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存在到演化—中国系列电影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包邮从存在到演化—中国系列电影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1星价 ¥36.8 (5.7折)
2星价¥36.8 定价¥6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60541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02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106054137 ; 978-7-106-05413-7

内容简介

  系列电影不仅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在具体的电影创作、生产与传播中也有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与价值。为什么有些系列电影在市场上取得了骄人成绩,而有些系列电影却没能达到预期目标?为什么有的系列电影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却没能获得市场的认可?或者相反,有些系列电影连续得到市场的青睐,却并未在艺术上得到好评?作者基于中外大量系列电影发展的实际,对此做了相当认真而扎实的思考,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相信这些对于系列电影的创作、生产与传播当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作为年轻的电影学者,包磊博士以系列电影的研究已然为电影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电影正在从大国向强国的迈进中不断创新推进,中国电影学术也特别需要年轻一代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新颖的成果,助力自身富于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理论学术话语的建构与提升。

目录

序一
序二 七年辛苦不寻常
绪论 系列电影:从存在到演化
上编 中国系列电影的史学源流与现代映像
**章 中国叙事艺术的系列化流脉
**节 口语叙事的系列化
第二节 演剧艺术的系列化
第三节 古典小说的系列化
第二章 中国电影发生与系列电影萌芽(1905-1925)
**节 影像:在借鉴与模仿中开展本土化实践
第二节 影戏:在承继与改造中积累民族化经验
第三章 初兴与流转:大制片时代的系列电影生产(1926-1949)
**节 商业类型拓展与系列电影初兴
第二节 抗日战争与系列电影的销匿
第三节 解放战争与系列电影的流转
第四章 缺席与在场:红色年代的系列电影形态(1949-1976)
**节 建构红色年代的人民电影
第二节 从工农兵类型到“样板戏”系列
第三节 文化承继与电影美学变异
第五章 汇通与融合:改革开放时代的系列电影生产(1977-2000)
**节 启蒙、改革与被遮蔽的“娱乐片”系列
第二节 后现代、全球化与渐显的“主旋律”系列
第六章 走向体系整合: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系列化结构(2001-2020)
**节 重新结构的21世纪中国电影
第二节 类型再造与艺术转向
第三节 从类型到系列的演化

