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关键技术及系统装备
- ISBN:97870306923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6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030692382 ; 978-7-03-069238-2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从应用角度出发,研究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关键技术与系统装备。全书共9章,主要分析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需求,剖析区域轨道交通协同机理,研究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关键应用技术及系统装备,提出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装备解决方案及仿真测试验证平台,打造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便捷的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新模式,达到区域轨道交通总体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双重提升的目的。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国内外现状 3
1.1.3 研究意义 8
1.2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需求 9
1.2.1 不同主体需求特征 9
1.2.2 旅客出行服务需求 11
1.2.3 运营单位协同运营需求 11
1.2.4 政府宏观协同需求 13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定义 13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
1.3.2 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内涵 14
1.3.3 区域轨道交通功能定位与服务范围 15
第2章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机理 18
2.1 协同原则 18
2.1.1 逐层次协同原则 18
2.1.2 主次协同原则 18
2.1.3 自组织协同原则 19
2.1.4 效能提升协同原则 19
2.2 协同等级 20
2.2.1 独立运营 21
2.2.2 信息共享 21
2.2.3 互联互通 21
2.2.4 智能联动 22
2.3 协同机理 22
2.3.1 信息协同机理 23
2.3.2 资源协同机理 24
2.3.3 决策协同机理 30
2.3.4 服务协同机理 33
2.3.5 管理模式优化 37
第3章 区域轨道交通信息协同关键技术 40
3.1 区域轨道交通大数据平台技术 40
3.1.1 区域轨道交通的大数据规范标准 40
3.1.2 大数据架构功能设计及其优化 53
3.2 区域轨道交通安全状态信息采集与传输技术 60
3.2.1 现状与需求分析 61
3.2.2 安全状态信息采集方案 62
3.2.3 安全状态信息传输网络方案 63
3.3 区域轨道交通信息分析与应用 66
3.3.1 复合网络客流需求协同预测技术 66
3.3.2 复合网络安全态势分析与优化技术 81
第4章 区域轨道交通资源协同关键技术 102
4.1 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线网衔接布局技术 102
4.1.1 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分析 102
4.1.2 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线网衔接布局理论与方法 111
4.2 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协同布局技术 118
4.2.1 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特征分析及分类 118
4.2.2 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协同布局模型与算法 121
4.3 区域轨道交通应急运维资源协同调配技术 130
4.3.1 区域轨道交通应急运维资源配置现状与问题 130
4.3.2 基于资源共享的区域轨道交通应急资源配置方法 132
4.3.3 基于AnyLogic的应急资源配置优化方法仿真验证 135
第5章 区域轨道交通决策协同关键技术 143
5.1 复合网络运输组织模式决策技术 143
5.1.1 复合网络运输组织模式现状分析与问题提出 143
5.1.2 区域轨道交通客流输送路径选择模型的构建 144
5.1.3 案例研究分析 150
5.2 复合网络开行方案编制决策技术 153
5.2.1 复合网络开行方案现状分析与问题提出 153
5.2.2 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化开行方案备选集的制定 154
5.2.3 基于拥挤感知的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开行方案的编制 158
5.2.4 案例研究分析 166
5.3 复合网络运营维护计划决策技术 168
5.3.1 基于LMDP的网格化维修规划编制模型 168
5.3.2 区域轨道交通系统运维模型 177
5.4 区域轨道交通应急维修协同决策技术 181
5.4.1 区域轨道交通应急维修现状分析 181
5.4.2 区域轨道交通应急响应与维修效率评价及提升途径 183
5.5 复合网络全局运输效能评估技术 189
5.5.1 指标选取的原则及功能 189
5.5.2 指标体系的构成 190
5.5.3 指标定义及量化方法 192
第6章 区域轨道交通服务协同关键技术 201
6.1 多制式出行*优路径规划技术 201
6.1.1 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出行规划模型 201
6.1.2 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出行规划算法 206
6.1.3 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出行规划体系结构 212
6.2 复合网络虚拟票务与信用登乘技术 217
6.2.1 基于人脸识别和信用登乘的跨制式虚拟票务 217
6.2.2 虚拟票务技术优化 221
6.3 基于自然语言的服务信息交互技术 222
6.3.1 自然语言对话系统 223
6.3.2 端到端的方法 226
6.4 基于增强现实的出行辅助导航技术 233
6.4.1 基于增强现实的出行辅助导航技术方案 233
