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缘人偶记
读者评分
5分

边缘人偶记

1星价 ¥18.6 (4.9折)
2星价¥18.6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168***(三星用户)

正版图书 质量保证

正版图书 质量保证

2018-03-30 15:17:21
0 0
psy***(三星用户)

一本有学术品位的好书

这本书文笔流畅,记述了费正清、亨廷顿等许多名人的故事,读起来很有趣,引人入胜。这是一本有学术品位的好书,值得阅读和收藏。

2018-01-30 20:19:3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010183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0
  • 出版时间:2017-07-01
  • 条形码:9787220101830 ; 978-7-220-10183-0

本书特色

·个人的人生经历往往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时代背景,该书的每一部分都展现了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与命运抗争的情况。
·既是作者一生的精彩记录,也是与作者同时代人的人生写照。
·他以顽强的精神战胜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厄运,实现了人生既定目标,*重要的是,在一个*广阔的天地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脚踩东西文化,手写国际文章
·著名历史学者讲述极具国际视野的书斋人生
·一个人的中国史及国际史

内容简介

这是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西方研究中国国际化历史的学者徐国琦先生的一本传记。作者从个人的不凡经历入手,通过个人读书、写书、教书等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文及人生风景线,揭示出1960年代迄今这个非凡时代中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变迁。并通过其个人人生和学术经历以及对世界和中国的独到观察和研究,来展示中国与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的国际化历史历程。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作者以个人的经历、阅历、人生感悟为经,揭示周围世界之纬。经天纬地,用个性化的笔触,展示一位受中西文化深层熏陶下的国际学人的文化人生、炎凉世态、及在浮华世界下的“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之心无旁骛的平静书斋生活,和处处溢于言表的甘于寂寞的边缘人心态的心路历程。相信读者阅读这本小书后,不仅能激起奋发向上的意志,并能读出异样的中国与世界。

