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1722048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32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21722048 ; 978-7-5217-2204-8
本书特色
知名学者张信刚大半生旅程打底,讲述丝绸之路的风云史!林毅夫、袁明、张国刚等人推荐!回顾伊朗、印度、埃及、高加索、俄罗斯、土耳其的跌宕起伏!
内容简介
张信刚教授对“一带一路”各区域的历史、政治、文化有多年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寻访。他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地缘政治、文化脉络等角度展开,从历史与现实、靠前与靠前两种角度深入剖析“一带一路”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在他看来,“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应对优选形势变化、统筹靠前靠前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也是对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同时,他将其个人行走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体验融入书中,并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一带一路这一话题描述得生动且充满趣味,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感知丝绸之路沿线的人口迁移、文化交融、地缘政治风云、各国历史渊源,以及当今靠前形势,更容易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的文化意义、历史传承和靠前影响。无论是对丝绸之路、文明变迁的宏观描述,还是对大中亚、印度、伊朗、高加索、土耳其等地的单独透视,这本书都堪称历史、文化的盛宴。
目录
序
绪 论
**部分 文明研究
第1 章 从活字版到万维网
第2 章 且说美索不达米亚
第3 章 我看大中东
第4 章 从历史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5 章 玄奘与伊本·白图泰远游的启示
第6 章 东方学、区域研究与丝路探索
第二部分 丝绸之路
第7 章 丝路上的文化交流
第8 章 丝绸之路的战略思考
第9 章 乳香、石油、地缘政治
第10 章 印度怎样看“一带一路”
第11 章 中巴经济走廊的历史渊源
第12 章 欧亚大陆风云录
第三部分 大中亚的点与面
第13 章 大中亚与新丝绸之路
第14 章 大中亚人口迁移
第15 章 大中亚的文化马赛克
第16 章 到新疆去:从梦想到现实
第四部分 印度速写
第17 章 体验崛起中的印度
第18 章 认识印度“巨象”
第19 章 印度的“特别行政区”:本地治里
第五部分 波斯文明圈
第20 章 伊朗高原的早期文明
第21 章 波斯文化的复兴
第22 章 伊斯兰教与入侵者
第23 章 波斯的诗与画
第24 章 伊斯兰教什叶派与萨法维王朝
第25 章 波斯文明与伊朗的现代化
第六部分 高加索巡礼
第26 章 高加索:欧亚交界线上的民族博物馆
第27 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高加索舞台
第28 章 北高加索与俄罗斯
第29 章 苏联解体后的南高加索
第30 章 国际博弈中的南高加索
第七部分 土耳其进行曲
第31 章 突厥语民族西迁
第32 章 走向共和
第33 章 迈向现代共和国
第34 章 博斯普鲁斯海峡与埃迪尔内
第35 章 特拉布宗和科尼亚
第36 章 新奥斯曼主义的浮现
结 语
第37 章 古丝绸之路: 人类历史的地理宿命
第38 章 新丝绸之路: 欧亚非大陆的历史宿命
附 录 “一带”和“一路”应该是协奏曲
索引
节选
绪论 文明的基因 “基因”这个词现在很流行,“文明”这个词大家也都非常熟悉。“文明的基因”是从哪里来的?使我对整个人类文明真正有兴趣并且有意识地想去了解的,是一张照片。那是我在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里拍到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主角被人类学家亲昵地称为“露西”,是生活在距今320 万年前的类人类。从照片中可以明显看出,她的双足可以直立行走,前肢比后肢短。她的后人慢慢地走出了埃塞俄比亚,并且走到了全世界。按照今天部分古人类学家的看法,露西应该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祖先。但她的颅容量跟现代人还有很大差别,所以科学家只能将她归类为原始人类,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从已发现的化石来判断,人和猿分化的时间大概是在750万年前:大约300万年前有了非洲猿;大约200万年前出现了会制造工具的能人;大约150万年前出现了直立人,直立人不但会使用工具,可能还会用火。