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30599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86
- 出版时间:2018-07-01
- 条形码:9787513059916 ; 978-7-5130-5991-6
本书特色
放眼全球,随着各个领域内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状态的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迎来了以信息爆炸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作为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体系,“教育”在新的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中该如何变革?这一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特别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一方面为教学变革展示了宏大而美好的前景,另一方面也更凸显出既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践应用中的窘境。虽然,以MOOC运动、翻转课堂等为特征的各种教学变革的蓬勃发展,以及那些我们无法总结描述的、由一线教学者自发展开的更为微观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就其总体效果而言,却远远还不能被认为是达成了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于教学的期望。在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向,这种“融合”不是教学过程对技术的简单应用,也不是教学过程为技术的简单适应,它是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进行的创新,“互联网教学”正成为教育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2014年*总理发出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随着创新创业的全面深化,学校和社会教育都面临如何将传统的以“知识传承”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向以“知识创新”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转型的问题。本书正是作者及其合作支持者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创业的教育问题展开研究的成果。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理论、创新理论,我们提出了以“激发、支持、探索、分享”为核心要件的“为创新而教”的方法与体系,不仅仅从理论视角上对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讨,更是为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在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教学过程给出了详尽而具体的建议。目录1.为创新而教:从何而来1.1揭秘一种教学的模式一个教师的困惑一个学期的尝试教学大纲转变为问题树激动的课堂与学习过程继续学习的渴望破茧而出问题树-思考集-困惑点教什么:关于知识的问题如何教:关于方法的问题为什么教:关于价值的问题1.2分歧与创新“教”与“学”的分歧关于智能的分歧关于知识运动的分歧1.3分析与解释2.为创新而教:4S模式2.1几个故事的启发十二岁男孩与机器人美术学院的观摩教学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2.2教学流程再造“创新”成为教学的核心流程分析十二岁男孩制作机器人的流程分析美术学院观摩教学的流程分析编导专业改革后的教学流程分析“为创新而教”的构成要件4S-Stimulating(激发)4S-Supporting(支持)4S-Searching(探索)4S-Sharing(分享)2.34S中的知识运动4S与SECI激发与SECI支持与SECI探索与SECI分享与SECI3.激发:Stimulating3.1为什么学习者需要激发价值与情感的认同学习与创新相融合的需求激励学习驱动创新抗衡动机的不稳定性斯托克斯的模型“波尔”式的激发:强大的“好奇心”“爱迪生”式的激发:建构创新意义“巴斯德”式的激发:平衡3.2激发中的目标管理激发是目标管理的过程激发的三步循环两条路劲:强化目标与优化过程体验3.3用“问题”激发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为什么寻找问题如何寻找问题:问题风暴法用思维导图辅助问题风暴问题风暴事实要点让问题“出得来”的技巧让问题“理得清”的技巧问题精炼与迭代追问五个“为什么”问题的逆向链条学习者与问题的匹配3.4用“游戏化”激发关于“游戏化激发学习”的假设“游戏化激发学习”的实质“游戏化激发学习”的路线图:DMC模型动力机制组件3.5一门课程的经历4.