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686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5
  • 出版时间:2022-07-01
  • 条形码:9787108068675 ; 978-7-108-06867-5

本书特色

西部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个现象级存在,张阿利教授于此领域耕耘 三十余载,成果丰硕,建树不凡,本书的推出,既是作者个人该方面著述的集中展示,也将对于读者深入了解、把握西部电影提供有益的引导。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本书深谙西部创作而关注全国,既是西部影像全景透视,更是聚焦地域电影典型把握,论 西部电影宽度展示自然占优,就深度剖解与文化感知亦特色凸显。总之,著者经年累月研究汇聚于此可资赞叹!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中国西部电影的出现及发展与中国电影生态的变化息息相连,为中国电影史写下了重要的 一笔。本书将西部电影置于中国电影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进行比较探讨,既有对中国西部电影相交汇流的细微梳理,也有对其流行意涵的深入分析,内容广博,颇能给人启发。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 中国电影学派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电影理论批评长期追踪、思考和阐释不断变 化的中国电影实践逐步形成的集体性成果。当年钟惦棐先生提出的西部电影理论,其实也隐含中国电影学派的命题。张阿利教授长期致力于西部电影研究,已经形成了西部电影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其意义和价值并不局限于西部电影,而是对于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建构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都有前瞻性、示范性的意义和价值。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 在中国电影史上,西部电影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独特的“空间生产”。 西部电影的研究,则是有着巨大的文化生产力和学术生命力的中国电影学术话语乃至学派。张阿利教授多年来钟情于此命题,摇旗呐喊,孜孜以求。本书的出版,即为其学术成果之重要展现。功莫大焉,可喜可贺! (陈旭光,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自中国西部电影的概念良策以来所引发的争论和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完善过程,分析了区别于其他电影流派的电影类型的独特性,并对历代西部电影人及其代表作进行了详细阐释,如《人生》《默默的小理河》《黄土地》《野山》《老井》《红高粱》《黄河谣》《可可西里》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形势的背景下,阐述了西部电影所做的贡献及其发展趋势。

