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流变:历史之魅
读者评分
4.3分

政治流变:历史之魅

1星价 ¥4.8 (4.0折)
2星价¥4.8 定价¥1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3条)
ztw***(二星用户)

书是新书,内容就是一些历史信息汇总,看着玩吧

2023-03-09 16:56:44
0 0
***(三星用户)

对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些概念有了了解,相当于冷知识类的

2022-09-13 23:08:1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560473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86
  • 出版时间:2013-10-01
  • 条形码:9787545604733 ; 978-7-5456-0473-3

本书特色

文史天地杂志社编写的《政治流变》为读者展现了细碎的、丰富的、多样的历史知识,不仅具有趣味性,可以赢得读者,也为读者进一步认识、研读历史提供了一些帮助。 唐宋就有“驻京办” 我国古代的人才招聘是怎样的 为什么叫“乌纱帽” 宋代如何反“公款吃喝” 明朝县官的工资收入有多少 古代如何操办开国大典 明代“访行”是干什么的 古代人是如何上下班的 中国古代如何传播新闻 古代如何管理官员的“三公”消费 ……这些历史故事、掌故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可以毫不费力地轻松阅读。

内容简介

唐宋就有“驻京办”?我国古代的人才招聘是怎样的?为什么叫“乌纱帽”?宋代如何反“公款吃喝”?明朝县官的工资收入有多少?古代如何操办开国大典?明代“访行”是干什么的?古代人是如何上下班的?中国古代如何传播新闻?古代如何管理官员的“三公”消费?……
《历史之魅:政治流变》按类别地讲解历史知识,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了解更多的历史常识,能够查阅很多易混淆的知识点,是大中学生*佳的课外读物,也是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及广大历史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历史之魅:政治流变》文章短小精干,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可读性强。

