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下河平原-中国地理百科

里下河平原-中国地理百科

1星价 ¥35.9 (7.2折)
2星价¥35.9 定价¥49.9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088803
  • 装帧:一般铜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84
  • 出版时间:2016-04-01
  • 条形码:9787510088803 ; 978-7-5100-8880-3

本书特色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里下河平原》即围绕江苏中部的“水乡泽国”——里下河地区而展开,该地处于长江北岸,夹于里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一段)与下河(串场河)之间,覆盖了扬州、泰州等大片区域。书中除了介绍这片锅底形洼地由海而陆的变迁历程,河流、湖荡密布,沼泽、湿地多如牛毛的地貌特征,同时还展示了水乡环境营造的经济面貌:培植菰、莲、菱、荸荠等水生经济作物,养殖银鱼、青虾、大闸蟹、甲鱼等水产品,发展乘舟耕作的垛状高田。历史上,这里地处运河枢纽,水运发达,既造就了泰州盐业的兴起,也推进了扬州商业的繁荣。作为古代帝王南巡之所、诗画风流之地,此地人文蔚然:佛教大兴、寺院林立;泰州学派、扬州学派交相辉映;扬州评话、高邮民歌传唱一时……凡此种种,本书皆有精彩呈现。

内容简介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本分册以里下河沿岸平原的地貌和人文为讲述对象。    介绍平原广布、河网密集的水乡泽国景观。    解读鱼米之乡,商业重镇,“扬州富庶甲天下”的前世今生。    体验“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扬州生活,感受溱潼会船、观音山香会的热闹气氛。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目录

