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6938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6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030693853 ; 978-7-03-069385-3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业领导、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等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人士,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政策制定者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年度报告,一部汇集中国制造业发展数据的权威工具书,一部较为全面反映全球制造业发展研究动态的学术导读书籍,同时还是一部旨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书籍。
内容简介
本书以“智能制造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为主线,倡导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路径。根据世界银行集团以及主要制造业发达国家近年的相关报告探究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前景。从宏观视角、区域视角、产业视角、企业视角等维度对2020年智能制造的中外文文献研究动态展开评述。对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进行整体研究、区域研究、产业研究和企业研究,同时对信息化能否提升传统产业的绩效、创新网络视角下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长三角智能制造业集聚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不同所有制的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创新效率及其决定因素、智能化背景下制造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核心企业下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论述。 本书适合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业领导、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等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人士阅读。本书对于从事制造业研究,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第1部分 学术动态篇
第1章 政府及研究机构报告解析 3
1.1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 3
1.1.1 国家政策解析 3
1.1.2 行业报告解析 4
1.2 美国智能制造发展 4
1.2.1 培养制造技术和技术转移途径 5
1.2.2 可持续发展规划 6
1.3 欧盟智能制造发展 8
1.4 日本智能制造发展 10
1.4.1 “汉诺威宣言”和“东京倡议” 10
1.4.2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9》 11
参考文献 12
第2章 制造业智能化外文文献综述 13
2.1 制造业智能化的技术推进 13
2.1.1 智能化关键技术 13
2.1.2 智能制造系统 15
2.1.3 智能化创新能力 17
2.2 制造业生产运营的智能化现状 18
2.2.1 服务智能化 18
2.2.2 管理智能化 19
2.2.3 生产方式智能化 19
2.3 制造业智能化是否提升了企业绩效 20
2.4 制造业智能化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 21
2.5 其他与制造业智能化相关的研究 22
2.5.1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 22
2.5.2 制造业智能化的产业融合 22
2.5.3 制造业智能化面临的挑战 22
2.6 研究结论 23
参考文献 23
第3章 制造业智能化中文文献综述 28
3.1 国内智能制造研究评述 28
3.1.1 国内智能制造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8
3.1.2 智能制造技术探索 29
3.1.3 智能制造影响因素研究 31
3.1.4 智能制造与产业升级 31
3.1.5 智能制造与就业分析 33
3.1.6 文献研究评述 33
3.2 中文文献推荐 34
参考文献 39
第2部分 发展评价篇
第4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43
4.1 引言 43
4.2 文献综述 43
4.3 制造业智能化及其指标体系 45
4.4 制造业智能化综合评价方法 47
4.4.1 熵权法 47
4.4.2 投影法 48
4.5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综合评价 49
参考文献 50
第5章 区域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评价 52
5.1 中国主要省份的智能制造 52
5.1.1 区域智能制造的测量模型 52
5.1.2 区域智能制造的指标选取 53
5.1.3 评价结果 54
5.2 中国智能制造强市 62
5.2.1 城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63
5.2.2 城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评价 66
5.2.3 城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综合评价 69
参考文献 71
第6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产业研究 72
6.1 制造业细分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72
6.2 医药制造业 74
6.2.1 医药制造业智能化评价 74
6.2.2 医药制造业智能化能力综合化评价 81
6.3 食品制造业 84
6.3.1 食品制造业智能化评价 84
6.3.2 食品制造业智能化能力综合化评价 91
6.4 纺织业 94
6.4.1 纺织业智能化评价 94
6.4.2 纺织业智能化能力综合化评价 100
6.5 本章小结 102
参考文献 103
第7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企业研究 105
7.1 引言 105
7.2 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105
7.2.1 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评价的相关文献述评 105
7.2.2 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06
7.2.3 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107
7.3 制造上市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评价 110
7.3.1 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信息基础层指标评价 110
7.3.2 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生产应用层指标评价 113
7.3.3 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效率效益层指标评价 119
7.3.4 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总体评价 123
7.4 本章小结 133
参考文献 134
第3部分 专题研究篇