目录

目录 唐宋就有“驻京办” 宋朝官帽上为什么有两根长翅 “政府”原来是房子 “三军”的变迁 “左派”与“右派”的来历 为什么称县官为“知县” 为何将当官为政之人称为“官吏” *早的“城管”始于唐代 我国古代的人才招聘 西汉退休官吏的“养老金” 中国古代的牧师是干什么的 趣说满洲八旗的“正”与“厢” “乌纱帽”的历史 清代官员的住房标准 清皇帝配偶数量有何规定 我国汉代官员是怎样休假的 我国古代诉讼制度有哪些限制规定 我国古代官员的考绩制度 “太监”并不等同于“宦官” 宋代的公款接待 古代官员的笔记本 古代禁止官员买房的规定 古代官员的“雷人提案” 我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 “封建”“专制”各是各 “钟鸣鼎食”等级制 “明镜高悬”谁来挂 古代中国人打官司有哪些限制 “父母官”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清代官员怎样向皇帝打“小报告” 清朝的普通公务员怎样请假 宋代如何反“公款吃喝” 话说古人的履历书 皇帝的年号是怎么决定的 唐朝时如何惩治偷税者 趣说宋朝“老榜”官 说说清朝“黄马褂” 明朝县官的工资收入有多少 中国历史上皇帝、权臣卖官现象 为什么很多朝代都有“文帝”和“武帝” 古人上班为什么叫“点卯” 中国古代内阁的出现 古人为何要“封禅” “诽谤木”是个什么玩意儿 “春秋”“战国”名称的来历 太后听政为何要“垂帘” 我国古代的“举报箱” 我国古代官场“座次”有讲究 冷漠有罪:唐朝对见死不救者严厉处罚 唐朝如何选拔后备干部 宋朝公务员穿什么服饰 古代如何操办开国大典 明朝官场怪现象:贪官为清官跑官 明代如何惩治官员“慵懒” 中国古代的“退休”仅限于官吏 明代“访行”是干什么的 官员犯罪的惩罚之地——“午门” 古人如何用司法解决纠纷 官员出书营私摘乌纱帽 皇帝在什么情况下减税 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很严苛 古代如何管理官员的“三公”消费 看南朝人如何“拼爹” 古代人是如何上下班的 魏晋南北朝竟然如此治吏 哪位皇帝一次裁掉十九万“公务员” 中国古代如何传播新闻 “清水衙门”翰林院是如何发年终奖的 古代皇帝怎样获得“提案” 清朝时期人们怎么“上访” 趣说“班房”的来源 “红头文件”的来历 唐代对无故旷职的官员是怎么处罚的 汉代士大夫流行“交际舞” 古代千奇百怪的“禁酒令” “一国两制”历史悠久 清朝也曾对新疆“对口扶贫” 古代官场的“自费”项目 清代的“限娱令”:不健康的节目遭禁 武则天时期的“试官”制度:干不好的杀头 趣说中国古代的“皇粮” “鸣锣开道”——维护特权的虚伪装扮 宋朝欺上不瞒下的牛肉税 古人对赌博深恶痛绝 明初严惩官员“公车私用”违者贬职 明朝:白天黑夜抢劫定罪有区别 唐代官员“包二奶”后果很严重 皇帝“亲耕”农民得实惠 历史上两次著名的“禁猪令” 皇帝也发“年终奖” 宋朝“邸报”对付不了“江湖小报” 中国古代刑法为什么要株连九族 古代官妓的神秘面纱 趣说古代的“官车” 为何用“两袖清风”来形容官员的廉洁 古代千奇百怪的限购政策 风闻:合法的谣言印刷术 唐代长安官员是如何上班的 宋朝官方是如何保护耕牛的 古代捕快:一人从业三代不许参加科举 古代对秘书的要求高 清代官员服饰中的“花翎”和“朝珠” 我国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 我国驿传制度历史悠久 清代官员的离职方式及待遇 宰相别称“中堂”的来历 我国古代首脑有哪些称呼 中国古代的海关 清代的“大挑选官”制度——帅哥才能当官 明朝的“官吃” 话说中国古代的监狱 宋朝如何杜绝履历造假 绿色是古人眼里一种卑贱的颜色 宋代官僚机构为何空前膨胀 古代设“登闻鼓”便于百姓“击鼓喊冤” 皇帝穿的袍子一定是黄色的吗 古代的“工作餐”是个啥模样 宋朝官场跑官风气有多浓 明清太监有文化 “官印”的起源 明朝房价高,官员出奇招解决办公用房 古代官员怕忘脱鞋 古代公务员的公费医疗猫腻多 古代官员出差有补贴吗 明朝京官外放赴任有哪些规矩 唐代禁鲤 明代禁猪 北宋是如何使用老干部的 我国古代的交通规则 清朝官员贿赂有“雅称” 清代开始限放烟花爆竹 趣话“搞名堂” 北魏初期官员无俸禄 古代官场盛行公款吃喝风 古代推迟退休的原因是什么 古人退休后的待遇如何 哪个朝代退休金*高 古代如何鼓励官员退休 皇帝独享“龙袍”源于明代 谁是中国历史上**个“扫黄”的皇帝 清朝皇室如何选秀女 古代的官马屁股上有“车牌号” 清兵背上的“兵”和“勇”有什么区别 “红得发紫”为何指飞黄腾达
展开全部

