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外来杂耍到本土影业

从外来杂耍到本土影业

1星价 ¥103.4 (7.6折)
2星价¥103.4 定价¥136.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647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44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20364775 ; 978-7-5203-6477-5

内容简介

本书在尽力挖掘中国电影的全部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上进入1897-1921年期间的历史现场,从本土观众的视觉经验、政治诉求、文化认同出发,探寻电影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和汇聚的节点,如何在都市生活的循环与变迁中被挪用和误读,逐渐从一种外来的新奇娱乐成为观看者共享的公共领域;本土影人又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表意实践,让中国电影从结构和功能方面获得命名。概言之,华洋杂陈的半殖民都市以混杂的空间、多元的媒介和无名的大众,为电影提供了全新的时空语境,在此。作为外来杂耍的电影消除了异质性特征,与本土的社会期待、政治需求结合起来,获得专享的民族身份和产业地位。

目录

绪论 建构中国电影发生史(1897-1921)
一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分期问题
二 由宏观而微观:历史学的启示
三 现代性及其反思:电影理论的转变
四 重回中国电影现场:理论、史料及其遮蔽
五 建构中国电影发生史

**章 民族话语及其反思:再探中国电影史的开端问题
**节 中国电影的“创世神话”及其疑点
一 “史实”产生的过程及其疑问
二 任庆泰:被建构的中国电影先驱者
三 《定军山》:一个偶发的事件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与电影史
一 民族主义与民族电影史
二 从民族国家拯救电影史

第二章 “原初”的体验:电影的传人及其观看
**节 作为新技术的电影及其传人中国的可能路径
一 几种现行的说法
二 一种可能的推测
第二节 旧的视觉经验和新的观看体验
一 吸引力电影与家国梦想
二 时空压缩的个人凝视
第三节 魔术师卡尔·赫兹的放映电影及其观众
一 魔术与电影:科学和魔幻的融合
一 英侨观众:殖民者的种族与阶层优越感
三 华人观众:时局的焦虑与赏玩的快感
四 区隔与融合:对中英观众差异的思考
五 赫兹电影放映的意义与后续影响

第三章 新型文人、印刷媒介与电影的传播
**节 消费与启蒙:电影的中文广告及其传播作用
一 影戏为何:电影的译名与放映的关系
二 影戏何为:广告的用语与电影的接受
第二节 个案研究:“补助兴复海军社”的电影放映及其前因后果
一 留日学生:危机环境中的民族意识
二 海军:带有军国色彩的强国梦想
三 电影:大众传媒与“新民”理想
四 海军捐的后续过程及意义余论
……

第四章 多样场景与多元意涵:早期电影上海放映空间初探
第五章 影院的建立、使用和管理
第六章 “中国电影”:多元的理念与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全部