他们从非洲东部走出来,经过中东,到达亚洲(爪哇人和北京人可能都是他们的后代),也去了欧洲;距今 50 万—20万年前,留在非洲的直立人进化成智人,但智人和直立人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这些智人在大约 20万年前也走出了非洲,他们的部分后代被称作尼安德特人,在中东和欧洲留下许多遗骸、工具和人为埋葬的痕迹。大约10万年前出现的现代智人和今天的人类在解剖学上基本上是相同的,我们大家应该都是这一批现代智人的子孙。 在10万年前,人类大致可以分为两支:较为古老的一支是主要在中东和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另一支是从非洲散布到中东、亚洲,后来又到了欧洲的现代智人。在欧洲的现代智人消灭了尼安德特人,虽然他们曾经和尼安德特人交配混血。这两支人类的前额、眉骨和下巴的形状都不一样,显示了他们进化过程的不同。 大约 4万年前,地球还处于冰河期,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之间的水道还很窄狭,一部分现代智人就从印度尼西亚渡海迁移到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成为这两个地方*早的人类。后来,由于天气变暖,地球进入现在的间冰期,海平面上升,陆地缩小,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与亚洲大陆就更加隔绝了,因此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现代智人在几万年的时间里和其他地区的现代智人没有交往。这导致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欧亚大陆走上极为不同的发展轨迹。 大约 2万年前,人类用皮毛御寒的能力逐渐提高,一部分现代智人就慢慢从亚洲东部迁移到西伯利亚居住。在 1.5万年前,当冰川还没消退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渡过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这些人就是今天北美洲和南美洲原住民的先祖。从考古学证据来看,人类从白令海峡进入美洲之后不到 1 000年,就到达了南美洲的南端,平均每年向南移动大约 15 千米。从人类学角度看,美洲的原住民和今天亚洲东北部的居民十分相似,现在的 DNA 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既然现代智人来自同一祖先,那么人和其他动物有什么分别,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这是哲学家要探讨的问题,我说不清楚。作为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我只能罗列以下四点:**,人有比其他动物更复杂和精细的喉部结构,有用声音交流信息的能力,这就形成了语言;第二,人有懊悔、羡慕、思想等感情,这些感情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及的;第三,人能用自己的理性根据一定的法则来理解事物,除了感性地看到一定的事物以外,还能理性地推断一定的事物;第四,人会集群而居,社会组织力量和复杂度要比其他动物高得多。另外,人的眼睛有白眼球,而猴子、猩猩就没有。因为有白眼球和黑眼珠(或蓝眼珠、绿眼珠等)的对照,人就可以“眉目传情”,可以“怒目而视”,也可以“斜眼看人”——内心的想法、感情都会透过眼睛传达给别人。动物中只有人会抛媚眼,狗和猴子再聪明、再善解人意,也不会抛媚眼。开始写人类文明史或开始讨论文明的都是农业社会出身的人,因此,文明的开始可以定义为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种植植物作为食物。那么,首先生产食物的地区应该就是文明的起源地。让我们先看在地理上与欧、亚、非三洲相隔绝的美洲,它自己形成了一个单独的生态系统。中美洲地区*早有生产和储存食物的证据,主要的作物是玉米和豆类。后来,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也出现了食物生产,主要作物是豆类和马铃薯。再看欧、亚、非三洲。这三大洲上有 4个原始的食物生产区,各有自己的特别作物,这些作物当然和当地原有的野生植物有关。非洲西部很早就有了农业活动,*早种植红薯。亚洲西部是人类*早出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有种植业,也有畜牧业。在这里首先被种植的小麦和大麦后来逐渐传到了欧洲、北非、南亚和东亚。印度恒河流域很早就有了独立的农业活动,但我们现在不知道它的原始作物主要是什么。稻米的原产地是中国,东南亚(湄公河流域)也是稻米的较早产区和主产地,大约 8 000 年前就开始种植稻米了。中国黄河流域的农业是自生的,主要种植小米,小麦则是后来从中东传过来的。 农业活动不单是种植作物,一开始就包括了畜牧业。人类与*好的朋友——狗共同生活的历史至少已有 12 000 年。