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产学研价值与运营研究

包邮中国产学研价值与运营研究

¥71.5 (7.3折) ?
1星价 ¥71.5
2星价¥71.5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040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4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030704061 ; 978-7-03-070406-1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从incoPat平台检索的1985~2018年中国全部发明授权数据,从多个维度对我国的价值和运营(以中国电网公司为例)情况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产学研三种类型申请人在技术分类一价值度、地域-价值度、时间-价值度等多种价值度维度下的差异和发展趋势。之后聚焦具体企业,从时间-技术领域、空间-技术领域、时空-价值度等几个维度出发,分析中国电网公司的申请、授权、转让和许可情况,为其技术创新运营模式的凝练提供依据。本书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可供知识产权和科学技术管理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政府机关科学技术的管理工作者和公司、企业研发部门的管理人员阅读。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
**节 背景与意义 1
一、背景 1
二、意义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一、关于专利价值的研究 2
二、关于专利/知识产权运营的研究 3
三、关于专利运营模式的研究 6
四、关于技术交易的研究 7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数据分布 7
一、数据库选择与数据检索 7
二、数据分布 10
第四节 研究方案 10
一、专利价值分析研究方案 10
二、专利运营分析研究方案 12
本章参考文献 15
第二章 产学研整体创新趋势与创新网络 21
**节 产学研整体创新发展趋势 21
一、产业创新发展趋势 21
二、大学创新发展趋势 25
三、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趋势 28
四、产学研创新发展比较 32
第二节 产学研整体创新网络 35
一、产学研高产标准化申请人 35
二、产学研创新网络绘制 37
本章参考文献 45
第三章 主体-专利价值度分析 47
**节 背景与意义 47
一、背景 47
二、意义 47
第二节 产业的主体-专利价值度分析 48
一、高产公司的专利数量 49
二、高产公司的专利年度发展趋势 51
三、高产公司的专利价值度 52
第三节 大学的主体-专利价值度分析 55
一、高产大学的专利数量 55
二、高产大学的专利年度发展趋势 57
三、高产大学的专利价值度 58
第四节 科研院所的主体-专利价值度分析 61
一、高产科研院所的专利数量 61
二、高产科研院所的专利年度发展趋势 62
三、高产科研院所的专利价值度 64
本章参考文献 65
第四章 技术分类-专利价值度分析 67
**节 产业的技术分类-专利价值度分析 67
一、国民经济门类-专利价值度 67
二、国民经济大类-专利价值度 69
三、IPC部-专利价值度 72
四、IPC大类-专利价值度 75
五、IPC小类-专利价值度 77
六、IPC大组-专利价值度 80
七、IPC小组-专利价值度 82
第二节 大学的技术分类-专利价值度分析 86
一、国民经济门类-专利价值度 86
二、国民经济大类-专利价值度 88
三、IPC部-专利价值度 90
四、IPC大类-专利价值度 92
第三节 科研院所的技术分类-专利价值度分析 94
一、国民经济门类-专利价值度 94
二、国民经济大类-专利价值度 96
三、IPC部-专利价值度 98
四、IPC大类-专利价值度 100
本章参考文献 103
第五章 地域-专利价值度分析 104
**节 产业的地域-专利价值度分析 104
一、产业的省级行政区-专利价值度分析 104
二、产业的城市-专利价值度分析 115
第二节 大学的地域-专利价值度分析 121
一、大学的省级行政区-专利价值度分析 122
二、大学的城市-专利价值度分析 131
第三节 科研院所的地域-专利价值度分析 138
一、科研院所的省级行政区-专利价值度分析 138
二、科研院所的城市-专利价值度分析 149
第四节 地域-专利价值度整体分析 158
一、省级行政区-专利价值度分析 158
二、城市-专利价值度 162
本章参考文献 165
第六章 时间-专利价值度分析 166
**节 中国产学研私专利价值时序演进 166
一、中国产学研私专利有效率比较 166
二、中国产学研私全部专利的专利价值度时序演进 167
三、中国产学研私有效专利的专利价值度时序演进 169
四、中国产学研私失效专利的专利价值度时序演进 171
第二节 中美产学研专利价值时序演进 172
一、数据 172
二、中美大学平均专利价值度比较 173
三、中美产业平均专利价值度比较 174
四、中美科研院所平均专利价值度比较 174
五、小结 175
本章参考文献 177
第七章 基于技术转让方网络的专利运营模式研究 179
**节 数据检索与研究方案 179
一、数据检索与分布 179
二、研究方案 181
第二节 技术转让方网络绘制及子网络分析 182
第三节 技术转让方专利运营模式 183
一、专利运营模式总结依据 183
二、代表性专利运营模式分析 184
第四节 主要结论与未来研究 189
本章参考文献 190
第八章 国家电网公司三种类型专利整体分析 194
**节 空间分布 194
一、申请人国家/组织 194
二、专利公开国家/组织 195
三、申请人省级行政区 196
四、申请人城市 198
五、专利优先权国家/组织 199
第二节 主体 199
一、申请人类型 199
二、申请人 200
三、标准化申请人 201
四、当前专利权人 202
五、代理机构 203
第三节 专利技术领域 204
一、国民经济门类 204
二、国民经济大类 205
三、IPC部 207
四、IPC大类 208
五、IPC小类 210
第四节 时间分布 212
一、申请年 212
二、授权年 214
三、转让年 215
四、许可年 216
第五节 其他事项 217
一、当前法律状态 217
二、专利公开类型 218
三、专利有效状况 219
本章参考文献 219
第九章 国家电网公司专利时空-技术领域演进及专利价值度分析 221
**节 时间-技术领域演进趋势 221
一、专利授权、转让、许可年发展趋势 221
二、授权年分类号 227
三、转让年分类号 232
四、许可年分类号 237
第二节 空间-技术领域 241
一、国家/组织、省级行政区、城市分布 241
二、公开国家/组织分类号 245
三、省级行政区分类号 250
四、城市分类号 254
第三节 时空-专利价值度 259
一、授权年-专利价值度 260
二、地域-专利价值度 261
本章参考文献 265
