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比伦何其遥
读者评分
4.6分

巴比伦何其遥

1星价 ¥20.2 (7.2折)
2星价¥20.2 定价¥28.0
商品评论(16条)
062***(三星用户)

买了这套书!

精装的书,了解爱尔兰。

2022-11-12 02:52:33
0 0
天下骏***(三星用户)

这本书评价不错,虽然品相一般但好在价格便宜。

2021-07-13 20:49:52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206901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35
  • 出版时间:2011-09-01
  • 条形码:9787222069015 ; 978-7-222-06901-5

本书特色

《巴比伦何其遥》讲述了爱尔兰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它包含着迥然不同的两种语言文学:盖尔语文学和英语文学。盖尔语文学从早期的凯尔特传统发展而来,它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甚至更早。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英爱文学,即爱尔兰作家用英语写的文学作品,也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巴比伦何其遥》包括《爱尔兰民间故事选编》、《奥凯西戏剧选》、《王尔德唯美主义作品选》、《萧伯纳戏剧集》、《贝克特选集》、《乔伊斯诗歌·剧作·随笔集》、《叶芝抒情诗选》等,相信这些经典一定会引起广大读者更广泛的兴趣。

内容简介

《巴比伦何其遥》讲述了大西洋那边的小小岛国爱尔兰总像个谜:它整个岛屿南北*长486公里,东西*宽275公里,从岛上任何一个地方到海岸的*远距离不会超过115公里,可是它近百年来给世界文坛贡献了叶芝、王尔德、萧伯纳、辛格、乔伊斯、贝克特、希尼等文学巨匠,其中就有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巴比伦何其遥》讲述了因着我大小是个军官、而且还是一位绅士的缘故,他们就把我的笔记本、钢笔、墨水和稿纸交还给我,所以我在等待之余还可以写点什么。并非出于什么原因,我对活着的人一个也不喜欢。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小时之外,我几乎没有未来,这一事实似乎并没有过度地烦扰我。毕竟,无论前途在哪里,对我而言同样都是不可预知的。

