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地沟纪事

麦地沟纪事

1星价 ¥14.5 (2.5折)
2星价¥14.5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604958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2
  • 出版时间:2016-07-01
  • 条形码:9787226049587 ; 978-7-226-04958-7

本书特色

罗骥德编著的《麦地沟纪事》由“历史变迁”“艰难岁月”“'小草'传奇”“罗氏之旅”“难忘故土”5卷组成,配图百余幅,以图补文,相得益彰。全书以亲情、感恩亲人、感恩一方水土为主线,从麦地沟的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历史沿革、人文传承等方面考证了麦地沟的“祖先们来自何方”“谁是*早的开庄之主”;从唐宋元明清时期民族间的拉锯式更迭、移民到“从保甲制到生产队”,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教育到乡风民俗,翔实反映了麦地沟的特点,记录了故乡的历史变迁和人们世代繁衍生息的方方面面,展开了一幅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画卷。

内容简介

  作者退休后怀着对故乡的一片挚爱之情,肩起了传承这块热土近千年文化的责任,锱铢积累,历时三载,终以温暖、深情的笔调,写出了“只能在梦里追寻的那个家乡的一些小历史”。通过对故乡历史的还原与回顾,启引人们加热爱家乡的现在,从而去争取*美好灿烂的未来。贯穿全书内容的一条主线,就是亲情,就是感恩——感恩亲人,感恩一方水土。同时,收集整理并保存了一段濒临消失的乡村史料,是作者献给故乡的一份厚礼。  《麦地沟纪事》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也可当作乡村志书来读。阅读此书,会让人产生很多感想,非常接地气。书中选用了百余幅作者故乡的影像资料,以图补文,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留下深刻印象。

目录

远去的村庄(引子)

卷一 历史变迁
麦地沟
沟岔印象

卷二 艰难岁月
不朽的窑洞
话说石磨
碾子的命运
山道弯弯
难忘的一天
水之梦
鼠洞引出的故事
山地洋芋香
宝物蓬柴
救命草

卷三 “小草”传奇
*早的工厂
匠人
从“俭老爷”说起
周末趣事
社火的故事(上)
社火的故事(下)
杂忆

卷四 罗氏之旅
姓、氏及条城罗氏源流简述
从条城到麦地沟半山串窑
读条城罗氏老家谱《序》有感

卷五 难忘故土
告别麦地沟
怀念父亲
卷尾小记
参考资料
故乡掠影
展开全部

节选

  《麦地沟纪事》:  1949年8月中旬,麦地沟遭遇溃逃中的国民党120军骚扰掳掠,时称,“跑周家兵”。8月下旬,本地解放。12月20日,皋兰县人民政府宣布废除保甲制,县以下实行区、乡、村建制,麦地沟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1949年12月,水川乡改称水川区,系皋兰县政府派出机构,排序为皋兰县第十区,办公地在水川金沟口(北山乡改为第十一区)。水川区辖金沟口、白茨滩、大川渡、莺鸽湾、桦皮川、蒋家湾、聂家窑、麦地沟、白崖子等九个乡,麦地沟为第八乡,乡政府设在位于土湾和大窑之间的崖渠头,书记何清淮,乡长罗学政,文书何明贤,青年干部高生勤、何清美(女)。  崖渠头是个小村庄,村里只有四户人家。村庄虽小,那年头可是个热闹地方,麦地沟所有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在崖渠头举行。据老支书何春为1969年9月23日《工作日记》中所列名册,解放二十年来,麦地沟共有中共党员二十九名,这一时期发展的党员就占二十四名,他们是:罗继江、罗继海、罗学政、何清淮、何清汉、何清福、何清相、何春为、罗炳玺、高读书、罗学彦、高诗古、高照恭、罗炳珍、刘万有、高正书、刘世忠、高俭书、魏著政、李富仁、何春林、高弟书、魏列勤、李英兰(女)。这些共产党员,为麦地沟土地改革乃至以后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1950年1月,麦地沟乡农会在崖渠头成立,办公地点设在王小峰家三合院内。农会由农民代表组成,拥有很大权力,口号是“一切权力归农会”。担任过麦地沟农会主任的有何明志、魏列乾、魏著政、何汉三、李英兰(女),何明山为农会民兵队长。12月,减租反霸运动开始。在县工作组唐廷荣、关有良等人领导下,乡农会组织发动群众,启发农民阶级觉悟,重点工作是实行减租减息、反恶霸、取缔反动会道门(会门和道门的合称,如一贯道等)、镇压反革命、惩治不法地主、分配胜利果实和建立乡政权。麦地沟乡虽无恶霸地主,但贫雇农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1951年5月,减租反霸运动结束;下半年,公办麦地沟小学(校址在大窑村)和麻黄滩小学成立。  1951年11月,麦地沟乡开始土地改革。皋兰县分试办、普遍开展和全面完成三期进行,麦地沟乡为第二期,具体工作由区农会工作组领导。土改总的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打倒地主,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基本内容是满足贫农、雇农对土地的需求。具体政策是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但也给他们留一份土地和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分给少地和无地的贫苦农民。土改运动中还划分了阶级成分。麦地沟乡共划出地主三户,富农六户。其中圪堎划地主两户:何清良、何清香;富农两户:何明所、何明君。麻黄滩划地主一户:何清政;富农一户:何清太。土湾划富农两户:高子元、张清庆。沟垴划富农一户:刘世科。土改工作于1952年1月结束。1952年10月至次年5月开展土改复查工作,麦地沟乡纠正错划地主一户:麻黄滩何清政改为富裕中农,按政策做了财产退补。达子岔和大岔窑是麦地沟西南大山上的两个小村庄,村庄所处的两道沟岔北高南低,形如“八”字的一撇一捺:西边是达子岔,曾是鞑子在麦地沟*后居住过的一个地方;东边是大岔窑,村里只有几户人家。从大岔窑顺沟南下约5里路,沟口叫哈庄子,山脚下有水源。哈庄子有两座古庙,均为鞑子所建,其中较大的一座于清同治动乱年间被回民军放火烧毁,相传当地人为保护此庙,曾与回民军在这里发生一场激烈搏斗,*终庙毁人亡,场面十分惨烈;另一座叫马王爷庙,毁于何年代已无法查考。两座庙宇,鞑子们用石头垒砌的残墙断壁,至今矗立在哈庄子山梁上。  1956年,麦地沟乡在经历土改(1951—1952年)、互助组(1953年)和初级农业社(1954—1955年)的基础上,建立了高级农业社,社长何清相。次年,乡政府正式移至土湾。高级社建立以前,麦地沟的土地所有权均为私人所有。一道沟里,每个村都有外村人的地块和山庄,互相穿插,十分凌乱,有些土地和山庄的主人还是青城、水川等地的人。村与村之间只有谁家的地头之分,没有村界可辨。高级社建立后,耕地一律归社,取消土地报酬,每家只有少量自留地。耕畜、羊只、农具等折价后由社里统一管理分配,时称“进社”。高级社是生产组织,不代替行政机构,其权力由社员大会和社员代表大会行使。高级农业合作化后,乡农会撤销。  1956年,麦地沟乡购置了四台木轮马车,组建起马车队。1958年淘汰木轮马车,换成五台胶轮大车。  马车队是麦地沟**个集体经济组织,为乡政府所有,平时使用和所得收入均由乡上统一支配。麦地沟*早进城搞副业的马车队地址在今白银区中心街,那时这里还很荒凉,麦地沟人称其为“老马车队”,土湾村魏列勤为马车队负责人(1964年由黄石台村高启财接任车队长)。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