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8-2015-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下)-第三版

1898-2015-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下)-第三版

1星价 ¥75.7 (8.5折)
2星价¥75.7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2234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80
  • 出版时间:2016-02-01
  • 条形码:9787300223483 ; 978-7-300-22348-3

本书特色

本书是用全新的现代汉语文学史观念撰写的一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通史,含现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门课程,史料翔实,论述到位。

内容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898—2015 第三版 套装上下册)/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是一部用全新的现代汉语文学史观念撰写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通史,含现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门课程,各章节论述了时代背景、重要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具体来说,全书有如下特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评论该书“在史料翔实,论述到位、取舍适当的基础之上,又秉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一部守正、创新、稳妥、实用的文学史”。现代汉语文学史的概念,解决了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命名的合法性问题。用人文性、审美性、现代汉语文学性三者统一的文学史新标准,把1898年到2015年的中国文学分为先导期、成形期、成熟期、转型期、繁荣期、多元期。内容上引入了新研究成果。对一些大家保留一种质疑的眼光。将各家之言、论争以“重要命题”方式收录列出,便于读者作出自己的判断。重估、强调了一些本应但尚未给予足够重视的作家作品。

目录

《上册》
导论
**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先导期(1898-1916)
**章 文学改良
**节 传教士、留学生、翻译与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之思想渊源
第二节 从经学启蒙到文学启蒙
第三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
第二章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诸文体之发端
**节 “诗界革命”及近代诗歌之语言困境
第二节 “小说界革命”与现代汉语小说之滥觞
第三节 梁启超的“文界革命”与现代汉语散文创作之勃兴
第四节 王国维的“理论革命”与近代话剧之起伏

第二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形期(1917-1927)
第三章 “文学革命”与现代汉语文学成形
**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人道主义诸思潮
第二节 “文学革命”与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形
第三节 西方文艺思想传播与初期革命文学倡导
第四章 现代汉语文学文体的成形
**节 杂感的“热风”
第二节 “尝试”的新诗
第三节 小说的“呐喊”
第四节 “难产”的话剧
第五章 纯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文学流派的产生
**节 文学研究会
第二节 创造社
第三节 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
第四节 其他文学社团及刊物
第六章 鲁迅(上)
**节 生平、思想和文学道路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第三节 《阿Q正传》
第四节 前期杂文与散文
第七章 郭沫若
**节 生平、思想和文学道路
第二节 《女神》
第三节 历史剧
第八章 成形期的小说创作
**节 叶绍钧的小说
第二节 郁达夫的小说
第三节 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的小说
第四节 乡土文学及其小说创作
第五节 创造社作家群的小说
第九章 成形期的诗歌创作
**节 自由体诗
第二节 象征诗派与李金发
第三节 格律诗派
第四节 闻一多与徐志摩
第十章 成形期的散文与戏剧
**节 朱自清和冰心的散文
第二节 周作人和郁达夫等人的散文
第三节 成形期的话剧运动与创作