前言

爱尔兰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它包含着凯尔特文学和英爱文学两个部分。凯尔特文学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而英爱文学也有300年历史。
富有想象力的凯尔特英雄传奇、民间传说、诗歌和歌谣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为后世所瞩目。
凯尔特文艺复兴*初起源于威尔士和苏格兰。苏格兰诗人詹姆斯·麦克菲森“翻译”的古代盖尔语诗歌以及古代武士故事,开创了18世纪60年代崇尚古代凯尔特文化的新时期。他的《莪相作品集》(1765)①把民间传统和历史融为一体,继承并发扬了凯尔特文学传统,促进了爱尔兰民族和地方文学的发展。
英爱文学是从17世纪开始形成的,它和凯尔特、苏格兰以及欧洲文化都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传统。
首先谈谈英爱这个词。它在政治上的含意是指居住在爱尔兰、信奉新教的新兴特权阶层(Protestant Ascend.ency)或世袭的英国殖民者的后裔。他们从博因河战役(Battle of the Boyne,1690)到19世纪中叶一直控制着爱尔兰。在文学上这个词的含意比较广泛,它指的是用英语写的爱尔兰文学作品,它既包括这些殖民者后裔作家的作品,也包括既不信奉英国国教(Anglican Church).又不是英国殖民者后裔的其他作家的文学。
英爱文学的形成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一、殖民地文学阶段:从17世纪后期开始,出生在爱尔兰并用英语写作的作家不断出现,他们与信奉天主教的居民不同,大部分是信奉新教的英国殖民者的后裔。他们移居英国,把伦敦看成他们的文化中心,其作品从语言到主题与英国作家相似。但由于这些作家兼有两种文化传统,所以和英国作家也有区别。他们的文学可以汇入英国经典的主流,不仅在英国文坛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英爱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当中有不少重要人物,如《格利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他是整个英语文学中*犀利的爱尔兰讽刺作家。他在晚年回到爱尔兰后,为爱尔兰人民继续仗义执言。在《布商的信札》(TheDrapier's,Letters,1727)中,他揭穿了英国投机商伍德的阴谋。他的《一个温和的建议》(A Modest Proposal)以献策为名,揭露了爱尔兰上层人物对平民百姓的无比残酷。这篇深刻讽刺的文章已成为英国文学的经典,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此外,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1670-1729)是英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出色的风尚喜剧作家之一,他突破了当时戏剧作品矫揉造作、把宫廷生活理想化的框架,而以比较客观的、轻松愉快的和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宫廷生活的腐败。散文家理查德·斯蒂尔(Sir Richard Steele,1672一r729)以他描写习俗的小品文成了英国启蒙主义时期(从光荣革命到18世纪30年代)新的散文文学中崛起的一支新军。戏剧家理查德·谢里登(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1751一1816)则以他的现实主义戏剧,出现在启蒙主义后期的戏剧舞台上。
19世纪初,民族独立的斗争高涨,在文学上,讴歌爱国领袖以及讽刺英国殖民当局的政治歌谣十分盛行。如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1716—1771)描写吟涌诗人的《吟诵诗人》(The Bard,1757)、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r759—1796)描写佃农的《佃农的周末夜》(The Cotter'S Saturday Night.1786)以及玛丽亚·埃奇沃思(Maria Edeeworth)和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的地方主义小说等,这标志着人们的民族意识在加强。