目录

绪论

**章 中国西部电影的基本理论概述

第二章 钟惦棐西部电影理论及其争鸣

第三章 中国西部电影的美学特征

第四章 中国西部电影与民族传统文化

第五章 中国西部电影中的自然景象与物象

第六章 第四代导演与中国西部电影

第七章 第五代导演与中国西部电影

第八章 新生代电影导演与中国西部影像

第九章 华语电影导演与中国西部影像

余 论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西部电影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二、 西部电影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入开掘 一方面,西部地域辽阔,自然景观雄奇而瑰丽;另一方面,西部商品生产很不发达,再加上西部人群疏落,因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甚少有经济往来。这使得西部人与人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少,而与自然的直接交往相对更多,从而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西部包孕了更多的审美内容。在不少西部电影中,自然由人物形象消极的背景变为人物心灵的一个塑造者、社会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成因: 人与自然由冲突到和谐到又冲突再到和谐,无论是冲突还是和谐,人类都从中得到物质或精神的补偿。如《黄土地》中的黄土地和黄河,在影片中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地理景观,它是银幕形象构成中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组成部分,成为西部人民甚至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为人与土地的那种亲密和依靠,因为是黄土地和黄河养育了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赋予了他们勤劳、朴实的品性;而人与自然的冲突则表现在自然的残酷性上,黄土地和黄河在给他们带来传统的美德之时,又给他们附带了愚昧和麻木,更重要的是,人还会被这种自然所吞没(如翠巧丧身黄河)。电影《可可西里》也是如此,在影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和谐时分较之《黄土地》要更来得惬意,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冲突之际,又来得更为猛烈和残酷。可可西里美丽的雪山、秀雅的湖泊、珍贵的藏羚羊,以及诚挚的巡山队员,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绝美画面,这可以从影片许多具有诗意感的镜头中看到;而人与自然的冲突,则主要表现在可可西里的暴风雪的肆虐,影片中一些巡山队员和盗猎分子就凄然冻死在暴风雪中。另外,影片中表现自然的残酷性*令人揪心的一个镜头就是巡山队员刘栋被流沙慢慢吞没的场景: 作为一个常年活动在可可西里的巡山队员,他不可能不知道身处此境越挣扎越危险,然而当他自己陷入流沙时,他的**反应还是挣扎,这是求生的本能,这样的反差令人震撼;完全被淹没前,他发出了一声绝望的号叫,这号叫既是对生命的留恋,是对上天不公的悲怨,也是极度的恐惧和绝望。他以一种对可可西里的虔诚和崇敬,与日泰队长及他的战友*终化作了可可西里的一抔净土。 人与自然的矛盾及人对自然的主动性还表现在《老井》《一棵树》等影片中。《老井》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老井村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村民极度缺水的生存状况,因而人对自然的主动性也就表现在老井村人不断打井的行动上。在孙旺泉的率领下,在老井村人同恶劣的生存环境不断抗争的情况下,老井村终于打出**口出水的“机械深井”,取得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初步成功。虽然这口井对改变山村一穷二白的现状微不足道,却点燃了人们心头渴求改变现状的希望之火,更重要的是,在旺泉及老井村人胸腔里所沸腾着的热血和坚忍不拔的求生存、求变革、求拓展的民族精神的伟力,如火如荼地炙烤着我们去思考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棵树》抒写了西部荒漠中一对夫妇同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抗争的动人诗篇。虽然影片中的主人公王旺和朱珠在开始向沙漠挑战时,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远远不及人类学家、环境学家和社会学家那样丰富和深刻。但是,生存的基本需要和生命的本能力量,促使他们必须对眼前浩瀚无边的荒漠沙滩付出热情、采取行动——种树、不断地种树(这就充分展现出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就影片的叙事内容和叙事特征来看,《一棵树》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内涵上,同日本著名导演新藤兼人的《裸岛》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两部影片均属于那种故事内容简单、叙事结构单纯的影片,且均是以一个较为简单的家庭单元为叙事层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在《裸岛》中,这个家庭只是包括一对农民夫妇千太和阿丰,以及两个儿子,8岁的太郎、6岁的次郎的四口之家。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他们举家来到一个四面是海,方圆仅500米的荒岛上开垦耕地。而在《一棵树》中,家庭单元也颇为简单,由于时间跨度的关系,先是朱珠、王旺及公公、婆婆四口之家,再后来又有了两个儿子,成了六口之家。与《裸岛》不同的是,《一棵树》的外延上则有王六根、马乡长等,这就使得这一家庭关系的内涵和外延更具传统性质和本土特色。无论是《一棵树》还是《裸岛》,两个家庭、两组人物所面临的共同“敌人”——恶劣的自然环境却是一致的: 前者是荒漠沙滩,后者是大海荒岛。面对同样恶劣的环境,两家人都没有畏惧和逃避,而是顽强地生存着,不懈地奋斗着,甚至均付出了昂贵的生命代价: 《一棵树》中,王旺由腿残致死,《裸岛》中太郎病故。《一棵树》中多次重复出现的朱珠一家人在沙漠中跋涉、种树、护树的影像画面,与《裸岛》中多次重复出现的千太夫妇挑水、浇秧、摇橹的电影镜头,颇有相同之处。正是在这种共同的主题取向上,两部影片分别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地域方面,运用各自带有本民族特征的电影语言和叙事方式,共同阐释和探索了一个人类永恒的母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中的一句电影台词,“父亲一样的草原枯萎了,母亲一样的河流干涸了”,不仅是影片中*主要的视觉象征,也是现实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影片以哥哥巴特尔、弟弟阿迪克尔两兄弟一路寻找父亲及其家园所在的水草丰茂的牧场为叙事线索,透过两兄弟路上的所见所闻,不断呈现村庄沦为断壁残垣、草场退化为沙漠、河流干涸消失等荒凉颓败的场景。整部影片始终沉浸在一种隐忍而克制的情绪中,它讲述了裕固族面对草场退化等情况,为求生存,背离传统的放牧生活,投身于开发和攫取自然资源的行业中的故事。 总之,西部电影中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亲密与间离,都诱发着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再创造中去思考、去联想;而欣赏者也只有用一份对人类的真诚、对艺术的执着、对自然的热爱,去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他才有可能在这种欣赏活动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作者简介

张阿利:西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西部影视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丝绸之路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陕西省电影评论与理论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电影研究”首席专家。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院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电影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评论委员会主任等。陕西省决咨委委员、省政协委员,陕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广电总局人文项目1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1项等。主持g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g家级一流课程2门。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多次。出版专著《中国西部电影论》《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论》《电影读解与评论》等,主编《中国西部电影精品读解》《大话西部电影》《西部电影新论》《中国电影精品读解》《电影作品读解教程》《电影艺术与欣赏》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现代传播》《中国电视》等发表数百篇论文及文章。创作电影剧本《于右任》《羊肉泡馍麻辣烫》《警察的誓言》等。主创电视纪录片《大鲁艺》《秦商》《陕商寻踪》《大话新西部电影》《风情黄河》《延安记忆》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