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 (函装典藏版)

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 (函装典藏版)

1星价 ¥896.0 (7.0折)
2星价¥896.0 定价¥128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725965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11920
  • 出版时间:2014-05-01
  • 条形码:9787107259654 ; 978-7-107-25965-4

内容简介

  《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典藏版 套装1-20册)》从教育科学分类学的观点出发,比较系统地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反映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试图勾勒教育科学的概貌。  《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典藏版 套装1-20册)》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同时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材料与观点相结合,叙述与评析相结合。  《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典藏版 套装1-20册)》属于学术性著作。作者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力图从纵向上论述学科发生、发展与趋势,从横向上比较和分析不同流派的观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梳理辨析,努力反映学科前沿,亦体现作者自身的见解。

目录

《教育哲学》
导言
**编 教育
**章 教育意义的探寻
**节 意义与语境
第二节 常识与理论
第三节 意义的共时性与历时性
第二章 教育作为工具
**节 存在合理性的**追问——教育起什么作用
第二节 存在合理性的第二追问——教育怎样起作用
第三章 教育作为生活
**节 工具主义理论的危机
第二节 杜威对教育的理解
第三节 教育价值的确立
第四节 效率与价值的冲突
第四章 教育作为事实
**节 教育研究的科学追求
第二节 教育真是“事实”吗
第三节 存在着“教育事实”吗
第五章 教育究竟是什么
**节 教育理论的元研究
第二节 教育理论是什么
第三节 我们该如何谈论教育

第二编 教育过程
第六章 知识与理解
**节 教育知识选择中的冲突:功利主义与博雅教育
第二节 知识的效用
第三节 知识掌握的意义标准
第七章 民主与权威
**节 教育过程伦理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第二节 民主许诺的落空
第三节 为权威而辩护
第四节 权威的真正确立
第八章 自由与约束
**节 两种自由教育观批判
……

《教育逻辑学》
上篇
引言
**章 导论
一、逻辑科学与教育科学
二、认识规律、思维规律与教育存在规律的统
三、《教育逻辑学》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教育逻辑学概论
**节 教育逻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典逻辑思想和方法在教育
理论中的运用
二、近现代数理逻辑的启示
三、教育逻辑学的产生
四、教育逻辑学的展望
第二节 教育逻辑学的研究领域及其与逻辑科学、教育科学的关系
一、教育逻辑学的研究领域
二、教育逻辑学与逻辑科学、教育科学的关系
第三节 教育逻辑学的学科性质与科学价值
一、教育逻辑学的学科性质
二、教育逻辑学的科学价值

中篇
引言
第三章 教育理论的范畴逻辑
**节 教育理论范畴的逻辑意义
一、范畴与范畴问题
二、教育理论范畴与教育规律
第二节 教育理论范畴的逻辑类型与逻辑层次
一、教育理论的历史范畴
二、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范畴
三、教育理论的基本范畴
第三节 教育理论的范畴逻辑
一、教育理论范畴产生与发展的逻辑
二、教育理论的范畴关系
三、教育理论范畴结合与变换的逻辑
四、教育理论的中介范畴
第四章 教育语言的逻辑
**节 教育理论的语言问题
一、语言与逻辑
二、教育理论的语言问题
第二节 教育定义
一、教育定义的类型
……

《教育社会学》
《教育政治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文化学》
《教育生态学》
《教育卫生学》
《教育行政学》
《教育信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测量学》
《教育统计学》
《教育评价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史学》
《教育实验学》
《教学论》
《比较教育学》
《元教育学》
展开全部

节选

  这种思维方式虽名之以“实验主义”“实用主义”或其他什么,总之,其实质就是消解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将运动、发展绝对化,他用“经验”这个术语来说明主客体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历程。这一点运用于教育思维逻辑的后果,就是否定教育的外在目的,否定工具主义思维中的“目的一手段”构造。用杜威的话说,“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②。这样,杜威从根本上把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目的的研究作为一种“无意义”的问题而加以否定,而他所提出的问题是“教育过程”。  对于这一问题的否定,花费了杜威很多的精力与篇幅,也给人们带来很大的误解。的确,一个终日浸淫于“目的一工具”语境中的人怎么可能会去接受“教育无目的”这个命题呢?这些人“不懂”或不能“理解”这个命题所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样,要“懂得”这里面所包含的意义,必须来一番语义翻译工作。  通俗地说,以“实体”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将运动过程看成是达到某个终极目的的途径,这样,教育过程也不过是“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但是,如果终极目的并不存在呢,前人不惜终身精力去论证的种种终极目的与价值、种种实体“事实上”并不存在,那么,运动、发展、变化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途径了。换言之,这些东西就会变成思维反省的焦点,在思维中变成绝对的“实体”。引申到教育上,如果某种理想人格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或不可能实现,那么,为什么要对之加以论证与辩护呢?如果某种“完满的生活”并不是绝对的、超越的,而是与个人的生存条件以及现实的心理体验息息相关,那么,我们有什么必要将某些人认可的“完满生活”作为一切完满生活的标准强加于所有的儿童?如果让他们花费了十几年的寒窗生涯去追求的东西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那么,由此我们在教育上所作的种种努力看起来已不是一种理智上的失误,而是道德上的犯罪了。因为我们逼迫儿童刻苦追求的东西本身并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过去那种追求教育目的中的理想人格、完满生活的做法的确是承担了极大的理智上与道德上的风险的。不能说完全错误,因为至少出发点是善良的,但问题的实质是,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尤其是价值、信念更不是绝对的。绝不能把个人的某种价值与信念当成普遍、绝对、不能超越的东西去要求所有儿童去接受,如果这么做就是犯罪了。道德上的善良愿望往往会导致非道德的后果。因此,研究这类问题的哲学家应该是十分小心谨慎并保持宽容、谦卑的态度。当然,像杜威这样的哲学家谦卑得非常彻底了,即完全否定这个问题,不再谈论这个问题。  在了解了这种基本态度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杜威为什么会说“教育无目的”,也会理解他为什么说教育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活动过程,它不需要某个终极目的作它的价值指南,其价值定向就在于教育过程之中。这样,杜威提出了把教育过程作为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  当然,说教育无目的,并不是说教育变成了不断流动的过程,失去了价值上的定向与辩护。相反,杜威是视“改造教育”为己任的,他必然要提出“好教育”与“坏教育”的区别标准的,只不过这一标准不再是由“外在目的”来决断,而是从教育过程中去寻求与论证了。  ……

作者简介

  瞿葆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学术顾问。    吕达,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