二、地方文学阶权(1800—1842):在这40年中,文学的主要标志是:爱尔兰民族文学形成前,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开始形成。在作家队伍中除了有信奉新教的殖民者后裔作家,如玛丽亚·埃奇沃思、摩根夫人(La—dy Morgan)外,还有像格里芬((Gerald Griffin)、班宁兄弟(Michael and John Banim)这样的中产阶级作家,甚至还有像佃农出身的天才小说家威廉·卡尔顿(williamCarleton)。这些作家的小说源自民间传说,在英语文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们描写的那个边远、原始、怪癖、有魔力的凯尔特世界,对国内外的读者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玛丽亚·埃奇沃思的《拉克伦特堡》(c aslle Rack.ren!)是爱尔兰传统中**部有意义的小说,标志着爱尔兰地方小说的开端。
三、独立的民族文学阶段(1842—1922):19世纪40年代后期,爱尔兰又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它们对爱尔兰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民族意识发生了新的觉醒。1845年以后的大饥荒、1848年“青年爱尔兰”武装起义的失败、1858年“爱尔兰共和兄弟联盟”(Irish Repub]ican Brotherhood)的成立、60年代的芬尼运动……这都促使天主教和新教的民族领导人组成了统一战线,展开了反对英国统治的斗争。
在文学领域里,和民族独立运动遥相呼应,出现了托马斯·戴维斯(Thomas Davis)这类作家。他们号召青年人到传统的文化遗产中去开辟一个新的爱尔兰文化基地。从此,以“青年爱尔兰”为中心的诗歌蓬勃地开展起来。
30年代英国殖民者在爱尔兰进行了土地测量。他们把爱尔兰学者集合起来对爱尔兰的地名和有关历史进行调查。这个调查唤起了许多诗人的民族意识。诗人詹姆斯·克莱伦斯·曼根(James(',larence Mangan,1803—1849)发表了他的《奥胡赛的马圭尔颂》(O Hussey's Odeto the Maguire)和《黑色的罗莎琳》(z)ark Rosaleen)等诗歌。塞缪尔·弗格森(Samuel.Fet"guson,1810—1886)根据民间故事和勇士传奇写成了《西部盖尔族叙事诗》(Lays of the Western Gael,1865)利《康格尔》(Congal,1872),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世界。斯坦迪什·奥格雷迪(Standish 0 GI"ady,1846—1928)以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部爱尔兰祖先生活斗争的英雄历史——《爱尔兰历史:英雄时期》(Histoty of Ireland:Heroie Peri-od,1878)。
道格拉斯·海德(Douglas Hyde,1860—1949)主张通过复活爱尔兰的传统来振兴文艺。他的诗歌集如《在炉火旁》(Beside the Fire,1890)和《康纳赫特情诗》(Love Songs of Connacht,1893)等,语言简洁、具体、形象,为通俗诗歌的创作树立了榜样。他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乔治·拉塞尔(George。Russell,1867一1935)自称AE,也是文艺复兴运动初期很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集《还乡随想曲》(Homeward Song 6y the Way,1894)和《大地的气息和其他诗歌》 (Tile Earth Breath and OtherPoems,1897)奠定了他神秘诗人的地位。