下编 中国系列电影的形式美学与文化实践
第七章 系列电影的本体结构与理论范式
**节 耗散结构理论与电影演化
第二节 理论的转向:从沉默到阐释
第八章 叙事与风格:中国系列电影的影像呈现
**节 系列化文本:存在与转化
第二节 经典模式与文化呈现
第九章 利润驱动:当下中国系列电影的体制格局
**节 当下中国系列电影的存在状态
第二节 影像现实与范式拓展
第十章 超越好莱坞:在破旧立新中走向稳定结构
**节 好莱坞系列电影与当下中国市场
第二节 民族美学与系列电影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封建势力的压迫在今日更见严重”,具有忧患意识与时代远见的激进知识分子开始主导“左翼文化运动”,强势渗入电影的制片、评论与鉴赏领域。1932年5月,“‘剧联’在党的领导下,非常巧妙而又策略地通过各种渠道先后在上海的各主要报刊上开埠了电影副刊阵地……”,认为“艺术不仅是社会的反射镜,它有着推进社会的使命,电影也不例外”,以或集体或个人姿态制造具有关涉性和针对性的强势评论话语,在建构出“进步他者”的凝视视点的同时,引导中国电影界“认识过去的错误”“探讨未来的光明”,开展“电影文化的向前运动”。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1933年,“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这些组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新兴电影运动”的发生,同时也为联华影业公司的创设与生发提供了历史空间和文化基础。  1930年3月,原华北电影公司总经理罗明佑与民新公司创始人黎民伟一起,联合吴性栽的大中华百合公司、但杜宇的上海影戏公司、黄漪磋的印刷公司等企业,创立了联华影业公司。有别于此前海上“六合影业”独立制片联合发行的营业方式,联华在经营结构上呈现出股份制公司自上而下的统一经营方式——*先加入的各公司在名义上已不复存在,开始以一个集团的力量重新结构了全新的经营主体。创立伊始,该企业即“以资金、制片、管理、发行、放映等全方位的优势占据电影产业的制高点”3,基本形成了垄断型的跨国企业、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强有力的明星制度和聚集性的类型化创作,这种垂直整合模式与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大制片厂形式几无二致,成为彼时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制片厂。  与此同时,联华借助彼时有声片诞生在中国市场上引发的制片方式重构与无声片相对短缺的市场时机,挣脱原有旧式传统文化的束缚、抛弃小市民伦理价值的诉求、撤换视觉奇观的直接刺激,适时打出“复兴国片、改造国片”的旗帜,推动了“复兴国片运动”的开展,并对其进一步拓展为“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国片”,举起重建电影文化的大旗,以一己之力将原有的商业类型创作改易到社会文艺片和社会写实片的路径之上,带动海上电影制片进入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文情感诉求,其摄制的《野草闲花》(1930)、《桃花泣血记》(1931)、《野玫瑰》(1932)、《三个摩登女性》(1933)、《渔光曲》(1934)、《神女》(1934)、《狼山喋血记》(1936)、《如此繁华》(1937)等在开展社会性批判、强调社会性进步的同时,开创了所谓的“新派电影文化”。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联华所产影片除《故都春梦》(1930)和《续故都春梦》(1930)外,再无系列电影开拓。  在联华的强势挤压与带动下,三足鼎立格局下的其余二者——明星公司与天一公司的制片策略和经营方向也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神怪武侠系列的延展被人为阻断之后,明星公司依然沿袭着“鸳鸯蝴蝶派”文人的影片风尚,没有跳脱出传统式家庭、旧时代之爱恋的通俗故事形式,并据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了《啼笑因缘》系列(6集,1932年);然而,由于时代语境和电影文化的转向,这一系列并未为其带来可观的商业收益,反而让其背负了沉重的借新还旧的商业贷款负担。为图复现往日荣光,该公司相继吸收夏衍、阿英、郑伯奇、洪深等左翼影人担任编剧顾问,洪深、欧阳予倩等加入编剧委员会,对影片拍摄内容负全责,从而带动了《如此天堂》(1931)、《狂流》(1933)、《到西北去》(1934)、《新旧上海》(1936)、《十字街头》(1937)、《马路天使》(1937)等关注“民族的命运、社会的前途、现实的改造甚或人性的完整”的影片的产生,在改造电影文化的同时,也沉潜了电影的系列化创作。  相比之下,天一公司由于采取南洋市场与国内市场并重的灵活策略,一方面固守旧道德,拍摄的影片尽在古装片、民间故事片的程式流转以维持国外市场;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国内市场,也拍摄有《挣扎》(1933)3这一缝合旧式家庭伦理与凸显抗日救亡意识的影片。尤为重要的是,自1934年始,该公司改编了漫画家叶浅予的同名连载漫画《王先生》,先后出品了《王先生》(1934)、《王先生奇侠传》(1936)、《王先生生财有道》(1937)等系列影片,将系列影片的生产由神怪武侠引入市民喜剧的范式。  而在大公司之外,一些小公司尝试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市场中找创作,其间的系列电影生产不无惹人注目的亮点。如由严春堂创办的艺华影业公司,拍摄了“软性电影”论者主导的系列影片《化身姑娘》(1-2集,1936),虽被激进的左翼人士阐释为“沉醉于男化女、女化男的各种胡闹的玩意里”1,但客观来说确实成功带动了市民喜剧的起兴。而有感于《王先生》系列的市场成功,主演汤杰与曹雪松自组新时代影片公司,先后拍摄了《王先生的秘密》(1934)、《王先生过年》(1935)、《王先生到农村去》(1935)等,更为《王先生》在全面抗战后的持续性拓展创造了空间。  ……

作者简介

  包磊,山东东营人,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培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国家艺术基金助理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现代传播》《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部分文章获《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全文转载。译著《宽银幕:观看·真实·人物·在别处》即将出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历史与影像理论、艺术政策与文艺评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