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

1星价 ¥107.6 (7.8折)
2星价¥107.6 定价¥1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685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1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520368551 ; 978-7-5203-6855-1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通过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清理与审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变迁的内在联系,探索了其产生影响的途径、方式与规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引进,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转型,影响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变;确立了中国文学理论前行的方向,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指导地位,为毛泽东工农兵文艺方向论提供了理论资源;改变了中国文学理论的范畴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还将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的未来走向: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对未来中国文学理论中的人学思想和文学主体性思想无疑具有指导意义,其全球化、现代性、批判思想无疑可以拓展到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其历史与美学批评原则无疑可以指导中国文艺批评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通过集中研究与专题反思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揭示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成就与不足、经验与教训,对21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深化与发展,具有直接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全面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关系,并将之总结为三个方面:从历史进程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体系建构,推动了它的空间拓展,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从理论范畴看,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意识形态范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理论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现实主义范畴的核心资源,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论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民族形式范畴的学理依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文学批评范畴的根本遵循;从发展趋势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畴在中国当代还需要开放扩展,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和文学批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活动。

目录

绪论
**节 马克思主义传人以前中国对西方文化的选择
一 物质文化:洋务派的选择
二 制度文化:维新派的选择
三 精神文化:新文化派的选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审视
一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二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基础
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
一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影响了中国文学理论的
历史进程
二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改变了中国文学理论的
范畴体系
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将引导中国文学理论的
未来走向

**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传播与20世纪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形态
**节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论题
一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三 文学的阶级性
四 文学的服务对象
五 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六 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思想的浅泛性
二 认识的模糊性
三 态度的情绪性
第三节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 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转型
二 确立了中国文学理论前行的方向
三 隐含了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节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范畴系统的形成
一 文学本质范畴系统的构成
二 文学创作范畴系统的构成
三 文学作品范畴系统的构成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框架的确立
一 思想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异同
二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基本框架的确立
三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基本框架的影响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构成
二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三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影响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空间的拓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论与20世纪文献理论中的现实主义范畴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意识范畴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民主文化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民族形式范畴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批评范畴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畴在中国当代的开放扩展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现实价值与中国当今的艺术生产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精神对中国当下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  首先,对文学性质认识的表面化。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们基本上都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强调生活对文学的决定作用;注重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强调政治对文学的支配。他们在研究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时较少研究文学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看到文学与文学家精神的世界:感情、才思、无意识等方面的复杂联系,使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停留在反映论层面。论述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没有错,但同样是反映,却有机械反映和能动反映之别:同一时代的作家反映同样的生活,为什么结果总是千差万别,这就不能不深人挖掘文学家的主观世界去寻找原因。说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没有错,说哲学是生活的反映同样没有错,那么,文学和哲学反映生活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这就不能不深人挖掘文学家和哲学家思维方式的差异、心理活动的差异。显然,忽视对文学家感情、才思、无意识心理的探讨,是找不到科学答案的。这正是20世纪伊始至30年代初期多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的通病。他们在研究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时较少研究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没有看到文学和政治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政治对文学施加影响,文学对政治也有反作用,二者是处于相互影响之中,呈现出的是一种互动关系。同时,他们对政治的理解也比较单一,主要是将其理解为革命政治斗争。其实,政治也是有层次性的,可分为政治斗争、政治制度、政治思想,这不同层面的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也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也有区别。对文学与政治关系思考的表面化,同样是20世纪伊始至30年代初期多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的缺陷。  其次,对文学特点认识的简单化。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们在论述文学的特点时,较多地注意了文学的阶级性、政治性,这些都是阶级社会中文学的重要特点,但不是文学的全部特点。文学*根本的特点在于其形象性、情感性、典型性。对文学的这些特点,许多理论家都没有予以注意,即使少数理论家注意到了,也论述得不多、不深。其实,对文学的特点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从历史的角度,阶级性、政治性是阶级社会中文学的特点,是阶段性的特点,但在非阶级社会,阶级性、政治性就不一定是文学的重要特点了;从体裁类别看,阶级性、政治性更多的是那些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的叙事文学作品的特点,而对那些篇幅短小、容量较小的山水诗来说,阶级性、政治性就不一定是重要特点了;从文学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比较看,阶级性、政治性就不是文学的主要特点了,而形象性、情感性、典型性才是文学作品的根本特点。  *后,对文学作用性质认识的片面化。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文学的思想教育作用或作为斗争武器的工具作用,强调文学对社会的整体影响或改造功能,提出“革命文学的任务,是要在此斗争的生活中,表现出群众的力量,暗示人们以集体主义的倾向”,“革命文学是要认识现代生活,而指示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新路径”,完全排除了作为具体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个体。①他们较少关注文学的审美作用、娱乐作用,更没有看到文学的教育作用或工具作用更多的是文学的附加作用,而审美作用、娱乐作用才是文学的主要作用。当时,对文学的审美说、娱乐说、趣味说都是持批判态度和否定态度的,视其为麻醉青年的鸦片。他们没有看到,再革命的文学,离开了审美,也毫无娱乐性,没一点趣味,恐怕就不是文学了。  ……

作者简介

  季水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比较文学;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二部,主编、合著教材和著作二十多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项、省部级项目十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十四项(一等奖五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