前言区域地貌示意图 1水乡泽国 2一 自然地理由海而陆 9 / 里下河平原 9 / 扬泰岗地 9 / 蜀岗 11 / 河湖密布 11 / 泰州—东台断裂带 12 /古射阳湖 12 / 邵伯湖 13 / 大纵湖 14 / 里运河 15 / 串场河 15 / 通扬运河 15 / 新通扬运河 16 /射阳河中上游 16 / 如泰运河(泰兴段) 16 / 盐邵河 17 / 子婴河 17 / 广陵潮 17 /冬冷夏热,雨热同期 18 / 沼泽土 18 / 梅雨 19 / 洪涝严重 19 / 黄荡—钱沟地热 19 / 马家荡 20 /绿草荡 20 / 广洋湖 21 / 宝应湖 21 / 宝射河 21 / 獐狮河 22 / 北澄子河 22 / 凤凰岛 22 /润扬湿地 23 / 瘦西湖 23 / 三湾湿地 24 / 小秦淮河 24 / 渌洋湖湿地 25 / 孤山 25 / 江心滩 26 /古马干河·焦土港 26 / 溱湖湿地 26 / 南官河 27 / “锅底洼” 27 / 乌巾荡湿地 28 / 蜈蚣湖 28 /得胜湖 28 / 九龙口湿地 29 / 黄沙港 30 / 东塘河·西塘河 30 / 蟒蛇河 30 / 湿地植物丰富 30 /李中水上森林 31 / 泰兴古银杏群落 32 / 高邮古桧柏 32 / 溱潼古山茶 33 / 杨柳 33 / 紫藤 34 /琼花 34 / 枯枝牡丹 34 / 芍药 35 / 扬州菊 35 / 东亚候鸟迁飞交会点 35 / 麋鹿 36 / 戴胜 36 /珠颈斑鸠 37 / 黄眉柳莺 37 / 灰头麦鸡 37二 经济地理农业发达 41 / 兴化垛田 41 / 植桑养蚕 42 / 工商业兴盛 43 / 金鱼养殖业 44 / 扬派盆景 45 /竹泓木船 45 / 溱潼砖瓦 46 / 扬州琢玉 47 / 漆器业 47 / 铜镜业 48 / 绒花业 48 / 刺绣业 48 /雕版印刷业 49 / 扬帮装裱 50 / 泰州盐业 50 / 海盐集散中心 51 / “商胡离别下扬州” 52 /高邮北当铺 52 / 东南漕运中心 53 / 瓜洲古渡 54 / 高港港 54 / 盂城驿 54 / 税务桥 55 /圩堤道路 56 / 苏北灌溉总渠(淮安、阜宁段) 56 / 归江十坝 56 / 江都水利枢纽 57 /邵伯船闸 57 / 江苏油田 59 / 黄桥二氧化碳气田 59 / 朱桥盐矿 59 / 阜宁大米 59 /兴化红皮小麦 60 / 宝应荷藕 60 / 邵伯菱 61 / 兴化香葱 61 / 泰兴白果 62 / 泰半夏 62 /高邮麻鸭 62 / 溱湖八鲜 63 / 宝应长鱼 64 / 大纵湖大闸蟹 64 / 兴化大青虾 64 /扬州毛笔 64 / 江都柳器 65 / 姜堰丝毯 65 / 江都金银摆件 65 / 江都漆画 66 / 扬州剪纸 66 /扬州八刻 66 / 扬州灯彩 67 / 龙凤花炮 68 / 扬州三把刀 69 / 伍佑醉泥螺 69 / 靖江肉脯 70 /兴化皮蛋 70 / 扬州酱菜 70 / 富春包子 70 / 靖江蟹黄汤包 71 / 黄桥烧饼 71 / 界首茶干 72 /江都方酥 72 / 姜堰酥饼 72 / 阜宁大糕 72 / 建湖藕粉圆子 73 / 泰州“三麻” 73 /秦邮董糖 73 / 兴化米甜酒 73三 历史地理两晋移民 77 / 洪武赶散 77 / 始筑邗城 77 / 吴王濞起兵广陵 78 / 隋炀帝三下江都 79 /李敬业起兵扬州 79 / 鉴真东渡 80 / 杨行密建都扬州 80 / 范仲淹知令兴化 80 /缩头湖之战 81 / 完颜亮身死扬州 82 / 宋末扬州之战 82 / 张士诚高邮称王 83 / 扬州十日 83 /康熙南巡下扬州 84 / 黄桥战役 84 / 邗国 84 / 高邮 85 / 广陵 85 / 海陵 86 / 兴化 86 /龙虬庄遗址 87 / 周邶墩遗址 87 / 南荡遗址 88 / 天目山遗址 88 / 隋江都宫城遗址 88 /唐代扬州城遗址 89 / 宋三城遗址 89 / 文游台 90 / 平山堂 90 / 四望亭 91 / 拱极台 91 /兴化四牌楼 92 / 靖江钟楼 92 / 扬州岭南会馆 93 / 五亭桥 93 / 柴墟雕花楼 94 /扬州三绝碑 94 / 泰州柱史坊 95 / 镇水神兽 95 / 广陵王墓 95 / 九里一千墩汉墓群 96 /甘泉山汉墓群 97 / 东海王墓 97 / 隋炀帝墓 98 / 普哈丁墓园 98 / 阮元墓 98 / 东关街 99 /仁丰里 100 / 湾子街 101 / 黄桥古镇 101 / 溱潼古镇 102 / 邵伯古镇 102 / 沙沟古镇 103四 文化地理回族 107 / 扬州船娘 107 / “皮包水” 108 / 淮扬菜 109 / 小纪熬面 109 / 丁沟水饺 109 /宣堡小馄饨 110 / 平桥豆腐 110 / 樊川小肚 110 / 盐水鹅 111 / 刁铺羊肉 111 /沙沟大鱼圆 111 / 中庄醉蟹 112 / 扬州园林 112 / 泰式民居 114 / 三合院 115 /汪鲁门住宅 115 / 汪氏小苑 115 / 吴道台宅第 117 / 胡家大宅 120 / 黄桥何氏宗祠 120 /何园 120 / 个园 121 / 周氏小盘谷 122 / 匏庐 123 / 逸圃 123 / 日涉园 123 / 纵棹园 124 /兴化船厅 125 / 送亲奶奶 126 / 兴化渔家婚俗 126 / 吃三道茶 127 / 催生 127 / “水包皮” 128 /接年 128 / 新春赛锣 128 / 上灯圆子落灯面 129 / 佛教兴盛 130 / 天宁寺 131 /泰州光孝寺 132 / 大明寺 133 / 上方寺 133 / 高旻寺 134 / 扬州文昌阁 135 / 靖江魁星阁 135 /扬州文峰塔 136 / 净土寺塔 136 / 扬州白塔 136 / 仙鹤寺 137 / 扬州耶稣圣心堂 137 /琼花观 138 / 江都真武庙 138 / 泰州城隍庙 139 / 兴化东岳庙 139 / 岳王庙 140 / 史公祠 141 /丁伙花朝节 141 / “三月三”江都庙会 141 / 塔儿头清明庙会 142 / 溱潼会船 142 /五月节 143 / 观音山香会 143 / 扬州灯谜 146 / 广陵琴派 146 / 扬州道乐 147 / 高邮民歌 148 /林湖民歌 148 / 唱凤凰 148 / 扬州评话 149 / 扬州弹词 