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史思想与实践

包邮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史思想与实践

¥127.7 (7.6折) ?
1星价 ¥127.7
2星价¥127.7 定价¥1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9107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98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520391078 ; 978-7-5203-9107-8

本书特色

本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方向正确、系统全面、客观真实地把握每一时期财政思想与实践的特点。 本书通过回顾百年来党的财政思想及领导财政实践的光辉历程,总结宝贵经验,以有利于财政更好地履行党赋予的初心和使命,更好地贯彻落实好党的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中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内容简介

  《中国*****财政史:思想与实践》的写作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和继承中国*****财政思想与实践经验,以利于财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好地履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和政策。从建设财政到公共财政,再到现代财政,财政发展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相辅相成,也与中国的政治体制变迁相辅相成。  《中国*****财政史:思想与实践》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的整个历程划分为11个阶段,真实记录党领导财政保障革命战争供给以及服务国家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弱到强,不断壮大的历史,力求在财政与政治、经济的交互作用中,把握党的财政实践发展及其规律、党的财政思想形成及其变迁,并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提炼财政百年发展共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

目录

导论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100年财政思想与实践的主线
一 追求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财政思想的根源
二 人民利益至上的财政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基础
三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财的出发点
四 民生财政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壮大
五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新时代财政改革

**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建党初期的财政纲领(1921-1927年)
**节 近代中国衰落与传统财政体系的崩溃
一 经济社会的激烈动荡与转型
二 西方财政思想的传播
三 国家财政的混乱与崩溃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人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 救国图强运动的兴起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三节 早期共产党人对中国财政问题的探索
一 马克思主义财政思想的传播
二 早期共产党人对中国财政问题的探索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提出的财政纲领
一 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 中国共产党的财政纲领
三 **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财理念

第二章 土地革命时期的财政探索(1928-1937年)
**节 大革命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一 国共合作破裂后的政治经济背景
二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三 中国共产党的财政主张
第二节 根据地财政工作的初步探索
一 取之于敌为主的财政收入
二 保障革命战争需要的财政支出
三 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
第三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财政工作新发展
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二 共和国财政的雏形
三 中国共产党财政思想的新发展
第四节 根据地财政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 革命根据地的进一步扩大
二 中国共产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
三 国家财政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抗日根据地时期的财政建设(1938-1945年)
**节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一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共中央《宣言》
二 1935年中共中央的《八一宣言》
三 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财政工作的改进(1946-1949年)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财政工作和国民经济的恢复(1950-1952年)
第六章 发展战略选择与国家财政的重构(1953-1957年)
第七章 路径探索引发的发展危机与财政的定海神针作用(1958-1978年)
第八章 改革开放与财政开路先锋(1978-1992年)
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分税制改革(1993-1998年)
第十章 公共财政论与民生财政建设(1999-2012年)
第十一章 新时代全面深化财政改革的历史使命与总体构架(2012年以来)
第十二章 深化税制改革(2012年以来)
第十三章 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2012年以来)
第十四章 深化预算改革(2012年以来)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史:思想与实践》:  一 救国图强运动的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各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与努力,掀起了救国图强运动的浪潮。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发起的救国图强运动中的典范,太平天国运动是由洪秀全等人领导,为了反清、反封建发起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大的农民起义。**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巧取强夺,加之部分地区连年灾荒,人民群众苦不堪言,国内各阶级间的矛盾快速上升,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以“拜上帝教”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拜上帝教”是洪秀全根据基督教的《劝世良言》创立的教派,他能够大胆学习、借鉴、运用西方文化,是历代农民领袖中**人。同时,太平天国运动组织周密,军队建制完善,并修订了大量军事条例,军队凝聚力较强,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者和西方列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王朝的崩溃和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程度。义和团运动是以“反帝”为目的,以农民为主体自发的爱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十分严重,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的矛盾,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义和团的宗教信仰有多元化、本土化的特点,它融合了大刀会、白莲教等组织的信仰,但义和团运动组织松散,各地义和团自成体系,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很难形成“合力”。虽然义和团运动维持的时间较短,但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均以失败告终。  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救国图强运动中的典范。在两次鸦片战争惨败之后,清王朝认识到必须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才能挽救中国。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人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持封建统治,挽救中国。在洋务运动期间,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的技术,训练了新式海、陆军,开办了江南制造厂等近代军工企业。同时,兴办了铁路、采矿、纺织等民用工业。除此之外,创办了新式学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虽然洋务派人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但他们仍认为封建制度是完美的,主张维持封建统治。由于封建统治本身的局限性,始终无法挽救中国。洋务运动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一次尝试,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打开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大门,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挽救中国,无法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由此证明,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不可能成功挽救中国的。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发起的救国图强运动中的典范,是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次尝试,对近代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末路,西方列强加速瓜分中国。在这个背景下,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感到空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直接导致10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主张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戊戌变法由此拉开帷幕。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创办大量报馆、学会、学堂,宣传变法维新,全国议政的风气逐渐形成。戊戌变法的内容涉及经济、文教、军事、政治等方面。在经济方面,康有为主张发展工商业,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在文教方面,康有为主张鼓励开办私人学堂,学习西方文化、科技,选派留学生,奖励科研活动;在军事方面,康有为主张用西方军事训练,裁减老弱病残士兵,训练使用枪炮;在政治方面,康有为主张精简机构,大胆任用有能力的新人,广开言路。在维新派看来,想要挽救中国,不能仅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等制度。但由于维新派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且没有把改革理论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加之守旧派势力强大,导致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首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清王朝的自我改革。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的典范,是近代史上意义重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但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1840年以后,各个阶级对挽救中国做了各种尝试,但均未成功挽救中国,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加快了瓜分中国的脚步,同时清王朝统治者放弃抵抗外国侵略,社会矛盾激化。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意识到通过政府改良不能挽救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等人组织了中国**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准备发动起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真正解决中国问题。但起义消息被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国外。后来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纲领,成立了中国**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开展革命运动,但多次武装起义均失败。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革命军占领了汉口、汉阳,并号召各省起义。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湖南、山西、江苏等省份相继宣布独立,重重打击了清王朝。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清王朝*后一任皇帝退位,消灭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由于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没有建立革命武装,所以辛亥革命仅推翻了清王朝,并没有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孙中山不得不将革命果实让给袁世凯,1912年3月,袁世凯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对帝制进行复辟。因此,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解放了封建思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终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作者简介

  闫坤(曾用名:阎坤),女,1964年生,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副理事长、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近年来,多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中国社科院重点课题,已出版专著《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等6部,合著《公共支出理论前沿》等15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荣获第五次全国财政理论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和第十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财政部优秀论文一等奖、2015年度邓子基财税学术论文一等奖、财政部“中国财政与改革开放30年征文”专题论文奖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曾多次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讲学。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与财政理论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