6.4.2 基于增强现实的出行辅助导航系统 238
第7章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装备 240
7.1 系统定义与定位 240
7.1.1 系统定义 241
7.1.2 系统定位 241
7.1.3 系统目标 241
7.1.4 类似系统研究情况 242
7.2 业务应用场景分析 243
7.2.1 协同运输场景 243
7.2.2 综合安全保障场景 245
7.2.3 智能信息服务场景 248
7.3 系统架构设计 249
7.3.1 系统分层架构 249
7.3.2 一体化系统 250
7.4 系统功能设计 251
7.4.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251
7.4.2 区域协同运输功能设计 251
7.4.3 综合安全保障功能设计 255
7.4.4 智能信息服务功能设计 257
7.4.5 一体化平台功能设计 259
7.4.6 系统功能分层设计 261
7.5 数据接口设计 262
7.5.1 内部数据接口 262
7.5.2 对外采集接口 264
7.5.3 对外输出接口 267
7.6 界面设计 267
7.6.1 主要界面设计要求 267
7.6.2 界面信息显示要求 268
7.6.3 PC端界面设计 268
7.6.4 移动端界面设计 269
7.6.5 感知端界面设计 270
7.7 性能要求 270
7.7.1 系统总体性能要求 270
7.7.2 协同运输业务处理性能 270
7.7.3 综合安全保障业务处理性能 270
7.7.4 智能信息服务业务处理性能 270
7.7.5 大数据服务平台性能 271
7.8 关键算法分析及组件设计 271
7.8.1 客流预测模型设计 271
7.8.2 全局安全风险分析方法 272
7.8.3 协同运输计划编制模块设计 273
7.8.4 系统健康状态评定方法 274
7.8.5 对象状态预测方法 275
7.8.6 跨制式行程规划模块设计 276
7.8.7 计算机网络设计 277
7.8.8 系统信息安全性设计 279
第8章 区域轨道交通仿真测试验证平台 280
8.1 仿真系统综述 280
8.1.1 仿真系统简介 280
8.1.2 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280
8.2 现有相关仿真软件对比 286
8.2.1 AnyLogic 286
8.2.2 VISSIM 288
8.2.3 MassMotion 288
8.2.4 RailSys 289
8.2.5 仿真软件比选分析结论 290
8.3 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291
8.3.1 运输系统运行仿真 291
8.3.2 设施设备演化仿真 293
8.3.3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仿真/接入 294
8.4 仿真系统数据设计 298
8.4.1 运输系统运行数据 298
8.4.2 设施设备属性数据 299
8.4.3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业务数据 300
8.5 仿真系统架构设计 302
8.5.1 设计思路 302
8.5.2 总体架构设计方案 303
8.5.3 接口方案设计 307
第9章 结语及展望 309
9.1 主要研究成果 309
9.2 主要应用场景 310
9.2.1 服务对象 310
9.2.2 功能应用效果 311
9.2.3 用户收益 313
9.3 未来展望 313
参考文献 314
节选
第1章 引言 交通运输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轨道交通则是交通运输中的骨干。随着我国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区域交通一体化融合已经成为未来交通系统建设的重要方向。我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和“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要求[1]。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2]。同时,大数据和互联网+等也为打破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间的封闭运输体系奠定了技术基础。突破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综合服务关键应用技术、研制大数据驱动的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及装备,已成为提升区域总体运输效能和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迅猛发展,高速铁路(简称高铁)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均居世界**,交通运输规模总量进入世界前列。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群进程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呈多制式和网络化发展趋势,迫切需要构建区域交通一体化运输模式[3]。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4]。 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中存在一些典型问题。例如,较为严重的“简单均衡”或“一城独大”现象、优质人口资源配置不均问题日益严重、资源与环境压力逐年加大,可见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针对城市群常出现的大城市病,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出路。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提升可达性,力争实现“出行方便、换乘便捷、指示清晰、停车有序、乘车文明”的目标。轨道交通因运量大、速度快、污染小等优势成为解决城市群问题*为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实现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是促进城市群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缓解城市拥堵、提升交通运行效率的重要措施。 1) 区域轨道交通体系发展迅猛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座城市建有轨道交通系统。近年来我国发展很迅速,截至2020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79万公里,高速铁路运量已占全国铁路客运量的60%以上,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2/3以上。