第三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熟期(1928-1949)
第十一章 成熟期的文学运动与思潮
**节 20世纪30年代左翼、右翼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第三节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解放区文艺运动与论争
第十二章 鲁迅(下)
**节 鲁迅杂文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鲁迅杂文的思想成就
第三节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
第四节 《故事新编》
第十三章 茅盾
**节 茅盾的生平与文学道路
第二节 《蚀》
第三节 《子夜》
第四节 《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
第五节 《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第十四章 巴金
**节 巴金的文学道路
第二节 《家》
第三节 《憩园》与《寒夜》
第四节 《随想录》
第十五章 老舍
**节 老舍的文学道路
第二节 《月牙儿》
第三节 《骆驼祥子》
第四节 《四世同堂》
第五节 《茶馆》
第十六章 李劼人
**节 李劼人的生平和文学道路
第二节 《死水微澜》
第三节 李劼人其他小说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十七章 左联作家小说
**节 左翼作家小说概貌
第二节 张天翼的小说
第三节 沙汀的小说
第四节 艾芜的小说
第五节 丁玲的小说
第六节 叶紫等作家的小说
第七节 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第八节 萧红的小说
第十八章 沈从文
**节 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边城》与《长河》
第三节 短篇小说
第十九章 京派小说
**节 京派
第二节 京派小说作家及其创作
第二十章 海派小说与20世纪30年代其他小说
**节 新感觉派小说
第二节 其他海派小说
第二十一章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沦陷区、“孤岛”文学
**节 国统区、沦陷区、“孤岛”文学概貌
第二节 张爱玲
第三节 钱钟书
第四节 路翎与师陀的小说
第五节 徐訏与无名氏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小说
**节 赵树理
第二节 解放区的其他小说
第二十三章 现代派诗歌与其他诗歌
**节 左翼诗与乡土诗
第二节 现代派诗歌
第三节 戴望舒与卞之琳
第四节 何其芳与其他诗人
第二十四章 40年代的诗歌分野
**节 艾青
**节 七月诗派
第三节 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四节 解放区的民歌体诗与国统区的政治讽刺诗
第二十五章 成熟期的散文创作
**节 散文创作
第二节 杂文创作
第三节 报告文学的发展
第二十六章 曹禺
**节 曹禺的文学道路
第二节 《雷雨》
第三节 《日出》和《原野》
第四节 《北京人》
第二十七章 成熟期的戏剧与电影
**节 左翼戏剧运动与夏衍的话剧
第二节 田汉的话剧创作
第三节 陈白尘的话剧创作
第四节 吴祖光与其他喜剧创作
第五节 国统区其他话剧创作
第六节 解放区的戏剧
第七节 20世纪上半叶电影文学
……
《下册》
第四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转型期(1949-1976)
第五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繁荣期(1976-1989)
第六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多元期(1989-2015)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898—2015 第三版 套装上下册)/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呐喊》和《彷徨》首先对封建宗法社会的价值体系与话语方式进行了整体否定。这是指向人的生存环境的立人举措,要立人就必须用新的人道主义观念解构非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狂人日记》是这种解构策略的典范。小说向读者表明:“几千年的历史上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小说对长期压抑和禁锢中国人个性精神的封建伦理道德及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全盘否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载体缺乏明确的阶级划分,吃者与被吃者的主体含混使得中国现代启蒙者不像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那样有一个市民阶级作为坚定的社会力量依托;礼教思想以血缘为基础,以仁义道德为名义,使得中国启蒙者在言说真理的同时要面对社会的压迫与家庭的羁绊。只有选择整体否定的策略才能振聋发聩,使先觉之声穿透国人麻木的灵魂,达到启蒙应有的效果。《狂人日记》中以象征方式展现的“吃人”主题在鲁迅以后的小说中以真实而具体的方式得以深入展开,比如:被封建科举制度吃掉的读书人孑L乙己和陈士成、被封建礼教吃掉的下层妇女祥林嫂、在苦难生活中被吃掉“童心”并被折磨成木偶一般的农民闰土、因为要吹熄封建宗法社会的“长明灯”而被族人监禁的“疯子”等等。“吃人”意象的构建无疑是对封建宗法制度与礼教思想进行整体否定的*有力度的聚焦。  国民性批判是鲁迅小说的又一主题,这是指向人的精神层面的立人举措。吃人的封建旧文化数千年能够一直“吃”下来,原因在于国民不觉悟。要扫除旧文化,必须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对不觉悟的国民进行启蒙,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③。  鲁迅小说一方面集中批判了国民性中根深蒂固的奴性心态,另一方面突出批判了国民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奴性心态多体现在个体形象身上。比如闰土见到儿时伙伴竞毕恭毕敬地叫起“老爷”;阿Q面对赵太爷、假洋鬼子的欺凌却卑躬屈膝,被抓进衙门,“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离婚》中看似勇敢泼辣的庄爱姑,一看到七大人的官场“威势”,便不由自主作了妥协。奴性是专制的特产,鲁迅的深刻在于:**,揭示了这种心态不仅是无意识的遵从,还是自觉的认同。如阿Q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女授受不亲”等礼教观念的自觉维护。第二,指出这种奴性的普遍性。封建宗法社会中,意识的全民化消解了意识的个体性维度,而没有个体性维度的社会意识虽然一统天下,却只能是混沌一片。④“看客”心态多体现在群体形象身上。这种群体形象,在《狂人日记》中被鲁迅命名为“他们”,在《孤独者》中则被称为“大家”。在鲁迅看来,“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①,不仅无聊、麻木、冷漠,而且数量庞大。《示众》就对这种心态作了典型表现。小说勾勒了一组无名无姓的看客争看犯人的剪影,他们既不知犯人是谁,也不知其所犯何罪,纯粹为了在无聊中寻找刺激而拥挤围观,甚至为争看热闹而产生摩擦。其他如《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看热闹的人群、阿Q被拉去枪毙时沿途围观的人群、《药》中颈项如鸭围看杀头的人群、把不幸的孔乙己当成取乐对象的人群、把苦难的祥林嫂当作谈资的人群……鉴赏别人的痛苦,是缺乏人类同情心的表现;充当无聊的看客,则是对人类自我尊严感的亵渎与放弃,其病根是正常人性的缺失或扭曲。这些没有具体姓名的看客,像在夜光中游动的鬼魂,影影绰绰,出现在鲁迅小说的各个篇章片段中,以其共同的特质形成一个人性缺失或扭曲的荒原。在这个死静的荒原面前,不仅那些下层劳动者如阿Q、祥林嫂、爱姑等求告无门,即使自视坚强的启蒙者、改革者,一旦陷入这个人性的荒原,不是被逼疯(如《长明灯》中的疯子),就是被吞噬(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或者落荒而走(如《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国民性批判赋予鲁迅小说以鲜明的启蒙色彩。它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和人生的思想病症和病因,还使小说呈现一种内向性,逼迫读者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和愚劣,咀嚼、拷问、鞭打和召唤国人的灵魂,并*终完成对社会、对人自身的改造。  但鲁迅并没有同代启蒙者的那种盲目乐观,他始终对启蒙的意义、力量、结果与成效心存疑虑,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启蒙主体——知识分子则投以审视与反思的目光。因此,对启蒙和启.蒙主体的拷问就构成《呐喊》和《彷徨》第三方面的主题。  ……

作者简介

  曹万生,男,汉族,湖北黄冈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史家、诗学家、茅盾研究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诗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负责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通讯评审专家。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诗学流变史》、《中国当代诗学流变史》、《茅盾艺术美学》等学术专著15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成果获四川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四川省文学奖2项,领衔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