支持:Supporting4.1如何理解支持发现学习者学习者的起点学习的过程学习者的终点需求的困境分析性方法的失败解释性方法的导入解释性支持分析与解释的融合4.2互联网环境下的支持体系互联网化的人际环境互联网化的物化环境4.3驱动解释性支持的方法可汗学院碎片化的“学”与碎片化的“教”解释性对话的空间与技术:鸡尾酒会的隐喻学习组织建设启动对话设置焦点领域突破社交和制度阻碍促进学习自组织记录与更新形成性评估记录评估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思维地图概念图4.4驱动解释性支持的教学者解释性对话的驱动者面授前面授中面授后教学者是情感的支持者教学者是有限的支持者4.5支持创新的空间环境咖啡馆的遐想MIT的20号楼:解释性公共空间微软的99号楼适应解释性支持的教室设计5探索:Searching5.1如何理解探索知识地图“探索”活动中的知识运动规律进入支持网络建构个体知识网络知识整合与协同创新:探索的核心5.2作品导向作品而不是作业作品导向:驱动以作品为载体的知识整合与创新知识紧致知识疏散从作业到作品之路:三个重点激发多元智能激发共同愿景倡导“工匠精神”5.3组织学习与探索提升团队的系统思考能力协同创新的工作方式:讨论与深度汇谈讨论深度汇谈辅助机制:教学者的参与5.4发现创新伟大创意的诞生对相邻网络的探索:关于扫雷游戏的思考液态网络让“时间的玫瑰”得以绽放不可放过的意外收获有益的错误功能变异开放式堆叠平台结语6.分享:Sharing6.1分享的使命关于暗默知识创新价值确认与扩散6.2分享“体验”6.3解释性评价一个典型解释性评价的过程圈粉创造社交互动分析与反馈讨论:关于评价的目标讨论:关于评价的参与者与评价准则讨论:关于评价的基础讨论:关于评价的过程7.融合与创新之道7.1方法的融合与创新4S与锚定式教学4S与随机进入教学4S与支架式教学4S与杜威五步教学4S与非指导式教学4S的非线性组合4S的嵌套7.2技术的融合与创新7.3系统的融合与创新九屏视角下的教学子系统:MOOC运动的兴起超系统:赶不上时代的“专业”放眼全球,随着各个领域内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状态的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迎来了以信息爆炸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作为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体系,“教育”在新的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中该如何变革?这一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特别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一方面为教学变革展示了宏大而美好的前景,另一方面也更凸显出既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践应用中的窘境。虽然,以MOOC运动、翻转课堂等为特征的各种教学变革的蓬勃发展,以及那些我们无法总结描述的、由一线教学者自发展开的更为微观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就其总体效果而言,却远远还不能被认为是达成了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于教学的期望。在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向,这种“融合”不是教学过程对技术的简单应用,也不是教学过程为技术的简单适应,它是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进行的创新,“互联网教学”正成为教育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2014年*总理发出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随着创新创业的全面深化,学校和社会教育都面临如何将传统的以“知识传承”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向以“知识创新”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转型的问题。本书正是作者及其合作支持者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创业的教育问题展开研究的成果。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理论、创新理论,我们提出了以“激发、支持、探索、分享”为核心要件的“为创新而教”的方法与体系,不仅仅从理论视角上对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讨,更是为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在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教学过程给出了详尽而具体的建议。目录1.为创新而教:从何而来1.1揭秘一种教学的模式一个教师的困惑一个学期的尝试教学大纲转变为问题树激动的课堂与学习过程继续学习的渴望破茧而出问题树-思考集-困惑点教什么:关于知识的问题如何教:关于方法的问题为什么教:关于价值的问题1.2分歧与创新“教”与“学”的分歧关于智能的分歧关于知识运动的分歧1.3分析与解释2.为创新而教:4S模式2.1几个故事的启发十二岁男孩与机器人美术学院的观摩教学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2.2教学流程再造“创新”成为教学的核心流程分析十二岁男孩制作机器人的流程分析美术学院观摩教学的流程分析编导专业改革后的教学流程分析“为创新而教”的构成要件4S-Stimulating(激发)4S-Supporting(支持)4S-Searching(探索)4S-Sharing(分享)2.34S中的知识运动4S与SECI激发与SECI支持与SECI探索与SECI分享与SECI3.