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采与形而上学
读者评分
5分

尼采与形而上学

1星价 ¥32.7 (7.1折)
2星价¥32.7 定价¥46.0
商品评论(3条)
gdl***(三星用户)

买不到《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买这本《尼采与形而上学》代替

2024-03-26 14:54:26
0 0
***(三星用户)

尼采的哲学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2023-04-19 17:43:3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574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91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108057419 ; 978-7-108-05741-9

本书特色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读周国平《尼采与形而上学》 启之 周国平写过两本关于尼采的书,di一本是《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二本是他专门谈尼采哲学的博士论文。 di一本书写于“万物复苏,百废待兴”的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作者已届不惑之年。“上天终于给了我们这一代学人一个迟到的青春。我们也仿佛从冬眠中醒来,一个个都觉得自己还年轻。当时我真的年轻,单身住在一间地下室里,吃zui简单的食物,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内心充满孤独感和激情,不到两个月,一气写出了这部十几万字的稿子。”当时的作者只是“尼粉”,那十几万字,多是借尼采之哲思,抒作者之情志。没成想,彼时之国人,正需要借“尼粉”之酒杯,浇胸中之垒块。此书甫一问世,就引起大轰动:“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一再被列在大学生zui喜爱的书籍之榜首,在新潮青年艺术家群体中也获得了众多的知音。”?于是,这个居陋室、箪食瓢饮的北大哲学系的毕业生成了新时期哲学界的di一只报春燕,从此名满天下。 这第二本书成于1988年,此时的作者已经从“尼粉”变成了研究尼采的专家,此前撰写的《人性的哲学探讨》虽然没有出版,但也为其深入西方哲学堂奥做了学术准备。作为博士论文,这本书“真正深入到了尼采的问题思路之中,对他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思想给出了相当清晰的分析,证明了他不只是一位关心人生问题的诗性哲人,更是一位对西方哲学核心问题有着透彻思考并且开辟了新路径的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然而,两年后,当湖南的出版人满怀期待地将中国di一部尼采研究付之梨枣之时,等待他们的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没有了评论,没有了来信,没有了知音,当年那众多的“新潮青年艺术家群体”,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首印两千册成了绝响,由极热到极冷,仅仅五年。这期间,中国发生了什么?世界发生了什么? 90年代初国人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十年浩劫带来的人生困惑和精神危机,而是如何看待“颜色革命”,如何理解旧体系之塌、新思维之立。进言之,如何确立中国的改革方向,如何确立这个新秩序中的位置。换句话说,对于青年知识群体来说,哲学已经成了明日黄花。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新的思想、新的学说——自由主义、新权wei、新儒学、长时段、大历史观、全能主义、未来学、重写历史、重写文学史……。哈耶克、邹谠、麦克考法尔、余英时、布热津斯基、黄仁宇、亨廷顿、托夫勒……成了热门。在《新思维》《大失败》《万历十五年》《哈维尔文集》《通往奴隶之路》及李泽厚的思想史面前,尼采失去了吸引力。 读者的流失,与这本书的性质也不无关系。尽管在序言中,周国平安慰读者:“虽然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并不难读。在不损害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学术著作写得明白通畅,我认为是一种好的趣味。”但是,无论作者有多大的才情,多丰富的想象,多美妙的文笔,也不能把博士论文写成哲理散文,把学术著作搞成畅销书。没有专门的理论素养和特殊的兴趣,没人会读这种书。 话说回来,如果这本博论,像周国平的头一本书一样,弄得雪片飞来;像当年的“九评”一样,闹得满城风雨。那一定是国家又出了大毛病。记得李泽厚说过,学术著作天生就属于小众。 其实,尼采对自己、对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书很有一番不俗的期许:“1888年秋天,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承认:'我极度恐怕有朝一日会被视为圣人。'他将这个日子设定在第三个千禧年之初:'让我们假设人们在公元两千年左右会被允许阅读(我的著作)。'”他对自己著作的评价几近狂妄:“在我看来,一个人能颁给自己的zui佳荣耀之一,就是手捧一本我的书。我甚至想象当人们这样做时,他还得脱鞋——如果是靴子就更不用说了。”? 据我所知,在读尼采的时候,没有人会向作者致“脱鞋礼”。相信尼采专家周国平亦如是。但是,尼采的自负,有雄厚的资本——跟马克思一样,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几代西哲的思想都笼罩在他的身影之下。但与马克思不同,尼采并不汲汲乎建立什么理论体系。他是诗人,他留给世界的,是飞翔着激情、跳跃着想象、闪耀着思想的光。 能够取精用宏,把思想的闪光集到一起,疏理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透视主义,为尼采建立一套理论体系,用平实的语言,解释尼采的学说,这不是一般学人能干的事。天降大任于周国平,是他恢复了尼采的本来面貌,是他di一次用尼采观察中国,是他让国人对尼采的思想学说有了系统的认识。 外来的思想学说,能否被本土接受、吸收,端看它与本土的契合程度。马克思主义能够从西方横向移植而来,并扎根生长,是因为它与当时的中国现实达成了多层面的契合。尼采在中国重生,同样是因为他的思想契合了当时的“土壤”和“气候”。十年前,周国平此书的再版序言里说:“尼采毕竟不是一个自我封闭于抽象概念王国的学院哲学家,他是痛感时代的虚无主义疾患,为了探究其根源和疗救之途径,才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的。……他觉察到的虚无主义征兆,包括对信仰的无所谓态度,左右逢源而毫无罪恶感;生活方式的匆忙,不复有宁静的内心生活,勤劳——也就是拼命挣钱和花钱——成了wei一的“美德”;文化的平庸,内涵贫乏而外表花哨,商业成为文化的灵魂,记者取代天才,报刊支配社会。读到这些,我们会觉得尼采仿佛是生活在今天的时代似的。我想说的是,对于一般读者,本书也可能有值得一读的地方,有助于我们反思时代的弊病。” 十年过去了,时代的弊病是好些了?不管怎样,尼采的“虚无主义”仍是批判的武器,周国平这本书仍有现实意义。只不过,能够从拼命挣钱和花钱的“美德”中挣脱出来、愿意反思的人注定要与寂寞为伴罢了。

