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心理学

包邮康复心理学

¥31.8 (8.0折) ?
1星价 ¥31.8
2星价¥31.8 定价¥3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375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44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030737564 ; 978-7-03-073756-4

本书特色

本书紧紧围绕学生工作岗位能力的需求,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和适教性,并对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章节顺序进行调整,便于老师教和学生学。

内容简介

本教材编写原则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学生易学、教师易教、临床实用、适用性广"原则,融入成熟的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全书共分16章,按照康复心理学基础理论、康复心理学基本技能、临床常见疾病和特殊人群的心理康复三大板块编写。强化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临床康复实践技术应用相统一,重视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第1节 康复心理学概述 1
第2节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4
第2章 心理学基础 8
第1节 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8
第2节 认识过程 10
第3节 情绪与情感过程 18
第4节 意志活动 20
第5节 人格 22
第3章 病残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31
第1节 病残后的心理阶段和心理防御机制 31
第2节 影响康复者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 33
第4章 康复心理评估 35
第1节 康复心理评估概述 35
第2节 心理测验 38
第5章 医患关系与康复心理 47
第1节 医患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47
第2节 康复过程中的治疗关系 50
第3节 康复治疗中的心理问题 52
第6章 康复心理治疗技术 54
第1节 康复心理治疗概述 54
第2节 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 57
第7章 应激相关障碍的心理康复 65
第1节 应激 65
第2节 急性应激反应的心理康复 70
第3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康复 72
第4节 适应障碍的心理康复 73
第8章 心理生理障碍的心理康复 76
第1节 心理生理障碍概述 76
第2节 常见心理生理障碍的心理康复 79
第9章 肢体功能障碍的心理康复 87
第1节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复 87
第2节 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康复 91
第3节 截肢患者的心理康复 94
第10章 感觉器官功能障碍的心理康复 98
第1节 视觉障碍者的心理康复 98
第2节 听觉障碍者的心理康复 102
第11章 精神障碍的心理康复 106
第1节 心理异常概述 106
第2节 精神病性障碍的心理康复 108
第3节 抑郁障碍的心理康复 110
第4节 焦虑障碍的心理康复 111
第5节 强迫障碍的心理康复 112
第6节 恐惧症的心理康复 114
第7节 人格障碍的心理康复 115
第8节 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心理康复 118
第9节 网络游戏障碍的心理康复 120
第12章 特殊儿童的心理康复 124
第1节 概述 124
第2节 常见特殊儿童的心理康复 126
实训指导 131
实训指导1 心理测验 131
实训指导2 心理治疗技术 131
实训指导3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132
实训指导4 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康复 133
主要参考文献 134
自测题选择题参考答案 135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绪论   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康复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康复领域,研究和解决康复实践中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伤病残患者的心理行为特点和心理康复的理论及技术。康复心理学有助于康复对象适应伤病与残疾现实,挖掘潜能,重新回归社会,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第1节 康复心理学概述   案例1-1   孙某,男,26岁,消防员,在一次火灾抢救中由于遭遇燃气爆炸失去了右腿,当时他目睹了两名战友牺牲。在康复过程中,孙某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稳定,精神状态却越来越糟糕。*近他睡觉时频繁惊醒,火场里的画面一遍遍在他眼前闪现,表现为肌肉紧张、恐惧、叹气,对战友的牺牲感到自责。这些心理问题使他不能参加活动,不愿接触人,做事时注意力无法集中,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   问题:1.孙某是否已经完全康复?   2.心理康复的意义是什么?   一、康复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康复是指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患者由损伤、残疾和障碍引起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康复心理学是研究残疾人和疾病人群的心理活动、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目的是解决康复对象的各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大限度获得健康、功能和社会角色,适应现实,发挥潜能,重新回归社会。同时,康复心理学还探索伤、病、残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心理状态与躯体功能的相互作用等。   二、康复心理学的发展   康复心理学起源于现代心理学,伴随康复医学的出现而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则加快了这一学科的临床应用。   (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19世纪之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1879年,德国医学博士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感觉、知觉等基本心理现象。他创办了刊登心理学实验成果的杂志《哲学研究》,出版了**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纲要》。这使得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随后,欧洲和北美相继建立心理学系和心理学实验室。20世纪以后,西方相继出现许多心理学派,各家学说竞相争鸣。重要的有,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无意识的欲望或动机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源。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研究意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了人本主义学派,该学派的代表罗杰斯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个体的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自我实现受阻,潜能未得以充分发挥。埃利斯和贝克是认知学派的代表,认为人们的不良情绪主要是由于错误的或非适应性的信念所致,因此要通过认知重建增强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与此同时,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大学已设立了心理学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设立心理学部,培养心理学人才,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许多进展。   冯特简介   威廉 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出生在德国一个牧师家庭,1855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任教,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冯特主张将实验法与内省法结合起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增强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二)康复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成千上万士兵和平民的身体被摧残,同时也使他们的精神遭受打击,一系列心理、社会问题由此产生。为了使他们在躯体、心理和职业等方面得到全面康复,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美国政府建立了许多康复中心,康复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在躯体康复的同时,战争所导致的情感创伤,需要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治疗,逐渐出现了专门的心理康复工作人员和相关机构。后来产生了康复心理学的组织,如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失能的心理因素全国理事会”,后来发展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康复心理学部。康复心理学部的目标是:①鼓励会员推广和交流与康复有关的心理学学术成果和资料;②召集与心理学问题有关的同道们更好地为康复患者服务;③发展康复患者与其组织的联系;④与其他有共同目标的组织合作;⑤向群众宣传康复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⑥向立法与管理机构解释康复工作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和康复心理学的价值;⑦促使康复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专科;⑧努力为康复心理学家们创造合适的训练标准和方案。