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英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

汉英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

1星价 ¥24.5 (4.9折)
2星价¥24.5 定价¥5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16013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4
  • 出版时间:2019-09-01
  • 条形码:9787500160137 ; 978-7-5001-6013-7

本书特色

总体而言,汉语的界限意识弱,英语的界限意识强。基于这种认识,本书重释了汉英对比研究,区分了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为汉英互译实践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指引方向,也为英汉互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框架。作者认为,要根治理论脱离实践的顽疾,应该以具体语言对的单个方向翻译学研究为基本单位,构建翻译类型学。本书是作者对汉英翻译学研究的一个尝试,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汉英翻译策略,实践操作性强,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翻译策略与技巧可操作性差的缺陷,理论上也为解决语言学派和文化派翻译理论的冲突带来了启示。

内容简介

总体而言,汉语的界限意识弱,英语的界限意识强。基于这种认识,本书重释了汉英对比研究,区分了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为汉英互译实践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指引方向,也为英汉互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框架。作者认为,要理论脱离实践的顽疾,应该以具体语言对的单个方向翻译学研究为基本单位,构建翻译类型学。本书是作者对汉英翻译学研究的一个尝试,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汉英翻译策略,实践操作性强,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翻译策略与技巧可操作性差的缺陷,理论上也为解决语言学派和文化派翻译理论的冲突带来了启示。

