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611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75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20361132 ; 978-7-5203-6113-2

本书特色

关于胡塞尔现象学,学界研究较多的是其静态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两个维度,但能在这两个理论维度间起纽带作用的身体问题,却较少得到关注。这导致围绕其现象学产生了不少偏见与纷争,比如认为其思想中存在着静态与发生、本质与历史分裂的痕迹。由于身体同时包含物质侧与心灵侧,是经验与观念交汇发生的场所,因此如何看待身体问题是解决所有论争的关键。本书的基本结构是,沿着胡塞尔《观念2》的区域构成线索,并联系其他相关文本,回到原初体验,以身体构成为立足点,逐层回溯来展示身体与世界的共构共生关系。大体说来便是,从原初的身体性知觉出发,由低阶到高阶依次描述物体、心灵、精神诸区域的本质是如何构成的。这些区域既是身体本身的构成层次,又是世界的显现结构。

内容简介

身体问题是当今哲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各学科领域交叉研究的一个重点。胡塞尔作为现象学的开创者,其身体观影响深远,在现象学运动中如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的身体思想都受其影响。本文以胡塞尔的《观念2》为中心,并联系相关文本,来逐层阐释身体与自然、心灵、精神世界诸区域的共构关系,由此也将展现出通常被理解为纯粹意识哲学的胡塞尔现象学,在何种意义上赋予了身体这种“非”纯粹意识之物以基础性地位。

目录

引言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不足
三 本书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章 胡塞尔现象学视域下身体问题的引入
**节 胡塞尔视域下对近代哲学家论身体问题的述评
一 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及心理物理主义倾向
二 身体实体的逐步破裂与经验心理主义——从洛克、贝克莱到休谟
第二节 身体问题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
一 纯粹意识体验与隐匿的身体
二 区域本体论与实显的身体

第二章 身体与物体
**节 物体的观念
一 物体的本质
二 感知物为物理物奠基
第二节 感知行为中物的构成
一 动感与材料感觉使空间与物图式被把握
二 感知的实在性立义——实体与因果关系的显现
三 由物感知而显示出的身体双重特征

第三章 身体与心灵
**节 感觉性身体
一 从躯体到身体——感觉的双重功能
二 触觉作为元感觉场及诸感觉器官的协调统
第二节 由身体感觉态而被主题化立义的心灵
一 感觉的第三重功能与统一的心灵
二 心灵与纯粹意识的区分
第三节 心灵与身体的区分与原初交织
一 心灵与物质实在的区别
二 心灵与身体原初交织
三 作为转换点的身体与心理物理学的悖论

第四章 身体与精神
**节 从自然主义到人格主义态度下的身体
一 作为双面神的身体与心灵
二 超越双面神的先验人格身体
三 身体主体的动机化法则——从动感到实践
第二节 身体间性
一 身体与他人
二 身体与表达
第三节 身体目的论
一 习惯、创生中的身体与生活世界
二 从身体知觉到先验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身体与世界的共构:胡塞尔中的身体问题》:  我们描述因果关系的显现时,其实是在分析意向相关项的特征,而未涉及意向体验与它的关系。具体说,因果依存性及实在物的构成既然依赖于感知行为,那么我们就需结合感知体验来对实在物的显现做进一步说明,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实在物与感知性身体的构成关系。身体首先如其他躯体一样,正是在因果关系中被把握为实在物,于是才能在考察外部物体时将其视为物质性环境。但我们立马会意识到,它同时也是进行感知的载体,即用手触摸、用眼观看等,借此我们才能获得相应的感觉体验。这其实就是上文指出的条件关系,因为动感是随附于这些身体感觉行为的,这同时也指向了下文将描述的心理一物理条件及身心关系问题。就此处而言,感觉体验涉及了上文所说的质素学,即意向活动的实项材料,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我们除了可以立义显现状态与物质性质等意向相关项,还会对此显像做出判断,断定它是正常的、*佳的,还是异常的显现。这些判断原初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下面对此做一分析。首先需明确的是,不论正常还是异常等判断,都已经是一种意向性动机的转变,即从对实在物特性的把握转向了对显现状态是否切合物本质特性的把握,前者是基于因果关系的动机化把握,后者则是基于条件关系的动机化把握。因为单就物质世界来说,它原初在意向行为中的显现方式表明,物与物之间的任何因果关系都是其本质必然的结构,也就是说不论物发生任何改变,都是由因果关系所促动的客观变化,不存在所谓正常与异常现象。只有在判断涉及与意向行为者的条件关系时,物的显现才会被把握为是正常的或异常的。比如在对某物的持续观察中,我们会把恒常体验到的显现状态把握为正常现象。而在这种正常现象中,又可以结合主体侧环境和对象侧环境把某种显现状态立义为*佳显现方式。例如某物在周围光线环境的明暗变化中,会在某个明亮度内在视觉上显现的*为清楚,并且在感知者靠近、远离等位置变化中,相对于感知者的某个位置处它具有*清楚的显现形态。在这种清楚显现的状态下,物会被把握为是以*佳的方式被给予,而且这种被给予方式会沉人意识体验内而构成感知者的兴趣点。每当观察此物时,感知者就会动机化地倾向于获得这种*佳显现状态,而其他显现状态则在与之比较中获得不同的意向性关系,“其他被给予性方式都与这个‘*佳(opti-mal)’的被给予方式保持一种意向关系”①。可见,*佳显现是相对于感知者的关系来说的,是感知者对某种被给予方式的领会与倾向,而就物体来说仍然会把它与环境的任何依存性显现立义为同等实在和自然的,“决没有一个*佳视角,一个客体的‘真实的画面’被意识作为标准来设定,以对立于其他被评判的显现”②。同样,异常显现也存在着这样的特征。异常顾名思义就是非常态,从现象学来讲,某种显现被把握为异常的条件是,该物在与环境的持存关系中,其显现状态总是在一稳定的变化范围内被给予,然而在某一时刻其显现方式偏离了该范围,同时此物又被经验为依然存在着,于是这种偏离的显现就被立义为异常显现。当然,异常也可以指同类物中的反常存在,即此物与持存经验中的物具有同类特性,但它的显现与同类其他物有所不同。不论是同一物的异常显现还是同类物中的异常物,其异常状态都是通过正常世界的持存而相对被把握的,正如胡塞尔所说,“这样的异常物(Anomalien)只能在这种形式中呈现,即正常(normal)世界根本上持存着”。  ……

作者简介

  王继,男,1988年生,河南南阳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现就职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现象学、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方哲学史研究。读博期间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于美国孟菲斯大学哲学系联合培养一年,师从《胡塞尔全集》编者之一、现象学家奈农(Thomas Nenon)教授。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