节选

我国古代的人才招聘
  我国*早的人才招聘,可以追溯到殷商。据《孟子》记载,商汤曾五次派人“以币聘”伊尹辅治国政:到了周代,人才招聘开始形成一种制度,规定每年三月,都要“聘名士,礼贤者”,广征各方人才,如大名鼎鼎的姜太公,便是其中的一位;战国时,燕昭王曾以重金招聘天下之人才,招来了乐毅、剧辛等人,结果攻破齐国。秦国也曾广招六国人才,如卫人商鞅、吕不韦、楚人李斯、燕人蔡泽、韩人韩非等都被秦国所用,号为“客卿”,秦*后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汉高祖曾发布‘招贤诏令”,还规定如发现人才,当地郡守都要亲自勉励,驾车送至京城,而不执行者则免职。汉武帝招贤令—下,应聘者上千。
  三国时曹操、唐朝时李世民、明朝时朱元璋和元朝时忽必烈等都利用招聘制选拔了不少人才。我国古代用人,大都讲究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为此,一些朝代采取了相应的招聘政策,如:“不以前过为过”、“不非小疵”、“不论出身”、“不拘资格”等等。招聘的方法有:“筑招贤台”、“出榜招贤”(亦称求贤令)、“举荐”(有才不荐,朝廷治罪)、“实地察访,隐处求才”。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实行招聘制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合理利用人才,有利于人才的流通,从而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西汉退休官吏的“养老金”
  西汉时期,高级官吏因年龄或健康问题而自行恳请免除官职,退休回家的,仍可以享受一定的经济待遇。有的临时规定其享受某一官职级别的俸禄,有的由皇帝一次性赏赐巨额财物,没有统一的规定。
  孝景帝末年,诸侯相石奋告老还乡,退休待遇是上大夫的官俸。西汉时,诸侯相是“秩中两千石”,每月的俸禄是一百八十斛;上大夫为“秩比千石”,每月八十斛,也就是说石奋退休后的收入还不到在任时的一半。汉武帝时,郎中周仁因病退休,归家后的待遇为“两千石”,即每月一百二十斛,周仁在任时每月俸禄为一百八十斛,他的退休收入虽有所减少,但相比石奋,减少的数量少了很多。汉武帝以后,赏赐黄金和安车驷马成为固定模式。汉宣帝时,丞相韦贤年老退休,“赐黄金百斤,……加赐(宅)区”。当时一斤黄金相当于五铢钱一万钱,百斤黄金相当丞相一年半的俸禄。元帝时,丞相于定国辞官,“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两人虽都是丞相,但韦贤年近八十而退休,于定国不到七十就退休了,同时享受的待遇也不同,正好说明了高级官吏退休年龄和退休后的待遇没有统一的规定。
  中国古代的牧师是干什么的
  据《周礼》记载,夏官司马所属有牧师,设下士四人及胥四人,徒四十人。掌牧马之地,按季节烧除陈草,使马匹交配,并将牧地分授给圉人(马夫),禁止他人入内放牧。
  牧师在古时是官职名,有自己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周礼·夏官·牧师》中这样说:“牧师掌牧地,皆有历禁而颁之。”根据《周礼》。牧师的职责就是掌管牧地(牧地就是公家所授的专门用于畜牧的田地),把和牧地有关的界线和各种命令传达给养马的人。同时,在正月的时候要焚烧牧地的陈草,二月的时候要完成马交配的任务。出了这些分内的工作之外,牧师还要在举行田猎的时候帮助别的人焚烧荒草,清理场地。由此可见,牧师在整个国家体制中属于*基层的干部。
  趣说满洲八旗的“正”与“厢”
  黑龙江省双城市是满族人集中的地区,这里的老地名极有意思:正蓝旗、厢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是当年八旗的驻防地留下的。
  正黄旗的人,总是爱说“咱是正黄旗的”,而厢蓝旗的、厢白旗的,就只是说“满族”,不说自己是哪个旗的。因为当地人认为,八旗里面,“正”的高,“正”的里面,黄旗。
  事实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问题出在字的写法上。
  1596年前,努尔哈赤的军队就已用不同颜色的军旗做标志了,并以黄、白、红、蓝四种颜色的旗帜为军队编制的标志。1615年,努尔哈赤的地域扩大了,于是在原有四旗的基础上再增设四旗,为了区别,将原来四种颜色的旗帜上按规定镶上有色条边,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原来的黄旗叫整黄旗,镶上边的叫镶黄旗。从建旗顺序来说,带“镶”的旗资格*老。
  满洲初期,实行的是军事民主,八个旗并无高低之分。后来,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整黄、整白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整红、镶红、整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虽然有“上”、“下”之名,但并不是高下之分,八旗是平等的。
  后来,为了汉字书写方便,渐渐把“整”字写成了“正”,“镶”写成了“厢”。于是人们便从汉字“正”、“厢”上误解各旗有高低之分。
  “乌纱帽”的历史
  “乌纱帽”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非比寻常,其历史非常悠久。
  “乌纱帽”*早出现在东晋。南朝刘宋时,“乌纱帽”在民间曾风行一时,不分贵贱、不分官民皆得而戴之。隋朝时,“乌纱帽”成了等级的标志,“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有严格的级别限制。到了唐朝,“乌纱帽”更是摇身一变,身价倍增,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必须戴之。
  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大臣在朝廷之上交头接耳,就下了一道的诏书,命令所有的官员都要在“乌纱帽”两边各加一只尺余长的翅子,并装饰以不同的花纹以示官阶。这样,在朝堂之上,如果有人交头接耳,两只帽翅自然摆来摆去,有时甚至可能会把对方的纱帽碰掉,交头接耳现象自然也就少了起来。
  “乌纱帽”*后一统天下是明朝的事情。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必须要戴“乌纱帽”,穿团领衫。并且规定,官阶越高,纱帽的双翅就越窄,反之就越宽。从此之后,“乌纱帽”成了官员的专利品,普通百姓不许染指。从明朝开始,“乌纱帽”正式成为做官的代称。
  “乌纱帽”由*早的百姓服饰,后来走向了庙堂,*后终于成为当官的标志性物品,其中间的发展轨迹令人无限感慨。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