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911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47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520391153 ; 978-7-5203-9115-3

本书特色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中收录的《释明教育敕语衍义》主要由四部分构成,**部分绪言,说明《教育敕语》颁发的经过与原委;第二部分影印《敕语衍义》全篇;第三部分释明,这一部分是核心部分,是在《教育敕语》颁布半个世纪之后的新的历史时期,重新为其护教与辩诬,并赋予其新的历史意义;第四部分《附录道体论之概观》也很重要,是要为日本的国体观念从哲学上寻求"道体论"的思想根据。

内容简介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1900年)与《日本古学派之哲学》(1902年)、《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1905年)被称为井上“儒学三部曲”,是近代日本儒学史的奠基性著作。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是井上哲次郎“儒学三部曲”中早问世之作,主要分为中江藤树及藤树学派、藤树蕃山以后的阳明学派、大盐中斋及中斋学派、中斋以后的阳明学派四篇,不仅对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事迹、著作、学说等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而且从日本思想史的发展进程中系统梳理出了阳阴学派的谱系,这种学派划分与学说整理方式作为近代日本儒学研究的范式,其学术史上的示范意义,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特别重视阐发阳明学者的道德思想,旨在批判当时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为国民道德建设服务,也是日本近代思想史发展脉络上的重要标记。

目录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序
重订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序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叙论

**篇 中江藤树及藤树学派
**章 中江藤树
** 事迹
第二 善行及德化
第三 著书
第四 文藻
第五 学说
第六 批判
第七 藤树门人
第八 藤树有关文书
第九 藤树学派
第二章 熊泽蕃山
** 事迹
第二 文藻
第三 著书
第四 学说
第五 批判
第六 蕃山有关文书

第二篇 藤树蕃山以后的阳明学派
**章 北岛雪山 附细井广泽
第二章 三重松庵
第三章 三宅石庵
第四章 三轮执斋 附繁伯
** 事迹
第二 著书
第三 学说
第四 三轮执斋有关文书
第五章 川田雄琴 附氏家伯寿
第六章 中根东里
** 事迹
第二 学说
第七章 林子平
第八章 佐藤一斋
** 事迹
第二 著书
第三 学说
第九章 梁川星岩

第三篇 大盐中斋及中斋学派
**章 大盐中斋
** 事迹
第二 著书
第三 学风
第四 学说
第五 批判
第六 中斋门人
第七 中斋相关书目
第二章 宇津木静区
第三章 林良斋