节选

  《从外来杂耍到本土影业:中国电影发生史研究(1897-1921)》:  三 华人观众:时局的焦虑与赏玩的快感  除了中间短暂地在张园安垲地大洋房表演过一两次之外,赫兹的主要演出场所是兰心大戏院。兰心的主顾以西人居多,但依然向中国观众开放售票。而前往观看的中国人,大多应并非底层民众,至少是有一定经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文人和官员。①其中甚至不乏地位显赫者——时任四川总督的裕禄就曾和家人、随从一道出现在兰心的包厢中。②如果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则中国观众对赫兹所放映电影的观感和英侨观众之间判然有别,这一点可以从《申报》的评论文字中看出来。《申报》是英商美查(ErnestMajor)等创办于1872年的一份中文报纸,面向的读者是华人群体,美查很少过问具体的编撰事务。因其全面、真实,《申报》成为上海报纸的代表,在市民心中有很高的权威性,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因此它对赫兹的表演和放映的报道,成为我们了解当时中国观众的重要材料。  1898年5-6月间,《申报》上发表了四篇有关赫兹演出的报道。和《北华捷报》一样,这些报道称赞了赫兹出神入化的表演;而对电影的观感则要简单得多,主要停留在场面的描摹上。比如,在赫兹放映《维多利亚女王加冕六十周年庆典》的那一周里,《申报》记者对电影的记忆却是:“所演影戏多出,类皆生趣飞动,形状逼真,而亦以二出为*异。一为试演水雷,汪洋大海,波涛万顷,初望之风迥绮觳,鞯纹荡漾,俄而大声发于水上,洪涛飞溅,直薄层霄。二为车士,如出队状,有无数马兵步兵,整队而出,疾徐进退,接踵前行,观之逾时,未见其尽,不啻有千军万马,行乎黄沙白草间也,技至此可谓神矣。”在这篇印象记里,让英侨观众激动万分的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六十周年庆典影片,被漫不经心地忽略不计了。原因自然很有可能在于赫兹放映电影的时候没有任何中文讲解,中国观众无从辨认出女王的形象;而即便能够辨认出,这一形象所引起的也绝不会是民族自豪感,而更有可能是痛彻的被殖民的记忆,以及丧失国家主权和国际地位所带来的羞辱、愤怒、悲哀、恐惧等负面情感。而和1897年库克等放映的时候一样,“试演水雷”和“车士出队”这两部和军事有关的影片被视为当晚所演中*优秀的两出。之所以如此,恐怕和影片的拍摄技巧、艺术成就等并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却依然与观看者对时局的关注,对民族危机的焦虑巧妙而隐晦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早期的电影特技也引起了中国观看者的注意。赫兹头两次放映的电影中,《申报》评论认为“以西女之舞为*。飞燕轻盈,柘枝婉转,尤妙在雾毅,随风分呈五色。忽而为绛,忽而为紫,忽为嫩黄,忽为淡碧,蹁跹妙曼,栩栩如生。”这应该是一部手工上色的彩色影片,夹杂在十余部黑白电影中格外醒目;而变幻的色彩与舞者美丽的身姿结合起来,更让人过目难忘。但是,对这部影片啧啧称美,却不能仅仅视为缺乏见识的大惊小怪或色情趣味的流露,与“咏物”传统联系起来才能更充分地理解。从《诗经》开始,中国文人就以“香草美人”为抒发怀抱的歌咏对象。台湾学者王鸿泰认为,明代后期以降的文人文化,更是以不求仕进的闲隐态度,陶醉于物的玩赏和经营之中。“士人的文雅生活其实是充满感官性的:他们将物纳入个人的感官世界中,以感官来接触、渗透物体,也因此藉由物质的感官接触来承载个人的情感,再经由情感的投注,融合物我,而形成一种脱俗文雅的生活情境。”近代之后,大量仕途不畅或无意科举的文人来到上海,原本意在“脱俗”的高度感官化的生活态度,也被近代上海日益膨胀的消费社会所悦纳。通过他们的文字,西来的物质文化产品不再难以理解,却具备了强烈的感官诱惑,挑逗起消费欲望。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无论是取景和观看的方式,还是画面中的人物和情节,对于观看者来说都是极为陌生的。然而,通过《申报》文人巨细靡遗的描画,无论是现场的观看者,还是通过报纸了解电影的读者,都能够以一种相对熟悉可控的方式,接受这样一种全新的视觉形式。  可见,中国观众到兰心看戏,并非贪图便宜的票价,更多的应是追逐一种全新的时尚。开埠几十年之后,西方人早就由可怖可憎的蛮夷,转变为追慕仿效的对象。无论是国家建设还是生活方式,都被视为文明开化的标志。而通过电影这样一种先进的媒介加以观察和研究,同样是值得嘉许的洋派做法。这样的心态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观众并不能理解电影的内容,却对其赞许有加;以及此后的几年中上海的电影放映为何不曾中断,并通过逐步改进的放映方式,成为上海市民习以为常的文化消费内容。  ……

作者简介

  张隽隽,1985年生,安徽阜阳人。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讲师,20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艺术学博士学位。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17)、“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等称号,2014至2015年期间赴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访问交流。主要研究方向为早期中国电影史、电影文化,曾在《文化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期刊发表相关主题论文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