威廉·巴特勒·叶芝(w.B.Yeats,1865—1939)是19世纪末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也是一位著名诗人和剧作家。在文学上,他选择了弗格森和奥格雷迪根据神话创作的道路。他的长诗《奥辛漫游》(TheWanderings of Oisin,1880)、诗集《神秘的玫瑰》(TheSecret Rose,1893)和散文《凯尔特朦胧》 (Celtic Twi—Light,1893)都是以历史和民间传说为依据写成的。他以农村现实和民间的想象创作了《霍里汗之女凯瑟琳》(Cathleen M Houlihan,1902)。这个剧本给抗英的爱国者以巨大的鼓舞。
新一代诗人相继涌现,改变了过去诗歌神秘和朦胧的基调,以现实主义的笔调来写诗,从而使诗歌能更好地反映农村的生活和社会的现实。他们中间有帕德里克·科拉姆(Padraic Colum,188l—1972)、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1879—1944)、詹姆斯·斯蒂芬斯(James Stephens,1882—1950)、谢默斯·奥沙利文(Seamus 0 Sullivan,1879—1958)、戈加蒂(0liver-St John Gogarty,1878—1957)、邓萨尼爵士(L,ord I)unsany,1878—1957)、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以及三位复活节起义的领袖:帕特里克·皮尔斯(Patrick Henry Pearse,1879—1916)、托马斯·麦克多纳(Thomas MacDonagh,1878—1916)和约瑟夫·普伦基特(Joseph Mary Plunkett,1887—1916)等。
文艺复兴运动*显著的成就表现在戏剧上。爱尔兰本土的戏剧发展较晚,凯尔特语中没有戏剧传统,中世纪教会和行会演出的奇迹剧形式上都是英国的,到了18世纪戏剧才有所发展,大部分爱尔兰作家都在英国施展了他们的才华。康格里夫、法夸尔、戈德斯密斯、谢里登在17世纪英王朝复辟时期和18世纪英国戏剧历史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到了19世纪,王尔德(Oscarwilde,1854一1900)和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一1950)又成了伦敦戏剧舞台上显赫的人物。萧伯纳的讽刺剧《武器和人》(Arms and the Man,1894)轰动了伦敦舞台,影响极大。王尔德的风尚喜剧《认真的重要》(The Importantce of Being Earnest)被认为是继康格里夫和法夸尔的戏剧传统以来*完善的一部剧作。在爱尔兰本土,叶芝的《凯瑟琳女伯爵》(The·Countess Cath—leen)和马丁(Edward Martyn,1859—1923)的《石南荒野》(The Heather’Field)1889年在安辛特音乐厅的成功演山,揭开了爱尔兰戏剧运动的序幕。
叶芝、马丁、格雷戈里夫人发起这场戏剧运动,正是因为他们对爱尔兰当时的戏剧状况十分不满。商业性戏剧占据戏剧舞台,而真正严肃的戏剧却得不到上演的机会。他们迫切地感到爱尔兰戏剧必须要有真正有艺术价值的爱尔兰题材,也必须改变过去英国戏剧舞台上爱尔兰人物的形象,如衣衫褴褛、爱吹牛的爱尔兰流浪汉。叶芝还主张戏剧语言的鲜明、朴素和高尚,希望能恢复那种有诗歌想象的戏剧。1904年他们共同创建了阿比剧院,给有才华的爱尔兰作家提供了发挥他们才能的场所,使他们脱颖而出。从此一大批剧作家出现在阿比剧院的舞台上,如乔治·莫尔(Geol·ge Moore,1852—1933)、艾丽斯·米利根(Alice Milligan)、AE、詹姆斯·卡曾斯(James Cousins)、帕德里克·科拉姆(Padmic(Mum)、谢默斯·麦克马纳斯(Seamus Mac:Manus)等。剧院也培育了像辛格(J.M.Synge)和奥凯西(Sean 0 Casey)这样负有盛名的剧作家。
19世纪后半叶的小说并不活跃,也没有多大的创新,但谢里登·勒法纽(SherJdan Le Fanu)的哥特派小说和威廉·阿林厄姆(will Jam A rlingham)的诗体小说是个例外。女作家萨默维尔和罗斯(’Edith Somerville,1858一1949;Maitin Ross,1862—1915)没有参与文艺复兴运动,她们的作品是独具一格的。她们合写的《真正的夏洛蒂》(The Real Charlotte,1894)反映了爱尔兰农村半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时地主和佃农的关系。描写大户人家成了19世纪末爱尔兰小说的中心主题之一。