激发:Stimulating3.1为什么学习者需要激发价值与情感的认同学习与创新相融合的需求激励学习驱动创新抗衡动机的不稳定性斯托克斯的模型“波尔”式的激发:强大的“好奇心”“爱迪生”式的激发:建构创新意义“巴斯德”式的激发:平衡3.2激发中的目标管理激发是目标管理的过程激发的三步循环两条路劲:强化目标与优化过程体验3.3用“问题”激发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为什么寻找问题如何寻找问题:问题风暴法用思维导图辅助问题风暴问题风暴事实要点让问题“出得来”的技巧让问题“理得清”的技巧问题精炼与迭代追问五个“为什么”问题的逆向链条学习者与问题的匹配3.4用“游戏化”激发关于“游戏化激发学习”的假设“游戏化激发学习”的实质“游戏化激发学习”的路线图:DMC模型动力机制组件3.5一门课程的经历4.支持:Supporting4.1如何理解支持发现学习者学习者的起点学习的过程学习者的终点需求的困境分析性方法的失败解释性方法的导入解释性支持分析与解释的融合4.2互联网环境下的支持体系互联网化的人际环境互联网化的物化环境4.3驱动解释性支持的方法可汗学院碎片化的“学”与碎片化的“教”解释性对话的空间与技术:鸡尾酒会的隐喻学习组织建设启动对话设置焦点领域突破社交和制度阻碍促进学习自组织记录与更新形成性评估记录评估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思维地图概念图4.4驱动解释性支持的教学者解释性对话的驱动者面授前面授中面授后教学者是情感的支持者教学者是有限的支持者4.5支持创新的空间环境咖啡馆的遐想MIT的20号楼:解释性公共空间微软的99号楼适应解释性支持的教室设计5探索:Searching5.1如何理解探索知识地图“探索”活动中的知识运动规律进入支持网络建构个体知识网络知识整合与协同创新:探索的核心5.2作品导向作品而不是作业作品导向:驱动以作品为载体的知识整合与创新知识紧致知识疏散从作业到作品之路:三个重点激发多元智能激发共同愿景倡导“工匠精神”5.3组织学习与探索提升团队的系统思考能力协同创新的工作方式:讨论与深度汇谈讨论深度汇谈辅助机制:教学者的参与5.4发现创新伟大创意的诞生对相邻网络的探索:关于扫雷游戏的思考液态网络让“时间的玫瑰”得以绽放不可放过的意外收获有益的错误功能变异开放式堆叠平台结语6.分享:Sharing6.1分享的使命关于暗默知识创新价值确认与扩散6.2分享“体验”6.3解释性评价一个典型解释性评价的过程圈粉创造社交互动分析与反馈讨论:关于评价的目标讨论:关于评价的参与者与评价准则讨论:关于评价的基础讨论:关于评价的过程7.融合与创新之道7.1方法的融合与创新4S与锚定式教学4S与随机进入教学4S与支架式教学4S与杜威五步教学4S与非指导式教学4S的非线性组合4S的嵌套7.2技术的融合与创新7.3系统的融合与创新九屏视角下的教学子系统:MOOC运动的兴起超系统:赶不上时代的“专业”
内容简介
放眼优选,随着各个领域内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状态的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迎来了以信息爆炸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作为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体系,“教育”在新的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中该如何变革?这一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特别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一方面为教学变革展示了宏大而美好的前景,另一方面也更凸显出既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践应用中的窘境。虽然,以MOOC运动、翻转课堂等为特征的各种教学变革的蓬勃发展,以及那些我们无法总结描述的、由一线教学者自发展开的更为微观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就其总体效果而言,却远远还不能被认为是达成了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于教学的期望。在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向,这种“融合”不是教学过程对技术的简单应用,也不是教学过程为技术的简单适应,它是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进行的创新,“互联网教学”正成为教育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2014年发出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随着创新创业的全面深化,学校和社会教育都面临如何将传统的以“知识传承”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向以“知识创新”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转型的问题。本书正是作者及其合作支持者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创业的教育问题展开研究的成果。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理论、创新理论,我们提出了以“激发、支持、探索、分享”为核心要件的“为创新而教”的方法与体系,不仅仅从理论视角上对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讨,更是为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在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教学过程给出了详尽而具体的建议。目录1.