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语电影—新发展与新探索

华语电影—新发展与新探索

1星价 ¥70.6 (7.2折)
2星价¥70.6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60534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21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106053482 ; 978-7-106-05348-2

内容简介

  《华语电影:新发展与新探索》主要内容包括新类型与新范式:华语电影类型新发展与新突破,新讲述与新姿态:中国故事与全球故事,新命名与新理论:新华语电影、中国电影学派与共同体美学,新技术与新媒体:华语电影数字技术与融媒体研究,新内涵与新表演:表演作为一种理论与方法,新工业与新产业:产业新模式与工业新发展。

目录

新类型与新范式:华语电影类型新发展与新突破
“华语电影:新发展与新探索”大型学术研讨会综述
站在国际视野下认知中国电影故事影像的创作发展
冲破写实禁锢
隐晦的历史与被诠释的江湖——华语电影主体性重构“实验笔记”分析
一种不该被“忘却”的类型电影——对中国科幻电影“缺席”之思考
诗意的流淌与现实的涌动:近年中国诗性纪录片的美学呈现与探索策略
论21世纪以来武侠电影叙事的现代性转向
华语奇幻电影中的共生景观及其叙事表征
好莱坞电影创意控制权有限让渡背景下中国元素的呈现
家庭伦理作为一种方法:历史、类型及其生产
类型导向与商业特质——论中国“新主流导演”的诞生
现实主义“国产青春片”的类型探索与超越
“金羊毛”故事模式与华语电影的类型叙事
“国家电影”建构下的“新英雄电影”
“新影乡”:研究“迁电影”的一种新角度

新讲述与新姿态:中国故事与全球故事
《大世界》:一个人的“作家电影”
基于量化统计的中国电影新生代导演叙述聚焦风格变化探析
新感性的重构:当代中国文学“欲望书写”的电影改编
恬淡虚境——胡金铨武侠电影的意象美学
王小帅电影中的“贵阳”城市意象研究
和与不同:中美现代战争片比较研究——以《红海行动》与《勇者行动》为例
进步观念、文化建构与电影传统:“昆仑”文化的当代阐释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的跨境叙事与国家认同建构
好莱坞三幕剧与中国故事讲述——《流浪地球》叙事研究
国家、异托邦与政治想象:电影《流浪地球》的意识形态分析

新命名与新理论:新华语电影、中国电影学派与共同体美学
略谈电影共同体美学的时空向度
华语电影如何再造中国电影学派
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研究现状、对象及意义
论电影工业美学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学理关系
日常化、问题意识与在地化——CEPA后香港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
对“新主流”话语的知识考古——阐释中国当代电影的理论路径及其误区
新发展与新范式:构建华语原创动画电影创作的新“中国学派”
从彭浩翔反类型电影看新世纪全球类型电影美学趋势
……

