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的成本收益及管制研究

包邮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的成本收益及管制研究

¥109.5 (7.5折) ?
1星价 ¥109.5
2星价¥109.5 定价¥14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716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22-02-01
  • 条形码:9787030671622 ; 978-7-03-067162-2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读者朋友研究安全生产及其规制问题,应从经济学理论、社会性规制理论、外部性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等方面,全面总结和分析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规制的理论依据,总结了安全生产管制的内容、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安全经济学理论,认为安全生产是一个预防和控制事故风险的管理过程,安全生产是社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保障性要素。研究安全生产及其规制问题,应从经济学理论、社会性规制理论、外部性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等方面,全面总结和分析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规制的理论依据,总结了安全生产管制的内容、方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是在利润优选化的框架下研究煤矿企业的很优的安全投入组合,分析了煤炭的市场价格和安全要素价格的变化对很优安全投入组合的影响;二是分析了单重委托代理相对于双重委托代理的优势,研究单重委托代理下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三是通过建立社会的安全成本和收益函数确定很优的社会安全标准,企业根据该标准和其他约束条件确定自己的很优安全投入组合;四是通过优化激励合约,促使企业的负外部性逐步内部化,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目录

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8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9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1.5 研究方法 16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7
2.1 概念界定 17
2.2 理论基础 20
第3章 中国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的状况及问题分析 24
3.1 中国资源型企业的发展状况 24
3.2 中国资源型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 33
3.3 中国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3.4 中国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
第4章 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成本—收益构成 45
4.1 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成本的构成 45
4.2 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成本构成的影响因素 48
4.3 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收益的构成 53
4.4 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收益构成的影响因素 57
第5章 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 60
5.1 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成本分析 61
5.2 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收益分析 67
5.3 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的成本—收益实例分析 73
5.4 小结 96
第6章 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成本—收益的关联度分析 100
6.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100
6.2 安全生产的成本—收益的灰色关联模型 101
第7章 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的成本控制与收益企稳的优化设计 111
7.1 宏观层面 111
7.2 微观层面 113
第8章 中国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管制的状况及问题分析 118
8.1 中国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管制的状况和主要方式 118
8.2 中国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管制存在的问题 125
8.3 中国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管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26
8.4 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129
第9章 国外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管制体系的经验借鉴 133
9.1 国外发达国家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管制的状况 133
9.2 国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制经验借鉴 143
第10章 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管制体系的相关研究 157
10.1 基于法律法规层面的安全生产管制体系研究 157
10.2 基于监管监督层面的安全生产管制体系研究 162
10.3 基于工伤保险层面的安全生产管制体系研究 174
第11章 完善中国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管制体系的对策建议 183
11.1 合理调整中国矿产资源的利用结构 183
11.2 完善安全生产管制的支撑体系 188
11.3 强化安全生产管制的执行和落实 195
11.4 建立有效的工伤保险和社会监管机制 197
第12章 实例研究——以河南省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管制为例 201
12.1 河南省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状况 201
12.2 河南省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管制状况 204
12.3 河南省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管制存在的问题 209
12.4 河南省义马气化厂“7.19”爆炸事故 211
12.5 完善河南省资源型企业安全生产管制的对策建议 214
