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自清别集:经典常谈(精装)

朱自清别集:经典常谈(精装)

1星价 ¥26.4 (5.5折)
2星价¥26.4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467777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68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519467777 ; 978-7-5194-6777-7

本书特色

一套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朱自清风格特色和思想精华的作品集 以权威版本为底本,阅读原汁原味的朱自清 精巧小开本,方便携带,随时随地感受阅读的快乐

内容简介

这本书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目录

《说文解字》** 001

《周易》第二 012

《尚书》第三 021

《诗经》第四 032

三礼第五 041

《春秋》三传第六 048

四书第七 056

《战国策》第八 064

《史记》《汉书》第九 070

诸子第十 088

辞赋第十一 103

目 录

Contents

II

诗第十二 114

文第十三 130

诗多义举例 156

王安石《明妃曲》 181

论“以文为诗” 185

附 录

古诗十九首释 199


展开全部

节选

王安石《明妃曲》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颇受人攻击,说诗中“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自深”两句有伤忠爱之道。**首云: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南北。 182 黄山谷引王深父的话,说:“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人生失意’句非是。”这是说,无论怎样,中国总比夷狄好,南总比北好,打在冷宫的阿娇也总比在毡城作阏氏的明妃好;诗中将南北等量齐观,是不对的。山谷却辩道:孔子居九夷,可见夷狄也未尝无可取之处,诗语并不算错。 这种辩论似乎有点小题大做;所以有人说王安石只是要翻新出奇罢了,是不必深求的。但细读这首诗,王安石笔下的明妃本人,并未离开那“怨而不怒”的旧谱儿;不过“家人”给她抱不平,口气却有点儿“怒”了。“家人”怒,而身当其境的明妃并没有怒,正见其忠厚之极。这里“一去”两句说她久而不忘汉朝,“寄声”两句说这么久了,也托人问汉朝消息,汉朝却绝无消息——年年有雁来,元帝却没给她一个字。在宫内几年未承恩幸,出宫时虽“得君王不自持”,又杀了毛延寿,而到塞外几年,却也未承眷念;她只算白等着。家里的消息却是有的,教她别痴想了,汉朝的恩是很薄的,当年阿娇近在咫尺,也打下冷宫来着,你惦记汉朝,即便你在汉朝,也还不是失意?——该失意的在南在北都一样,别老惦着“塞南”罢。这是决绝辞,也可说是恰如其分的安慰语;不过这只是“家人” 183 说说罢了。 第二首云: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桿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塚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李璧注引范沖对高宗云:“诗人多作《明妃曲》,以失身胡虏为无穷之恨;安石则曰,‘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然则刘豫不是罪过,汉恩浅而虏恩深也。……孟子曰,‘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以胡虏有恩而遂忘君父,非禽兽而何!”这以诗中明妃与汉奸刘豫相比,骂她是禽兽;其实范冲真要骂的是王安石。骂王安石,与诗无甚关系,且不必论。就诗论诗,全篇只是以琵琶的悲怨见出明妃的悲怨:初嫁时不用说,含情无处诉,只借琵琶自写心曲。后来虽然弹琵琶劝酒,可是眼看飞鸿,心不在胡而在汉。飞鸿有三义:句子以嵇康《赠秀才入军》诗 184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来,意思却牵涉到孟子的“一心以为鸿鹄将至”,又带着盼飞鸿捎来消息。这心事“汉宫侍女”知道,只不便明言安慰,惟有暗地垂泪。“沙上行人”听着琵琶的哀响,却不禁回首,自语道:汉朝对你的恩浅,胡人对你的恩深,古语说得好,乐莫乐兮新相知,你何必老惦着汉朝呢?在胡言胡,这也是恰如其分的安慰语。这决不是明妃的嘀咕,也不是王安石自己的议论,已有人说过,只是沙上行人自言自语罢了。但是青塚芜没之后,哀弦留传不绝,可见后世人所见的还只是个悲怨可怜的明妃;明妃并未变心可知。王深父范冲之说,都只是断章取义,不顾全局,*是解诗大病。今写此短文,意不在给诗中的明妃及作者王安石辩护,只在说明读诗解诗的方法,藉着这两首诗作个例子罢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1928年,**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回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并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