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

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

1星价 ¥85.6 (6.2折)
2星价¥85.6 定价¥1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16685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708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20166850 ; 978-7-5201-6685-0

本书特色

本书为了解太平洋战争时期中美关系的必读之作。这既是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优秀的历史普及读物。

内容简介

太平洋战争爆发及中美建立军事同盟关系,不但使中国有史以来次和西方强国形成实质性的政治军事合作关系,而且在抗日战争的很后四年中,帮助中国从一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半殖民地国家跃升为世界四强之一。这个变化如何产生?其过程有怎样的特色?中美两国处理同盟关系的基本态度有哪些不同?二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对于同盟关系的效率产生何种影响?本书作者针对上述重要问题,以大量原始资料为依据,全面检验过去历史论著的客观性,进而提出与既有研究成果迥然不同的叙述、分析和诠释。

目录

作者的话ⅰ
写作凡例ⅷ
前言珍珠港事件前中国之缩影001
一中国外交处境001
二国内情况002
三蒋介石作为中国领导人的真相与幻象006
**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及中国的反应008
一日本袭击珍珠港消息传到中国008
二蒋介石早期对于建立同盟关系的乐观和努力015
三同盟关系的**株毒草:对中国的排斥018
四中英摩擦不断升级032
五中国决心亲美041
第二章派一位美国将军到中国战场054
一蒋介石邀请美国派军官担任中国战区联军参谋长054
二美国*初的反应:庄穆将军的遴选过程059
三中美对派华军官职务内涵的谈判063
四史迪威获得新任命071
五史迪威对中国的态度076
六史迪威赴华履新081
第三章**次缅甸战役:1942年1~4月087
一**次缅甸战役在中美同盟关系中的重要性087
二珍珠港事件前有关缅甸防务的计划089
三珍珠港事件后盟军在缅甸的合作092
四战役的初期:1942年1~2月096
五战役全面展开:1942年3月097
六1942年4月:战局大变109
第四章**次缅甸战役:1942年5~6月117
一同盟国战线总崩溃:1942年5月118
二中美双方对缅甸战役*初评估的差异127
三中国愤怒的升级142
四中美两国对于缅甸战役不同的期望153
五缅甸战役对中国的影响159
第五章中美关系危机迭起:1942年6~7月175
一中国不断高涨的怨愤175
二中国对美国军火和飞机供应指望的落空177
三美国飞机的移防185
四“三项要求”:一个经过加工处理的“危机”187
五一个新危机:史迪威名目繁多的职权200
第六章居里的和解之旅:1942年7~8月216
一居里访华的背景216
二会谈初期的攻防战219
三中美关系冲突的重点221
四一个节外生枝的干扰:宋子文涉嫌扣留罗斯福电报226
五居里改变策略231
六居里让史迪威的职权问题变得复杂235
七居里访问的结束237
八蒋介石对居里的观感248
第七章计划第二次缅甸战役:1942年6月~1943年6月255
一早期作战计划257
二*初构想:英美承诺和中国立场260
三同盟国开始从承诺中退缩269
四同盟国在缅甸利益的对比278
五1943年初:原始作战计划开始缩水282
六1943年5月:一个不寻常的月份293
第八章虚幻的乐观与实质的冲突:1943年6月~1944年6月323
一缅甸作战计划重现曙光323
二宋子文的失势331
三在开罗讨价还价352
四德黑兰会议导致计划改变365
五美国对缅甸战役的新态度373
六美国开始翻脸384
第九章第二次缅甸战役:1943年冬~1944年秋395
一战役终于开打395
二第二次缅甸战役与中国的国家利益410
三第二次缅甸战役事关美国切身利益423
四对第二次缅甸战役的另外一种评估438
第十章美国争取对全部中国军队的指挥权446
一念头的起源446
二史迪威对中国战区重新燃起的兴致和出奇制胜的手法457
三蒋介石的响应和提出的条件465
四美国加紧施压要蒋介石交出军权474
五蒋介石“辞职”的念头477
六中国转移指挥权的步骤481
七8月到9月中旬的谈判486
八谈判遇上波折489
九摊牌前夕的状况500
第十一章蒋介石与史迪威摊牌504
一史迪威撤职在历史上的重要性504
二罗斯福9月19日信件的来历506
三罗斯福9月19日信件的内容和送达方式508
四蒋介石的反应512
五赫尔利逐渐撤回对史迪威的支持516
六史迪威的感受和对策528
七史迪威9月29日以后的局部让步534
八罗斯福再度介入535
九*后的挣扎541
十史迪威在美国所受的冷落556
第十二章魏德迈的新途径559
一魏德迈为人处事与史迪威不同之处561
二魏德迈如何处理他与蒋介石及马歇尔的关系575
三魏德迈改革的内容595
四魏德迈的成绩单601
五日本投降前夕的中国战区606
结论609
一赢得战争609
二处理同盟关系617
三中美战时军事合作关系的总结666
参考文献682