爱尔兰文艺复兴的创作优势在诗歌和剧本,但是到了20世纪初,散文、小说开始发展起来。现代爱尔兰小说可以说是从乔治·莫尔和詹姆斯·乔伊斯开始的,又相继在20和50年代的两代人中得到了进一步稳定的发展。
民族独立后的爱尔兰作家都是革命的产物,因此他们和国家、革命事业都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的作品主题也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紧密相关。莫尔(George Moore)的《关于妇女的戏剧》(A Drama in Muslin,1886)就是一部反映妇女地位和多种形式的社会不公问题的小说。人们认为,他在屠格涅夫《一个运动员的札记》启迪下写成的《未开垦的土地》((Intilled Field,1903)标志着现代短篇小说的诞生。
乔伊斯是真正把小说艺术推向前去的人。他的**部中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4 Pottrait o厂theArtist as a Young Man,1916)可以看成是他对语言、体裁、象征技巧的进一步探索。其杰作《尤利西斯》(Ulys-ses,1922)则可以看做是这种探索的光辉结晶。他成功地采用了“意识流”的技巧,为荒诞派学者的研究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继乔治·莫尔、詹姆斯·乔伊斯、詹姆斯·斯蒂芬斯之后,又出现了丹尼尔·科克里(Daniel Corkery,1878—1964)、谢默斯·奥凯利(Seamus 0’Kelly.1881—1918)等知名小说家。
四、现代阶段:爱尔兰经历了长期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特别是1916年的复活节起义,终于摆脱了英国的统治,在1921年宣告成立了自由邦,本地信奉天主教的资产阶级取代了信奉新教的英爱新兴特权阶层的统治。他们对作家采取一种怀疑的态度,天主教会更是如此,他们把矛头指向作家。1929年通过的文学出版物审查法(The Literary Censorship.Act of 1929)就是一个例证。1922年由于派别分歧所导致的爱尔兰内战,影响了整整一代爱尔兰作家。在文学上,内战前爱尔兰作家倾向浪漫;战后,爱尔兰的作家则倾向于保守,其原因就在于作家难以把握这个动荡不定的社会。他们对社会的不满表现在作品中往往有一种冷嘲的基调。
30年代较有影响的诗人有克拉克、卡瓦纳、麦克多纳、麦克尼斯等。克拉克(Austin(]larke,1896一1974)的不少诗歌都针砭了令人窒息的作品审查制度,描写了灵与肉、艺术解放和教会压迫之间的冲突。卡瓦纳(Pat_rick Kavanagh,1904-1967)*有雄心的长篇叙事诗《大饥荒》(The Great Hungel,1942)表现了—个爱尔兰农村的单身汉的不幸遭遇,他的文化、物质、性生活等等,一切都被剥夺了。其他诗人还有多纳·麦克多纳(Don—agh.MacI)onagh)、帕特里克·麦克多纳(Patrick MacDon—agh)、帕德里克·法伦(Padraic:FalIon)、罗伯特·费伦(Robert Ferren)等。他们仍以爱尔兰的素材、爱尔兰的传统模式写诗。流亡国外的北爱尔兰诗人路易斯·麦克尼斯(Louis。MacNeice,1907一1964)、威廉·罗杰斯(william Robert Rodgers,1909—1969)虽然住在伦敦,但仍用爱尔兰的题材写诗。约翰·休伊特(John Hewitt,1907—1987)退休后从英国回到北爱尔兰,仍坚持以阿尔斯特英国移民后裔的身份进行创作。
在50年代,托马斯·金塞拉(1"homas Kinsella,1928一)以大量的诗歌而名声远扬。和他同代的作家有理查德·墨菲(Richard Murphy,1927一)、约翰·蒙塔古(John Montague,1929一)、安东尼·克罗宁(Antho.ny(;ronin,1928一)、尤金·沃特斯(Eugene Warters,1919—1982)、肖恩·露西(S6an Lucy,193l一)、巴兹尔·佩恩(Basil Payne,1928一)、布伦丹·肯内利(13rendan.Kennelly,1936一)等。