2008~2020年,我国轨道交通运营城市由13座增至45座,运营里程由1125.2公里增至7978.19公里,国内众多二三线城市正跑步进入轨道交通时代[5]。同时,北京、上海、广州的日均客运量均超过800万人次,且单日*高客流量皆突破1000万人次,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保障一线城市有序运行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截至2019年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中有7种制式同时运营(图1-1),上海有5种制式在运营,北京有4种制式在运营。应用新技术、新车型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线、温州市域快轨S1线、佛山高明加氢新能源有轨电车。 图1-1 2019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制式结构 注:其他7.30%中包括磁浮交通0.90%、自动旅客捷运系统(APM)0.20%、现代有轨电车6.20% 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轨道交通运输服务的不断完善,不仅大幅缩短了区域内的时空距离,有力地促进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还加速了城市群的培育、发展与壮大。轨道交通制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层次、多制式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路网达到一定规模、多种轨道交通制式并存的发展态势下提出了区域轨道交通运输协同理念,以期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区域轨道交通复合网络的优势,充分挖掘运能、提升服务水平,有力支撑“以人为本”的城市群建设[6]。 2) 区域跨制式出行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同城化程度的加大,城市群内经济社会结构、城镇空间结构、人民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革,特别是人们逐渐开始接受跨城市居住工作和生活休闲的出行方式,出现越来越多跨城市的通勤族,城际旅游客流和探亲客流也随之增加,城市群内客运需求多样、出行频繁、公交化特征明显。我国轨道交通也从单一制式、独立线路逐渐发展为多层次、多制式的复合网络,一次跨城市出行通常涉及区域内多种制式的轨道交通系统。 3)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问题有待解决 既有运输组织技术与区域多样化出行需求匹配度较低。针对区域轨道交通出行需求的产生和变化的协同运输组织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较缺乏,既有运输组织模式与技术对区域多样化的出行需求适用性差。区域协同运输组织技术的优势特征挖掘不够,国外主要通过分级铁路换乘运输、直通列车开行等方式组织区域内的协同运输,但是我国区域内轨道交通制式多样,运营维护主体、服务定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运输组织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别。我国区域轨道交通还需根据跨制式出行需求特征深入协同运输组织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挖掘区域轨道交通网络运输优势、提高区域内网络化运营效率。 1.1.2 国内外现状 本书针对国内外典型的城市群如日本东京都市圈、德国莱茵-鲁尔区域、法国法兰西岛、美国纽约都市圈以及我国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区域的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设施设备运用、运输组织、安全保障、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关键技术,支撑应用系统装备研制。 1. 国外发展现状 (1) 通过路网及枢纽的协同规划布局,构造多层次、多制式、便捷换乘的轨道交通复合网络,实现城市功能和交通功能的高度融合。 随着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一体化理念的不断深入,国外典型的区域轨道交通主要通过路网和枢纽的协同规划布局来引导区域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各制式轨道交通根据其运输距离和服务范围,形成了多层次、多制式的轨道交通复合路网,同时通过枢纽的合理布局创造良好的换乘条件。例如,德国莱茵-鲁尔区域将其轨道交通网络分为三层,不同制式的轨道交通承担着不同层级的主要运输任务[7,8],同时不同制式的轨道交通又互为补充,促进多种轨道交通制式协同发展。通过换乘站的合理设置将不同层级轨道交通网络高效、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复合网络的互联互通。 在轨道交通路网和枢纽的规划建设中,还紧密结合城市的发展以及功能定位,通过优化轨道交通网络结构支撑,引导城市的发展形态。借助轨道交通枢纽的多功能一体化设计促进城市功能和交通功能的高度融合。例如,日本东京都市圈的轨道交通形成了“环形+放射形”的路网结构,促进了东京都市圈多中心格局的形成;东京都市圈的轨道交通枢纽也根据客流走行规律、地面设施和环境、不同运输方式的特性以及商业需求等进行一体化综合开发,节约城市空间的同时满足了旅客便捷换乘、购物用餐等需求[9]。 (2) 为旅客提供多样化、人性化、便捷优质的出行服务,尽可能缩短旅客中转换乘时间。实行票制一体化,实现旅客信息服务覆盖出行全过程。 国外典型的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十分注重为旅客提供优质的运输服务,部分轨道交通设备设施虽然因投入使用年代较早而未实现智能化,如纽约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但依然可以为旅客提供良好的出行服务,不同人群可以享受到不同的个性化服务。 在旅客换乘方面,换乘枢纽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多制式轨道交通在枢纽内的高效衔接,能合理引导旅客换乘走行、缩短旅客中转换乘时间,例如,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综合多种交通方式进行一体化设计;莱茵-鲁尔区域轨道交通实现同站台或跨站台换乘,旅客无须出站,从而避免了进出站等环节的重复。 在票务方面,多数区域实现了票制一体化,旅客通常只需购买一张车票或使用多制式轨道交通联合发行的票卡,即可完成全部旅程。