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8766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8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00876618 ; 978-7-5008-7661-8

本书特色

“以改变为目的” 的学习才能解决工作难题、优化心智模式、推动组织变革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经过20年亲身实践,在不间断的独立思考中逐渐清晰和沉淀下来的珍贵总结,是对“好的管理”和“管理者的必经之路”这两个问题的全部实践、验证和思考。全书共分七辑,共一百余篇文章与案例,引发读者对管理的深入思考,学习制定策略、组织团队、分辨数据,成为脚踏实地的专业管理者。突出真实性、实战性与学术性,内容涵盖了战略、企业文化、团队建设、 用人方法、绩效考核、管理工具等,为具体的管理问题提供卓有成效的解决办法,帮助管理者轻松提升自身管理能力。

目录

目录:

**辑 案例会说话

培训项目设计的15个要点·

中国式的管理者学习方式·

决策的边界·

移动学习·

第二辑 与大师相遇

行动学习的本质·

关于自我认知的提问·

明茨伯格和雷格·瑞文斯的洞见·

学习的设计在于依循人性·

大师们所见略同·

事实、行动与动机·

在系统中觉察与成长·

假设对方是伙伴·

由建构主义的课堂所想到的·

向过去的自己学习·

反思的结构与技术·

耐心是学者*好的天赋·

管理者怎样读书·

不像术语的16个名词·

第三辑 悟道的碎片

培训的两个基本假设·

精确定义内训师·

区分带来创新思维·

完全互动的课堂·

一流的培训需求是创造和教育出来的·

打破寻常方见行动·

决定研讨效率的因素·

引导工具的重新设计·

足够数量的提问·

在联结中反思·

关于假设的训练·

三到法的设计原理·

谁在那里更重要·

管理者的学习原则·

年度培训备忘录·

检定工作难题·

关于远程学习·

第四辑 公开的教练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透彻的弗雷德蒙德·马利克·

管理者的品格·

完成提问的意图·

中国古人眼中的管理者·

行动学习的三大目标·

阿尔伯特·埃利斯的启示·

管理者的钻石途径·

首席提问官·

管理者的自我认知·

典型语言的背后玄机·

隐藏的教练·

第三只眼·

自卑与超越·

VUCA时代的学习方式·

管理者之所以是管理者·

故事与案例·

行动力·

管理者的自由·

对方是谁·

组织的智慧·

管理者的目标感·

成为惠勒教授那样的管理者·

培训工作者的思考习惯·

管理者的自我控制·

如何提出洞见性问题·

难题的美感·

永远的德鲁克·

第五辑 工作即修行

一份永久的承诺·

平衡·

关于需求调研·

自我深度学习·

关于培训项目设计的对话·

NLP中的信念系统·

改造我们的培训·

培训研发的难点与要点·

自问自答·

未来*重要的组织能力·

意愿度与学习力成正比·

教练型管理者应具备的三项能力·

大楼、大树与大师·

又一次关于培训项目设计的对话·

只有今天*接近明天·

团队的力量·

坚持长期主义·

简单的对话·

工作断想录·

第六辑 对话的艺术

糖炒栗子·

农夫与石头·

每一块云彩下都有不同想法的人·

一个人的言行不等于这个人·

左派与右派·

关于人性·

给公司起个好名字·

丑陋的钻石·

独自跳舞的女孩儿·

具体·

同时·

幸福·

轻松感·

选择·

刚入职的教练·

从临渊羡鱼到退而结网·

开始才是工作*重要的部分·

从设计到试讲·

假如一定会输·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我是怎样学会骑车的·

贝利是我·

关于赋能·

关于管理本质的对话·

管理者的心学·

特辑 真实的课堂

学习是怎样发生的·

执行的空间·

提问训练营·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悟道·行道·授道 (一) 精神分析类的书,我总是有距离感,连弗洛伊德的著作也不愿意多读,翻不过几页,但很多书的名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本写比昂精神治疗临床思想的书——《思想等待思想者》。仔细看着这个书名,您是否也像我一样深受触动? 读子纯的书,就是这个感觉。那些思想原本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是等一个叫那子纯的人悟到了而已。这么说,并不是唯心,换一种说法,真理、规律是不是早已客观存在呢?是不是在等待被发现?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在牛顿的墓志铭中写道:自然与自然之间的法则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 思想是思想者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只有思想,才能看到他们本质意义上的与众不同。要承认,我们很多人,在很多时候,是懒于思想的,而思想者则不同,正如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他们已经把思想变成了生命本身。为什么会如此呢?我只能推测,他们有更强烈的使命感,一种回答时代之问、世纪之问、亘古之问的使命感。