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5517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511551740 ; 978-7-5115-5174-0

本书特色

1. 十四五规划已明确提出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 2. 书稿由15位研究者、监管者、从业者分别从各自角度讲述,全面呈现金融科技的真实面貌。

内容简介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金融科技是我国贯彻双循环战略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一个重要抓手,我国需要高度重视并结合国情着力创新发展金融科技。《金融科技15讲》围绕金融科技这一重要议题,由15位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等的研究者,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银保监会等的监管者,中国建设银行、腾讯、华为等的从业者集体撰写而成,专家们从各自的角度,结合实践案例,对金融科技这一新兴事物进行深入分析、解读,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金融科技创新对于凝聚金融发展新动能、深化数字化转型的特殊重要意义,认识金融科技创新的实质、标准、发展逻辑,科学研判金融科技创新的风险、边界,进一步激发金融科技创新潜能,助力新经济发展。

目录

前言:数字鸿沟、金融科技与跨越挑战 >>> 001 上 篇 研究者说 第1讲 完善制度是金融科技健康发展的前提003 李 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一、要进一步改革金融体系,特别是改革我国金融的基本体制机制>>> 007 二、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发展,要紧紧围绕金融的本质要素展开>>> 008 三、要明确监管定位和权责>>> 010 第2讲 疫情过后,金融科技发展的三大方向013 朱 民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 一、金融科技向整体智能化发展>>> 014 二、区块链的作用日益凸显>>> 020 三、数字货币将从根本上改变金融生态>>> 021 第3讲 数字经济加持,金融科技加速025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数字经济加持>>> 026 二、信息技术赋能>>> 029 三、金融科技生态>>> 043 第4讲 金融科技支持供给侧、需求侧改革047 杨 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金融科技50 人论坛学术委员 一、问题的提出>>> 048 二、金融科技发展的理论视角:促进经济与金融效率提升>>> 050 三、金融科技发展的功能视角:以缓解小微金融矛盾为例>>> 054 四、金融科技发展的行业视角:金融数字化转型 >>> 057 五、新形势下需找准金融科技发展的痛点>>> 061 中 篇 监管者说 第5讲 提升金融科技守正创新水平,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069 李 伟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 一、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逻辑>>> 070 二、金融科技创新与风险相伴相生>>> 072 三、金融科技创新潜能有待进一步激发>>> 074 第6讲 金融科技与金融稳定077 孙天琦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 一、金融稳定的基本定义>>> 078 二、长期看,金融科技进步能够促进金融稳定 >>> 079 三、数字金融发展给金融监管提出新课题、新挑战, 风险呈现新特点>>> 081 四、完善监管体系,严肃市场纪律,发挥金融科技支持实体经济、维护金融稳定的积极作用 >>> 090 第7讲 算法经济与算法监管101 姚 前 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 一、算法经济>>> 102 二、算法隐含风险>>> 105 三、算法监管建议>>> 107 四、小 结>>> 109 第8讲 发挥标准在金融数字化转型中的支撑作用111 杨富玉 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一、我国金融数字化转型有坚实基础>>> 112 二、标准支撑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国际经验>>> 116 三、强化标准在我国金融数字化转型中的支撑作用 >>> 119 第9讲 金融科技发展与实体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周期协同127 蒋则沈 中国银保监会创新部业务监管部副主任 一、金融科技是金融周期、经济周期和技术周期的交织互动>>> 128 二、技术应用仍需尊重金融的内在特质规律>>> 135 三、思考与建议>>> 138 下 篇 从业者说 第10讲 金融科技为证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143 安青松 中国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 一、金融科技在证券市场的应用场景广泛>>> 144 二、金融科技深刻改变证券行业发展生态>>> 147 三、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方兴未艾>>> 150 四、金融科技对行业文化带来新的挑战及应对 >>> 153 第11讲 金融科技重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161 高 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 一、后疫情时代对金融科技的重新认知>>> 162 二、金融科技在银行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67 三、金融科技推动传统银行变革>>> 170 四、金融科技催生银行新业态>>> 173 五、金融科技提升银行发展质效>>> 184 第12讲 要兼顾金融智能化下“发展与风险”的平衡191 金磐石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信息官 一、智能化转型实践>>> 192 二、行业趋势探析>>> 197 三、智能化引入风险的防控>>> 198 第13讲 以科技破解普惠金融“不可能三角”199 蒲海涛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金融研究院院长 一、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00 二、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 204 三、疫情期间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 209 四、金融科技更好服务普惠金融的建议>>> 214 第14讲 “新思维开新局”——用新思维建设新基建、新金融、新安全219 郭 为 神州信息董事长 一、新基建:新演进孕育新机遇 >>> 220 二、新金融:新范式服务新需求 >>> 228 三、新安全:新突破解题新格局 >>> 231 四、思考与建议>>> 236 第15讲 创新数据基础设施,共建金融数字化未来239 周跃峰 华为公司副总裁 一、金融新基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40 二、积极拥抱 Fintech,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 244 三、华为助力金融新基建,共建金融数字化>>> 249 四、金融业数字化未来展望>>> 254
展开全部

节选

  《金融科技15讲》:第二个问题是金融科技如何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的关系。金融科技创新首先解决的是金融领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风险等问题,但是延伸到实体领域,或许某些场景中金融科技创新发挥的作用还不明晰。比如,消费金融领域,存在理性消费者和非理性消费者,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金融科技创新是否会带来新的风险,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三个问题是开放与闭环的关系。开放是大势所趋,但是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商业模式遇到的挑战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如在欧盟地区推进开放银行建设的过程中,既存在银行不愿意真正开放核心数据的问题,也存在原有商业模式没有真正被颠覆、被打破的问题。中小金融机构在当前商业模式下简单开放,可能会失去唯一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闭环在某种意义上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平台经济模式,当前受到了非常严格的监管。无论是开放,还是闭环,都以平台经济模式为核心,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场景落地情况。未来金融科技场景应用的另一个重中之重,就是不能简单地谈局部业务和局部应用,而需系统考量平台生态建设。第四个问题是标准与非标准的关系。当前监管层高度重视金融标准化,但是还存在很多非标准化领域。例如,从理论上讲,供应链金融很难进行标准化。如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金融,其核心是“确权”,但是现有机制很难有效支撑确权,因此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金融本质上难以摆脱非标准化业务模式。一方面,为了适应监管,适应行业发展的长期趋势,在推动一项业务创新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它的标准化问题;另一方面,面对大量的业务特征,如果难以进行标准化,如何运用金融科技来弥补?第五个问题是基础与应用的关系。衡量应用的重要标准,是能否带来商业模式的回报,能否可持续运营。当前所有金融场景的探索都面临基础环节的问题,包括数据、技术、人才、共识和制度监管都还未形成公认的准则。当一些机构试图率先推动金融科技场景落地时,会面临基础支撑不足的问题;但是如果纯粹基于商业模式,前提条件总是不成熟。因此行业领先机构除了考虑短期应用的商业模式之外,还要从行业出发去推动一些基础性工作,这同样也离不开政府和协会的作用。此外,数据问题也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着眼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数据究竟是C端数据还是B端数据,是着眼于数据治理还是数据挖掘和应用,是着眼于数据安全保护还是数据使用效率,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下一步金融科技创新的纵深度。因此,为了更好地化解这些矛盾,我们认为,各类金融科技从业机构也需着重思考如下几个关键词。**,合规。金融科技正迎来下半场。无论在全球还是我国,合规发展都是金融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

作者简介

  杨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博导。曾主编图书《数据要素:领导干部公开课》《读懂中国经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