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71114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0
- 出版时间:2022-10-01
- 条形码:9787030711144 ; 978-7-03-071114-4
本书特色
在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在如何善用能量方面,集结了丰富的理论及优秀案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批准号:2017YFC0702500)之课题“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绿色设计理念、方法及其传承研究”(批准号:2017YFC0702501)的部分研究成果。本书研究和提炼了古人的绿色设计营建智慧,总结了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个地区传统城市、街区和建筑的绿色设计原理和方法,形成了认知中国传统绿色设计的基础理论。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耙梳和相关实例的研究,客观描述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绿色设计的“四节”系统—节材、节地、节能、节工,以及开展人工与自然的关联、不同材料在建筑构造层面的整合研究,此为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在善用能量方面的系统理论建树,在国内外首创。下篇为应用研究,选择城市、祠庙群体及街区、住宅建筑三大类,从不同规模尺度层面开展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百余项案例调研,发现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不仅跨越单体和群体、建筑与城市展开研讨,还包含了对人的行为和管理体制的切入与考量,是见物见人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相对当代科技手段而呈现“低技高效”又充满优选理念的绿色设计水平。
目录
绪言 001
0.1 中国发达地区的稳定性与能量 001
0.2 善用能量是一种整合性的能力 003
0.3 探索绿色设计未来发展的路径 007
参考文献 008
上篇 理论研究
第1章 节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营造如何用木 011
1.1 择木有方—充分认知材种特性 011
1.2 伐木有时—熟悉掌握树木生长规律 013
1.3 解木有术—*大化利用形成木料 014
1.4 搭木有法—与构架需求密切相关的用材原则 018
1.5 小结 021
参考文献 021
第2章 节地:基于文献考证的聚落节地研究 022
2.1 节地思想概述 022
2.2 闽粤地区聚落节地问题 024
2.3 闽粤地区聚落节地应对 025
2.4 聚落节地方式借鉴 028
2.5 小结 029
参考文献 029
第3章 节能:中国传统居室建筑中的冬夏气候调节策略文献初探 030
3.1 大小合宜,承风纳日 030
3.2 应时而变,人室相合 032
3.3 小结 034
参考文献 034
第4章 节工:明代西苑万寿宫重建工程组织管理 035
4.1 大工营建背景下的工程立项 035
4.2 科学管理制度下的快速工程筹备 038
4.3 绿色高效的施工调度与工程监管 040
4.4 小结 041
参考文献 042
第5章 关联:城市水体与城市园林的关系认知 043
5.1 城-景:城市发展与2个西湖的存在 043
5.2 地-景:水利开发与2个西湖的功能 046
5.3 人-景:人文因素与2个西湖的特色 050
5.4 小结 054
参考文献 055
第6章 整合:发达地区传统建筑构造做法 056
6.1 长江三角洲地区 056
6.2 珠江三角洲地区 061
6.3 环渤海地区 065
参考文献 071
下篇 应用研究
第7章 结合人的活动与气候环境的江南传统住宅中的窗牖设计 075
7.1 江南传统住宅窗牖设置概述 075
7.2 窗牖设置与建筑功能的关联性 086
7.3 窗牖设置与气候环境的关联性 110
7.4 窗牖设置与人为活动的关联性 129
7.5 发达地区传统住宅窗牖设置的特征比较 143
7.6 小结 158
参考文献 159
第8章 结合地理条件与环境差异的南京城墙排水系统 161
8.1 依存山水环境构成的南京城墙营造思维 161
8.2 水环境下平地段城墙营造技术 174
8.3 水环境下山地段城墙营造技术 198
8.4 城墙出入水口营造技术 218
8.5 水环境下南京城墙复原与评价 233
8.6 小结 243
参考文献 244
第9章 结合建筑布局与空间环境的发达地区的住区消防体系 246
9.1 发达地区传统密集住区防火体系概述 246
9.2 发达地区传统密集住区建筑做法与防火 249
9.3 发达地区传统密集住区布局方式与防火 280
9.4 水环境的利用与处理 292
9.5 消防组织与消防技术 303
9.6 典型密集住区防火体系分析—以南通西南营街区为例 313
9.7 小结 319
参考文献 321
第10章 凉爽的活动空间—珠江三角洲传统祠庙的空间设计与做法 322
10.1 广府地区祠庙类建筑形制及公共活动需求 322
10.2 从整体到局部:广府民间信仰祠庙的适应性策略 323
10.3 规制下的局部调整:广府大式庙宇类祭祀建筑的适应性设计 328
10.4 小结 330