附录 268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绪论 **节 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专利价值在专利的商业运营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常是专利许可转让、质押融资、作价入股、并购重组等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马天旗,2018)。专利价值度是量化的专利价值。近年来,中国专利数量的飞速增长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国连续多年蝉联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的佳绩。在专利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专利价值问题。什么是高价值专利、如何培育高价值专利等,成为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与政府知识产权主管部门提出了多种专利价值的测度方法和指标。 探索专利运营模式,有助于推动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Wagner and Wakeman,2016;黄鹏飞,2016;Ernst et al.,2016;李明星等,2016)。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技术交易市场(栾春娟,2017)有哪些成功的、可资借鉴的专利运营模式?交易主体、客体、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制度与政策等相关要素的作用机理如何?本书拟基于对全球技术交易海量数据的客观分析,探索有利于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与发展的专利运营模式,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助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二、意义 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郭铁成,2016;科学技术部,2016);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报告中强调:“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瞿晓理,2016);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申长雨,2016;宋河发等,2016);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明确强调: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国务院,2017)。201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达到133.9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7),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这是长期困扰知识产权界的一个突出问题。本书基于对全球技术交易海量数据的客观分析,凝练专利运营模式的研究成果,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关于专利价值的研究 关于专利价值,国内外学者主要做了以下研究:专利价值影响因素(邱洪华和宋秋玉,2018;申文娇和胡登峰,2013;Reitzig,2003);专利价值与经济价值相关性(曹晨和胡元佳,2011);基于大学和产业专利活动深度分析的专利价值决定因素研究(Sapsalis,2006);专利引用与专利价值之间的对数线性关系(Bakker,2017);基于智慧资本商业银行公司 Ocean Tomo 专利拍卖会,对直接观察到的专利价值进行的专利价值指标测试分析(Fischer and Leidinger,2014);专利价值评估和商业化战略(Hsieh,2013);等等。 关于专利价值的测度方法和指标,国外专利价值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体系。**,丹麦专利商标局与根本哈根商学院合作开发的、用于评估专利或技术项目价值的 IPscore 评估系统(Panopoulos,2017)。该体系包括法律状态、技术因素、市场环境、财务指标与公司战略五个维度,共有40个指标,每个指标又分为五个等级,这样每个专利就相当于有200个排列组合因素。该软件虽然免费,并且允许下载,但需要使用者对每个专利在200个选项中逐个选择才能够得到某个专利的价值评估结果,无法实现批量的价值计算和分级管理(马天旗,2018)。第二,专利强度(Patent Strength)评价体系。该体系的理论来源是200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与乔治梅森大学发表的一篇名为《有价值的专利》(“Valuable Patents”)的论文(Kitagawa et al.,2014;Martin and Saracho,2016),后来由美国 Dialog 公司开发成为 Innography 专利分析工具的一项功能,可对专利价值的高低进行鉴定。该体系的分析结果具有客观性和高效率等优点,但其主要问题是分析过程过于依赖诉讼数据,而经历诉讼的专利数据毕竟不是多数(马天旗,2018;Kitagawa et al.,2014;Martin and Saracho,2016)。第三,专利评级(Patent Rating)系统。该系统是由成立于2003年的美国一家知识产权经营公司 Ocean Tomo 基于回归统计思想而开发的一个专利价值评价系统。该系统的优点是与其知识产权交易业务和股票指数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专利运营平台,三者相辅相成,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但其主要问题是评价过程透明度较低,不易操作,成本较高,不利于推广(Giereth and Ertl,2008)。第四,专利计分卡(Patent Scorecard)评价体系。专利记分卡评价体系*早是在1994年由美国 CHI 公司提出来的,由三种基本指标和六种进阶指标构成。后来,美国全球知识产权智力(IPIQ Global)公司又提出了七个新的专利记分卡。其优点在于适合进行宏观层面的专利价值评估,关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等;不足之处在于对单个专利价值的评价常常无能为力(马天旗,2018;Anonymous,2002,2007)。第五,SMART3(Systemto Measure,Analyze and Rate Patent Technology)专利分析评估系统。该系统是由韩国知识产权局下设的发明振兴会所开发的在线专利评估系统。其评分基于专利强度、技术质量和应用能力三个维度进行(马天旗,2018)。该系统的优点是为韩国专利的实际运营提供了良好支撑,不足之处在于对专利市场价值、运用或侵权等的参考作用有限。 