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丝路精神与文化传播——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第15辑)

丝路精神与文化传播——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第15辑)

1星价 ¥58.8 (6.0折)
2星价¥58.8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2850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26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19285043 ; 978-7-5192-8504-3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中华文化与东南亚华文文学”“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华文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语言研究”“泰华文学研究新视角”等多个部分,对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及“一带一路”倡议间的关系与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正在发展变化中的泰华文学发展新动向进行了论述,是当前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新推进。本书还在文学语言学科建设方面,从东南亚华文文学语言发展变化的角度予以研究与探索,开辟了文学语言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本书适合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者及爱好者、文学语言研究及爱好者阅读和使用。

目录

·中华文化与东南亚华文文学
中华文化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关联
中华文化与新华文化的关系
东南亚民间故事的华文戏剧书写与舞台呈现
中国话剧在新加坡(1945-1970)
“海丝文化圈”中的闽南语戏剧
——以歌仔戏在菲律宾的跨界传播为例
新华文学的发展、变化及动向
新马泰闪小说的发展及其创作特色
日常生活与媒介网络
——试探东南亚华人研究的路径
金枝芒:华文文学史上“失踪”的经典作家
——在新纪元大学“缅怀马新文坛前辈金枝芒座谈会”上的演讲
战后初期马华诗歌的地域形态演变
黎紫书小说中苏童作品的影子
从饱受蹂躏到积极抗敌
——谈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马华文小说(1945-1970)
五四运动对早期新马小说的影响
周颖南与丰子恺、刘海粟通信管窥
灾难中的反思
——评李选楼小说《救灾前线》
“风物长宜放眼量”
——读《诗歌行·有你真好》有感
骨子里永远的中国人
——柯清淡《五月花节》小说评赞
永难愈合的心灵创伤
——浅析《后遗的愁容》
浅论菲华作家黄一泓《点到为止》中的“点到为止”
石在,火种不会绝灭
——从柔密欧·郑的书信窥探其文学与生活
华人堡垒的自我营构
——以印华爱情小说为例
印尼苏北诗坛现状
浅谈缅华现代诗歌诗坛的发展
史书美华语语系文学“源流”考辨
且将新火试1日茶
——严歌苓文学作品中的移民文化特色
从汉字简化800年说到简化字返祖
许世旭的汉语散文世界

·“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华文文学
21世纪的中马人文交流:华人与中华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与新马华文文学发展的历程
——文学史书写的思考
视野与途径
——“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的历程及特点
“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与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新华文学发展的回顾和思考
新华文学的发展历程在“一带一路”中所表现出的特性
“一带一路”对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的时代意义
——传承与弘扬丝路精神
“一带一路”对印华文学的影响