新技术与新媒体:华语电影数字技术与融媒体研究
新内涵与新表演:表演作为一种理论与方法
新工业与新产业:产业新模式与工业新发展
展开全部

节选

  《华语电影:新发展与新探索》: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杨超渴望表现他的感受,他把自己很多心绪,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在银幕上。观众看到,《长江图》整个电影叙事,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但其中每一篇诗歌都特别激烈,都在书写那些特别浓烈的东西爱恨情仇、生命死亡等,它们和电影胶片所呈现的迷离情绪非常疏离。这种矛盾性,也是杨超在做这部电影时整体矛盾性的一种自然体现,因为他要表达他的心理、情绪,而刻意突出这种矛盾性,正是导演主体性被唤醒的瞬间、艺术自我获得确认的表征。  如果进一步剖析,电影《长江图》的主体性自觉可谓多点凸显:  1.作为一部弱情节电影、碎片化电影,《长江图》摒弃了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历史空间的指认,让我们置身于一个迷惘的时空。在《长江图》里,观众看不到人物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具体地域,甚至连故事中运送的货物是什么,牵扯到了什么样的道德法律问题,也没人清楚,当然,杨超他也不想让我们清楚。他就是想给我们一个模糊的、时间空间都不明晰的漂流过程,就是想展现一条底层的浩瀚长江的离乱。杨超以情绪表达为核心,以自己的主观印象和直觉感受为叙事经纬。他无意于展览长江,规规矩矩揭示长江,因而他的用镜方式颇特别,影片中大多数镜头都迷迷糊糊,雾气腾腾,让人觉得朦朦胧胧,看不真切。一部电影如此用镜,固然很美,也非常压抑。特别是午夜时分,混乱的船舱、里里外外摇晃的镜头,等等,这些东西和影片推广时候用的两句话“暗夜孤船,逆流而上”非常搭调,真切呈现了导演的情绪和感受。  2.作品中的人物意味深长。《长江图》中*重要的人物当然是高淳,影片中的高淳行动的主线就是沿长江逆流而上漂流,这其实是他自我寻访之旅:寻找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生命之所以来,同时,也在寻找生命意义和价值。就像他参观佛塔时,追问佛祖关乎佛的问题、信仰的问题、罪的问题、能不能的问题,等等。他和安陆的交流,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沉默不语的,但是我们看到影片中的诗歌在不断传达他的内心,这其实也是他对自我的叩问和探求。在长江逆流而上不断寻找、不断否定的过程,构成了高淳这个人物在影片中*重要的存在价值,也是一个人脱离庸众而获得精神飞升的重要标识。  电影中的关联人物也不寻常。祥叔是这艘船实际上的船长,是一个老派人物。他代表的是一种惯性、一个逻辑、一定的秩序,他是高淳父亲的一种延续。而祥叔*后的消逝,实际上也代表了惯性的消退、父亲的消逝。而武胜代表了高淳的另一个自我。他是一个活得很世俗、很现实的人,他和高淳一路上的矛盾、冲突,象征着高淳同现实、同具体利益博弈的过程。而武胜的死亡则意味着高淳的挣脱:到*后剩下高淳一个人的时候,实际上,高淳真正获得了自我,也是真正获得了所谓的金身——肉身死亡,精神在世。  3.《长江图》的时空颇费心机。杨超在讲长江的故事时,非常费力地建构一种别样的时空关系,高淳和安陆之间是反向的追求、反向的时空走向。这种反向的并行结构,搞得观众云里雾里,无法在一个非常正常的时间轨道,去寻找一种日常的真实感。其实高淳和安陆的彼此经历,一种似是而非的交汇和交错,帮助高淳完成了自我成全和实现。其中关于上海男女身体交换的传说,也是高淳和安陆之间现实化交错的表现,而这种现实化本身,是让高淳的性格*终逐渐变得清晰和自然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整个电影实际上就是高淳的一个寻找之旅,也是一个精神上的梦幻行动。  4.电影《长江图》镜语方式非常独特。导演使用了大量的隐喻。首先鱼就是一个重要的隐喻。人死了以后,作为孝子,要在长江里捉一条黑鱼,要养活它。而这条鱼始终是让高淳这条船不安定的一个象征,这实际上也暗示了高淳内心挣扎的过程:他既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孝子,与父亲之间保持一种平和的关系;同时,他内心又不能直接接受和承认这件事情,内心的另一些侧面在不停反对他,以各种各样的化身、形象、事件来质疑他、挑战他。所以,黑鱼的隐喻贯穿整个作品,代表着时刻存在的不稳定性。如此较好地构成了人物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对立和冲突。其次,长江本身也是一种隐喻。暗夜中的长江总有很多明亮的光影,像黑暗中的光芒一样,照射着那些人物,或者那些特定的空间。就像我们在塔尔科夫斯基的《镜子》里面经常看到的:主人公(母亲)带着几个孩子,在森林里生活,住的都是木房子,邻居家莫名其妙开始着火了,他们就站在旁边看着房子烧完;一个人在山林里穿行,本来风和日丽,忽然刮起了风,呼呼作响。这些莫名其妙的场景,犹如来自神秘世界的预言和暗示。杨超在《长江图》中也试图用这种方法来表明人物内心世界所面临的多样选择、多种情感。同样,在水墨画风的烟雨当中,《长江图》中人物很多举动,也是费解的。比如安陆一会儿上山,一会儿在水边,全是“横空出世”的,很多行为和情节逻辑没有任何关系,甚至相背离。大量的隐喻、蹊跷,隐秘的行动构成了《长江图》非常复杂的镜语形式,导演杨超试图用它打破情节链,询唤自我,让人们跳出固有思维,进入思考状态。从而获得主体的身份确认与重音强调。  ……

作者简介

  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电影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出版个人学术著作18部、两人合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被《新华文摘》《新华月报》等转载50余篇。个人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基金项目10项。出版《童年方舟——厉震林剧作选》,拍摄《康熙王朝》等影视作品14部。    万传法,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剧、导演;上海戏剧学院电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电影研究》主编;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编剧作品有话剧《埋葬》《我不是潘金莲》《大漠飞鸿·常书鸿》等,电影《盛宴》《大郎》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