150 / 板桥道情 150 / 扬州清曲 151 /靖江讲经 152 / 邵伯锣鼓小牌子 152 / 茅山号子 153 / 邵伯秧号子 153 / 扬剧 153 /淮剧 154 / 杖头木偶戏 155 / 建湖杂技 156 / 武坚莲湘花鼓 156 / 泰兴花鼓 157 /姜堰滚莲湘 157 / 宝应河蚌舞 158 / 丁伙舞龙 158 / 东沟龙舞 158 / 沙沟板凳龙 159 /跳娘娘 160 / 判官舞 160 / 放扬灯 160 / 斗金叶子 161 / 崇儒祠 161 / 梅花书院 162 /泰州安定书院 162 / 泰州学政试院 163 / 泰州学派 164 / 扬州学派 164 / 董仲舒 164 /张若虚 165 / 秦观 165 / 施耐庵 166 / 扬州八怪 166 / 柳敬亭 168 / 王念孙父子 168 /刘熙载 169 / 丁文江 169 / 朱东润 170 / 朱自清 170 / 汪曾祺 171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每年四月,正是江南春早、万物复苏的时节,在蛰伏了一个寒冷而单调的冬天后,赏春踏春的心思便开始在人们内心蠢动。然而南方连绵的春雨阻挡了蠢动的心,春色再好,也抵不住料峭的春寒和总是湿漉漉的鞋子。即便在这样的境况下,有一片土地却越来越成为早春之旅的热门首选。在泰州从长江转入南官河北上,便抵兴化——近年来,兴化那犹如漂浮在绵密水网之上的黄灿灿的油菜花田,不止一次出现在各大旅行媒体的“有生之年必到的旅游景点”推荐榜上。    兴化所在,便是《里下河平原》这本书所讲述的区域的中心之处。这本书来得及时,在兴化刚刚开始热起来,但仍然被作为观赏景点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它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更严谨、更科学地展示兴化,精确的说,是兴化所在的这片被夹在里运河和下河之间的平原(“里下河平原”之名即取自这两条运河的首字)。这两条河和“里下河平原”对大众来说似乎很陌生,但里运河实际上是大名鼎鼎的京杭大运河之一段,里下河平原南抵长江,北达苏北灌溉总渠,不管从交通意义上,还是农业意义上,这里都尽占便利。也因此这里虽地处江北,但文化却属江南,其河网交错、湖荡连绵之景象,亦与江南无异。    里下河平原的地势特征,被归纳在一个“‘锅底洼’”的条目中,整个平原四周高、中间低,但高者不过5米,低者更不足2米,是一个极浅极浅的“锅”,锅的*低处,就是兴化。和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强烈地质运动的高山深谷不同,这片地貌并不复杂的土地极其年轻,*古老的地层也仅有20万年左右。尽管如此,这里仍不缺沧海桑田的变化。距今约7000年前,这里还是介于沿淮河与沿长江两个冲积平原之间的一个大海湾,自西而东的长江和淮河,不断挟带泥沙入海,泥沙堆积成堤,渐成潟湖。潟湖在漫长的岁月中又被填平,便是如今里下河平原所在,也因为这样的形成原因,造成了这里湖荡沼泽众多的特征。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鱼肥蟹硕、米粮满仓的膏腴之地。除了气候和土壤因素外,也得益于古人的智慧。如今成为游人新宠的兴化垛田,实际上始于明时期,彼时黄河夺淮以后,里下河平原接受黄河、淮河的泥沙越来越多,泥沙淤积日渐严重,泄洪能力减弱,于是出现水患频繁、民不聊生的局面。人们选择较高的地段挖土增高,形成土丘,从而保障农作物免受洪水侵害,洪灾过后排水困难,由此形成水中高田。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里下河平原,尤其是兴化一带的人口急剧增加,人口压力需要通过开发耕地来缓解,垛田的开发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种小型农田并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但适应南方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在农业发展和交通便利的基础上,这里的商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里河等大小运河沟通长江、淮河的南北向交通,粮棉、水产、海盐、漆器、铜镜、刺绣等本地产品,通过水路销往国内外,外地的物产也沿着水路输入这里,使一座城市一度成为东南地区的航运中心,史有“扬一益二”之称——“扬”者,扬州也,“益”即益州,成都之旧称。    说到扬州,大家就不陌生了。“烟花三月下扬州”之语不知挑动了多少文人墨客“驿”动的心,在今人看来,扬州有大概和苏杭一样,是如三月的烟雨那样氤氲着文人气质的城市。非也,读过此书,你大概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到这个城市的性格。虽然也有园林,但和苏州园林超凡脱俗的自然美相比,由富商巨贾营建的扬州园林,具有浓重的商业气息,体现的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也讲究住宅格局的归整性和实用性,从汪氏小苑、何园、个园等商人私宅中可见一斑。何园还有一道联通整个宅子的架空通廊,堪称古代“高架桥”,从廊上观庭院台榭,是为一景,庭院台榭之中观剔透蜿蜒的通廊,亦为一景。    但尽管城市如此纸醉金迷、声色犬马,并未波及定居于水乡腹地的人们。在日复一日与水打交道的平淡中,人们赋予了水乡风情别样的具体形象:饮食,多以水之产为食材,沙沟大鱼圆、中庄醉蟹、盐水鹅等菜肴皆如此,并影响了淮扬菜;居家,三合院、泰式民居等,多少混搭了徽州、苏州的建筑风格。更多的,则存于兴化渔家的婚俗、溱潼会船、五月节多种民俗传统中,驻留在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扬州弹词、扬州清曲、高邮民歌、板桥道情、唱凤凰、跳娘娘、判官舞之中……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