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相继加入,有力地推动了康复心理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康复服务已逐渐从机构走向社区和家庭。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家黄嘉音教授在精神科尝试运用心理学原理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和解释,并进行了支持疗法的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一代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创立的对神经衰弱的“快速综合治疗方法”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医学院校纷纷设立康复医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全国各省市也建立了一些康复医院、康复病房。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增多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外成熟的心理评估方法和心理治疗技术如情绪测验、智力测验、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被国内学者所接受,并应用于患者的康复过程中。1993年,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了康复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推动了我国的康复心理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后,心理康复进一步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与重视。但目前我国心理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缺乏完善的专业教育标准和资格认证制度,职业化程度还有待加强。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康复心理学的应用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思考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医学模式在历史上历经几次重要的演变。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科学知识贫乏,科学思想尚未树立,人们认为生命和健康由神灵主宰,相信“天命”,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当时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是求神问卜、祈祷或者巫医巫术,无从谈及对疾病病因的自然主义认识。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自然现象,并努力用自然主义的观点解释疾病的原因。具有代表性的学说,有我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西方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这些认识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和整体观的特点,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缺乏实证科学的证据支持,大多为假说。   3.生物医学模式 16~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生物学家、医学家提出了进化论、血液循环说和细胞学说,发现了微生物等致病因子。这些科学事实使人们对疾病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从生物学角度明确了疾病原因,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在此模式下,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生物医学体系形成,消毒、麻醉和手术技术出现,各种药物研制成功,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人类在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这一模式将人体视为机器,把器官视为零件,“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是一种机械的唯物论,且未考虑心理、社会因素对躯体健康的影响。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根本变化,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替代了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而这些疾病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1977年,美国医生恩格尔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还原论”和“心身二元论”的局限,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观”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心理康复已成为伤病残全面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三、康复心理学在康复医学中的意义   康复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与预防、保健、医疗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健康体系,让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上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康复的三项基本原则,即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每一项都离不开心理康复的参与。心理康复对于促进康复对象恢复功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躯体康复   患者在患有躯体疾病和功能障碍的同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障碍,可能导致患者参与康复治疗的主动性、积极性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根本无法配合康复师。这些都会影响患者康复的效果,甚至会加重疾病和功能障碍。康复师通过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或者药物治疗实施的心理康复,有助于患者躯体康复目标的实现。   (二)促进精神康复   智力残疾、精神障碍患者是康复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躯体疾病患者也可能合并严重程度不等的认知障碍或精神卫生问题。康复心理学为精神康复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了精神康复的发展。   (三)提高社会功能   个体的社会功能包括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其中,生活能力又包括了个体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家庭生活能力。患者在这些能力的恢复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障碍,需要通过心理康复予以消除,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助其重返家庭和社区。   (四)推动职业康复   患者功能康复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重新就业。但由于病残之后患者的活动能力和学习能力受限,或者人格的改变导致其与同事的合作性差,难于坚持完成一项任务,*终影响了患者的工作能力。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职业心理评估与咨询,根据其心理特征及能力,选择适合的工作。同时对患者进行认知和行为矫正,培养其乐观、耐心、宽容和合作的品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   “双心医学”的积极倡导者胡大一   在G672次列车行进途中,一名男性乘客突发心肌梗死,生命危急。幸运的是,国内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也在这列火车上,因为救治及时,男乘客得以在*短时间内获救。胡大一是我国医学教育家,曾经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他在国内*早提出“双心医学”的概念,把精神心理的评估和干预有机融入心内科的医疗实践。为践行这一理念,他开设“双心门诊”,积极推动心脏疾病的预防与康复事业。   第2节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较为广泛,包括残疾人、老年患者、儿童患者、伴有功能障碍的各类慢性病患者和精神障碍患者等。   (一)残疾人   残疾分为六类,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由于生理缺陷或功能障碍,残疾人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而影响到康复的进程,因此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他们是康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老年患者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的数量在社会中的比例日渐增高,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也呈增长态势。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下降或社会角色的转变,容易产生失落、孤单、自卑的情绪。伴有残疾或慢性病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障碍,还有的老年人出现了记忆力等认知能力的下降。心理康复对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儿童患者   随着社会的进步,残疾儿童的康复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这些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缺陷,如智力、听力、视力受损或肢体残疾、情绪行为障碍、自闭症(孤独症)等。他们在言语、社交、运动、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受限,影响了其心理健康。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临床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措施,*大程度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