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与政策建议:2013-2017:2013-2017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与政策建议:2013-2017:2013-2017

1星价 ¥98.4 (8.2折)
2星价¥98.4 定价¥12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0248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3cm
  • 页数:396页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552024814 ; 978-7-5520-2481-4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3-2017年中国智库报告合集,反映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对中国智库发展的持续观察、研究与思考。 本书立足中国智库发展实践,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走访,全方位地呈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进程;通过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智库评价体系,对中国智库的影响力做出年度排名与评价;通过探索中国智库发展中的难点与痛点,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具有前瞻性与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目录

序 言

导 论 如何评价中国智库

一、 智库评价肩负引领智库发展重任

二、 智库评价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

(一) 智库评价机构这个主体尚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 智库评价的客体内容缺乏统一、公开、标准化的信息渠道

(三) 智库评价标准、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尚待完善

三、 构建智库评价的中国版本

(一) 智库的政策影响力

(二) 智库的学术影响力

(三) 智库的社会影响力

(四) 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四、 应重视中国智库的圈层结构

**章 2013—2017年中国智库的发展与评价

一、 中国智库报告年度主题设置

(一) 2013年: 中国活跃智库的基本特征

(二) 2014年: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特”与“新”

(三) 2015年: 国家治理体系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四) 2016年: 政策环境创新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五) 2017年: 新时代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二、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内容

三、 综合影响力智库排名比较

四、 备选池智库数量变化及特征比较

五、 关于新智库提名的设置

第二章 2013年: 中国活跃智库的基本特征

一、 研究背景

二、 智库的定义与分类

(一) 智库定义

(二) 智库的筛选标准

(三) 中国特色的智库分类

(四) 中国活跃智库的基本特征

三、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

(一) 评价标准和方法

(二) 评价类别和对象

(三) 评价程序与结果

(四) 中国顶级智库的结构特点

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智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 中国智库发展的五个阶段

(二) 推动智库发展的基本因素

(三) 中国智库发展的趋势: 影响力、多元化和国际化

五、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的主要发现与政策建议

(一) 主要发现

(二) 智库发展的未来和政策建议

(三) 未来的研究和展望

第三章 2014年: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特”与“新”

一、 研究背景

二、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科学内涵

(一)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特”与“新”

(二)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作用与功能

(三) 中国活跃智库基本特征

三、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

(一) 评价标准和方法

(二) 评价类别和对象

(三) 评价程序与结果

(四) 中国*具影响力智库的结构特点

四、 中国智库发展年度新特点

(一) 活跃智库动态盘点

(二) 智库研究选题浏览

五、 中国智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 中国智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四章 2015年: 国家治理体系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家治理体系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一) 全球视野中的智库与国家治理

(二) 中国特色智库的圈层结构

(三) 中国活跃智库组织形态新趋势

(四) 新常态下中国智库发展新要求

(五) 制度创新与国家高端智库试点

三、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

(一) 评价标准

(二) 评价类别

(三) 评价程序

(四) 评价结果

(五) 中国*具影响力智库的发展特点

四、 中国智库发展年度新特点

(一) 活跃智库动态盘点

(二) 智库研究选题热点

五、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难题与改革建议

(一)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难题

(二)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2016年: 政策环境创新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一、 研究背景

