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

1星价 ¥28.8 (6.0折)
2星价¥28.8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20022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22
  • 出版时间:2018-11-01
  • 条形码:9787010200224 ; 978-7-01-020022-4

本书特色

杨宝忠著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研究力图运用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从共时态、历时态两个维度观照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本书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进路,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程为经、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纬,来展开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是指基于多元文明共在的文化背景下,以追求多元文化和谐和繁荣,构建良好文化秩序为宗旨,重和谐、求发展的一种新的文化意向和文化世界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基本层面:首先,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核是和谐理念和和谐精神;其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种现代文化形态;很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文化系统要素的结构优化和有序化。在如何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利益和谐、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生态文化的传播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条件保障;协同行动下的集体共识的构建、思想自我的生成、公共领域的精神型塑、人的精神家园的关切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形象的树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路径。同时,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还要对顺势而为、主动选择、培育和谐价值观以及与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共韵同律等规律性进行深刻的把握,只有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规律性,才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目录

绪论

**章 全球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
一、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所处的方位分析
(一)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所处的时代方位
(三)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所处的价值方位
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所蕴含的问题检视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变化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二)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凸显的文化多样的诉求
(三)当代文化的多样共存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提出的新挑战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论自觉
(一)中国传统文化秩序观研究
(二)中国文化秩序的当代重塑

第二章 和谐文化的历史思想探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和谐思想和智慧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含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历史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历史作用
二、西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资源
(一)自然和谐思想
(二)社会和谐思想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制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和谐思想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和谐文化的探索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初露端倪
(二)江泽民对社会主义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深化和系统化
(三)胡锦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思想的提出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和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
(一)文化的多维释义
(二)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解
(三)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规定性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种和谐理念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种现代文化形态
(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文化系统内文化要素的结构优化和有序化
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内涵
(二)理性精神与人本精神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规定
(四)现代性的重要表征
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功能
(一)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思想方法
(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三)为人的精神和谐提供思想观念
(四)为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智慧

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条件和路径
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条件保障
(一)利益和谐是文化和谐的经济基础
(二)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保证和谐文化实现的社会政治条件
(三)生态文化的传播是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文化环境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路径
(一)协同行动下的集体共识建设
(二)“思想自我”的生成
(三)公共领域的精神型塑
(四)关切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家之路
(五)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形象
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规律性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顺势而为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一种主动选择
(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重在培育和谐价值观
(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经济、和谐政治的共韵同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秩序观概述  所谓秩序,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有序化、合理化。文化秩序也就是在一定的多元或多样文化共存的系统内各文化要素运行的有序化与合理化。文化是需要一定秩序的,没有秩序的文化只能带来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马克思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①显然,在任何一个社会,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位序并非等量齐观,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同时,统治阶级也必须选择或者生产出一种与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主流文化或称之为主导文化。这种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主流文化统合其他文化而形成一定的文化秩序。关于文化秩序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我们称之为文化秩序观。  在一个社会有机体内,经济、政治与文化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一个良好的社会,不仅需要良好的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秩序。因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和证明一套能够保障人们生活并使之富有意义的社会秩序”。“人们依赖文化及其所塑造的社会秩序,获得生活的位置、能力和规范,拥有各自生活的内容和形式。”②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秩序观的研究就存在着双重指向性:一是各种文化的位序确定的问题,也就是从“多”中选“一”的问题,这往往主要是由统治阶级或是统治者来完成的。即统治阶级或统治者在多元文化中选择一种*能反映本阶级利益、代表本阶级意志来维护社会秩序的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问题。二是主流文化或者主导文化的价值引领问题,也就是“一”如何统摄“多”的问题,这往往主要是由意识形态阶层完成的。即意识形态阶层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不断汲取其他文化的合理性因素为统治阶级所确立的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合理性、神圣性做出论证,塑造出入们能够安身立命、获得生活位置的主流文化;同时,也以主流文化来统合其他文化,共同承担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秩序是一定的社会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构件的文化,其价值就在于确认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理想的社会秩序是中国传统思想家们共有的价值目标。先秦时期的中国政治危机日趋严重,社会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社会失序、文化失范导致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使建构秩序的文化在传统思想家头脑中就具有了观念的优先性,成为诸子百家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寻求秩序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追求中,居于中心的地位,各派只是对社会秩序的看法和达到理想秩序的方法有所不同。”①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反对杨朱极端利己的“为我”与墨子极端利他的“兼爱”,以“仁”和“礼”为理论基石,主张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重构社会秩序。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通过“任其自然、无为而治”的内在途径达到社会秩序平和安定的“小国寡民”状态。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倡  ……

作者简介

  杨宝忠,男,1970年1月生,汉族,吉林省前郭县人。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三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