参考文献 331
第11章 三个层级的保暖系统设计—以北京东四为例 332
11.1 北京东四头条至十条住区的历史与案例范本的选择 332
11.2 多层级的保暖系统 334
11.3 交叉的设计系统 341
11.4 小结 344
参考文献 344
结语 346
后记 348
节选
绪言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理念、70~80年代出现的国际设计潮流,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科技和文化、工业和生产等领域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所进行的反思。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并形成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了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在21世纪进入大力发展阶段。近年来,在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支撑计划中,我们有幸主持和参加的4项课题的研究均与此有关。于此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指标体系指导下建成的绿色建筑,存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例如借助另一层面的工业化(如机械和设备)来达标却形成了另一种浪费和污染,而传统建筑体现的绿色设计则非常智慧。绿色设计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在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低技高效的方式已发展成熟。为此,东南大学领衔开展了科技部“十三五”项目“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①,本课题组承担的是“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绿色设计理念、方法及其传承研究”②。如今,课题将以《善用能量—中国东部地区传统建筑的绿色设计研究》一书出版的方式总结部分研究成果。 0.1 中国发达地区的稳定性与能量 早在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年)先生在《地理学报》发表的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中,就中国古籍及近代文献记载进行整理,画出后人称为“胡焕庸线”的著名人口密度对比线(Heihe-Tengchong line),其文曰:自黑龙江瑷珲(今黑河)至云南腾冲的直线划分的中国东、西两部,人口密度“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东部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6%,人口则占全国人口的96%;西部面积占全国面积的64%,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4%[1]。这是**张中国等值线人口密度图,意义深远,改革开放后若干年,东部被称为中国的发达地区,西部被称为中国的欠发达地区。有意思的是,“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占比的变化,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显著调整,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到21世纪依旧如故,因此,在2009年地理学界评选出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胡焕庸线”排名仅次于“珠峰测量”,可见其价值之大;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所形成的人口密度图,再次证明了这个大发现的恒久性(图0-1)。自1935年以来长时间的人口占比之稳定程度,以及2013年霾数浓度分布、2019年春运期间迁徙大数据、2020年在产煤矿数量分布①呈现的东、西部显著差异,揭示了中国东部人口密集、城镇集聚、生产强度大的情形由来已久,既是历史,也是现实。 那么,东部的魅力在哪里?显然不是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城镇密度的“三高”,而是其作为发达地区所具有的“能量”。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为主构成的东部发达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技术先进的代表地区,如今仍然是中国GDP的半壁江山。以此地区展开研究,我们会发现,“能量”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能量应该包括:地理气候与环境条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创造的内驱力和潜力等。 