二、 政策环境创新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一) 全球秩序重构进程中的智库新角色

(二) 中国特色理论构建中的智库新功能

(三) 地区、系统内启动智库建设的新方案

(四) 科学引导智库体系有序发展的新政策

三、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与排名

(一) 评价标准

(二) 评价原则

(三) 评价类别

(四) 评价程序

(五) 评价结果

(六) 2016年中国智库排名情况与变化分析

四、 中国智库发展年度新特点

(一) 活跃智库动态盘点

(二) 智库研究选题热点

(三) 智库议题设置能力观察: 以“一带一路”为例

五、 加快推动《意见》落地的政策建议

(一) 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冷热不均”现象

(二) 中国新型智库发展存在的两大风险

(三) 加快《意见》落地的配套政策建议

第六章 2017年: 新时代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一、 研究背景

二、 新时代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一) 新时代呼唤中国智库提高资政能力

(二) 新时代要求中国智库多解民生之策

(三) 新时代呼吁中国智库夯实人才队伍

(四) 新时代推动中国智库加强智媒融合

(五) 新时代期盼中国智库引领国际话语权

三、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与排名

(一) 评价标准

(二) 评价原则

(三) 评价类别

(四) 评价程序

(五) 评价结果

(六) 2017年中国智库排名主要特点简析

四、 中国智库发展年度新特点

(一) 活跃智库动态盘点

(二) 智库研究选题热点

(三) “新时代”议题设置及传播推广能力观察

五、 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背景下中国智库发展趋势

(一) 紧密结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新态势

(二) 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三) 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

(四) 进一步加强智库开放合作

附录一 2013—2017年中国智库发展年度大事记

附录二 《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英文版)海外发布报告

附录三 智库研究中心调研记录(2015—2017年)

附录四 上海全球智库论坛综述(2014年、2016年、2017年)

