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世界文学评论-第17辑

世界文学评论-第17辑

1星价 ¥36.0 (7.2折)
2星价¥36.0 定价¥5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07306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6
  • 出版时间:2013-12-01
  • 条形码:9787510073069 ; 978-7-5100-7306-9

本书特色

雷雪峰编著的《世界文学评论(第17辑)》为《世界文学评论》第17辑,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外作家与学者访谈、莫言小说研究专栏、文学批评方法原创性问题探讨、江鹄新诗研究、美国文学研究、欧洲文学研究、英国文学研究、东方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研究综述与图书评论等。

内容简介

  《世界文学评论(第17辑)》为世界文学评论第十六辑,全书汇总了中外作家与学者访谈、第三届“批评的力量”专题学术研讨会专栏、文学批评方法原创性问题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文学本体的地理影像、美国文学研究、欧洲文学研究、英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研究综述与图书书评等文章。

目录

中外作家与学者访谈
台港文学研究的出新和诠释权的“争夺”——古远清教授访谈录

“学人之诗”研究
当代“学人之诗”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比较文学研究
弗罗斯特和杜甫诗歌自然观探讨
为西方寻求“黄帝疗法”:印度海外作家的中国形象
比较文学“三论”及其对外国文学教学的启发
外国文学教学借鉴文艺理论资源的误区与对策
奥尔罕·帕幕克《雪》中的文化身份研究

汉英十四行诗比较研究
邹惟山《九凤神鸟》与华兹华斯《达顿河》比较研究
论《竹雨松风》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审美观上的差异
热烈的追忆与寂寞的低吟:论《竹雨松风》与《少年的心愿》自然意象的差异性

亚裔美国文学
独吟独舞,风凰于飞——对梁志英《风眼》的酷读
文化的折射与过滤——《女勇士》中的文化态度

英国文学研究
“联结”的追寻与终结——从《离开科罗诺斯之路》对神话和意象原型的借用和变形谈起
两性之间的斗争——评劳伦斯作品中的两性观
理查德·克拉肖铭辞的圣经传统探究
从原型角度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悖论式拯救
Love and Hatred in Wuthering Heights—An Analysis on Heathcliff’s Characteristics

美国文学研究
A Body, Voice, Room, and Life of My Own—Daring and Defying Dames Speak Up
成功者的幻灭——透视哈里/海明威的虚无感
精神的焦虑与回归——对索尔·贝娄小说《雨王汉德森》中多维欲望的阐释
No one can speak for you, get your own voice
文学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视觉冲击——小说《蝗虫之曰》中的画作《洛杉矶在燃烧》
杰克·伦敦回归自然思想的价值评价和反思
被叙述的她者:《白象似的群山》中女性叙事视角的构建
Black Woman Consciousness in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波特短篇小说的悲剧主题
安德森短篇故事《曾经沧海》的“反英雄”解读

欧洲文学研究
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东方书写中的“爱”与“和谐”
从悖论中看《李尔王》的解构主义色彩
理性的爱情——《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Macbeth and Macduff in Shakespeare's Macbeth

日本文学研究
精功出细活——解析《一个人的好天气》的叙事特点
坂口褥子文学中的台湾与九州

东方文学研究
《爱的地图》的政治写作
隐喻与反讽:白先勇《纽约客》系列中的空间解读
诗情的愉悦释放与生命的幸福感伤——傅天琳诗歌的果园精神

文学翻译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中的翻译质量评估——以《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为例
小说中性爱隐喻英译认知阐释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诗歌翻译多种英译文的可能性——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

影视文学研究
现代主义视域下《海上钢琴师》的人性透视
艺术还原轴心时代的东方法制本相——《大秦帝国》的再评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事分析

经典重读
大地诗心赤色精魂——方冰新诗导读
永远为人民而歌——远千里新诗导读

研究综述与图书评论
选美与割爱——序《唐诗三百首新编今读》
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视界——评张祖群的《新文化地理学:点、线、面维度的文化管理研究》
从文本到影像的探寻之路——评《中国古典小说的视觉化再生产》
继往开来集腋成裘——读《中国学者眼中的华裔美国文学——三十年论文精选集》
面向当代博古通今——评张三夕《现代性与当代艺术——张三夕自选集》
网络技术下文学表达的飞跃——评李洁的《超文本文学之兴:从纸介质到数字化》
展开全部

节选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享有“诗史”的美誉,表现了较高层次的现实性和人民性。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韩成武教授(2007)认为,杜甫涉及自然主题的诗歌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相生相克、同存共亡的血肉相连关系。杜甫在诗歌中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所表述的见解对于我们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一定意义。此外,探讨并比较弗罗斯特和杜甫诗歌中的自然观可反映文化异同的一个方面,以充实世界文学的内容,促进文学理论的建设。  杜甫因为生逢战乱,流离失所,所以有过长期跋山涉水的经历,笔下描绘了不少自然山水有热爱自然的一面。他曾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在他看来,大自然充满了对人的情意。他年轻的时候,写过《望岳》,对“齐鲁青未了”的岱宗的奇伟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在《登岳阳楼》中,又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描绘得波澜壮阔、气势宏大,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则表现了杜甫写景清丽的一面。  杜甫讲究“天人合一,敬畏自然”。他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生相克、同存共亡的血肉相连关系。他在诗歌中围绕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表述的见解也反映当代人类的愿望。在许多诗中(如《滟灏堆》),杜甫把喻体与周围环境结合在一起,互不可分,这预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及所隐含的朴素的生活哲理。在诗中,他运用许多喻体来象征大自然和她的雄伟和壮丽。他在《灔灏堆》这首诗中表现了这样的自然观:上苍(大自然)的力量是那么的茫茫然,那么广阔无边,人类要永远崇拜她,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人类的尊重。《灔灏堆》表现人与自然和谐是天经地义,千万不可违背这一道理。因此,杜甫诗歌对大自然的认识是否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即“中”、“和”、“容”。杜甫诗歌中表现的“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