在动物之中,狗是人类*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不是为了食用而驯化的动物之一。绵羊和山羊是在西南亚首先被驯化,大约有 10 000 年的历史。猪大约是 10 000 年前在中国被驯化的。猪对中国人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家”这个字的构成就是屋顶下面一头猪,而“家”对古代中国来说是*主要的社会单位和力量来源。牛、水牛、马、驴也值得一提。牛大概是 8 000 年前在中亚被驯化的,水牛则是于 6 000 年前在中国被驯化,马是 6 000 年前在乌克兰北部的草原被驯化的。人类一开始驯化马是为了食用,后来用其来负重或拉车,*后发现它还能骑,并且脖颈很长、看得很远,可以识途,十分聪明灵敏,所以就将它作为运输和作战的工具了。马被驯化后,人类才有了游牧这种生活方式,进而才有游牧民族。驴虽然看上去体型较小,但对人类还是很有价值的,它是 6 000 年前在埃及首先被驯化的。公驴和母马交配可以生出骡子。骆驼有两种——中亚的双峰骆驼和阿拉伯的单峰骆驼,但两者之间不能交配繁殖。 人和动物有了不解之缘后,当然有很多好处,但也会给我们带来致命的“礼物”。人其实本身是带有病菌的,动物也是。天花、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这些病都是由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导致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就是在家禽身上被发现的。*近引起全球严重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应该是从人类捕获的野生动物身上来的。 文明的发展 我们对人类早期文明的认识主要来自考古学。19 世纪以来,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成为欧美各国学界非常重视的学科。学者们在世界各地进行大规模考古挖掘,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古物,例如陶器、铜器、古代文书等。从这些古物中,考古学家推测出人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希伯来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来,历史学家把考古学家的成果借鉴过来,将某些特定的但范围较大的地理区域里较为固定的物质生活方式称为“文明”(civilization),而把较为抽象的信仰和价值观等称为“文化”(culture)。其实,这两个词都是欧洲人在 18 世纪根据拉丁语词根提出的新名词: civilization 源自 civilis,意为城邦公民;culture 源自 cultura,意为耕耘。它们经常被不同的学者赋予不同的意义,也时常被视作近似词而被互相代用。 大约距今 12 000 年前,地球进入当今的间冰期,那时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已经居住着不同的人群。随着天气开始变暖,可供食用的物种数量增加,人类可以向之前无法居住的寒带移动,追捕一些习惯寒冷气候的大型动物,如驯鹿。在那个时候,农业将兴未兴。也就是说,此时除南极洲以外的五大洲(如果包括大洋洲就是六大洲)上的人类似乎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到 6 000 年前时,中东、南亚和东亚的农业社会领先发展,澳大利亚、美洲和非洲南部则落后了许多。但到了今天,西欧各国人以及他们在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后裔所建立的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经济水平*高;东亚和东欧正在急追,但仍然相对落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南美洲的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和东南亚的山区似乎*为落后。 19 世纪中叶,正当欧洲殖民者统治世界各地,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出现了。这给了那些本来就具有种族优越感的欧洲人一个借口,认为白种人天生就优秀,而黑肤色与棕肤色的人则天生愚蠢。这些种族主义者一方面相信所有人都是由上帝创造的,满口 “爱你的邻人”,另一方面却又错误地演绎达尔文的进化论,把它转化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相信种族和民族的“优胜劣败”和“存优汰劣”,进而在“胜即优,败即劣”以及“优当存,劣当汰”的宣传之下实施种族灭绝行为。 这些观点被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拥护者到处宣传,以致许多受害者都认为事情本来就该如此。在近代中国,也有不少人不自觉地信服这些谬论。简单地说,他们相信,某些人种/ 民族因为天生智力比较低下、比较懒惰,所以发展较为落后。