展开全部

节选

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凌晨6时偷袭珍珠港,重庆得到消息是第二天凌晨1时。蒋介石当时正在郊外的黄山官邸过夜。等到凌晨4时,董显光才来电话报告开战消息。根据蒋介石自己的记载,他起床后一如往常地进行晨祷,随即返回重庆市区,迎接一个崭新的局面。
按照蒋介石的叙述,他对珍珠港事件的**个反应是后悔,觉得自己早先不应该过度敦促美国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以致日本丧失谈判耐心而决心展开攻击。但是到了12月11日,他又从日本攻击西方国家的速度之快和执行之彻底等迹象得到一个新的体会。他推测日本必定是早有预谋,而且经过长期准备,绝不会因为美国在谈判桌上牺牲中国利益而改变其主意。
对于罗斯福经由胡适传来的警告,蒋介石则要到12月14日才在日记中做出反应。根据他的记载,他既感到不快又大为不解,何以像罗斯福如此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不能超越典型西方人对华人的优越感,居然以为中国人对美国的被突袭会幸灾乐祸。在蒋介石看来,也正是这种白人的优越感,才会使英美两国对于日本的攻击都疏于防范,以致一败涂地。
事实上,罗斯福传递给蒋介石的口信,的确相当符合当时一般美国人的看法。他们认定中国不想靠自己的努力,而只想搭美国的便车战胜日本。这条思路为某些美国人提供了一个既能观察又能解释中国行为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又进而影响到他们制定的对华政策和与中国政府交往的态度及策略。对于持这种心态的美国领导人而言,他们在同盟关系一开始就已经把自己带上了一条闭门造车的道路。这个现象在本书后面许多地方将会展开讨论。
12月8日,中国领导人马上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它究竟应该只对日本单独宣战,还是对所有轴心国家(日本、德国、意大利)同时宣战。对中国而言,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因为领导人的意见颇有分歧。有人强烈主张立即向三国宣战,也有人主张中国应该小心观察西方国家的动向再做决定。当然,*重要的还是蒋介石本人的态度。
其实早在1940年底,蒋介石对国际局势变化的各种可能性和中国的应对之策,已经在心中演练了许多次。在他看来,中国*坏的出路是与日本媾和,因此完全不予考虑。除此之外,即使在西方非轴心国与轴心国之间发生战事时,中国也没必要仓促做出选边决定。相反地,中国应该先观察局势的变化,然后再做定夺。具体言之,假如西方非轴心国很快就丧失了南亚及东南亚等地区的话,那么中国就应该置身战事之外。因为如果中国与西方非轴心国的通道被切断,中国就无法从西方阵营获得有意义的援助。更何况,中国如果加入西方阵营,可能还会开罪苏联。而当时苏联仍然是中国政府心目中*有价值的盟国,蒋介石也*希望日苏之间能够开战。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中国贸然加入西方阵营,只会增加苏联与日本联手欺压中国的风险。这是中国*应该避免的局面。反之,如果西方非轴心国在开战之初能够在南亚和东南亚站稳脚跟,那么中国与西方非轴心国结盟就可以获得实质援助。因此蒋介石提醒自己,在苏联表态之前,中国务必置身西方非轴心国与轴心国的战争之外。等到情况明朗后,中国再决定是否加入西方非轴心同盟。由此可见,蒋介石对于国际局势曾经做过相当理性的思考。
但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却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先前做过的分析。可能是珍珠港事件过于戏剧化,以致打乱了他的盘算;也可能是日本对南亚和东南亚的攻势凌厉和进展神速完全出乎他意料,使他没有时间从容思考。蒋介石与其他人一样,在震惊之余,只能在巨大压力下立刻采取行动。其结果是,蒋介石排除了部属的建议,改而主张立即对所有轴心国宣战。唯一没改变的是,他依旧*关心苏联是否会对日本宣战,因为在他看来,此时只有苏联参战才能真正伤害到日本,也符合中国的*大利益。