国内专利价值评价体系主要有:**,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该体系是2010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由体系、维度和指标三个层次构成。该系统的优点是综合考虑了法律、技术和经济三个维度,并针对每个维度设定了一级和二级指标,有利于全面评估专利属性;不足之处在于系统的主观因素比较多,效率低,成本高(邱洪华和宋秋玉,2018;吴红和冀方燕,2017)。第二,合享价值度评估体系。该体系是由北京合享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设计的(马天旗,2018;梁丽等,2015;肖国华和牛茜茜,2015)。合享价值度是本书采用的专利价值度测量指标,将在本章第四节详细阐述该指标及选择它的原因,在此不再陈述。第三,大为专利指数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技术价值、权利价值和运营价值三个维度。其优点在于操作便捷,可以适时调整;不足之处在于指标单一,无法实现不同行业与地域的差异化等。第四,智慧芽(PatSnap)专利评估体系。该体系是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内嵌的专利价值评估系统。其优点在于操作简单,评估效率高,可随市场数据动态调整(佚名,2013);不足之处在于透明度不高(吉宏等,2018;王晶,2018),信赖度有待验证。 二、关于专利/知识产权运营的研究 (一)发展趋势 专利/知识产权运营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商业化,加快科学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综合国力增强服务步伐的重要举措。随着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专利/知识产权运营,该课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们分别在中国知网(CNKI)和科学网(Web of Science)检索了专利/知识产权运营相关的主题文献(2001~2016年)①,文献的年度分布如图1-1所示。 如图1-1所示,2001~2016年,专利/知识产权运营相关主题文献的 CNKI 中文文献数量和 Web of Science 外文文献数量都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我们将从专利/知识产权运营、技术交易和运营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图1-1 2001~2016年专利/知识产权运营相关主题文献的年度分布 (二)商科/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对专利主题研究持续升温 我们检索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中1900~2016年发表的专利主题文献,共得到10707条检索结果②,并对其学科分布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图1-2)。 100多年的 SSCI 专利主题文献学科分布的分析结果显示,曾经很长一段时期,专利主题研究集中于法学学科;但*近30年,在商科/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专利主题研究已经远远超过法学学科。相应地,专利研究的热点主题也由传统的法律制度演进为技术创新、产业研发、经济增长等。由此可见,商科/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对专利主题的研究近年来持续升温。 图1-2 全球专利主题文献学科分布 (三)关于专利运营研究具体内容 国内外至今尚无一个明确清晰的专利/知识产权运营界定。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stem)(Jain and George,2007)、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wamidass,2013;栾春娟,2016)、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Swamidass,2013;Etzkowitz,2013)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等高校(Leute,2005;Apple,1989;George,2005;Agrawal and Henderson,2002;Dechenaux et al.,2008)的技术转移都非常成功,但学界和实务界都没有明确定义专利/知识产权运营(宋柳平,2015;田家林和顾晓燕;2014a,2014b)。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3年4月发布《关于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的通知》及《关于组织申报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的通知》,但并未对专利/知识产权运营予以界定(冯晓青,2017;李黎明和刘海波,2014)。2014年4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企业专利运营指南》。《企业专利运营指南》将“专利运营”界定为通过对专利或专利申请进行管理,促进专利技术的应用和转化,实现专利技术价值或者效能的活动。一般认为,“专利运营”是指专利权的权利主体为了商业目的而通过许可、转让、融资等方式对其拥有的智力成果进行商业运作和经营等的活动(冯晓青,2017;李黎明和刘海波,2014;陶鑫良,2015,2016)。专利/知识产权运营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专利运营模式(黄鹏飞,2016;林秀芹和张贤伟,2016;陆介平等,2015;Máté et al.,2016)、知识产权相关的资本运营(冯晓青,2013;杨筱等,2015;Bengoa et al.,2017)、知识产权运营效率(田家林和顾晓燕,2014a,2014b;王振宇和於超,2016;Maresch,2016)、知识产权运营模式(李黎明和刘海波,2014;何耀琴,2013)等方面。 (四)专利运营研究评述 已有的国内外关于专利/知识产权运营的研究,对本书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已有成果多数是质性研究,集中于理论框架的描述或研究假设的架构,而实证研究的成果比较少见,即使做了实证分析,也是采用比较小的样本数据,或者是仅基于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的分析。专利/知识产权运营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专利转让、专利许可、专利权质押融资等业务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技术交易的相关数据库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