第8章 信息化能否提升传统产业的绩效——基于江苏企业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 139
8.1 引言 139
8.2 相关文献回顾 140
8.3 研究设计 141
8.3.1 模型构建 141
8.3.2 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141
8.3.3 数据来源 143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143
8.4.1 基准回归结果 143
8.4.2 内生性问题的缓解 145
8.4.3 异质性分析 146
8.4.4 稳健性检验 148
8.5 结论与政策启示 150
参考文献 151
第9章 创新网络视角下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153
9.1 “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战略背景及理论基础 153
9.1.1 “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背景 153
9.1.2 “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相关概念 154
9.2 基于创新网络的异业联盟模式 156
9.2.1 创新网络理论 156
9.2.2 制造业创新网络描述 158
9.2.3 异业联盟——一种新型创新网络 159
9.3 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网络发展路径 160
9.3.1 江苏省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160
9.3.2 江苏省创新网络特征研究 164
9.3.3 核心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路径选择——异业联盟 168
9.4 江苏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170
9.5 结论 172
参考文献 173
第10章 长三角智能制造业集聚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 175
10.1 引言 175
10.2 文献回顾与述评 175
10.2.1 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现状 175
10.2.2 智能制造的相关研究 176
10.2.3 制造业产业集聚机制的相关研究 176
10.2.4 文献述评 177
10.3 长三角智能制造集聚机制理论分析 177
10.3.1 智能化与制造业的集聚机制 177
10.3.2 国内需求对智能制造集聚的拉动机制 178
10.3.3 信息技术对智能制造集聚的驱动机制 178
10.3.4 人口规模等级与智能制造集聚的匹配机制 179
10.4 长三角智能制造集聚机制统计分析 179
10.4.1 指标和数据说明 179
10.4.2 统计分析 180
10.5 长三角智能制造集聚机制实证分析 182
10.5.1 模型构建 182
10.5.2 变量说明 182
10.5.3 实证结果 182
10.6 长三角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分析 184
10.6.1 建立长三角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 184
10.6.2 形成长三角制造业完整的智能制造链 184
10.6.3 突出长三角智能制造的创新能力 185
10.6.4 实现长三角智能制造的协同发展 185
10.7 优化长三角智能制造的对策建议 185
参考文献 186
第11章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188
11.1 引言 188
11.2 文献综述 188
11.3 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189
11.3.1 制造业智能化评价指标 189
11.3.2 制造业智能化评价方法 190
11.3.3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智能化评价结果 190
11.4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智能化影响因素分析 193
11.5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194
11.5.1 模型选择 194
11.5.2 变量说明 194
11.5.3 数据描述 195
11.6 实证结果分析 195
11.7 结论 196
参考文献 197
第12章 不同所有制的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创新效率及其决定因素 198
12.1 引言 198
12.2 文献综述 198
12.3 研究方法与实证模型 199
12.3.1 剔除非管理性因素的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创新效率 199
12.3.2 模型与方法 200
12.3.3 变量与数据说明 202
12.3.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04
12.4 实证分析与结果 205
12.4.1 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创新效率几何:基于不同所有制结构的角度 205
12.4.2 是什么决定了智能制造试点企业的创新效率 208
12.5 结论及对策建议 210
12.5.1 研究结论 210
12.5.2 对策建议 210
参考文献 211
第13章 智能化背景下制造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14
13.1 创新驱动与制造业创新能力构成要素 214
13.1.1 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思路 214
13.1.2 制造型企业创新能力构成要素 215
13.2 智能化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 217
13.2.1 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概述 217
13.2.2 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 220
13.3 智能制造与企业创新的关联性分析 221
13.3.1 制造业智能化与企业创新紧密相关 221
13.3.2 创新在制造型企业智能化转型中的作用 222
13.4 智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224
13.4.1 强化智能化驱动下的制造业自主创新 224
13.4.2 推进智能制造企业开放合作创新 224
13.4.3 促进智能制造企业创新研发成果应用 226
13.4.4 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机制 226
13.4.5 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创新管理体系 227
13.4.6 注重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228
13.4.7 注重智能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建设 229
13.4.8 健全智能制造企业创新保障体系 229
参考文献 230
第14章 核心企业主导下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基于华为的案例研究 232
14.1 引言 232
14.2 文献回顾 232
14.2.1 创新生态系统 233
14.2.2 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 234
14.2.3 核心企业及其功能 235
14.3 案例介绍 237
14.3.1 案例选取依据 237
14.3.2 案例背景 237
14.3.3 华为的智能制造实践 238
14.4 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华为为例 239