到了60年代,在北爱尔兰出现了一批很有才华的诗人,如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一)是阿尔斯特诗派的带头人。其他诗人有迈克尔·朗利(MichaelLongley)、德里克·马洪(Derek。Mahon)、谢默斯·迪恩(seamus I)eane)、詹姆斯·塞门斯(James Simmons)、弗兰克·奥姆斯比(Frank Ormsby)和保罗·马尔杜恩(Paul Muldoon)等。在爱尔兰南部的诗人有伊万·博兰(Eavan Boland)、迈克尔·哈特尼特(Michael Hartnett)、康利斯·埃利斯(Conleth EIlis)等。
30年代英爱戏剧家中,除了奥凯西还有保罗·卡罗尔(I)aul Vincent Carroll,1900—1968)、迈克尔·莫洛伊(Michael.Joseph Molloy,1917—1994)和沃尔特·梅肯(Walter Macken,1915一1967)等。到了50年代,一批像塞缪尔·贝克特(Samuel.Beckett)、布伦丹·贝汉(Brendan Behan)、约翰·基恩(John B.Keane)、休·伦纳德(Hugh Leonard)、布赖恩·弗里尔(Brian Friel)等优秀剧作家就更令人瞩目。他们的题材新颖,技巧也有很大突破,体现了现代戏剧的特色。贝克特是现代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他的《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1953)并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对话也很少,但却取得了惊人的效果,表现了人生在凄凉、荒诞的世界里短暂而无意义。
在小说方面,30年代的小说总的说来仍偏向保守。虽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1922年已经出版,但它并没有影响到弗兰克·奥康纳和利亚姆·奥弗莱厄蒂(Li.am O Flahelty,1896—1984)的小说体系。试验性小说还是后一个时期的事,是属于弗兰·奥布赖恩、塞缪尔.贝克特和更年轻一代人的事。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作家本身。他们过分地关注人际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他们过多地注重环境,而又处在一个迅速变化和难以捉摸的社会里,这就使他们很难把握自己的爱和恨;他们在孤立主义约束人们思想的社会里.也遇到了各种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就使得小说无法得到真正的繁荣。一些长篇小说家转向写短篇小说,因为短篇小说可以避免涉及影响人物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而且它能迅速地捕捉生活,对事件作出反应。因此短篇小说在革命后期得到很大的发展。
奥弗莱厄蒂除了写下了反映他在阿兰群岛的生活的《黑色的灵魂》(The Black Soul,1924)、历史性小说《饥荒》(Famine,1937)、反映革命时期斗争的《告密者》(The lnformer,1925)外,还写下了许多短篇小说。他特别擅长描写岛上生活、节日礼仪、动物和人类的活动。伊丽莎白·鲍恩(Elizabeth Bowen,1899--1973)写的《鲍恩庭院》(Bowen's Court,1942)表达了她对爱尔兰生活的眷恋和对祖国的同情。法兰克.奥康纳(Frank 0Connor,1903--1966)以他反映英爱战争的《民族的客人》和描写儿童心理的《恋母情》等优秀短篇而被人们称为短篇小说的大师。肖恩·奥费朗(Sean 0’Faoldin,1900--1991)以英爱战争的爱尔兰内战为背景,写下了《仲夏夜的疯狂》(Midsummer Night Madness,1932)、《一袋铜币》(A Purse of Coppers,1937)等短篇小说集。拉文(Mary Lavin,1912--1996)的小说表面上看来是描写中产阶级舒适富裕的生活,但她真正关心的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她以外柔内刚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庸俗和脆弱的本质。