正像国企问题之于子纯,朝斯夕斯,念兹在兹,忧之虑之,思之盼之,谓之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并不为过。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是陈寅恪写给王国维的。我**次读这句话就认定,这其实是这位“教授之教授”自己的内心写照。现在,我又有了新的感受:这句话也是写给所有思想者的,是思想者精神与人格的写照。思想者因其照亮了这个世界,所以永远应该被尊敬、被崇尚,也唯其如此,人类进步,或者说我们每个人的进步,才会有更大的推力。 (二) 给子纯前三本书(《思维创新》《大匠无弃材》《隐藏的教练》)作序,反复使用了一个词,就是“实践”。源于实践,着眼实践,推进实践,这是他固有的特质。相较于一般学者,他的*大优势就是实践。他是思想的实践者,是实践的反思者。实际上,子纯之于我,之于很多读者,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着的坐标式的存在。他在《悟道的碎片》中说:“道不是用来听的,而是用来悟的,更是用来行的。行,才是道的*终意义。”这正如书中记述的同一课程的不同呈现、同一工作的不断变化等的要求,他表现出的弹性,都是“行道”实践的发展使然。子纯属于完全、彻底的实践导向型,躬行于先、反思于后,相比于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接近于冯友兰的“人对于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能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这方面,北师大一位学生课后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他“有坚守的东西,也有妥协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能深切感受得到,除了结果,行道者在大多时候并不惬意,每一个成功案例,背后都是隐忍与坚持,都有压力与决绝。也正是由于缺少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对很多人来讲,在很多时候,很多事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子纯很喜欢鲁迅,读《阿Q正传》的遍数,是以“百”来计算的,可以称得上忠实的“鲁粉”了。事实上,他也颇有鲁迅的气度,譬如他的斗争精神,他的敏锐,以及有时表现出的冷峻等,确有神似之处。况且,他对鲁迅的思想也多有弘扬。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对于子纯来说,似乎他的面前,到处都是路,绝不仅仅是人多走“成”的路。 行道者的背影尽管有些孤独,却始终是一种召唤。他也特别希望在他回首时刻,“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 从本质上讲,子纯近二十年来是在做着一个社会实验:在改变自己的同时,尝试着改变更多的人。这就是他的培训,他的行动学习,他的教练技术,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他的“以改变为目的”的学习。 很多人怀疑过讲师的水平,却不怀疑培训的组织方式,我也一度在想,子纯是不是让培训工作复杂化了?接受他的培训,并不是一件让人感到舒服的事,这不仅包括他的学员,也包括他的读者。听他的课、读他的书,要是在进行中间找愉悦感,那就太难了。这或许是他有意而为之,因为他的理念是:学习必定要脱离舒适区。对于很多人来讲,如果能够经历一番皱眉、一番郁闷,甚至要经受住有些让人愤怒的拷问后,平静下来再想,扪心自问式地想,就能收获到属于自己的通透与澄明。 不舒服的根源是什么呢?我反复体味,觉得每次与他对话,包括在书中与他对话,都有一种被俯视的感觉,似乎他更清楚你的问题,似乎他已经替你思考过了应该怎样解决问题,似乎他霸道地逼迫着你去正视、解决问题——尽管那些问题与他本人毫不相干。但是,这不是似乎,这是真实发生着的培训,在我们认可之前,没有人会喜欢,没有人会不抗拒,没有人不在怀疑那些提问的意义。而只有发生转变之后,才会真切地意识到,原来,问题是可以这样来看待和解决的!进而,立即付诸实践的冲动,也必将油然而生。 相比于听课,我更倾向于推荐多读子纯的书。一则是减少了面对面的压迫感,二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充分思考他的发问与实践。我有一个感觉:由于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很常见,很多时候,我们和子纯都觉得自己是站在高山上,居高临下审视着山谷中的同一个问题,以为自己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却没有意识到各自的立足点并不在同一个山头。视角不同,分歧自然难免。读书*大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多花一些时间来磨合、来碰撞,或悄然渐进,或幡然顿悟,或另辟蹊径,真正来一次“以改变为目的”的学习。 (四) 为什么要尝试改变别人呢? 不得不承认,自扫门前雪,一直是千百年来世俗社会的主流意识,一句“关你什么事”,常常是*自然的心迹流露。 然而,在这个深夜,我一边写序,一边关注着汹涌疫情,心情复杂而沉重。这场疫情中,你能成为孤岛吗?局部问题、个例问题都是整体问题的一部分,整体中的每一分子其实都是有解决问题的职责的,只不过,很多人常常把解决问题看成是别人的事,并没想到或想尽自己的责任。 