但他们无法解释的是,中国的汉族和西欧各民族的基因库在近 1 000 年中都没有大的改变(倒是在 4—6 世纪时,双方各自有过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基因库因此可能有不小的改变),为什么在 7—15 世纪中国社会明显领先于西欧,而在18—20 世纪则是欧洲明显领先于中国呢?且不论这个问题是否有恰当的答案。一个受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的人,会在自己的言行中不自觉地对欧美人士礼貌十足,而面对贫穷落后国家的人民和本国的少数民族时则不免会自我感觉良好。 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了解进化论的科学演绎,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寒冷地区的人一般个子比较高,肤色比较白;热带地区的人一般个子比较矮,肤色较深。从进化论基因变异的角度看,这种差别很容易解释。 我先说肤色的“物竞天择”。大家都知道,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使皮肤致癌。皮肤的色素能够挡住紫外线,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皮肤癌的发生。在热带地区,肤色白的人会因为皮肤癌高发而降低存活的概率,因而也就难以繁衍;通过基因的变异,肤色深的人就容易在热带地区繁衍。人的肤色还和体内维生素 D 的合成有关。紫外线的照射有利于身体内合成维生素 D,而维生素 D 对人体骨骼的强健来说很重要。在高纬度的寒带地区,阳光照射少,紫外线不够强,如果肤色太深就没办法合成所需的维生素 D,因此不利于骨骼健康。这样,在寒带地区,肤色浅的人骨骼就会比较健康,也更容易繁衍。因此,无论是从防皮肤癌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骨骼健康的角度来看,近赤道的人肤色都比较深,近北极圈的人肤色都会比较白。进化论解释了这个大家都会注意到的肤色分布现象。 再谈个子的高矮。任何动物,包括人,冬天时会怕身体散热太快,夏天时会怕身体散热太慢。要想身体散热慢,就应该减小体表面积与身体体积之比;要想身体散热快,就应该增加体表面积与身体体积之比。现在,设想有两个正方块,一个的边长为 1 厘米,另一个的边长为 2 厘米,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分别是 6 ∶ 1 和 24 ∶ 8(也就是 3 ∶ 1)。因此个子高的人散热比较慢,在寒带比较容易存活,即使在夏天也不要紧,因为寒带的夏天不会太热;个子矮的人散热快,在热带比较容易存活,即使在冬天也不要紧,因为热带的冬天也不很冷。因此,进化论可以很清楚地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肤色深,有些人肤色白,有些人个子高,有些人个子矮。还有,根据近年来的基因研究结果,人类现有的体型、肤色、头发、鼻子、眼睛的差异,都可以在 5 万年的时间里因为基因变异而产生。也就是说,今天所有的人类都有可能是源于 5 万年前或更早之前的某一个小群体,尽管这不是必然的。 既然人类的基因和潜能都差不多,那么以种族论优劣的说法就完全站不住脚。这样的话,又如何解释有些地区的人在几千年之前就已经有了辉煌璀璨的文明,有些地区的人却在不久之前还停留在原始生活状态呢? 先让我们看一下世界各大洲的地图。欧亚大陆是地球上*大的一块陆地,全部都位于北半球,而且主要在温带。穿过欧亚大陆的轴线是东西向,在北纬 40~50 度,因此要从欧亚大陆的东部到西部,穿越的气候带差异不是太大,而且从多瑙河到大兴安岭之间还有连续不断的大草原。再看非洲,它*宽的地方在赤道附近,贯穿它的轴线主要是南北向,穿越了不同的气候带。南美洲亦是如此。南美洲形状狭长,跨越赤道,而且还有一条南北向的安第斯山脉把它割裂成三大区:一个是太平洋区,一个是大西洋区,还有一个就是以热带森林为主的亚马孙河流域。因此,单从地形来看就可以知道,在亚洲和欧洲,人畜的往来和货物的运输比较容易,因此文明容易传播,文化容易交流,而这些在非洲和南美洲则是相当困难的。 文明的首要条件是农业。农业的开始需要有适当的本地物种,这些物种要能够在人的培养之下生长,还要适应季节的变更,且成熟期不能太长。早期人类不可能等候若干年之后才会结果实的植物,因为他们需要尽快获取余粮来维持生命。小麦、大麦、小米和稻米都是一年一熟甚至一年两熟,所以才会被人类选为农作物。当然,没有野麦就没有家麦,没有野稻也就不可能有供人种植的稻米种子。非洲和南美洲就没有野麦,因而也没有小麦;欧洲和东亚本来也没有小麦,但因为陆上可以通行,西亚的小麦就传到了欧洲、南亚和东亚。所以,非洲和南美洲的文明发展先天不足。 推动文明发展*为直接的条件是可以被驯化的、能驮重和耕田的大型牲畜。前面已经说过,牛、马、驴、骆驼这些大型的哺乳动物都是在亚洲被驯化的。一旦有了被驯化的动物,并且可以让它们快速繁殖,这些牲畜就可以帮着种田,可以载人和运货,当然还可以给人类提供肉食。这些条件在非洲都不存在:非洲有的斑马和犀牛都无法被驯化,狮子、老虎更是不必谈。美洲和澳大利亚也没有可以驯化的大型动物。有人说,美洲和澳大利亚的原住民为什么守着肥沃的土地却不发展农业,而欧洲人去了才一两百年,美国和澳大利亚就成了世界两大谷仓和*重要的棉花、羊毛产地?