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经济研究:2015年 第1期:2015 1

包邮粮食经济研究:2015年 第1期:2015 1

¥25.9 (4.5折) ?
1星价 ¥25.9
2星价¥25.9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64088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104
  • 出版时间:2015-07-01
  • 条形码:9787509640883 ; 978-7-5096-4088-3

本书特色

曹宝明主编的《粮食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旨在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广泛动员国内外学者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中国粮食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为宏观决策、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服务。本书以学术中立、鼓励创新为办刊原则,以反映粮食经济领域高水平学术研究*新成果为办刊宗旨,力求严谨、深入、细致、求实的学术风范。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演进历程分析 —— 基于政府管制的目标、手段与绩效 ;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及调控策略分析 ; 我国小麦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等?

目录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演进历程分析
——基于政府管制的目标、手段与绩效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及调控策略分析
我国小麦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国际玉米价格与国内玉米价格波动的动态关系分析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玉米价格基差预测
国有粮企销售量与粮食价格的相关性分析及解释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博弈分析
——以无公害粮食为例
我国粮食走廊研究,
主要发达国家粮食流通政策演变及其启示
《粮食经济研究》征稿启事
《粮食经济研究》投稿须知
展开全部

节选

  《粮食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二、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演进历程分析  (一)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2年)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红色政权实行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封锁;另一方面,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我国的经济基础以及人民生活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这一时期,由于民国时期旧的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但是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建成,我国粮食流通还处于无序状态。在粮食供应紧张的时候,粮食中间商在市场上的惜售行为加剧了粮价的波动,从而导致其他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这一时期,政府粮食管制的主要目标在于稳定粮价,保证城市居民的粮食消费需求,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奠定基础,从而巩固新生政权。  为了稳定粮食价格,有效地打击市场投机势力,政府组织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上积极收购粮食以掌握足够的粮源。1950年到1952年三年期间,国营企业收购和销售的粮食数量不断增长。据估算,三年期间由于政府积极组织收购,政府粮食收购数量占社会收购总量的比重从23%增加到73%,而粮食销售量也从20%增长到了51%。资料显示,1952年小麦(包括面粉)的销售呈直线上升趋势。前三个季度的销量分别是5.04亿斤、7.09亿斤和8.42亿斤。其中,九大城市前10个月的销量比1950年全年增加了37.42%[5]。  这一时期,政府还建立了一整套粮食管理组织体系,并大力加强国有粮食机构和企业的建设。政府分别于1950年3月和10月成立了中国粮食公司和粮食管理总局。为了对全国粮食的收购、分配和供应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政府于1952年成立了国家粮食部。同时政府从1951年开始,每年抽调公粮中的部分作为国家储备粮,1952年末政府粮食库存量较上一年增长了32.7%。  尽管自由购销的粮食流通体制只存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但在当时却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稳定了粮食市场。政府在调控上主要采用的是经济手段,主要通过发挥国家牌价对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运用价值规律调节供求,而较少采用行政命令直接调节。这一时期政府通过加强对市场的管理、积极组织收购掌握粮源、适时对市场进行吞吐调控等措施,基本稳定了粮食市场价格。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对粮食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尽管政府收购的粮食数量有所增加,但依然赶不上销售数量增加的幅度,粮食的供求矛盾依然远远没有解决。但是,这一时期粮食流通市场的组织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粮食流通体系的运行保持了较高的效率,有力地稳定了粮食价格,确保了军供民需。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