目录

**章 概论 1.1 翻译过程 1.2 翻译的转换 1.2.1 思维方式的转换 1.2.2 审美意识的转换 1.2.3 语用意识的转换 1.2.4 语法结构的功能转换 1.2.5 文化信息的转换 1.3 综合案例分析 1.4 结语 【思考题】 第二章 汉英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 2.1 个体意识与整体意识 2.1.1 汉语母语者的整体意识与个体意识 2.1.2 英语母语者的整体意识和个体意识 2.1.3 整体与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与汉英翻译 2.1.4 小结 2.2 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2.2.1 删除或调整整个事件 2.2.2 删除或调整具体事件中的元素 2.2.3 小结 2.3 汉英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 2.3.1 空间意识 2.3.2 时间意识 2.3.3 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的一致性 2.3.4 中外译者时空意识的差异 2.3.5 小结 2.4 结语 【思考题】 第三章 汉英审美观差异与翻译 3.1 汉语与英语:精确、精练、冗余 3.1.1 汉语的精确与英语的精确 3.1.2 汉语的精练与英语的精练 3.1.3 汉语的模糊与英语的模糊 3.1.4 汉语的冗余与英语的冗余 3.2 汉语的平面审美和英语的立体审美 3.2.1 汉语平面的静态散点意象美与英语立体的静态焦点意象美 3.2.2 汉语平面的动态散点意象美与英语立体的动态焦点意象美 3.2.3 汉语平面的音乐美和英语立体的音乐美 3.3 结语 【思考题】 第四章 汉英语用差异与翻译 4.1 汉语的过程取向与英语的结果取向 4.2 汉英动词的使用与过程和结果的表达 4.3 过程取向与结果取向和译者母语的影响 4.3.1 语义特征差异 4.3.2 形式特征差异 4.4 压缩策略 4.4.1 受压的结构 4.4.2 压缩方法与技巧 4.4.3 被压缩结构的意义特征 4.4.4 压缩的强度 4.4 结语 【思考题】 第五章 篇章翻译 5.1 篇章主题与选词 5.2 篇章与构句 5.2.1 主语的选择 5.2.2 谓语的选择 5.2.3 句子成分的添加和删除 5.3 篇章衔接方式的选择 5.3.1 译文中衔接方式的构建 5.3.2 汉语原文中特殊衔接方式的处理 5.3.3  添词衔接 5.3.4 汉语段落的调整 5.4 情节转换的局限 5.5 结语 【思考题】 第六章 汉英句法差异与翻译 6.1 英语句法结构的功能与英译中的构句 6.2 英语句子的构成与汉语长句的分解 6.2.1 长句内同一话题并行 6.2.2 长句内不同话题并行 6.3 汉语述题的识别与英译中汉语长句的分解 6.3.1 动—静分解 6.3.2 动—动分解 6.3.3 静—静分解 6.4 结语 【思考题】 第七章 汉英词法差异与翻译 7.1 词类异同与汉英翻译 7.1.1 不对应的词类 7.1.2 对应的词类 7.2 汉英词法差异与压缩选词策略 7.3 结语 【思考题】 第八章 文化信息差异与翻译 8.1 文化信息处理的制约因素 8.1.1 不可译性 8.1.2 与主题发展的相关性 8.1.3 文化价值观 8.1.4 经济性 8.2 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 8.2.1 直译 8.2.2 非直译 8.3 负载特殊文化信息的形式的翻译 8.4  结语 【思考题】 第九章 译文评价与欣赏 9.1 翻译原则 9.2 译文赏析方法 9.2.1 思维方式转换赏析 9.2. 审美方式转换赏析 9.2.3 译者价值观分析 9.2.4 语用转换赏析 9.2.5 体裁再现赏析 9.2.6 主题再现赏析 9.2.7 意象分析 9.2.8 语法结构使用赏析 9.2.9 文化信息的处理赏析 9.2.10 风格再现分析 9.3 结语 【思考题】 第十章 从英汉翻译看汉英翻译 10.1 传统翻译实践目标 10.2 传统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 10.3 汉英压缩策略 10.3.1 汉英压缩特点 10.3.2 压缩的*佳关联度 10.4 英汉翻译的策略 10.4.1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与英汉翻译的扩展 10.4.2 英汉审美方式差异与英汉翻译的扩展 10.4.3 英汉语用方式差异与英汉翻译的扩展 10.4.4 英汉篇章构造差异与英汉翻译的扩展 10.4.5 英汉句法差异与英汉翻译的扩展 10.4.6 英汉词法差异与英汉翻译的扩展 10.5 译者母语影响翻译 10.6 结语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很高兴看到王建国教授新书《汉英翻译学》出版。王建国教授辛勤探索,深入研究,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汉英翻译的方方面面,特别强调了汉英翻译的认知方法,如何从文化和语言两个方面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别和特点,为翻译学习和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且有益的思路。 ——鲍川运,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全国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副主任,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高级翻译学院前院长、教授,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 汉译英在当前中国“走出去”的总体战略中无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王建国教授新作《汉英翻译学》的出版也因此恰逢其时。该书有别于其他同类著作之处主要在于:(1)重点关注汉译英过程中的思维转换,认为思维转换高于具体的语言转换;(2)关注汉英两种语言的审美及文化差异;(3)在翻译类型学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王建国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研究,在翻译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所以讨论上述三方面问题时可谓左右逢源,驾轻就熟,书中的不少观点不仅新颖,而且可操作性强,对翻译学习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赵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汉英翻译是我国当下译学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书可谓作者在汉译英方面近十年探索的结晶,有诸多创新和发现,如汉语重过程,英语重结果,特别是在翻译类型学建构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武光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 此书直指翻译过程中*重要但却经常容易被忽视的转换环节,从汉英思维方式差异的视角高屋建瓴,以理论关照实践,从实践中提炼理论,进而提出建设翻译类型学的宏大构想,既是研究者汲取理论营养的宝库,又是入门者登堂入室的实用指南。 ——姚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 通过多年来对汉英双语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细心观察、全面对比,王建国教授的新书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多维生动地阐述了汉英差异存在的一致性。尤为重要的是,此书视角独特,针对汉英翻译中不少难以解释的翻译现象,有理有据地做出系统解释。此书不仅有利于读者系统地了解汉英差异,而且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这种差异导致的翻译难题和解决方案。 ——潘莉,广东外语外贸大教授学青年、云山学者 王建国教授的新书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方向,必须自成系统进行独立研究。本书以汉英翻译为例,指出了汉英翻译自身的特色,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解释了传统上很多难以解释的翻译现象,为不同语言对之间存在的不同翻译方向研究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张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英语学院翻译系系主任 王建国教授八年磨一剑,推出了他的汉英翻译研究专著《汉英翻译学: 基础理论与实践》。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有深度的研究专著,也可以当汉英翻译教材使用,原因在于这部专著密切关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思维方式、审美意识、语用特点、句法结构和文化信息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于具体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选择产生的影响。在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总结方面,作者颇有心得、颇有发现,而且这些发现不是零散的,而是系统性的。这些发现,在本人看来,是解决汉英翻译实践的金钥匙。有了这样一把金钥匙,学生基本上可以摸索出汉译英的有效路径。由于例证非常丰富,对翻译教师而言是难得一见的好教材。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汉英翻译研究著作和汉英翻译教材,非常值得推荐。 ——孙会军,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英语学院副院长) 近年来,翻译学的研究过度重视理论而相对忽略实践,导致两者产生一定的脱节。其外,西方翻译理论主要着眼于西方语言文化体系内的问题,虽然对我们理解翻译这项活动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对于指导具体英汉翻译实践则不太具有实操性。王建国教授的新著《汉英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植根于具体翻译实践,融合翻译学、语用学、美学、文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深刻剖析了汉英两种语言思维模式的异同如何影响译文的表达,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前瞻性。该书理论联系实际,深人浅出,译例真实丰富,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学术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可供广大翻译师生参考的教材。 ——刘康龙,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 在众多的汉英翻译专著(教材)中,王建国教授的著作独树一帜。他从思维、审美、语用等方面出发,比较了汉英语言形式的异同。在他看来,英语民族在思维方式方面,与汉语民族相比,个体意识分明,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界限清晰。受思维方式影响,英语民族的审美方式也讲究精确、聚焦等。在语用方面,英语民族重结果,汉语民族重过程,表现出英语民族较强的界限意识;英语民族较强的界限意识在语言形式方面表现在多形式界限标记、主从结构分明等方面。 据此,他认为汉英翻译需要遵循“定界-聚焦-压缩”原则:首先划定界限,对界限做出清晰的标记,然后在该原则的指导下,运用“聚焦压缩”的策略,通过隐含、省略和添加等方法,对原文进行解构、重写。 本书使用的例子说服力很强;其注重对实践指导的理论体系,如汉语重过程、英语重结果的区分,话题链判定,界限意识,压缩策略,等等,也是近年来优秀的翻译理论。 ——王树槐,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任何翻译行为都是语用行为(Levy 1969)。王建国教授的《汉英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根据他与何自然教授提出的汉英语用原则“汉语重过程,英语重结果”,对诸多传统上难以解释的翻译现象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汉英翻译的主要策略是压缩,英汉翻译的主要策略是扩展。本研究是语用学研究给翻译研究带来启示的一个重要范例,给汉英互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刘风光,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科研处处长 王建国教授的《汉英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一书从英/汉语言对及汉英翻译方向出发,借鉴英汉对比语言学,系统探讨汉英翻译中思维方式、审美意识、语用意识、语法结构和文化信息的转换策略。该书思路新颖,理念探讨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对于汉英翻译研究和实践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斌华,英国利兹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翻译学中心主任

作者简介

作者:王建国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是语言学和翻译学,发表论文与书评90余篇,出版各种著作7部,主持或参与课题24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3项。 作者曾就本书核心内容,应邀在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取得了热烈的反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