同时,很多典型的区域轨道交通系统,根据不同的出行周期、不同种类的出行人群和不同的运营时间推出了多种常规及优惠票卡,以满足旅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吸引旅客选择轨道交通方式出行。 在信息服务方面,旅客可以随时通过站内标识、信息显示设备以及智能终端获取大量的运输服务信息,包括行程规划、列车时刻表、车站及列车实时运营状况、换乘指引、晚点及故障情况等,基本贯穿着旅客出行的全过程,信息服务的智能终端覆盖率较高。 (3) 通过直通运营、快慢车运营和组合运营等灵活的运输组织手段提高旅客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综合性枢纽运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运用,以旅客需求为导向逐步实现不同层级、不同制式轨道交通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国外典型的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大多在中长运输距离的线路上实现贯通运营,对于较短运输距离的城市轨道交通,一般仍使用自身的独立线路。随着轨道交通服务范围、线路数量和线网密度的不断增大,跨制式出行客流以及同制式内部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客流急剧增加,在高峰期易发生换乘组织困难、换乘枢纽极度拥挤的情况。 早期的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市郊通勤旅客要进入市中心商业圈必须要在山手环线上的大量中转站点进行换乘,多条线路拥挤率高达200%以上。迫于换乘压力,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采取了灵活多变的运输组织模式,通过线路改造实现了跨制式的直通运输,大大缩短了旅客的候车时间和换乘时间,也降低了综合性枢纽的换乘压力,同时为区域轨道交通系统的互联互通打下良好的基础[9]。 为了更加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运力资源,纽约都市圈轨道交通对于列车运行技术条件相同的轨道交通制式同样组织开行了跨线列车,同时采用停站方案不同、同向不共线的快慢车运输组织模式,延长服务时间,几乎达到全日不间断运营。部分大型的综合性枢纽如宾夕法尼亚车站还实现了不同运营单位对车站轨道的共用,极大地提高了旅客运输效率,方便了旅客的出行和跨制式的换乘,体现了“互联互通”“以人为本”的理念[9]。 (4) 运营主体构成多样、各司其职,并由统一的机构对参与运营的各主体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运营。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协调管理机制的建立,促进了区域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协同运输。 国外典型的区域轨道交通按制式或运行范围的不同进行划分,实现了各自经营,但各运营主体都由统一的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运营,例如,巴黎都市圈的法兰西岛运输联合会和纽约都市圈的大都会运输署,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协同管理机制,提高了行车调度、信息共享和换乘衔接等方面的运营组织效率,使得各运营主体通过良好的分工与协作为旅客提供更加优质的一体化出行服务。 除协同管理机制外,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对运输组织的开展、各主体的经营以及区域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尤为重要。例如,在解决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换乘压力难题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通过颁布《增进都市铁道等利便法施行规则》构建实现直通运营的相关补助制度,协调涉及直通运营各主体间的关系,同时对路网风险的承担做了明确划分,极大地促进了直通运营的开展。 2. 国内发展现状 1) 线网布局与规划方面 在线网布局与规划方面,各层级、多制式的轨道交通复合路网逐步完善,城市内部、城际以及跨区域的旅客出行更加便捷,出行方式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不同轨道交通线路之间通过换乘节点衔接,换乘组织水平有待提高,各层级轨道线路的规划和建设尚未考虑技术层面的互联互通,且规划与建设分离、协同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干线路网已基本成型,高速铁路网也初具规模,主要城市群内部的城际轨道线路也相继开通,城市轨道交通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我国已建立了“八纵八横”的铁路网,铁路网密度为152.40公里/万平方公里,预计到2035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达到7万公里左右。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获批的城市更是多达
-
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20.7¥59.0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46.1¥72.0 -
实用电气计算
¥64.2¥88.0 -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中国古代桥梁
¥20.9¥58.0 -
嗨印刷工艺(Vol1烫印)(精)
¥147.4¥268.0 -
西门子S7-1200 PLC项目化教程
¥39.4¥54.0 -
变频器维修手册
¥69.3¥99.0 -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设计
¥88.0¥160.0 -
气动系统装调与PLC控制
¥29.1¥39.8 -
高聚物粘结及其性能
¥34.8¥120.0 -
液压控制系统
¥12.7¥31.0 -
汽车风云人物
¥13.5¥50.0 -
品牌鞋靴产品策划-从创意到产品
¥26.5¥42.0 -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手册-(含光盘)
¥61.6¥78.0 -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实施手册
¥16.4¥39.0 -
航空发动机限寿件概率损伤容限评估概述
¥67.8¥88.0 -
天才武器
¥42.0¥60.0 -
中国再制造进展
¥88.5¥118.0 -
中国烹饪工艺学粤菜教程
¥48.4¥59.8 -
蓝色水星球 重新思考我们在宇宙中的家园
¥60.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