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行为金融视角-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应

行为金融视角-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应

1星价 ¥23.6 (3.8折)
2星价¥22.9 定价¥6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16233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3
  • 出版时间:2015-12-01
  • 条形码:9787564162337 ; 978-7-5641-6233-7

本书特色

  内部资本市场的构建和管理是企业集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一直受到业界的重视。目前人们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大都局限在传统金融视角,并且缺乏对内部资本市场非效率问题,尤其是功能异化问题的专门研究,*鲜见从非理性角度对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效应的研究,而新兴市场国家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异化问题往往无法从理性的传统视角得到解答。   由陈菊花*的《行为金融视角(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应)(精)/东南学术文库》试图从行为金融的视角解释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效应,尤其是功能异化效应,以扩展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视角。   本书主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基于非理性的行为金融视角对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应,尤其是功能异化效应的机理进行研究,对新兴市场中导致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效应的三种具体异化情形,即投资异化(主要是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部门经理寻租以及利益输送(或利益侵占)进行基于心理和行为偏差方面的剖析。   本书首先回顾目前关于内部资本市场的理论研究,总结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性视角的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回顾目前关于行为金融及其主流应用领域一一行为公司金融的有关理论和文献,总结目前行为金融研究的不足,指出行为金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领域一一对新兴市场国家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然后,先从基于理性(包括有限理性) 和非理性的全视角提出了内部资本市场效应的解释框架,并从基于心理学和行为金融的视角提出对内部资本市场效应,尤其是功能异化效应的研究框架,分别用行为和心理偏差机理解释新兴市场中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三种异化功能及其结果,提出单纯基于理性视角不能解释的一些命题: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中的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部投资者的非理性使得集团管理者理性应对所致,而集团管理者的过度乐观可能会缓解或加剧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部门经理的寻租可能是其对集团总部非理性回应的结果,而集团总部及其部门经理的非理性主要是由于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心理偏差所致;在新兴市场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利益输送不一定会导致利益侵占,外部投资者和集团内部管理者的非理性也不一定会导致利益输送的非效率。这些发现在我国企业集团并不是整体上市的背景下*符合我国实际。*后,本书还以先合后分的方式对内部资本市场三种功能异化的有关基本命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采用基于行为和现场研究的q方法、基于事件和问卷调查的统计计量分析方法,以及统计建模方法对有关命题进行了验证.基于有关研究结论,本书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方向。   本书尝试在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上做出基于内容、视角和方法的有关贡献,并在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实践方面提供基于行为视角上的治理指导。有关的理论创新主要包括:提出了关于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效应的新观点;提出了在内部资本市场中基于行为金融研究的新视角;引人了基于行为和现场面对面考察研究的新方法(q方法);建立了关于内部资本市场效应研究,尤其是基于行为研究的分析框架;提出了加入非理性因素的测试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新模型。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基于非理性的行为金融视角对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应,尤其是功能异化效应的机理进行研究,对新兴市场中导致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效应的三种具体异化情形,即投资异化(主要是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部门经理寻租以及利益输送(或利益侵占)进行基于心理和行为偏差方面的剖析,研究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目录

**章 绪论 1.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企业集团 1.2.2 内部资本市场 1.2.3 内部资本市场效应 1.2.4 行为金融学和行为公司金融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内部资本市场效应 1.3.2 关于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的缘由、形式和治理 1.3.3 现行研究的不足 1.3.4 本书的诠释:基于行为的视角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书的创新之处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回顾 2.1 内部资本市场效应:新制度经济学框架内的解析 2.2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发展 2.2.1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2.2.2 行为金融理论和文献的回顾与述评 2.2.3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回顾与评述 2.3 行为金融的研究不足和可扩展的领域 2.4 本章小结第三章 内部资本市场效应:基于行为金融的理论分析 3.1 内部资本市场效应全视角解释框架 3.2 内部资本市场效应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 3.3 内部资本市场异化功能及其效应的行为金融学解析 3.3.1 行为公司金融对内部资本市场投资异化效应的解释 3.3.2 行为公司金融对部门经理寻租效应的解释 3.3.3 行为公司金融对内部资本市场利益侵占效应的解释 3.4 本章小结第四章 基于q方法的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效应分析 4.1 q方法 4.1.1 q方法概述 4.1.2 q方法的基本流程 4.1.3 对q方法的评价 4.1.4 国内外q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4.2 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效应的q方法分析 4.2.1 收集q意见母本以及开发q样本 4.2.2 选择受访者(p样本)和问卷调查 4.2.3 受访者的排序以及数据分析 4.3 q方法研究结论和启示 4.4 本章小结第五章 基于行为金融的内部资本市场投资异化效应的分析 5.1 理论分析 5.1.1 投资者理性 管理者非理性 5.1.2 投资者非理性 管理者理性 5.1.3 投资者非理性一管理者非理性 5.2 基于行为金融的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效率模型的提出 5.2.1 投资、现金流与内部资本市场的关系 5.2.2 加入非理性因素后的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测度模型 5.3 研究假设与设计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设计 5.4 实证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配对变量检验 5.4.2 多元回归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第六章 基于行为金融的内部资本市场部门经理寻租效应的分析 6.1 理论分析 6.1.1 投资者理性 管理者非理性 6.1.2 投资者非理性一管理者理性或非理性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分析 6.3.1 调查问卷基本分析 6.3.2 调查问卷深人分析 6.4 本章小结第七章 基于行为金融的内部资本市场利益侵占效应的分析 7.1 理论分析 7.1.1 投资者非理性 管理者理性 7.1.2 投资者非理性 管理者非理性 7.2 研究假设与设计 7.2.1 研究假设 7.2.2 研究设计 7.3 实证分析 7.3.1 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实证分析 7.3.2 管理者侵占股东利益的实证分析 7.3.3 基于行为金融的实证分析 7.4 本章小结第八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本书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8.2 对内部资本市场治理的启示 8.2.1 完善和优化公司治理 8.2.2 强化行为教育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附录a:q语句q样本调查设计附录b:基于行为金融的内部资本市场部门经理寻租问题研究调查问卷致谢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