答案很简单,因为欧洲人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即有了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机械设备之后才过去的。前面提到,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原住民都是 4 万年前从印度尼西亚渡海过去的,之后海平面升高,水道变宽,直到 18 世纪欧洲人到达那里之前,他们都没有与其他人类交往的机会,只有袋鼠为伴。面对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既有的地理条件(高山、沙漠、海滨),生态环境和物种分布,这些原住民只能在这些限制下繁衍,没有其他办法,所以他们没有发展农业。美国*大的农业州是加利福尼亚州,可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原住民没有适当的作物种子,就算有种子也没有水去灌溉农田,因为加利福尼亚州是个干燥无雨的地方,现在当地的用水是从 1 500 千米之外的落基山脉用运河引过去的。 总而言之:一万年前,几大洲的人类都还没有进入文明状态,所以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地方发展得很快、很好,有的似乎还在原地踏步。这不能全怪后者文明落后,至少不能简单地归因于那里的人们能力弱,毕竟大家脚下的路并不一样,有的笔直而平坦,有的则是崎岖难行,因此文明就有了不同的发展。
作者简介
世界知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及讲席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先后任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校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及美国南加州大学。1990年后,先后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创始院长、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香港城市大学校长。曾担任香港文化委员会主席、香港创新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公职。被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名誉教授。 2007年退休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商学院及土耳其海峡大学讲授人文通识课程,并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名誉院长。 获颁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金紫荆星章、法国国家学术棕桐司令勋章。 发表过英文学术论文百余篇、研究专著两集,获得一项加拿大专利。著有关于教育、文化与文明的中英文著作13部。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6.0¥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清朝穿越指南
¥14.4¥4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3.1¥68.0 -
朱元璋传
¥14.0¥39.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1.7¥3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7¥38.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2¥35.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27.8¥7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4.1¥68.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9.7¥58.0 -
中国近代史
¥6.0¥20.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16.0¥45.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8.9¥29.8 -
硬核原始人
¥21.0¥65.0 -
中国通史
¥18.5¥45.0 -
谁是剽窃者: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战争
¥15.8¥45.0 -
中国庭园记
¥13.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