前言

初识徐国琦教授是在2004年夏复旦大学召开的一个会议上,他当时的发言和举措,令人印象深刻。在议程的开放讨论中,他一只脚蹬在椅子上,怒气冲冲指着国内掌握学术大权的一位发言人,严词驳斥其不懂学术规范。个头不高的他看来却是气势万丈,滔滔雄辩中带着一丝得理不饶人的豪气,但又略有几分农民的率真粗犷。这真是一位具有特殊气质的学者,我这样揣度着!可惜当时未有机会交谈。2008年于长沙召开的中外关系史会议上再度遇到徐国琦,始知他来自极为贫困的安徽农村,联想起数年前他脚蹬椅子的情景,终于理解他何以有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从2005年到2017年春,徐国琦已陆续在哈佛大学、剑桥 大学、牛津大学三个世界**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五本英文学术专著,每本都获得好评,达到人文学者所谓著作等身的成熟丰饶期。
2009年初,我休学术假赴哈佛大学担任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当时徐国琦教授也在哈佛大学担任瑞德克丽芙高等研究院(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研究员,他正忙于《西线战场陌生客:一次大战的华工》(Strangers on the Western Front:Chinese Workers in the Great War,中文译本出版于2014年,书名为《一战中的华工》)英文专著的*后阶段,这已是他的第三本英文专著了。因为他的普通话发音不准,就请我来协助校正汉语拼音。与他渐渐熟识后,觉得他总是优哉游哉地一劲儿用功。低着头想着宇宙间的大学问,读书既广且多;抬起头来就 是评头天下风云时事和中美关系动向,论理清晰而精准有味,令人眼界大开。他天真豁达而积极开朗,既不愤世也不偏激,看透人情世故,精明无比,却不屑使用机巧谋略。这样单纯追寻自我的快意读书人,在当今的人文学者中已属难得。
一次聊天中他提到很多童年的逸事,我乍听之下,感到惊愕,继之佩服。他因家境寒微,且父母兄弟不识字,从小被人欺侮。未上学时穿着破裤和一群乡野童伴拿着簸箕,争抢牲畜粪便。幼童时顶着蒙蒙的天光上学,在乡野小径被狼犬追赶。读小学时挨在母亲身边共用一盏小煤油灯,母亲织布,他写作业。读中学时睡在茅草铺就的床上,全身被蚊虫咬……这些点点滴滴成为他生命中的奇特锻炼。我深觉人到中年后的性格往往根源于他的乡愁经验,徐国琦怎经得起这么多的苦难,得以让他靠着自己的“苦”和“力”,打落牙齿和血吞,一路求生,以忍辱负 重的精神勇闯世界呢?我打定主意帮他做口述录音。当我提出这样的请求时,徐国琦的**个反应是错愕!“绝对不可以”,他觉得自己还称不上学术大师足以立传闻世。而我的初心很单纯,我说我不是押宝他可能成为国际**学者,但他的故事绝对值得写!他开出了一个条件:这份口述史未经他的同意不得发表,而且不得告诉任何人。我欣然同意。
于是,这次口述历史计划如同谍影工作般展开了。徐国琦在哈佛大学瑞德克丽芙高等研究院有间气派高档的研究室,而我挂单的费正清研究中心因访问学者多如过江之鲫,不提供个别研究室。三月的麻省剑桥,天气宜人,树影婆娑,怒放的白色梨树让他的红砖瓦研究室愈显高雅,可是他的研究室内总是摆满了杂七杂八的各种书籍,一片紊乱。每次为了录音访问,我们都得先清出位置来,摆设好录音设备,并且腾出空间让我找到好位置来记录。一次访问进行中,他突然感到饥肠辘辘,脸色一沉,要我和他马上离开研究室直奔附近一家川菜馆,央请老板用*快的速度端上极辣的水煮鱼和水煮牛肉。他迫不及待地要进食,待菜饭一 入口,脸上立即露出快乐似神仙的逗趣模样。他说从小就饿怕了,绝对不要再忍受肚子咕咕叫的空腹感;又点了二锅头,说这是农民喝的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喝不完的酒作势要系在腰间(当然这在麻省是违法的,他*后没这么做),笑称自己是《水浒传》中性烈如火的鲁智深。在完成六次访问后,我自己因为忙碌,整理录音的工作也未有进展,直到2012年我忙完个人学术专著后,始将六万字的文稿整理完毕交给他,终于履践君子之诺。当时我觉得可能空忙一场,因为他这人既不好名,也不好利,除非水到渠成,实至名归,否则这份文稿就可能石沉大海。事隔多年,我都要快忘记这件事情了,突然听徐国琦说他考虑将录音稿以及他近年写过的师友杂记编撰成书,问我意见如何。我说你就算不是光芒四射的学术明星,这书仍是应该出版的。因为这样精彩绝伦的动人故事,应该被书写下来,成为下一代年轻人逆境求生的榜样。
徐国琦和我同于1962年生,属虎,他略长我数月。他出生于“大饥荒”之后的安徽农村,从小在饥饿中长大,而我出身于台湾的小康之家,正是台湾经济起飞,走向经济奇迹的一代。我和他的更大对照在于我们都成长于美苏对抗时代的敌对阵营,他虽经历十年“文革”,但并未耽搁高考的时间,和我一样都是18岁(1980年)上大学。1980年代的台湾,正逢解严前左右思想激越奔腾、年轻学子求知若渴、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六七十年代人的“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的风潮到80年代依旧兴盛。我虽读了台湾大学,因结婚太早,来不及留美放洋,*后在台湾取得博士学位。徐国琦上大学时,英文考了零分,靠着一本英文字典苦读文法,再攻读南开美国史硕士。*后放弃南开教职,取得奖学金,直上哈佛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我和他不仅同年生,同年上大学,同样属于从事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学者,在学术的起跑点上他却像一颗飞速的白球,几年之内完成了这么多本掷地有声的书,如同打棒球漂亮出击,一下子就打了好几个全垒打。而我或同辈的学者都还在跑垒状态。在学术领域中的成就,他可说早已遥遥领先于我辈学者,真令人汗颜不已!