14.4.1 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239
14.4.2 核心企业主导下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242
14.5 结论 244
参考文献 244
节选
第1部分 学术动态篇 第1章 政府及研究机构报告解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随着中国制造业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近年来,智能制造的兴起正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对于不同国家重塑新的制造业优势并积极参与全球分工有着重要影响。智能制造对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也意义重大。在全球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国都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本章将对世界智能制造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研究机构报告进行解析,以跟踪全球智能制造的政策发展趋势。 1.1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 1.1.1 国家政策解析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智能制造的发展。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国务院在2017年7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国务院的这份发展规划标志着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为了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7年12月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从推动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制造2025”,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相关任务进行了细化和落实。行动计划指出,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与集成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智能制造也成为一个关键词。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智能+”的概念,将智能制造确定为国家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发展方向。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 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可以预见,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已经上升为***战略,智能化将进一步渗透到我国制造业的方方面面,推动我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并将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1.1.2 行业报告解析 根据中国天津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19)》,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已有规模化发展。截至2019年2月28日,中国有745家人工智能企业,约占世界人工智能企业总数3438家的21.67%,仅次于排名**的美国(1446家,占比42.06%)。但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现象,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占比分别为44.8%、28.7%和16.9%。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湖北省、天津市、福建省和山东省。 德勤公司在《2018中国智能制造报告》中指出,我国的智能制造进入了高速成长期,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能力素质得到提升,为未来制造系统的分析预测和自适应奠定了基础;智能制造对企业的利润贡献程度明显上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仍然很强劲。报告同时指出,我国工业企业智能制造的重点部署领域依次为数字化工厂、设备及用户价值深挖、工业物联网、重构商务模式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不仅能够帮助制造型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也赋予企业重新思考价值定位和重构商业模式的契机,其中商业模式的重构对我国企业来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从以上行业报告可以看出,智能制造正在深刻改变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不论是对制造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效率还是商业模式重构等方面,都在重塑我国制造业生态,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但我国智能制造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是智能制造的中心,如何发展我国中西部的智能制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企业在智能化改造中,也会产生“分流”的现象,智能制造对企业可能会产生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结果。 1.2 美国智能制造发展 美国把先进制造业作为确保其主导未来工业的关键,截至2019年,美国先进制造创新政策的推进已走过十个年头。截至2019年8月30日,美国已建成14家制造创新研究所。美国制造业项目是由这14个制造业机构组成的网络参与的联邦机构合作。 2018年10月,美国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起草了(Strategy《美国先进制造领先战略》for American Leadership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以下简称《战略》)。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战略》着眼于保护经济、扩大制造业就业、确保有弹性的供应链和强大的制造业及国防工业基础,描述了联邦机构、州和地方政府、各类教育机构、大大小小的私营企业和投资者及美国公民如何能够实现美国在先进制造业中发挥全球领导作用的国家愿景。根据《振兴美国制造业和创新法案2014》(RAMI法案)的要求,2024年12月31日之前,在各制造创新研究机构向商务部定期提交年报的基础上,先进制造国家计划办公室应形成制造创新全国网络年报,每年向国会提交一次。美国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和先进制造国家计划办公室已经连续发布了2016财年、2017财年、2018财年的报告(Molnar,2018;Rudnitsky et al.,2019)。本节根据《美国先进制造领先战略》(2018)、美国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和先进制造国家计划办公室2018财年的年度报告对美国制造业发展策略进行解读。 1.2.1 培养制造技术和技术转移途径 2018财年美国制造网络专注于培养制造技术和技术转移途径,以及建立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发展项目。在所有领域,该计划都是成功的,并在关键性能指标上有了显著的增长,总结如下。 