参考文献 218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安全生产 1. 国外研究背景 1)国外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尤其是美国的南部、加拿大的北部及澳大利亚的西北部等地区,以各种自然资源釆掘和初加工为主要产业的资源型城镇和社区迅速兴起。20世纪20年代起,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拥有重要生产资料(如煤炭等各类矿产资源)的资源型城镇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保标准对煤炭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下滑,而天然气和核能等新能源,在使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促使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消耗比重越来越高。到了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被各国提上日程,各国纷纷采取了应对措施,特别是针对资源开发中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快速发展增加了对安全保障的需求。自公元12世纪起,英国就相继颁布了《防火法令》和《人身保护法》,安全生产便开始有了相关的约束。欧美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开始对安全生产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19世纪到20世纪初,海因里希法则 等经典理论针对安全生产事故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建立了“事后型、局部型”的安全认知。20世纪50~80年代,系统安全理论、风险控制理论进一步发展,和此前的“事后型”认知不同,主要完善了整体的可靠性。到了20世纪70年代,化工界提出了本质安全的相关理念,自此安全生产开始在煤矿、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进行研究和运用。 2)国外对安全生产的法律要求 国外发达国家对安全生产问题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重视,日本学者植草益曾在其《微观规制经济学》一书中,重点分析了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监管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防止灾害事故的发生,应该采用安全生产监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标准加以约束和限制[1]。英国学者波利特认为安全生产监管问题是由各方协同处理,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公共管理[2]。其他学者也认为,为了保证安全生产的监管效果,政府部门必须确保安全生产方面的立法及安全监管体制的统一。近代以来,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产事故也在高频发生,这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对安全生产这一课题的重视。早在19世纪初,法国、英国、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逐渐开始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英国1802年颁布了全世界**部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接着,1970年,美国为降低煤矿事故率及死亡率,对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和煤矿工人的职业健康状况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颁布了《矿山安全和卫生法》。到20世纪80年代,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大多数国家开始设立相关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初见成效。 3)国外安全生产的基本状况 发达国家由于技术发展时间早、国内法律法规建设较为齐全,加上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多元的监管制度,在安全生产方面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安全生产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例子,如煤矿事故发生率极低的德国,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曾为 0.04%,一直以来德国对煤矿安全的培训及安全技术的研发十分重视,同时严格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制度更为其保驾护航。其中,参与工作的矿工要确保受到3年以上的正规培训,在成为正式职工前接受由煤矿企业组织的课程考察,不仅如此,在实际工作中仍要参加定期培训,而相应的奖励政策,如增长工资,也强化了矿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在技术方面,矿工使用“数字眼镜”可以在井下作业时查看发生故障的机器,而具体的维修步骤会直接由电脑给出动画模型;此外,德国矿山还采用“全自动车自动选煤”的先进技术,减少矿工进行危险工作。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善了煤矿安全生产的状况。 澳大利亚作为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矿产资源有铅、银、铜等,其煤炭出口量排名**。采矿业作为支柱产业必须降低和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因此,澳大利亚对于法律法规和员工的安全生产培训,以及先进的安全设备和技术十分重视,在不断引进先进操作设备的同时制定严格的安全检查标准,如尽量少安排或者不安排工作人员在有放射性危害和尘毒危害的矿山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噪声进行安全检查,明确规定员工工作环境的噪声分贝,减少噪声源的接触时间,同时安装噪声指示器,配备高效的保护用品和黏膜式耳塞,确保技术人员能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国内研究背景 1)国内工业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前,资源型地区率先通过自然资源上的优势赢得经济增长,产业选择也主要取决于丰富的自然资源。资源禀赋的优势令资源型地区快速获得财富积累,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创造了初始条件,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反而制约了一些地区的发展。20世纪50~7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经济推动了煤矿城市的发展,20世纪80~90年代中后期,市场经济的转变引起对资源型城市大范围衰退现象的分析,并采取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使资源型企业开始转型,转变原有的发展路径。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在考虑经济发展问题时注重生态文明,这也是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可循之路。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开始转向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资源转型的测度、转型效率研究、转型政策研究等。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高危行业比重过大、从业人员居多,事故易发、多发,安全生产面临极大挑战。现实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使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不断增加。同时,我国行业类型众多,包含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生产储存、烟花爆竹、工程建设、道路运输、水上运输、工矿商贸、城镇燃气等。企业类型的多元化引起风险源(点)的数量和类型增加。从数据来看,尤其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安全生产仍处于事故多发的阶段。“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确保各企业的生产安全,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风险管控,成为目前面临的难题。 