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641530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56
- 出版时间:2015-01-01
- 条形码:9787564153045 ; 978-7-5641-5304-5
本书特色
本书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评价为核心,以公平与效率为研究视角,探讨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理论体系、模型框架以及实证应用三大内容。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研究中主客体关系的解析,提出了以设施为共同客体,从供给、使用主体以及规划协调中介三大方面共同认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模式;基于供需平衡原则建立了源于共同价值观的主体协调均衡理念,并形成了本书的区位评价理论框架;在此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协调公平与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综合体系,并以南京市11个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书可供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及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参考与使用,也可供规划编制单位相关技术人员,政府规划、建设相关部门公务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评价为核心,以公平与效率为研究视角,探讨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理论体系、模型框架以及实证应用三大内容。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研究中主客体关系的解析,提出了以设施为共同客体,从供给、使用主体以及规划协调中介三大方面共同认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模式;基于供需平衡原则建立了源于共同价值观的主体协调均衡理念,并形成了本书的区位评价理论框架;在此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协调公平与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综合体系,并以南京市11个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书可供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及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参考与使用,也可供规划编制单位相关技术人员,政府规划、建设相关部门公务人员参考。
目录
总序
前言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城市功能转型与提升
1.1.2城乡统筹与社会公平
1.1.3公平效率的合理协调
1.1.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2相关概念界定
1.2.1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1.2.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
1.3本书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研究框架
1.3.2研究方法
2新时期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
2.1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化
2.1.1省域尺度
2.1.2城市尺度
2.2相关规划与配套标准
2.2.1控制单元与设施类型
2.2.2设施区位布局要求
2.2.3常规规划布局方法
2.2.4设施布局的差异与时序
2.2.5不同部门规划的衔接
2.3供给与使用的空间表现
2.3.1配套速率与城市空间的扩张
2.3.2中心与外围地区发展差异
2.3.3行政区与设施服务范围
2.3.4不同属性社区发展现状
2.4新时期发展的核心矛盾
2.4.1主体多元化
2.4.2供需不对称
2.4.3公平与效率不协调
2.5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要求
3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3.1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3.1.1区位论的发展历程概述
3.1.2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研究
3.1.3生活性服务业区位研究
3.1.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1.5公共服务的评价研究
3.2理论研究进展小结
3.2.1相关理论概念界定
3.2.2研究范围和对象
3.2.3研究视角与原则
3.2.4研究成果与实践的关系
3.2.5公共服务空间评价
3.3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与突破点
3.3.1多元统一的研究平台与框架
3.3.2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3.3时空统一的研究与评价视角
3.3.4以人为本的评价与规划理念
4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理论框架与影响要素
4.1区位评价理论基础
4.1.1复杂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
4.1.2复杂科学视角下的基本公共服务研究
4.1.3复杂科学中的主体与客体
4.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主客体以及主体间性
4.2.1主体与客体
4.2.2主体间性及其体现
4.3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主体框架
4.4区位评价框架构成主体影响要素分析
4.4.1供给主体影响要素分析
4.4.2使用主体影响要素分析
4.4.3规划协调中介影响要素分析
4.5基于主体视角的区位评价基本原则
4.5.1以公平与效率的合理协调为中心
4.5.2以满意度和需求度作为评价标准
4.5.3以空间与时间作为表现形式
5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模型与框架
5.1区位评价的共同价值观
5.1.1公平观
5.1.2效率观
5.1.3新型城市化下公平与效率的内涵与价值观
5.2公平与效率的空间评价模型
5.2.1基本条件假设
5.2.2空间公平与空间效率
5.3基于居民满意度与需求的问卷评价方法
5.3.1问卷调研方法的设计
5.3.2问卷内容设计
5.3.3预调查与问卷修改
5.3.4问卷调查的实施
5.4基于供给主体的评价模型解释与修正
5.4.1空间公平与空间效率的相对关系
5.4.2设施运营效率和质量
5.5基于使用主体的模型优化
5.5.1基于社区差异的居民出行结构模式
5.5.2居民选择设施主要要素的差异
5.6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的综合评价框架
5.6.1复杂科学视角下的区位评价方法论依据
5.6.2区位评价综合框架
6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模型的综合应用
6.1实证研究对象的选择
6.2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现状特征
6.2.1政策体制
6.2.2财政投入
6.2.3空间布局
6.2.4公众参与
6.3使用主体视角下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与需求评价
6.3.1主城区
6.3.2主城外围地区--栖霞区
6.3.3开发区--南京高新片区
6.4南京都市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与效率评价
6.4.1医疗设施
6.4.2教育设施
7综合评价总结及延伸性探讨
7.1综合评价总结
7.1.1主城区
7.1.2主城区边缘区
7.1.3乡镇地区
7.2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7.2.1主城区边缘区
7.2.2乡村地区
7.3综合评价模型的可行性与延伸性探讨
7.3.1评价模型的适用范围
7.3.2评价模型的适用条件
7.3.3评价模型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
7.4新时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框架与内容建议
7.4.1总体规划阶段
7.4.2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
7.4.3小结
7.5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基础上的政府工作考核框架
8结语
8.1主要结论
8.2研究不足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8.3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
作者简介
胡畔,女,江苏省镇江人,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讲师。2008年于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获城市规划专业学士学位,2013年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获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与城乡总体规划、产业规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都市边缘区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特征及规划方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51408318)以及中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与方法研究”(SK2014001)。近几年先后在《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71403125)、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1项(12AZD100)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十二五”规划究等课题的研究,参与多项城镇总体规划以及城市产业专题研究等项目。
-
毛泽东选集(普及本)(全四册)
¥59.1¥81.0 -
为什么是中国(九品)
¥24.9¥58.0 -
毛泽东选集(全四册)
¥63.4¥97.5 -
走向海洋(八品)
¥16.1¥59.8 -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9.5¥35.0 -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1.9¥5.5 -
兄弟连-纪念版
¥19.0¥38.0 -
秘密访问-中美关系破冰亲历
¥9.0¥28.0 -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23.8¥28.0 -
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
¥37.7¥59.8 -
共产党宣言
¥10.3¥19.8 -
走向海洋
¥20.3¥59.8 -
(平装)二战战史
¥18.5¥45.0 -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1.7¥18.0 -
浴血荣光
¥14.4¥45.0 -
毛泽东自述(增订本)
¥43.5¥58.0 -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九品)
¥12.5¥39.0 -
共产国际与广州国民政府关系史
¥16.8¥56.0 -
孙子兵法
¥16.2¥36.0 -
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
¥15.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