因为和徐国琦的研究领域相近,我先后在台湾《新史学》和《台大历史学报》评述过他的英文专著对国际史和中美关系史研究的贡献。我在评论《西线战场陌生客:一次大战的华工》一文中,主要介绍该书如何运用多国档案和国际史视角探索“一战”时期中国在国际史上的坐 标,以及对“一战”华工研究的新论点,借以说明以中国为主体的国际史研究方法的特色。过去对“一战”华工的人数有32万、20万、17万等说法,莫衷一是。根据徐国琦教授的考证,认为14万人比较可信,后来国内外学者普遍引用了他的说法。从资料收集而言,《西线战场陌生客:一次大战的华工》可说是踩着一群远赴“欧洲的奥德赛”华工之足迹,遍访与华工相关的欧美各国官方和私人图书馆,甚至取得华工后裔主动提供的图片和信件,使得他所挖掘的资料之丰,堪称令人惊奇。特别是过去被加拿大政府刻意封锁的加拿大华工信息的首次批露,让这本书展现出细腻生动的华工生活史面貌。这本书在枝叶繁蔓的多元档案中爬梳出富有意义的故事,并予以新生命的诠释,显示出徐国琦综合史料的分析能力,而此正是国际史研究*难达到的境界之一。
徐国琦为何关注华工和下层农民?这可能与他贫困忧患的命运相连,他想要为广大的农民发声。在他走向城市念大学,走出国门来到哈佛,身处这座学术精英的研究殿堂时,乡下农民的善良朴实始终是他的一方挂念。“一战”华工大多是不识字的农民,仿如他的家乡父老,他在故纸堆中找寻有血有泪的故事。学者在找寻研究论题时,当然是实事求是,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但我们的研究也往往投射出个人的情感喜好,以及如何将故事自圆其说的看家本领。我个人以为徐国琦在《西线战场陌生客:一次大战的华工》这本书中多少反映了他个人心中的情感。如同陈寅恪写《柳如是别传》的移情作用,将个人身世情感寄托于传主身上。徐国琦以中国下层社会阶层的农民或边缘人视觉来透视中国,以其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信使,将华工个人或群体的生命导入更加广阔复杂的国家、族群和国际空间,赋予历史的深度和意义。或许有人会质疑14万华工怎能有这样大的作用?但徐国琦他就是有庖丁解牛、神乎其技的剖析能力。他可将材料如同串针般将一些散落的故事编织成动人的彩衣,而如果仅是说故事,是无法获得一流学术出版社的肯定的。学术研究需要高度的贯通能力,《西线战场陌生客:一次大战的华工》不仅是学术著作,且是可读性极高的著作。
徐国琦的逆反性格,在于不服输。他要向西方学者证明他以中国为主体的国际史系列著作之精意。2014年他在哈佛大学出版《中国人与美国人:一个共有的历史》,其雄心昭彰若揭,他要挑战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史学界对中美关系史的研究方法。我在《台大历史学报》写了两万字的长文评介这本书。现今中美关系可能是世界上*重要的国家关系,更是牵动世界局势的*主要的两股力量。自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一书出版以后,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史学家迭有对中美关系史的研究反省,致力于扭转美国学界侧重某一研究取经的自我批判。中国崛起之后,中美两国隐然有种相互对抗和竞争的心态,徐国琦强调正向意义的共享历史,希望通过近代中美文化交流的个案经历,建构出中美两国人民“共有的历史”的心理认知和共同愿望。徐国琦的研究深受其在哈佛大学博士论文指导教授入江昭的影响,入江昭教授曾著有《全球视域下的中国与日本》一书。《中国人与美国人:一个共有的历史》一书显然步趋入江昭以国际史视域诠释中日关系的发想,但徐国琦提出以“共有的历史”诠释中美关系,则是另辟学术蹊径。从近代中外关系而言,日本可能是触动中国民族主义情感*深的帝国主义国家,而近代美国对华关系则被喻为“改良的帝国主义”或一种特殊友好的关系。近代中日和中美两国的关系,有若中国对外关系的光谱两端,如何从国际史视域提出一套诠释中美关系的架构和方法?在21世纪中美两国如何形成一个和谐共享的价值观和构建互信渠道,求同存异,走出一味竞争的政治误区,这是徐国琦一心想跨越中西方文明,求索世界和平主义的现实关怀。
欣闻徐国琦2017年初又在牛津大学出版*新英文力作《亚洲与大战》。他几乎每三年就出版一本学术专著(这些出版社都有严格的学术审查机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我和他开玩笑说,好似我们才刚磨好砚台,假以时日要来试笔开工时,他又悄悄出版了一本新书。熟悉他的学术工作和学术积累的人,始知这几本系列著作并非仓促完成,它的前期档案收集和构思,都早已跨越十余年之久。从哈佛读博士起,他就四处收集材料,沉潜了近十年才出版**本书。2005年《中国与大战》一书只是鸣枪起跑而已,接连的几本书才是冲锋陷阵的学术实力战,更为他赢得了不少学术荣冠。作为学术上的诤友不免劝他要踩刹车,休养生息,毕竟已年过半百。谁知他老兄又被哈佛主编三杯酒下肚后,签了下《何谓中国》一书,看来这只学术飞虎将继续长征世界!
这本《边缘人偶记》记录了一位从荒地里走出来的中国人,有着“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他将林语堂的话“两脚踩东西文化,一心写宇宙文章”奉为座右铭。人文学者大致都会碰触到身份认同的终极关怀,自我、群体、国家和文化的认同往往纠结着人文学者的心灵,徐国琦也不例外。这本书是他奋斗半生之后,在香港大学这样一个东西交会的人文荟萃之地,以“边缘人”自居的心路历程。我以为正是“边缘人”处 境让他得以自由远观不同国家和族群文化。有时我们觉得远身观看物影是虚无缥缈,看不清楚,但往往在千里之外,更能发微见隐,重新认识它的壮丽与缺漏。很高兴终于看到这本传记的出版,并且击节祝贺。徐国琦以诚挚平和之心面对生活,感恩并珍惜来之不易的喜乐,这本书所述的学术人生不仅让我这样的台湾学者读起来感觉十分新奇和有感召力,相信对内地和海外学者也同样会产生强烈共鸣和启发,有引人入胜之妙。
吴翎君
2017年3月于台湾东海岸