2)国内对安全生产的法律要求 2005年,在首届“中国企业安全生产高层论坛”上,时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明确指出: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以企业为着眼点和立足点进行安全管理是扭转安全生产被动局面、推动安全状况稳定好转的治本之策。目前,安全生产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引起国家的重视。法律作为治国之重器,健全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更是依法治安的前提,在生产过程中保障安全生产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生产投入等工作的实施。 近年来,国家的法律法规越来越细化,主要对相应的资源型企业进行约束,同时,环保职能部门对资源型企业进行重点关注,2014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简称《安全生产法》)有效地推动了法律体系的建设。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安全生产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讨论:到2020年,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基本成熟,法律制度基本完善,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明显减少,职业病危害防治取得积极进展,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整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到2030年,实现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民安全文明素质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稳固可靠的安全生产基础。 3)国内安全生产的基本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的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及事故总量均出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从2005年的134起到2017年的19起,下降幅度达到86%,到2018年特大事故下降了24%,死亡人数下降了33.6% 。特别重大事故,即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事故,由2005年的17起下降为2018年的1起,而且该起特别重大事故是经济损失大,并没有发生人员伤亡。通过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安全生产还处在不稳定发展阶段,事故也仍处于易发、多发期。 1.1.2 安全生产的成本收益 1. 国外研究背景 1)国外资源型企业的发展状况 19世纪下半叶以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殖民活动的进行使得以采掘业和加工业为目的的资源型城市在世界各地迅速兴起,尤其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和德国等[3]。20世纪80年代资源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的影响至深,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加拿大、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对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充分利用迅速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建立,由此推动了国际上的激烈竞争,引发全球经济危机,许多城市逐渐面临社会发展问题和经济瓦解的危机。 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际关注的重点,许多国家上至政府机构下到组织团体开始主动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重点围绕微观的角度来探讨资源开发过程中相关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以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为例,这些地区的典型特征是地广人稀,矿藏资源丰富,煤铁开采和石油加工是其发展重点,因此要转型就需要将长期和短期政策结合在一起,如建立资源预警工程,提供经济援助等;欧盟资源型城市多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政府成立专门的委员会与相关机构合作,一些典型的煤铁基地和重工业区,如伯明翰、斯旺西、鲁尔等地区,其发展策略主要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替代产业;日本政府则把本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产业转型等作为重点关注方向,通过资金、技术和人才等途径扶助建设“新产业城市”或“技术密集型城市”,制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此吸引外地企业进入,将该区域转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 2)国外资源型企业的安全生产成本 西方国家相关学者往往通过经济学的角度对安全生产问题进行研究。*具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工厂的工作环境与工资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安全生产条件差的工厂要想确保工人的数量,*有效的手段是增加工资或改善工作环境,根据这一现象他提出了安全生产成本投入与补偿工资之间的替代关系[4]。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离不开安全生产成本的投入量与投入结构。实践证明,要想获得高的安全生产收益就必须有科学的安全生产成本投入。英国、法国和美国都曾经做过实地测试,结果显示各行业中对安全生产*重视、安全生产成本投入费用*为合理的单位,其安全运行系统十分完善并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安全生产收益。国外主要从事故损失方面出发对安全生产成本进行研究,其中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和自身特点,而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机具伤害和触电等是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类型。 3)国外资源型企业的安全生产收益 国外在安全生产投入的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具体安全生产措施的投资方面,如企业安全生产投资成本效益、决策、风险评价等。具体来看,欧洲职业安全健康局将安全生产投入的效益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安全与健康计划方面每投入1美元,承包商在工作场所受伤害和治疗疾病的费用就可以节省4~6美元。众多研究显示,安全生产投入通过降低事故成本来提高企业的营利能力,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利益而忽略安全生产问题就会造成人员和机械的损失,企业和雇主就会承担更大成本,不仅如此,安全生产事故的善后工作也会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甚至直接损害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一定的安全生产投入并不是企业的财务负担。还有不少学者进行定量研究发现,安全生产投入对推动煤炭企业的经济增长虽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企业效益的贡献不可忽视。 2. 国内研究背景 1)国内资源型企业的发展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过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亟须转变,要逐渐建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