如果说30年代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形式,开辟了语言试验的新领域,那么贝克特的《墨菲》(Murphy,1938)和奥布赖恩(Flann 0’Brien)的《双鸟嬉水》(At Swim Two Birds,1939)则是以不同的荒诞派小说打破了传统的小说模式。贝克特的小说《墨菲》被认为是20世纪的杰作,他因为“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而获得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奥诺兰(Brian 0’Nolan,1911—1966)的笔名奥布赖恩更为人们熟悉,他的小说《双鸟嬉水》一开始,讲故事的人就告诉读者他要写三个故事,然后三个故事在同一层次上相互交叉、平行地向前发展,*后汇合到一起结束。这和传统的小说在技巧上大相径庭,颇有新意。
到了50年代,爱尔兰社会又有了很大的改观,除了政府领导层的更换之外,年轻的一代接替了那些为民族独立作出贡献的老一代,一批新的作家也成长起来。他们大都在二三十年代出生,没有老一辈革命理想的束缚。特别是二次大战后,欧洲和北美洲社会的迅速变化,使更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世界。他们中间不少人到国外——英国、美国、欧洲大陆和非洲去寻找他们的事业。布赖恩。穆尔(Brian Moore,1921—1999)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爱尔兰小说家。他生活在国外,但意识到自己民族的根,把爱尔兰的背景和世界的前景看得一样重要。这个时期小说的另一特点是强调个人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埃德娜·奥布赖恩(Edna 0’Brien)的小说就着重描写人物与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教育的决裂,以及在现实面前要做出抉择的心态。人物经过反思、怀旧,*后怀着痛苦的心情回到儿童时代所生活的故土。探索自我的小说还有约翰·麦加恩(John McCahern)的小说《警察局生涯》(The Barracks)。50年代后的作家不像老一辈作家期望通过历史寻求答案,或是借助历史使问题显得更清晰,他们并不认为探索历史有什么现实意义。如朱莉娅.奥费朗(Julia 0’Faolain)的《墙壁里的女人》(Women inthe Wall,1975)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性小说,而是通过一个混乱的社会,表现人物的心态,探索长期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的那些似非而是的东西。
当代爱尔兰小说家的境况要比35年前的条件好得多,而且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首先,他们可以更集中地、忠实地、直率地表现人的情感,反映人类错综复杂的本性,而不必过多地顾虑它的性质和社会后果;其次,基于对人类本性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无多大改变的认识,他们对过去采取了更加怀疑的态度;再者,作家采用了更加活泼的创作形式和手法:零散的结构、不连贯的历史、幻想和幻觉——一切乔伊斯以后小说家的手法都用上了;*后,也是*重要的一点,他们无论在人物、背景、主题、隐喻等方面,都摆脱了狭隘的地方主义而面向世界。这都说明当代爱尔兰小说已迈出了新的一步,正在健康地向前发展。
爱尔兰文学,特别是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作品早就被中国人民所喜爱,如叶芝、辛格、格雷戈里夫人的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鲁迅、茅盾、郭沫若介绍到中国来。其中格雷戈里夫人的《月出》不仅被学习英语的学生搬上舞台,而且在30年代还被改编成中国话剧《三江好》在国内上演,给抗日斗争的中国人民很大的鼓舞。解放后,奥凯西的剧本也被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乔伊斯、贝克特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这说明中国的文学爱好者对爱尔兰文学的持久兴趣。
现在云南人民出版社把一套《爱尔兰文学丛书》献给大家,其中包括《爱尔兰民间故事选编》、《奥凯西戏剧选》、《王尔德唯美主义作品选》、《萧伯纳戏剧集》、《贝克特选集》、《乔伊斯诗歌·剧作·随笔集》、《叶芝抒情诗选》等,相信这些经典一定会引起广大读者更广泛的兴趣。