第四篇 中斋以后的阳明学派
**章 吉村秋阳 附吉村斐山
第二章 山田方谷 附河井继之助
第三章 横井小楠
第四章 奥宫慥斋 附冈本宁斋、市川彬斋
第五章 佐久间象山
第六章 春日潜庵
第七章 池田草庵
第八章 柳泽芝陵
第九章 西乡南洲
第十章 吉田松阴 附高杉东行
第十一章 东泽泻 附栗栖天山
第十二章 真木保臣、锅岛闲叟等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阳明学派系统
附录二 阳明学派系统
附录三 阳明学派生卒年表(西历)
附录四 备前的阳明学者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到底恶是如何产生的?恶之本源在哪儿?我们必须探明恶的由来。藤树认为意即意念,为一切罪恶之起因。《大学考》中道:“导致明德昏昧的病症多端,而终究其病根在于意念。”又道:“意者万恶之渊源。故有意念时,明德昏昧,五事颠倒错乱也;无意念时,明德明澈,从五官令,万事中正通利也。”《大学解》中道:“学问之功,正是辨明疑惑,确立本体。疑惑之根,乃意念一病。”这些都是在说人生所有罪恶终由意而生。藤树所谓的意或许为意欲(Das Wollen),若只有意欲,必有所执着,若有所执着,必偏于一方,因此产生隔阂、拘泥之弊害,完全陷于差别偏见,不免导致百般罪恶,这是毋庸置疑的经验事实。因此藤树主张意乃恶之本源,朱子认为“意者,心之所发也”,而藤树认为“意者,心之所倚也”。在朱子之解中,意必然倾向恶的观点并不明了。然而,依藤树之解,意非本心自然,本心自然唯善无恶①,非本心自然,则会对某一边有所倚仗,即对某物有所执着,故必然倾向恶。因此若有意,良知蒙蔽而昏昧;若无意,良知明,为神灵。因此可谓君子小人之别在于是否有意。《大学抄》中道:“意分圣凡,为明暗分界。圣人已无意,无意而无惑,无惑而无教,无教而无圣贤之名,此乃太古神圣至治时代。心无始,意生而人有惑,而后人有疾病,世有治乱,而不能无教无政。”又道:“意乃不常往来之念,无事之时为间思①,有事之时为杂虑,赤子之心无意,圣人之心无意,凡人之心唯有此意念,如无至诚无息之性。”可知良知与意正相反。因此,我们必须探究意由何而起。毋庸置疑,意不在本心之中。要说缘由的话,本心本无善恶,硬要说的话,只能称之为至善。这样的话,我们该在何处认定意的存在?《大学考》中道:“凡心发动有善有恶,本因意伏藏在心的里面,然则恶念从意伏藏之处发起,而非本心之显现。”如此藤树认为即便意伏藏在心的里面,却不可能存于本心之中,因此意的起源更不明了。由此想来,藤树认为此世界由理气二元生成,且心统理气,然而理气并非均为良知,良知为理,即天理,夭理附着于人,成为良知,成为本心。意非理非气,只作为气的结果而产生,因为良知与世界本体为一体,所以气亦为良知,不,良知乃融合理气的本体。《中庸解》中道:“大极②为造化之根本,阴阳为造化之具,太极阴阳合二为一,自然不能相离。”太极即理,阴阳即气,故此谓理气合一。《中庸》十一条中道:“道乃理气,云理而残气,云气而残理,理气不相离,言此而残彼,言道时即言理气,此乃理气一体之名。”在与土肥子的书信中又道:“性心气本为一体,意思有所不同,心指灵觉,性指灵觉主体,气指灵觉流动充盈身体,性就气中,专指理,心统理气。分开理气来看,理有灵觉,气无灵觉,理主宰,气为所乘之机。”藤树的概念稍微缺乏周密性,并非没有混乱之处,然而也有明晰而无可置疑的地方。依他所言,理气可分开解释。本质上,理气则不相分离,实为一体,换言之,理气一分二,二合一。从理气融合为一体来说,这就是世界的本体,即个人的良知亦为此,因为良知与世界的本体为一体。然而,理气又可分开来说,若分开来说,良知为理,而非气,于是意完全源于气。因此,依据融合与分开的不同,可知良知的观念自然有所不同。  既然意源子气,为人生一切罪恶的本源,那么气不就成了恶之本源吗?理乃善,不,倒不如说理为至善,这本无须论证,现在气与理相反,不正是恶吗?这必然在心中引发此疑问。而藤树决非认为气乃恶,他在《明德图说》中道:“形气者,为理之配,本有善而无恶者也。”气本有善无恶,而只因有其性质(即身体),不免有所偏倚,换言之,不免有所好恶,如此有所好恶,谓之意。为何会有好恶呢?有好恶或许是执着于身体之欲。藤树在《孟子》三条中道:“恶起于人欲之私,不随性之感通。随性而为,人欲无害,其事皆善。”又在《大学抄》中道:“执着于身体之欲,故心中丧失鉴空横平之本然,不得其正,心主被物役使,物反成主,此乃放心。”由此观之,人类由于身体的存在,执着于我态即自我(Ichheit)①,而产生私欲,对物有所好恶,此乃意,即意欲、人心。意与良知难以两立,良知明,意退而灭迹,意起而良知隐,若意之势力旺盛,其弊害实在难以预测。藤树论天君道:“吾人之灵台,如无此主人,则终作虎狼狗彘蛇蝎蜘蛛之栖噫。”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井上哲次郎(1855—1944),号巽轩。日本近代哲学家、教育家。东京大学哲学科1880年首届毕业生。1884年奉命赴德国留学,1890年回国后,作为东大哲学科的教授,直到1923年退休,对近代日本的哲学界和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政府委托而撰写的《敕语衍义》(1891年)对近代日本的修身教育和国民道德建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运用西方哲学的观念和方法研究日本儒学,出版了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 (1900年)、《日本古学派之哲学》 (1902年)、《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1905年),奠定了近代日本儒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多次重印、再版。他以德国观念论为中心的学术倾向奠定了近代日本哲学的研究方向,对文化发展持有开放的态度,他一方面重视传统思想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主张东西哲学的融合与统一。 译者简介 付慧琴,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曾留学日本东北大学,研究方向为日本思想史。 贾思京,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曾留学日本上智大学,研究方向为日本近代佛教史。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