展开全部

节选

如何评价中国智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广泛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思想库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尤其是2015年年初《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以来,智库建设百舸争流、如火如荼,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提出中国主张、发出中国声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做出更具前瞻性、独创性和更高质量的思想贡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智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评价体系,指导中国智库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是当前我国智库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智库评价肩负引领智库发展重任 智库评价是引领智库健康发展的指挥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透过智库发展热潮,不难发现,由于缺乏对智库评价标准的共识,甚至连智库定义仍莫衷一是,中国智库在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之后,一方面,一些真正带有决策咨询功能的智库因缺乏制度保障而无法深度介入公共决策过程;另一方面,智库建设一哄而起缺乏有效引导,对智库名称的使用泛化、标签化、娱乐化、逐利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智库发展缺乏规范和标准,不利于中国智库长期健康地发展。为此,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首当其冲的是要加快构建符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和科学标准。 我们认为,构建智库评价体系能为智库发展明确标准、树立标杆,有益于促进智库有效产出、实现智库组织的长远发展。通过对智库本身及其成果、影响力等因素进行评价和排名公布,不仅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智库发展价值量表,而且标杆性一流智库的先行经验,对于各个智库了解、改进自身不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推动各类智库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内部建设、促进市场营销的重要指挥棒和风向标。同时,构建智库评价体系为决策者掌握智库整体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途径,有益于准确把脉智库发展问题、探索智库管理和建设有效路径。智库并非多多益善,大量低水平重复的智库研究不仅会浪费社会智力资源,也会对政府决策系统产生严重干扰甚至负面影响。错误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不仅起不到资政的作用,还会因各种“噪音”降低决策效率、影响决策正确性,甚至误导政策决策。 对智库进行评估评价,不仅为智库发展提供标尺、有利于智库的自律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有利于政府、企业选择用好智库、监督管理好智库。我国智库发展已被提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上,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成为在国际公共外交上发挥作用的重要力量,因而中国智库必须立足国情、面向全球化,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机构。建立智库评价体系就是要站在全球制高点,抢占国际话语权。唯其如此,我国智库才能发挥其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二、 智库评价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 实际上,评价一个智库要比定义一个智库更困难,这不仅是因为智库具有多维度特征与多面特性,智库活动往往游弋于政界、学界、媒体和公众之间;更是因为评价机构本身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也难以在行业内部取得共识,评价的手段和方法科学性容易受到质疑,也极易被模仿,甚至抄袭。总体来说,我国智库评价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智库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在评价标准、方法和程序等方面的研究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当前我国智库评价体系构建面临三个方面问题: (一) 智库评价机构这个主体尚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智库的评价和排名由谁来测定,这是保证评价公正、客观的关键。独立的第三方可以规避利益导向,应是比较好的选择,但也必须是对智库本身有研究的相关机构。比如,德国设有中立的第三方机构专门负责对全国智库进行评价,其中以莱布尼茨协会的评价*为权威,它是德国各专业领域研究机构(智库)的联合协会。日韩的智库评价有着很深的“行政”烙印,政府主导色彩很浓,以政府为评价主体。日本一般会在智库内部设立评估委员会,人员一般由国家公务人员和兼职教授组成,专门负责监督和评价智库运作;韩国的智库评价则全部归属于国家经济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会(NRCS)管理,NRCS是由韩国政府设立的智库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尚缺乏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智库评价机构,这可能是我国下一步智库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 智库评价的客体内容缺乏统一、公开、标准化的信息渠道 按照国外智库评价分析框架,评价智库主要分为资源、效用、产出和影响力四个方面。在资源方面,主要有吸引领先学者和分析家的能力、与政策制定者和其他政策精英的关系等;在效用方面,主要有在该国媒体和政治精英中的声誉、媒体曝光与被引用数量和质量等;在产出方面,主要有政策建议与创新理念的数量与质量、出版物的状况等;在影响力方面,主要分为政策建议被决策者和社会组织的采纳情况、对政治团体的顾问作用等。但是,目前反映中国智库这些客体内容的信息渠道非常有限,如果说,资源、效用以及部分公开出版物等可以通过数据库建设的办法进行收集整理,那么政策建议等内参数量和质量,以及被政府政策决策所采纳的情况等指标数据则不仅非常难以获取,而且目前尚缺乏科学规范的智库成果评价机制。 (三) 智库评价标准、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尚待完善 评价标准是否客观公正、评价的方法手段是否科学规范、评价的程序是否公开透明等、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合理,是智库评价的核心问题。但因智库是生产思想产品的机构,本身是非常复杂、专业性很强、隐形因素影响较多的工作,所以评价标准、方法和路径等需要进行深化研究。而且由于智库类别多、性质复杂,专业性、区域性、结构性等差异较大,有综合型与专业型、有平台型与轨道型、有媒体型和论坛型,等等。评价的标准、指标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权重、样本等不仅要体现统一性、系统性,也要反映其独特性。所以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评价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家机构能包打天下,还需要评价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和协同研究。 三、 构建智库评价的中国版本 针对当前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现状,我们认为构建符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既要考虑全球通用原则,也要考虑中国国情特点;既要有专家民意主观测评,也需要客观数据指标支撑;既要依赖传统评价标准,也需要互联网思维;既要有独立的公信力、精准的专业性,也要保持多维度、综合性。