内容简介

尼采将形而上学的危机阐释为欧洲虚无主义,继而用逻辑和语言批判对其进行心理分析;并以透视主义作为反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又基于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理论对之进行重建与扬弃。本书是周国平的博士论文,是他对尼采哲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之后的成果。对于一般读者,也值得一读,有助于人们反思时代的弊病。

目录

新版自序
概论

**章 欧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的危机
一 什么是虚无主义
尼采之前的虚无主义
不速之客的到来
上帝死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
科学与虚无主义
现代的双重阴影
二 从形而上学到虚无主义
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
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
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
德国哲学形而上学走向瓦解和虚无主义走向成熟
三 彻底的虚无主义
真诚意识和彻底的虚无主义
积极虚无主义和消极虚无主义
“一切皆虚妄!一切皆允许!”
一切价值的重估

第二章 逻辑和语言批判形而上学的心理分析
一 内心世界的现象论
驳“意识事实”
“不存在所谓意志”
析“我思”
“主体”派生出“实体”
二 知性发生学
知性不能自我批判
逻辑的非逻辑起源
同一律的来历
因果律的来历
逻辑与形而上学儿
三 语言形而上学批判
语言的发生:隐喻论
语法与逻辑
语言与形而上学
破除语言的遮蔽
四 尼采与哲学中的“语言转向”
“语言转向”与反形而上学主流
追问语言的存在论基础
走向语言本体论
回到语言的日常用法
恢复语言的无限能产性

第三章 透视主义反形而上学的认识论
一 作为认识的强力意志
认识的生物学含义
强力意志和对世界的图解
二 透视主义
认识的人类中心论含义
情绪冲动的透视学
认识即解释
透视的多元性和关系世界
透视的产物:外观
关于“自在之物”
关于认识的界限
三 真理问题
真理的诸定义
真理的悖论

第四章 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形而上学的重建或扬弃
一 重建形而上学的途径
价值的翻转
从自我到世界
二 强力意志
从生命意志到强力意志
强力意志与价值
世界是强力意志
尼采的世界观念
三 永恒轮回
瞬时体验和“新的世界观”
世界没有常新的能力
给生成打上存在性质的印记
永恒轮回、虚无主义和命运之爱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尼采原著
本人关于尼采的研究著作
本人关于尼采的著译目录
论著
译著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尼采与形而上学》:  尼采一生哲学思考的主题始终是生命的意义问题,为此他才起而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竭力反驳它们对生存价值的否定,寻求一条肯定生存价值的途径。他早年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后来又不断丰富的“酒神精神”,就是他思考的结晶。究其实质,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都是酒神精神脱胎而来的。酒神精神的要义,**是确认宇宙间生命意志的丰盈和过剩,由之发展出强力意志说;第二是确认生命意志的不可穷竭,由之发展出永恒轮回说。不妨说,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这就是酒神精神。尼采自己也点明了其间的内在一致。他在论及酒神秘仪时写道:“希腊人用这种秘仪担保什么?永恒的生命,生命的永恒回归;被允诺和贡献在过去之中的未来;超越于死亡和变化之上的胜利的生命之肯定;真正的生命即通过生殖、通过性的神秘而延续的总体生命。”。  ……