蒋介石态度的大转弯无疑也受到美国政府的严重影响。因为与此同时,罗斯福正在华盛顿向宋子文保证,他已经接到苏联的承诺,一旦苏联军队开抵预定位置,便会立即对日宣战。副国务卿本杰明·韦尔斯(Benjamin S. Welles)紧接着也告诉宋子文,罗斯福希望中国能够立即对轴心国宣战,因为苏联正在整顿军队以便马上对日作战。后来的发展显示,美国领导人向中国政府传达的此项信息应该是虚构多于事实。
虽然中国人无法知道美国人对宋子文所说的话是否属实,但是蒋介石还是在当天下午便通知英国、美国和苏联三国驻华大使,申明中国决定同时向三个轴心国宣战,并催促它们的政府也立即采取同样行动。他同时还要求各国领袖庄严宣誓,绝不与敌人单独媾和。次日,蒋介石又召集中国领导人会商,决定即刻发布向轴心国宣战的文告。该文告随后在当晚7时向国外发出。中国政府的这些动作都表明,它此时对于美国传达的信息已经照单全收,认为苏联的参战必将在短期内实现。
事实上,在中日两国四年多“战而不宣”的日子里,中国领导人一直希望能够争取到的盟国是苏联,而不是美国。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苏日开战才能即刻威胁到中国境内的日军。因此自从1937年以来,蒋介石几乎每隔几个月就会满怀兴奋地预言苏日战争即将爆发。所以等到美日战争果真爆发时,中国领导人其实并不感到特别兴奋。纵使如此,他们依然决定把国家命运与西方国家捆绑在一起。
蒋介石在12月9日的日记中,为自己的行为动机提供了一些饶有趣味的信息。他写道:“本日决定对倭、对德意同时宣战,其用意乃在放弃其无关紧要与(无关)侵略暴行之德意,而获得利害密切之英俄也。且得对俄、对英、对美皆有发言之地位。此种大事必须在大者远者着想,决不可留有余地后步,或为投机取巧纤微之心也。且此次世界战局必为一整个之总解决,断不容分别各个之媾和,否则虽成亦败矣。”
这段话至少透露了两个关于蒋介石当时心情的信息。一是对于中国而言,英苏两国至少与美国同样重要;二是蒋介石此时已经在努力防止任何同盟国去与日本单独媾和。我们同时应该记得,当时美国由于珍珠港事件损失惨重,全国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唯恐日本会从阿拉斯加经陆路进攻美国本土。正因为它自顾不暇,所以特别急着想把中国拉进同盟国阵营。日本陆军当时的*大战场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日本陆军当时有51个师团(170万士兵),其中28个师团在中国东部战场,13个师团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有鉴于此,任何美国人以为中国领导人在1941年12月想搭美国顺风车、妄图不战而胜的想法都是误判了当时的世界大局,耽于自抬身价的妄想,也不熟悉中国官方的思路所致。以当时情况而言,美国政府想拉拢中国成为盟国的紧迫感,绝不亚于中国政府想成为盟国的意愿。

作者简介

齐锡生,早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赴美国深造,主修国际关系和政治学,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7年至1992年任教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1992年至2002年参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建校工作。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近代以来的内政外交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和军备战略问题。著有《中国的军阀政治》、《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45等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