目录


自序
记 读书记
我是枞阳县高考状元,发榜后,县里立即通 知白柳人民公社派秘书通知我马上准备体检。 我记得很清楚,当天我正在田里干农活。母 亲得到消息后大声喊我回家。待我把脚上的 污泥洗了,因家里特别穷,连一件像样的衣 服都没有,还找堂兄临时借了件衬衫,随后 立即坐公社安排的卡车到离家30里地的汤沟 镇体检。
不读书
上大学
到南开
出国去
博士论文
第二记 写书记
在西方要出版专著不容易,尤其是在大学出 版社出书更难。因为的大学出版社,不 管是他们约请的稿子,还是自己投稿的,首 先要得到至少两位审查者的匿名推荐才能出 版。两位匿名审查者是由出版社自己找人, 作者并不知情。有时审查者也可能是与作者 看法截然对立的人,不认同作者的学术观点 或研究,其评价和书稿的下场自然可想而知。
本英文专著
奥林匹克之梦
“苦”与“力”
中国人与美国人
一本完全意外的书
第三记 教书记
美国的大学系统主要分三类,类是所谓 的研究型私立大学,像哈佛或耶鲁,虽是私 立学校,但名气响亮。第二类是公立大学, 像柏克莱、密歇根、威斯康星这种公立大学, 也以研究为主。第三类就是私立文理学院, 这类学校通常只收本科生,讲求精英教育。
哈佛的“执教”生涯
在美国正式执掌教鞭
移师香港大学
第四记 师友记
这里之所以一再用“入江昭先生”之称呼, 实际上有两个用意,一是仿照鲁迅先生以 “藤野先生”为题,记述他在日本留学时的老 师藤野先生。……入江昭先生不就是另一位 藤野先生吗只是入江昭先生的贡献、影响、 学术成就远远不是鲁迅的藤野先生所可比拟 的。入江昭先生是学界的开拓者,是的学术伟人。
一代宗师入江昭
国际政治学大家亨廷顿
书生·侠客·出版商张建德
诗人王玉华
第五记 人物记
费正清以顽强的精神开始了他中国学研究的 漫长生涯。教鞭初执,他即提出新的学术主 张,像意大利哲学家及历史学家克罗齐一样, 认为一切真历史都应该是当代史。……费正 清决心以哈佛为阵地,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建 立一个全新的中国学研究模式,来达到他所 说的中国学和他个人学术生涯的“辉煌时 刻”。
美国汉学界巨人费正清
霍布斯鲍姆的时代及其宿命
许地山与香港大学
第六记 边缘记
小时候对被斥为边缘人感到无奈,年轻时对 被贬为边缘人感到愤怒,现在我对自己主动 当边缘人感到十分平静,甚至有些庆幸和骄 傲。回首前尘,检点从边缘到边缘的点点滴 滴,虽百感交集,但还是有些欣慰的。
我是谁
世界公民
永远的边缘人!
鸣谢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徐国琦,安徽枞阳人,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大学教授。从1990年始,即在海外读书、教书和写书,脚踩东西文化,手写国际文章。系西方国际史和跨国史学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