显然,子纯是要站出来解决问题的人。在他的世界里,为国企做好培训就是他的使命,“天天被这使命感驱使着,使命驱动着我做的很多事情已经超越了界限”。他为行动学习设定的三大目标是:“解决工作难题”“优化心智模式”“推动组织变革”,这与我们固有的培训体验有着明显的不同。尽管有人在怀疑,但他一直在努力,较之那些身在“局”内却超脱为“局”外的人,那些带着冷漠或者冷冷笑意看着问题在企业、在单位、在团队、在同事身上恣意发展的人,完全是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境界。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管你身处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不管我们活动的轨迹是否存在交集,统统如此,一定如此。局部问题一旦演化为系统性问题后,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子纯是意识到了自己责任的人,并一直在行动,是王阳明那种知行合一意义上的行动。所以,我再一次强调,子纯是坐标式的存在。 (五) 有人讲,大道无形,行者无疆,我觉得这只适用于宏观的观察与思考。诗和远方再美好,回到当下,还是要从琐碎而具体的事务做起。这就又需要以入世的态度来承接,必须做到胸有谋略、动有章法。子纯之于培训,不仅是思想,更是落地的工具。这些工具的优劣利弊,我不甚了了,评价权还是要交给使用者,是否顺手,是否有效,只有使用后才有发言权。同时,既然是工具,也就必然需要不断发展、不断优化、不断更新迭代,正如子纯所期盼的,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持续实践、持续探索。 (六)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就子纯的三观来讲,著书绝对是一件庄重的事。但是,他终究选择在困苦中坚持。 有求皆苦,这是行道者的代价。 学习的榜样 那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学习者,他深切地知道如何才能使学习发生,他是学习的榜样。他内心对推动学习发生是出于本能的,这种本能来自老师本人系统*高层次的自我澄清。我尝试猜想这样的自我澄清,我想是来自“我所能够创造的价值和贡献是什么?”或者“我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正如那老师书中的一句话:“为别人服务*多的人*富有。” 每个生命都有天赋可以绽放,那老师经由学习绽放自己的生命。这本书是那老师作为学习者、管理者、培训者三个主要角色的人生经历,全书看似短篇汇聚,实则是案例的集结。因为那老师特别会讲故事,他曾用一个野鸭子的故事让二十几位一线员工如痴如醉了45分钟。作为学习者,他为每一分钟都赋予意义;作为管理者,他对下属以亲人相待;作为培训者,他用超前的眼光和坚韧的决策在流向未来的时间里震撼你的心灵。 这本书的内容在本质上说的是学习的事,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行动。书中让我们看到行动的同时,更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习也是行动的一部分,甚至是行动的前提。熟悉那老师的人都知道他几乎每天晚饭后都会练习定点投篮和游泳。投篮是刻意的练习,一般投3轮或4轮,每轮投篮50个,*后一轮是移动跳投。*高纪录50投45中,3次平纪录,连续投中的*高纪录是36个。这样刻意练习的主题是“专注当下”,通过练习可以提升学习运行的质量,甚至可以改造学习。老师书中释放的思想或价值观、原则或标准、方法论或方法,都是他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他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回应着多彩的大千世界。 老师的思想很有名气,为人安静、平实、勤奋。对他来说岁月是静好,静的是心,好的是状态,如此流逝的时间就有了价值。我期盼读者在书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答案,我的感受只是一个学生的独白。先生(从此以后我改口称老师为先生)在书中创造的是一个自由拾取的空间,允许每个人拿起或放下,而他只是用欣赏的眼光注视来往或经过的人们,只有回应,没有判断。前些日子,先生许了一份期待给我,希望我在十年内出一本书。对此,我在心里感激这份厚爱! 再次应先生要求为他的新书写序,我仍然是惶恐的同时心怀感恩。欣然接受的理由是“学习”。

作者简介

那子纯,教授级高级政工师,实战派讲师。长期在大型国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研究创立了三到法、五级落地、V字形理论。曾任大庆油田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油田培训中心主任、油田热电厂党委书记,现任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助理。专注于领导力、思维创新、行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主要为国企中高层管理者授课,辅导多家大型国企行动学习落地,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为各类管理培训班和MAP研究生进行授课。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