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同龢家书诠释
读者评分
5分

翁同龢家书诠释

1星价 ¥31.2 (6.0折)
2星价¥31.2 定价¥52.0
商品评论(1条)
sdj***(三星用户)

不喜文言文或文言文功底差的慎选

2021-02-07 17:27:2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62592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4
  • 出版时间:2017-06-01
  • 条形码:9787550625921 ; 978-7-5506-2592-1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翁同龢家书诠释》收录翁同龢后人收藏的一部分翁同龢家书,以及上海图书馆藏翁氏未刊手稿中的家书,进行释文、校点、夹注,并进行相关考证。时间跨度从咸丰六年翁同和中状元到光绪三十年去世,贯穿了翁氏的大半生。这也正是清王朝内忧外患走向衰亡的时期。从这些家书中,可以了解到晚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许多细节,以及翁氏对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同时,为了解翁氏其人,以及翁氏家族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目录

凡例
一、致翁同爵
二、致翁曾纯
三、致翁曾荣
四、致翁曾桂
五、致翁曾禧
六、致翁奎孙
七、致翁熙孙
八、致翁炯孙
九、致翁顺孙
十、致翁康孙
十一、致翁安孙、翁德孙
十二、致翁宜孙
十三、致陆秀
十四、致顺孙妇
十五、致翁之缮
十六、致翁心鉴
十七、致陆铁云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翁同龢家书诠释》:
  翁曾纯字子祥,号吉卿,翁同爵长子。翁同龢称他为“三侄”、“祥侄”、“吉卿侄”,仅长其4岁。在翁的侄辈中,无论知识、能力、上进心,曾纯是较差的。童生试未入学(秀才),只取了个佾生,即孔庙中的乐舞人员。咸丰七年(1857)祖父为他捐中书科中书职衔。咸丰九年赴江阴录遗,取第六名,总算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太平军占领常熟后,到苏北奉漕督札在兴化督军粮。同治三年(1864)保出力各员,加知府衔,以后一直在父亲身边。同治十三年八月以知府分发浙江。到浙江后于光绪二年(1876)七月得藤溪差次。光绪三年八月翁同爵去世后,在家守孝。服阕后因身体等原因一直留在家中,直到光绪十五年十月才起身赴浙。到浙江后,半年多无差。光绪十六年八月得广信督销局差,十八年六月调衢州厘差,已59岁了。光绪十九年委衢州府,同治十三年才以知府分发浙江,二十年后才当上知府,但恐身体、能力都无法胜任,于光绪二十年正月交卸衢篆归田。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初,病故于里门。
  翁同龢二十岁入都,吉卿年十六,此后两人相见不到两年,但翁关心着这位侄儿,去信时经常鼓励他立志、自立。当他当官时,信中告诫他如何当好官、办好事。曾纯的曾孙、上海翁宗庆老先生藏有翁致三侄手札34通,今释文,考证写作时间,并对信中内容稍加诠释。
  一
  子祥三侄足下:
  与王坤谈数日,如到乡园。吾侄愁苦情形略悉一二。弹冠之志诚属无聊,然非堂上之意,且俟缓图。鳞爪功名,志士不屑;读书立品,自在人为。
  云樵(翁二兄翁同福)毕竟学人,误听人言,或稍抑其节。得广文后,庶几安我啸歌。士吉(翁同福长子曾禧)好学,老琪有入学之望,是大可喜。荔峰(翁大姐夫俞大文)病虽愈而气不坚,其来札可见。成郎(大姊子俞钟燮)长成,能读书方好。崙仙(翁二姊夫钱振伦)奇态纵横,闻伉俪甚笃,酬唱之作,吴中盛传。
  诸亲友家闻均安好。李尧卿无信,将来恐亦潦倒,宪卿谨守不失,为保家之子,惟贫不可医耳。
  彭讷生(苏州人,大学士彭蕴章长子)南旋,托携物件收明分致。京寓情况问书成(邑人杨书成)可得梗概。王坤能具言之。此问俪佳并合宅安好。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