以江苏为例,江苏古代聚落体系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城市的布局和人的生活需求、地理条件和交通组织、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互为关联,从而人、地和天相互作用,形成了有节奏、有广度、有深度、有密度的城镇体系。这个节奏反映在六朝虎踞龙盘的都城建康(南京)、隋唐烟花三月的都会扬州、宋元“天堂”的水城平江(苏州)等大城市辐射下的城镇聚落消长与渐成的过程中,也是由点到面、由广度到深度的商品经济成熟的过程。更值得指出的是,富裕的经济形态和畅通的物品交流,也开启了封建社会晚期明清时期的江苏社会平稳祥和、人文发达昌盛、生活品质优越、技术成熟进步的局面,这一时段的独步超前,也奠定了它在近代和现代社会改革中走在全国较前列的基础。 因此,发达地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这种能量的集聚和积淀是稳定性的基础;其次,发达地区充满各种挑战,人口流动大,社会变革显著,刺激了创造力的勃发;再则,发达地区往往是文化和技术交流频繁的地区。而东部水系发达,也构成了天然的条件。例如六朝时期是北方士族跨越长江,和江左文化进行交融的蜜月期;隋唐时期由于大运河的开凿及与海路的连通,扬州成为大都会,海外的文化、技术与东南西北交织的运河文化,在枢纽地带形成深层的革新和变异;之后的宋室南迁则再度使得中原文明和江南文明得以交流发展,人口的集聚也推动太湖流域圩田产粮的快速发展;近代上海的快速发展也和黄浦江形成的天然贸易港关联密切。 对于生活在发达地区的人群来说,建筑、街区、聚落,便是在这种充满稳定性和能量张力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的。其中,绿色设计—包含有现代概念的节地、节能、节材、节工的传统,既经典又潮流,既必须也必然。认知这样的传统,可以在建设中,包括规划设计中传承智慧,并将其发扬光大;理解这样的传统,则可以科学应用,修正绿色建筑的设计盲区,做到文化和科学的双重传承。 0.2 善用能量是一种整合性的能力 发达地区的建筑、街区和聚落显然非同一般,必须解决好诸多矛盾和问题,并保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截取诸如北京四合院建筑、广州茶楼或庙宇等公共建筑、江南水乡城镇等范本,论及其长期存在与设计的合理性,可以找到许多归因:地理、气候、人文、技术等,而具体到某个建筑、街区、城镇,还可以继续细分影响因素。在这方面,许多专家学者和不同地区的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形成重要的工作基础。对此,我们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地区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遴选出重点研究对象,确定135个调研点,在2018年开展了全部案例的调研(表0-1、图0-2)。 通过调研以及课题组长期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的研究,用“善用能量”的概念来概括发达地区绿色设计的传统似乎比较贴切,归因和影响因子可以细分,而关联和组织更为切要。“善用能量”既包含在应对气候等客观环境上绿色设计的技术措施,也包括在文化习得以及制度管理这些人为构成领域中的策略应用。 善用能量从根本上表达出的是一种整合性的能力。聚落与节地的关系,在古代发达地区便是适度发展,通过人均用地面积加以限定;合理布局,以保护基本农田为要则;生产生活,形成复合经济和生态链条;顺势而为,通过制度管理来完善更新。传统建筑与节能的关系,在发达地区特别突出体现在精准性设计上,譬如窗牖的设置强调的是关联性:如何将建筑功能、小气候中的朝向和风速、人为活动等因素,细化到每面墙、每个位置的设计。如南京甘熙故居中的一路建筑(南捕厅15号)有22种窗型(图0-3),或者如苏州网师园东侧住宅(旧瞿宅包括住宅和网师园)的门厅和轿厅窗花相同成呼应,而以窗扇不同来适应功能的需求(图0-4)。如此,不同的窗牖设计可以应对使用、通风、拔风、面阳采暖、背阴透气、采光、晾晒、互景、交流等多重需求(图0-5)。在发达地区传统建筑、街区与节材的关系,既包含建筑从下料、用料到施工的每个步骤的讲究与科学,也包括如何通过布局以及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
-
醉眼看建筑
¥6.9¥23.0 -
不穷之景园林情韵
¥8.7¥28.0 -
古今中外桥梁
¥20.4¥68.0 -
冷眼看建筑
¥9.9¥24.0 -
庭院造园艺术——浙江传统民居
¥15.9¥59.0 -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大家小书
¥15.4¥28.0 -
汉宝德谈现代建筑
¥13.1¥39.8 -
走向新建筑
¥22.3¥42.0 -
禅都物语---京都历史建筑图说
¥13.2¥49.0 -
人气小店设计解解剖书(八品)
¥13.3¥39.0 -
中国舞蹈史话-大家小书
¥8.4¥22.0 -
图解日式茶室设计
¥39.2¥98.0 -
建筑园林文化趣味读本
¥17.9¥56.0 -
译文经典空间的诗学/译文经典/(法)巴什拉
¥25.4¥43.0 -
西泽立卫对谈集
¥14.4¥48.0 -
宋《营造法式》研究史
¥45.5¥99.0 -
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艺术
¥13.3¥29.0 -
走遍华夏-一本书读懂中国古城
¥11.4¥38.0 -
中国城池史
¥23.3¥48.0 -
景观园林设计10原则
¥14.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