节选

因着我大小是个军官、而且还是一位绅士的缘故,他们就把我的笔记本、钢笔、墨水和稿纸交还给我,所以我在等待之余还可以写点什么。并非出于什么原因,我对活着的人一个也不喜欢。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小时之外,我几乎没有未来,这一事实似乎并没有过度地烦扰我。毕竟,无论前途在哪里,对我而言同样都是不可预知的。于是,在那些打发时光的日子里,陪伴我的只有过去发生的一切。而在这一连串不可靠的记忆中,我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任意杜撰所发生的事情中有哪些是值得记录的。这里没有空间让你沉思或者给你希望,哪怕只是做个美梦。很奇怪,我想我就喜欢这样。
我已经和父母中断了联系。对于其他人,当一切都结束时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与父母取得联系;但对我而言,这一切已成定局。为尊贵的国王陛下服务!为什么要因为这该死的战争,而延长他们将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的痛苦呢?这痛苦可以要人的命,然而到那时,就像我一样,死亡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我们的心不用再为陛下流血了。
很明显,他们是顾及我高贵的地位才会对我毕恭毕敬,然而却又对此秘而不宣,之所以这样做肯定是唯恐我发火——心存邪念的人是多么可怕啊!
格伦丁宁少校一直没在身边,有此等福气我由衷地感激。如今他再也无法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但我猜他是不会为此而彻夜不眠的。每当想到这儿,我总要情不自禁地赞美他。
到目前为止进攻仍在继续着。在一片悲凉的土地上,耸立着一座被层层叠叠的树木覆盖着的小山,那种景象只有在梦里的家乡才能够见到。还有一座农场,以及一排无顶小屋,原本默默无闻之地如今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对许多人而言,无论他是英雄还是懦夫、是主人还是奴隶,这里都是世界的尽头。毫无疑问,无论是谁,在这里都将经历风雨——一场绵延不绝、罪恶的春雨。
随军牧师不时地来采访我。昨天,他还给我看了戴在他那法兰绒长袍下的金色十字架——十字架似乎是嵌进了斜在他胸前的黑乎乎的胸毛里。
“你有信仰吗?”他问道。
他看上去煞有介事,而在措词上则显得更老于世故。他提问时有些局促不安,发出的声音就像是在问一个不太礼貌的问题。
“我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
“也许现在该想想了。”
我希望他尽快消失。我过去不想、现在就更不想作激烈的思想斗争了,只有那些无事可做的人才有此等闲情逸致。
“牧师,现在谈这个问题恐怕为时已晚。信仰是安慰那些活人的,和我这个行之将死的人有什么关系呢!”
“可你还活着。”
“法律意义上是如此。”
“也许能宽宥……”
“我很宽慰的,谢谢你。我……我一直想知道你为什么……你知道的,你……”我伸出手来摸了摸他的领圈,“是的,你们这些传达上帝福音的使者,似乎使我们这些惧怕死亡的人能获得一丝满足。到上帝那儿去享受快乐吧。在上帝出现之前,让我们唱一首歌吧!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这首歌是在这残酷的战场上写的,我将乐意奉献一曲。
天堂之旅有多远?
九十英里,长官……
黄昏之前能赶到吗?
是的,还可以回来,长官……”
我与其说是在唱歌,还不如说是在嘶鸣。他沮丧地举起了一只手臂,说:“你的轻浮使我心神不安。”
“对不起,你不必如此,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面对死亡的方式。”于是他把十字架放回到衬衫里系牢,不久就悻悻地离开了。很遗憾我让他觉得失望了。
在孩童时代我就是孤独的。我无意为自己辩护,而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事实。由于传统的等级观念和教育制度,我被隔离起来,无法与周围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我并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反正有一群淑女负责教我各式各样的课程。直到十岁那个充满幻想的年纪,我才被托付给一个教区的助理牧师。我猜他是为了补贴微薄的收入,才会尽量每天花费几个小时来教我数学、英国文学和零星的法语语法,当然还有拉丁语。拉丁语是他的专长,每当我们打开众多书籍当中的一本,在一起翻译的那一瞬间,他就会变得神采奕奕。在那些特别不开心的日子里,我会一边笨拙地结结巴巴地读着那些词句,一边幸灾乐祸地偷眼瞟着他脸上露出的那明显心不在焉的喜悦。他的身上隐隐散发出一股薄荷的气味。每隔一两个小时,他就会把白净的手指偷偷伸进腰包里,像犯罪一样小心地拈出一片薄薄的白色糖片塞进嘴里。
还有一个钢琴教师,他常常每星期从都柏林乘火车来一趟。除了他作为一个教师的无能和*后离开的原因之外,我对他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在每一堂课快要结束之前,母亲都会走进客厅,坐在椅子上不停地长吁短叹,为我的进步甚微而感到忧郁。他是一个神经质的人,一见到母亲就魂不守舍。他的手会发抖,并且,每当他看着我弹琴的时候,就会开始心烦意乱地刮剥着夹克衫前襟上那些发硬的食物残渣留下的黑色污迹。客厅里洋溢着苹果树和焦炭的气味,到秋季,堆放在落地窗深处的花盆里的菊花会发出岁末的苦涩气息。黄色、金色、古铜色和白色的花影就像房间里燃起的第二簇火焰,映在黑色的斯坦威钢琴盖上。与这花丛锦簇的优美景致相比,音乐老师反而显得滑稽可笑,格格不入。
他会站起身来走向我的母亲,在走过地板时就向她鞠上一躬。在他忧伤的鞋底下面的蓝色地毯上,成群的金色鸟儿在一道道巨形弧线上飞翔着。那一定是在秋季,因为花儿的气味和他的话音一起纠缠在我的脑海里。
“是的。噢,是的。他进步得非常快……这个小家伙。您注意到了……是的……进步……我感觉到了。我真心希望您也能感觉到……”
他说话时无神的眼睛抽搐着,手指不停地比比画画。我悄悄地想,哪儿有个地洞可以让他钻进去。

作者简介

詹妮弗·约翰斯顿(Jennifer Johnston), 爱尔兰*著名的作家之一。1930年1月12日出生在独立后不久的爱尔兰,现居英国北爱尔兰的伦敦德里郡。其作品主要包括:《上尉和国王》、《门》、《巴比伦何其遥》、《我们皮肤上的阴影》、《老小丑》、《圣诞树》、《两个月亮》以及《隐形虫》等。约翰斯顿获得过不少奖项,其中《我们皮肤上的阴影》被列入1977年度布克文学奖(The Booker Prize)*佳小说提名,《老小丑》荣获1979年度英国惠特布莱德文学奖(WhitbreadPrize)*佳小说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