相关资料

*本书写于“万物复苏,百废待兴”的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作者已届不惑之年。“上天终于给了我们这一代学人一个迟到的青春。我们也仿佛从冬眠中醒来,一个个都觉得自己还年轻。当时我真的年轻,单身住在一间地下室里,吃*简单的食物,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内心充满孤独感和激情,不到两个月,一气写出了这部十几万字的稿子。”当时的作者只是“尼粉”,那十几万字,多是借尼采之哲思,抒作者之情志。没成想,彼时之国人,正需要借“尼粉”之酒杯,浇胸中之垒块。此书甫一问世,就引起大轰动:“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一再被列在大学生*喜爱的书籍之榜首,在新潮青年艺术家群体中也获得了众多的知音。” 于是,这个居陋室、箪食瓢饮的北大哲学系的毕业生成了新时期哲学界的*只报春燕,从此名满天下。
这第二本书成于1988年,此时的作者已经从“尼粉”变成了研究尼采的专家,此前撰写的《人性的哲学探讨》虽然没有出版,但也为其深入西方哲学堂奥做了学术准备。作为博士论文,这本书“真正深入到了尼采的问题思路之中,对他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思想给出了相当清晰的分析,证明了他不只是一位关心人生问题的诗性哲人,更是一位对西方哲学核心问题有着透彻思考并且开辟了新路径的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然而,两年后,当湖南的出版人满怀期待地将中国*部尼采研究付之梨枣之时,等待他们的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没有了评论,没有了来信,没有了知音,当年那众多的“新潮青年艺术家群体”,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首印两千册成了绝响,由极热到极冷,仅仅五年。这期间,中国发生了什么?世界发生了什么?
90年代初国人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十年浩劫带来的人生困惑和精神危机,而是如何看待“颜色革命”,如何理解旧体系之塌、新思维之立。进言之,如何确立中国的改革方向,如何确立这个新秩序中的位置。换句话说,对于青年知识群体来说,哲学已经成了明日黄花。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新的思想、新的学说——自由主义、新权威、新儒学、长时段、大历史观、全能主义、未来学、重写历史、重写文学史……。哈耶克、邹谠、麦克考法尔、余英时、布热津斯基、黄仁宇、亨廷顿、托夫勒……成了热门。在《新思维》《大失败》《万历十五年》《哈维尔文集》《通往奴隶之路》及李泽厚的思想史面前,尼采失去了吸引力。
读者的流失,与这本书的性质也不无关系。尽管在序言中,周国平安慰读者:“虽然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并不难读。在不损害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学术著作写得明白通畅,我认为是一种好的趣味。”但是,无论作者有多大的才情,多丰富的想象,多美妙的文笔,也不能把博士论文写成哲理散文,把学术著作搞成畅销书。没有专门的理论素养和特殊的兴趣,没人会读这种书。
话说回来,如果这本博论,像周国平的头一本书一样,弄得雪片飞来;像当年的“九评”一样,闹得满城风雨。那一定是国家又出了大毛病。记得李泽厚说过,学术著作天生就属于小众。
其实,尼采对自己、对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书很有一番不俗的期许:“1888年秋天,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承认:‘我极度恐怕有朝一日会被视为圣人。’他将这个日子设定在第三个千禧年之初:‘让我们假设人们在公元两千年左右会被允许阅读(我的著作)。’”他对自己著作的评价几近狂妄:“在我看来,一个人能颁给自己的*荣耀之一,就是手捧一本我的书。我甚至想象当人们这样做时,他还得脱鞋——如果是靴子就更不用说了。”
据我所知,在读尼采的时候,没有人会向作者致“脱鞋礼”。相信尼采专家周国平亦如是。但是,尼采的自负,有雄厚的资本——跟马克思一样,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几代西哲的思想都笼罩在他的身影之下。但与马克思不同,尼采并不汲汲乎建立什么理论体系。他是诗人,他留给世界的,是飞翔着激情、跳跃着想象、闪耀着思想的光。
能够取精用宏,把思想的闪光集到一起,疏理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透视主义,为尼采建立一套理论体系,用平实的语言,解释尼采的学说,这不是一般学人能干的事。天降大任于周国平,是他恢复了尼采的本来面貌,是他*次用尼采观察中国,是他让国人对尼采的思想学说有了系统的认识。
外来的思想学说,能否被本土接受、吸收,端看它与本土的契合程度。马克思主义能够从西方横向移植而来,并扎根生长,是因为它与当时的中国现实达成了多层面的契合。尼采在中国重生,同样是因为他的思想契合了当时的“土壤”和“气候”。十年前,周国平此书的再版序言里说:“尼采毕竟不是一个自我封闭于抽象概念王国的学院哲学家,他是痛感时代的虚无主义疾患,为了探究其根源和疗救之途径,才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的。……他觉察到的虚无主义征兆,包括对信仰的无所谓态度,左右逢源而毫无罪恶感;生活方式的匆忙,不复有宁静的内心生活,勤劳——也就是拼命挣钱和花钱——成了*的“美德”;文化的平庸,内涵贫乏而外表花哨,商业成为文化的灵魂,记者取代天才,报刊支配社会。读到这些,我们会觉得尼采仿佛是生活在今天的时代似的。我想说的是,对于一般读者,本书也可能有值得一读的地方,有助于我们反思时代的弊病。”
十年过去了,时代的弊病是好些了?不管怎样,尼采的“虚无主义”仍是批判的武器,周国平这本书仍有现实意义。只不过,能够从拼命挣钱和花钱的“美德”中挣脱出来、愿意反思的人注定要与寂寞为伴罢了。 2016年11月 本文作者:启之,北京大学文学硕士,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一九四五年生于上海,一九六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主要代表作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等,主要译著有《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