一方面,当前在积极吸收国际通行的智库评价方法和模式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意识形态的偏见,将东西方智库的评价截然对立起来,也要避免片面强调与西方接轨,以“独立性”要求去行政化、去意识形态化,变成“纯粹”的民间力量和社会组织。另一方面,智库评价在抓住核心要素和主导问题的同时,考虑全面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智库评价的核心要素和价值所在是其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思想产品在政策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是对公共政策决策参与程度。 我们主张在构建智库评价的中国版本时,智库评价首先要按照国际标准和中央有关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把评价的类别和对象界定清楚。如何把智库与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的边界划清,如何增加科技创新智库和企业智库,如何科学地划分综合型智库、专业型智库以及轨道型智库、媒体型智库、平台型智库,都是我们智库评价下一步需要研究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评价类别和对象明确了,从强调智库的决策咨询功能定位出发(辅助国家决策、促进社会发展、引导媒体舆论、传播公共知识,以及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等方面作用),从强调智库的共性和独特性的角色出发,设定的评价指标才能更有针对性。特别要避免把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研考核指标体系简单拷贝过来用于评价智库,也不能用具体制定执行政策的标准来评价智库。同时,以主观评价法为主,辅之以客观评价方法,这不仅需要在方法论上加以创新,还应立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实际,构建一套符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要求和内在规律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引导中国智库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此,运用“社会结构”范式建构中国智库影响力的评价框架较为合适。社会结构学说把智库影响力在决策层、学术界、公众媒体和国际社会等不同领域进行分解,综合考察智库影响力的多维特征,而不是像国外某些研究片面地强调媒体引用率等个别指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智库的政策影响力 决策影响力是智库影响力的核心,体现为智库介入公共政策过程的深度和广度。具体指标如: 智库研究成果转化为内部专报等获领导批示的层次及数量,智库专家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的次数及层次,智库专家到政府部门中的任职比例以及智库人员曾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人员比例,即所谓“旋转门”机制,等等。 (二) 智库的学术影响力 智库学术影响力,体现为智库传播和使用公共知识的能力,具体指标如: 智库人员公开出版专著、会议文集和连续性智库报告的数量,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转载的论文数量,智库人员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数量及层次,等等。 (三) 智库的社会影响力 体现为智库引导媒体和公众舆论的能力,具体指标如: 智库网站建设,包括智库(首席)专家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自媒体的数量,智库专家在媒体上发表成果获被媒体报道的频率,智库学者接受媒体采访的频率以及智库研究对社会弱势群体政策需求的人文关怀与行动效果,等等。 (四) 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体现为智库在国际社会能否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具体指标如: 智库对国际重大事件的响应速度和持续关注能力,智库的国际声誉以及同知名国际智库合作交流的渠道,主办重要人物参加的国际会议、论坛的次数,等等。 四、应重视中国智库的圈层结构 在构建中国智库评价体系时还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考虑中国智库的圈层结构。所谓圈层结构,是指智库与决策者之间的亲疏关系以及“智政渠道”通畅与否,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和社会关系。一般而言,党政军直属的政策研究机构处于内圈层,它们与决策者之间保持着天然密切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往往具有一定的组织保障,甚至能确保其直接参与政策决策;社会科学院、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智库处于中圈层,其与决策者之间的距离不及内圈层近,但仍较为通畅,而且智库本身及内属部门也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只是在行政级别上对社会资源的掌控力相对淡化;高校智库和大多数社会企业等民间智库相对处于外圈层,高校智库紧密依托智力资源,包括资深专家、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研究基地及广泛的海外联系等,开展决策咨询研究;还有一些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社会智库(包括接受社会资金的体制内智库),个体差异性较大,成为对体制内智库的有益补充,在活跃中国思想市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鲶鱼效应”。 位于不同圈层结构的智库,其发展模式、运作机制、营运策略是不尽相同的,但都是以*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在决策咨询体系中的作用并持续扩大智库的影响力为核心的。位于内圈层的智库同政府部门和决策者距离更近,因而相对更容易获得与决策层的互动,获悉决策需求,这强化了内圈层智库在营运策略上偏向于通过递送专报和内部研究报告来提升其决策影响力;位于外圈层的智库由于尚不具备如内圈层般通畅的“智政关系”和政治资源,往往偏向于发挥其他方面的影响力,如高校智库可能更多通过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等功能体现其学术影响力;而大多数社会智库通过媒体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从而间接影响决策层。 因此,科学的智库评价标准不应忽视智库分布的圈层结构因素,既要考虑智库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点,不唯批示论,又要从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结构出发,综合观察与考量影响智库影响力的各类因素,科学客观地评价智库的功能作用。

作者简介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全国第—家专门开展智库研究的学术机构,首开中国智库排名研究之先河。自2014年以来,连续五年发布《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2017年6月,《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英文版)在英国伦敦发布,《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这是在海外发布的第—本中国智库报告。 中心直属上海社会科学院,是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着力于“智库研究”与“智库产品转化”,主要产品有:中国智库报告、上海新智库专报、上海全球智库论坛、全球智库研究动态、新智库论坛等。 中心旨在立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实践探索,积极借鉴国内外智库发展经验,聚焦前沿性、前瞻性和重大战略性问题,积极打造智库研究和评价平台,努力成为“智库的智库”,为引导和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服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