为创新而教:从何而来1.1揭秘一种教学的模式一个教师的困惑一个学期的尝试教学大纲转变为问题树激动的课堂与学习过程继续学习的渴望破茧而出问题树-思考集-困惑点教什么:关于知识的问题如何教:关于方法的问题为什么教:关于价值的问题1.2分歧与创新“教”与“学”的分歧关于智能的分歧关于知识运动的分歧1.3分析与解释2.为创新而教:4S模式2.1几个故事的启发十二岁男孩与机器人美术学院的观摩教学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2.2教学流程再造“创新”成为教学的核心流程分析十二岁男孩制作机器人的流程分析美术学院观摩教学的流程分析编导专业改革后的教学流程分析“为创新而教”的构成要件4S-Stimulating(激发)4S-Supporting(支持)4S-Searching(探索)4S-Sharing(分享)2.34S中的知识运动4S与SECI激发与SECI支持与SECI探索与SECI分享与SECI3.激发:Stimulating3.1为什么学习者需要激发价值与情感的认同学习与创新相融合的需求激励学习驱动创新抗衡动机的不稳定性斯托克斯的模型“波尔”式的激发:强大的“好奇心”“爱迪生”式的激发:建构创新意义“巴斯德”式的激发:平衡3.2激发中的目标管理激发是目标管理的过程激发的三步循环两条路劲:强化目标与优化过程体验3.3用“问题”激发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为什么寻找问题如何寻找问题:问题风暴法用思维导图辅助问题风暴问题风暴事实要点让问题“出得来”的技巧让问题“理得清”的技巧问题精炼与迭代追问五个“为什么”问题的逆向链条学习者与问题的匹配3.4用“游戏化”激发关于“游戏化激发学习”的假设“游戏化激发学习”的实质“游戏化激发学习”的路线图:DMC模型动力机制组件3.5一门课程的经历4.支持:Supporting4.1如何理解支持发现学习者学习者的起点学习的过程学习者的终点需求的困境分析性方法的失败解释性方法的导入解释性支持分析与解释的融合4.2互联网环境下的支持体系互联网化的人际环境互联网化的物化环境4.3驱动解释性支持的方法可汗学院碎片化的“学”与碎片化的“教”解释性对话的空间与技术:鸡尾酒会的隐喻学习组织建设启动对话设置焦点领域突破社交和制度阻碍促进学习自组织记录与更新形成性评估记录评估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思维地图概念图4.4驱动解释性支持的教学者解释性对话的驱动者面授前面授中面授后教学者是情感的支持者教学者是有限的支持者4.5支持创新的空间环境咖啡馆的遐想MIT的20号楼:解释性公共空间微软的99号楼适应解释性支持的教室设计5探索:Searching5.1如何理解探索知识地图“探索”活动中的知识运动规律进入支持网络建构个体知识网络知识整合与协同创新:探索的核心5.2作品导向作品而不是作业作品导向:驱动以作品为载体的知识整合与创新知识紧致知识疏散从作业到作品之路:三个重点激发多元智能激发共同愿景倡导“工匠精神”5.3组织学习与探索提升团队的系统思考能力协同创新的工作方式:讨论与深度汇谈讨论深度汇谈辅助机制:教学者的参与5.4发现创新伟大创意的诞生对相邻网络的探索:关于扫雷游戏的思考液态网络让“时间的玫瑰”得以绽放不可放过的意外收获有益的错误功能变异开放式堆叠平台结语6.分享:Sharing6.1分享的使命关于暗默知识创新价值确认与扩散6.2分享“体验”6.3解释性评价一个典型解释性评价的过程圈粉创造社交互动分析与反馈讨论:关于评价的目标讨论:关于评价的参与者与评价准则讨论:关于评价的基础讨论:关于评价的过程7.融合与创新之道7.1方法的融合与创新4S与锚定式教学4S与随机进入教学4S与支架式教学4S与杜威五步教学4S与非指导式教学4S的非线性组合4S的嵌套7.2技术的融合与创新7.3系统的融合与创新九屏视角下的教学子系统:MOOC运动的兴起超系统:赶不上时代的“专业”
目录
作者简介
傅荣(1974-)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任教于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期从事本科及工商管理硕士(MBA)的教学工作,曾获得湖南大学讲课比赛、优秀教师、“*受欢迎的大学教师”(学生自发评选)等奖项和荣誉。从事关于创新、互联网与电子商务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专著一本,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个。 除了教师身份带来的教育反思,直接获得“为创新而教”灵感和研究实践的经历还包括:2008年起任湖南大学互联网信息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湖南省人民政府英文门户网站的建设和运维。常年组织和参与社会创新有关的活动和研讨。 2010年被选为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2015年连任为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 2016年参加中组部团中央选派的第十六批博士服务团,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岗位上挂职锻炼。系统宏观地对教育、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系统进行了洞察和思考。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字海探源
¥23.4¥78.0 -
乡土中国
¥14.6¥26.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理解生命
¥10.5¥32.8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 -
汉字王国
¥11.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