1.美国制造网络增长 2018年,研究机构数量大幅增长,从而扩大了美国制造网络。迄今为止,这些机构总共收到了30多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其中包括10亿美元的联邦基金和20多亿美元的非联邦投资,这体现了匹配投资的显著催化作用。此外,联邦政府向这些研究机构提供了4亿多美元,突出了先进制造业对州和地方经济未来成功的重要性。工业界、学术界和各州的热情欢迎证实了这些研究机构所服务于美国制造业、美国经济和国防的迫切需求。 2018年,拥有会员资格的机构总数增长了50%,达到1937个;其中63%是行业成员。在行业成员中,70%是中小型制造企业(SMMs)。工业主导着这些研究机构,每一个研究机构都包括大量的小制造商,作为供应链的重要成员。霍林斯制造业拓展伙伴计划(MEP)实现了其目标,即在每个研究机构中嵌入一名 MEP中心工作人员,加强全国各地较小制造商与研究机构的联系,从而使较小制造商也获得知悉相关项目的机会。截至2018财年年底,嵌入项目服务了62家制造客户,完成了75个项目,超过70%的项目与创新服务有关,包括技术部署、工程援助和增长服务。 2.制造技术和技术转移 这些研究机构的重点是在有希望的先进技术中发展广泛的制造能力,这些先进技术有可能对经济和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2018财年,研发项目数量比2017财年增长74%,制造业创新项目总数达到476个,包括制造过程研究、概念验证开发、早期系统原型和制造演示。这些机构领导的合作项目汇聚了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优秀人才,以应对棘手的制造业挑战,从而扩大了美国的制造业基地。尽管这些研发项目和其他研发活动一样存在固有风险,但在2018财年,平均82%的关键技术里程碑得以实现。 研究机构成功的关键是严格选择项目主题和方法的广泛性。来自行业、学术界、监管机构和*终用户的利益相关者为关键技术和制造过程制订路线图,后续研究和开发项目的选择部分取决于它们与路线图的技术需求之间的联系。研究机构成员为了确定技术路线图作用的透明度和广泛性成立了高度严格的工业和学术成员小组。 3.劳动力发展——教育和培训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技能也需要不断更新。自从 Henry Ford开辟了流水装配线以来,技术变革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改变了我们的工作,从而促进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种进步的不利之处在于,依赖旧技术的部门失去了传统制造业的工作机会。如果一个国家不从战略上加速采用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制造业工作机会的数量可能会直线下降。要确保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就需要加强制造业,并为新技术所要求的新的、高收入的、先进的制造业工作培训工人。这在美国尤其重要,因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制造业一直是美国强劲经济和稳固中产阶级的基石。 因此,为工人提供参与未来美国制造业所需的新技能是美国制造业网络的优先事项。在2018财年,各机构继续在劳动力培训、增加跨机构合作和分享*佳实践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这使机构领导下的劳动力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包括对培训者的指导和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活动。超过20万名工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研究机构的劳动力发展工作。这些机构与研究所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对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整体评估,包括提供合格的制造业劳动力。自2014年 RAMI法案通过后,劳动力问题已经成为美国越来越重要的工业问题,这点可以从报告中提及的在2018~2028年将短缺240万名工人上得以体现。 1.2.2 可持续发展规划 美国14家制造业研究机构都进行了可持续性规划,并评估联邦财政援助期结束后可能的负面影响。例如,这些研究机构是否过于关注短期性的工业应用类项目,而不是那些能够促进制造业整体创新生态的项目。具体的可持续规划重点如下。 1.不同程度的可持续规划的细节 审查这些研究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从初步的大纲到详细的战略,我们发现,截至2018年年底,约有2/3的机构制定了高水平的、详细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包括总体战略目标和多个创收活动,以期在*初的联邦财政援助期结束前实现这些目标。其他研究机构则在草案阶段提供了可持续发展规划。规划草案包括在*初的联邦财政援助期结束前完成规划的里程碑,例如成立一个委员会来确定财政可持续性的模式,并制定计划的*终草案(其中包括跟踪进展的标准、目标和里程碑)。还有一些机构的可持续性规划侧重于提供状态更新,以实现创收目标,比如开发和测试商业化的原型,以及建立新的教育和劳动力发展培训项目。 2.提供资金和创收 美国制造业协会的可持续性规划包括各种长期的、创造收入的活动,时间跨度超出了*初的联邦财政援助期。例如,一些机构计划使用现有或计划中的设施,使成员能够进行研究、测试新技术和新制造工艺、组织行业集会、举办教育和劳动力培训等。其中某个机构开发了一个数字协作基础设施——由成员能力数据库和产品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作者简介
李廉水,男,1957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委员、副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聚焦“科技经济融合”“知识经济”“新型制造业”“科技创新战略及政策”等方向,进行研究并取得较丰硕成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项目、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多项,出版著作30多部,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软科学》和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作为**获奖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政府决策咨询奖等奖项。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6.5¥68.0 -
国富论
¥8.8¥35.0 -
博弈论
¥10.0¥38.0 -
看得懂的经济学-哈佛教授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15.7¥58.0 -
斯密评传
¥14.4¥45.0 -
图解资本论
¥12.2¥46.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11.6¥35.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1.9¥55.0 -
资本论
¥27.5¥59.8 -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
¥16.7¥49.0 -
元代榷盐与社会(2009/8)
¥9.9¥30.0 -
财富从哪来
¥23.4¥65.0 -
博弈论
¥25.9¥49.8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0.3¥58.0 -
日本的反省-走向没落的经济大国
¥12.6¥35.0 -
经济常识一本全
¥10.5¥35.0 -
英国的经济组织
¥16.9¥18.0 -
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
¥10.6¥23.0 -
盐铁论
¥24.4¥42.0 -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40.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