·东南亚华文文学语言研究
“汉语诗心”与“汉语诗性”散论
蓝色反应与另一种汉诗
——有关新诗与外国诗歌译介几点思考之“虚拟论文”的“引文
……
·30年来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述评
·泰华文学研究新视角
·越华文学研究新收获
·附录:东南亚华文文学学科建设
厦门: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基地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迈大步
厦门以厦门大学为中心形成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基地
编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丝路精神与文化传播——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第15辑)》:  海外华文文学一向都被视为来自于中华文化。  这样的说法并不过分,而是实实在在、有凭有据的。海外华文文学的兴起始于一个国家社会动荡的时期,许多人在家乡那样的环境下生活不下去了。有的人因为海外有自己的亲戚朋友,受已经在那里生活下来的人们的影响,于是就离开家乡,从出洋的口岸上船,到南洋,到他们认为可以赖以为生、安顿下来的地方。这些人较之更早来的那些人识字更多,有知识,有学问,即使不在亲戚的公司、工厂工作,也可能向文化教育领域发展。于是有些人从事教育工作,也有的在报馆工作。当然,有些不在这范畴之内的人也可以提起笔,写一些对异地他乡的观感,有的抒发他们思乡、思亲、思友的感情,有的是对时局的抨击,希望能改革社会,实现理想。  就这样,他们发表的文章有的保留了下来,有的被汇编成册,当然,更多是随时丢弃,或也因时间的关系被遗弃了。而那些能保留下来的,有机会被发现,有机会被人们收录,成了今天的文学遗产,成为难得的早期经典作品。  从清代末期到中华民国成立的那段时间,南来的文人不少,不只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简称“新马”),甚至在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菲律宾、泰国、文莱等地方都有。在东南亚的好几个国家中,从中国南来的文化人不少,从今天能知道的情况来看,新马*多。兹略举一二。  今天,提到*早在新马活动、生活、写作的作家,我们一定会提到谭云山、邱菽园、郁达夫、胡愈之、沈兹九、杜远燮、张楚昆、陈残云、洪丝丝、马宁、汪金丁、叶尼等。实际上,巴金、许地山、杨骚、洪灵菲、老舍、许杰、徐志摩等人在此之前已经来过新马,也有以新马为背景撰写出来的作品。许地山的《缀网劳蛛》一书中有好些篇章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杨骚的《受难者的短曲》有以珍珠巴刹为描写对象的;巴金在新加坡停留8小时,在岸上与人换了钱,也写了《海上看日出》;徐志摩的《浓得化不开》也是对新加坡的描绘。此外,《海行杂记》《南行记》《浓烟》《椰子与榴莲》《小坡的生日》《怒吼罢!新加坡》《热带惊涛录》等都是那时难得一见的作品。  相邻的印尼则有王任叔、司马文森、黑婴、莫达、黄东平……泰国有林蝶衣、吴继岳……菲律宾*常提到的是司马文森、邹韬奋、林林、杜埃、白刃、施颖洲等。马宁在文莱生活过。其他的地区因为资料的问题,就不太清楚了。这是可惜的。  20世纪50年代之前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在海外影响*大的时期。当然,除了文人的写作活动外,中华文化给予海外的是那些源源不断的出版物。毫不讳言,这些读物、作品,是海外读者的精神食粮,是营养品。他们几乎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它,受了它的灌输,受了它的影响。不只是过去,到今天,新加坡的大书店还尽是中国的书籍。一般人的所谓买书,其实指的就是买中国书。海外当地的出版较少,占不到书店的一个小角头,买书的人没有太多选择。  海外一些国家在独立自主以后,民族主义高涨,于是限定外来的书刊,甚至查禁外来书刊。这种情况影响了当地文学的发展。当然,东南亚这10个国家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有的在一阵子之后就恢复了活动,有的则被禁锢了长达36年之久;有的能在此后真正地面对社会,有的则还是在不太能公开的情况下活动。值得一提的,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许多作者或文艺工作者,大都还能坚持,还能固守心中的执着,还是一有机会就会抓紧时机展开工作、推广工作,争取到了发展的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一段时间,有许多东南亚国家独立了,当家做主。国家刚建立的时候,有的能容纳外来人才,有的则是不许别人插足;有的趁机扶植当地人才,进而摒弃外来人才,排斥他山之石。就这样,我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后来,多少能见到有许多国家是严禁外来的文学活动的,有的是明令禁止,有的设置条件让想工作的人不敢去试,不敢去做,不敢跨越雷区。这种情况是明朗、公开的,人尽皆知。这段时间,东南亚一些比较开明的国家就多少有些活动、有些表现。有的地方因为官方的控制比较紧、比较严,提到华文文学活动还是心有余悸。  东南亚国家中新、马、泰、菲的华文文学活动是比较早开放的,能较有表现、为人所知;印尼、文莱、越南、缅甸的华文文学活动则较后,也是因为有胆识、能负责、敢担当、勇于去尝试的人开始去做,去推动,去推开了这扇门,才让我们能有机会与他们相见、会面,也才有机会让他们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也才能让大家能在一个大家庭中会谈,展现了“亚细安华文文艺营”合作的团结表现。  来往得久了,来往得多了,大家也都能彼此信任,彼此了解,也可以互相勉励、互相扶持、互相协作,一方面增加了解,促进交流,另一方面也能互相观摩,互相激励。这对作家和团体都会有好处的。  “亚细安华文文艺营”从1988年开始组织,到今天已经30多年了。30多年的岁月,我们见证了这几个国家10余次的聚会,除了跟大家交流之外,更能交换彼此之间的著作文章的意见。  ……

作者简介

庄钟庆,厦门大学中文系离休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在鲁迅、茅盾、丁玲研究方面造诣深厚,在学术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东南亚华文文学学科研究开创者,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 李一平,历史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靠前关系学院暨南洋研究院院长、教授、靠前关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秘书长。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东南亚国家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等。 郑楚,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在鲁迅、茅盾、丁玲研究方面成绩可观。 苏永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新马华文文学研究多年,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