调,在17世纪和18世纪初发生了明朝的崩溃和清朝的建立与巩固等一系列事情的那个区域的核心,出现了崩解、变革和重建。这一时期的文献充足,可以以此详细地考察彼时之人——不仅是汉人,也包括满人、蒙古、朝鲜人和欧洲人,是如何被迫调整他们对其当下的用时和记时的手段,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对历史修正认识的基础上,在重新构想的模式下定位他们的当下的。

目录

致谢下卷序(万志英)下卷引论(司徒琳)上编 欧亚时段中的定位**章 欧亚时空里的清帝国:噶尔丹之战的教训(濮德培)第二章 清的形成、蒙古的遗产及现代早期欧亚大陆中部的“历史的终结”(米华健)第三章 与枪炮何干?火器和清帝国的形成(狄宇宙)第四章 偶然的联系:福建、中华帝国与早期现代世界(卫思韩)下编 清前期是“早期现代”吗?第五章 清的形成与早期现代(罗友枝)第六章 既非帝国后期,亦非早期现代:盛期与世界历史中清的形成(金世杰)第七章 清初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历时性考察(乔迅)第八章 捉摸不定的早期现代性:以遗民文集为个案(司徒琳)索引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下卷):世界历史时间中清的形成》内容简介:世界各国从分散发展到趋于一体,大抵从15世纪、16世纪开始,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清朝从1644-1912年共延续了268年,这是世界历史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却依然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使封建社会的中国越来越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18世纪世界历史的大变局中,康乾盛世不过是中国封建社会“落日的辉煌”,而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清朝日益衰颓,已奏起了“落日的挽歌”。

相关资料

在这样的宏观历史观念下,集中导致了明朝灭亡和“满洲征服”的17世纪中国的各种问题,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实力和扩展的长期而上扬的曲线图上,只是短暂的一次下挫。它们是一次短暂而剧烈的世界性财政危机的支脉,也许因不利的气候变化而更加恶劣,而导致此次世界性财政危机的原因,是银锭供应和流通的一次突然的异动(弗兰克,1998,第246-247页)。弗兰克不大理会17世纪欧亚大陆总危机的说法,这为明清中国保留了一幅400-500年霸权周期的合乎节奏的图景,而这个霸权周期是可以回溯到公元前1700年的。这一看法是他和盖尔斯在1993年提出来的。直到18世纪中叶之后,亚洲就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而言,才在19世纪早期进入了周期性的下滑,而中国是亚洲中*后显现这一下滑的地区①。西方由于从新大陆获取金银而使自己大发横财,所以直到此时,它才能够买到通向支配觊觎已久的亚洲贸易的门路,并因此开始了当今这个欧美超级霸权的周期,而破天荒地以北大西洋为核心(弗兰克,1998年,第5-6章)。在这幅图景中,无论中国是哪个朝代在统治,这一“金银通货论调子的单色”(阿德斯亥德,1999年,第1274页)都是无甚分别的。对世界体系论有几种典型的批评,或说其特点是过于狭隘的、单一经济因果的解释和值得怀疑的整体论假设,或说它没能充分地对这个周期进行实证,在史实上还经常出错,等等(山农,1989年,第6章),这些批评一直被用来针对弗兰克的非正统世界体系学说。而弗兰克本人则呼吁对诸如收入分布、要素成本、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更为比较性的研究,以检验其周期的可:靠性。仿佛预料到这一暗示,有若干对中国和欧洲的政治经济进行实证性的历史比较出现了,结果这些历史比较一方面支持了弗兰克的研究,另一方面又质疑了他的研究。王国斌的《转变的中国》(1997年)和彭慕兰的《大分流》(2000年)都对中国和欧洲进行了复杂精细的比较。他们都试图解释为什么在19世纪以前欧亚大陆的两端在几百年中的发达程度都比较接近,但欧洲却单单以与人们的直觉和预期相反的许多方式,突破了在两个地区都同样明显存在的斯密型和马尔萨斯型对成长的限制,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持续人均经济成长与扩展的体系的核心。即,他们试图解释为何是欧洲,而非中国,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成为工业化的和“现代”的捷足先登者。王国斌和彭慕兰都把中国视为出色地应对世界上的所有发展中地区都将面临的各种生态问题的国家。这些问题主要是基于逐渐严重的食品和燃料资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